前几天,我和儿子去食堂吃饭。在路上我和儿子探讨了一个问题。
儿子该上四年级了,不用说学校都教了些孩子什么,每位做家长的都清楚。除了背诵的,几乎剩下的都是有唯一答案的东西。但现实世界不是这样的,微小的条件的改变,会在同一个问题中呈现千差万别的结果。
我问儿子“坐井观天”的成语学过没有,儿子说学过了。然后,我问儿子,井中的青蛙如果从井中出来,会有什么结果?
儿子想了想,说可能饿死。我对儿子说这是一种结果,还有吗?他沉吟着,没有下文。
我只好启发儿子,青蛙是从外面掉到井里与出生在井里,有不同吗?儿子的回答:有。
青蛙一步一步怕到井外,和突然从井中出来有区别吗?他很直觉的回答:有。
很不错!的确有区别,至于区别是什么后面再论述。估计区别是什么儿子并不清楚。
不同的青蛙,不同的出井方式,出井后不同的选择,幸运与倒霉,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首先,我们看从外面掉到井里的青蛙,又会出现不同情况,不小心掉到井里或被扔到井里,或者逃难到井里。对与逃难到井里的青蛙,估计会感觉井里更安全些,自己不太会爬出来,只能是外力把它弄出来,回到地面的第一反应大概是逃回井里;对于掉到井里的青蛙,又会出现两种状况,怀念井上面的世界,和爱上井底的世界。也许逃到井底的青蛙也会有后悔。
出生就在井底的青蛙,来到井外,出现的情况会很多。无论是一部一部爬出来,还是突然地出来。外面的世界对它来说没有任何先验,完全的陌生世界,什么可以吃,什么是危险,它全都没有经验。如果它不逃回井里,就要面对这全新的世界,既新奇而同时又危机伺服。
总之,这是个非常非常复杂的事情,可能有很多的选择和
- 父与子之坐井观天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关于“放养”与“圈养”
无论是老丁夫妇的“放养”模式,还是“虎妈”的“圈养”,都是个例,不能因这两个案例就简单地争论谁优谁劣。但我们分析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家长更关注孩子的什么东西,决定了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把孩子看成独立个体的人,那就必须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放养”似乎成为一种必然;把孩子看做自己财产的一部分,就会要好好管理自己的财产,也就更多会“圈养”。
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哲学对人的认识决定了教育的目的,而心理学认知过程的研究决定了教育的方式和过程。比较成功很难,难在对成功的定义是不同的。
中国有句古话,大概是产生自科制度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似乎在孩子时候就该吃苦,就应该把享受快乐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明天,在孩子时代不能享受属于孩子的快乐,将来又怎么知道即使达成了别人眼里的所谓成功,又怎么知道这是否是自己的追求呢?苦与甜都是个人的感受,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不是苦的,这应该是常识了。
家庭教育的“放养”与“圈养”争论得似乎没有什么必要,结论其实早就有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还有社会共同构成了孩子的成长环境。我们中国的教育从总体上讲应该是“圈养”,而美国的教育总体上是“放养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学困生是什么?
说实话,我对这节课很反感。我们教学中学困生是客观存在,在我们初中段,几乎没什么转化的可能了,只是所谓的学困生越来越多。
我不知道主讲的教师转化了多少的学困生,又有多少的学生转变成学困生。反正在小学已经存在学困生了,因为儿子正在上小学,也许是极个别的特例,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们班就有一个学困生,留级了。
孩子的发育存在个体的巨大差异,本来都是可爱的孩子,但上学后就有的戴上了学困生的帽子,这个帽子对这个孩子的一生产生怎么样的影响,相信不会是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孩子刚进学校就已经是学困生了。也许能转化,但有转化心得的人请告诉我,是转化的多,还是新产生的多?
我们不能头疼仅医头;脚疼仅医脚吧?至少我们应该首先弄清楚所谓的学困生是怎么产生的,才能对症下药吧。如果我们认同教育就是孩子成长本身,那么学困生的提法就很荒谬了,学困生的孩子,意味着成长障碍。除了极特殊的残疾儿童,绝大多数儿童的成长是健康的。所谓的学困生是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产生的,我们是否思考过教材是否适合儿童的成长,是否给儿童留出生病中断的时间?
脚是有大有小,有肥有瘦的,却都要去穿一只鞋子,削足适履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强烈呼吁首先改变产生学困生的教育体制。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关于“同课异构”
看完“同课异构”这个视频教程,感慨颇多。
“同课异构”这个词很玄妙!找不到是谁第一个提出来,但蔓延的势头却非常猛。“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同课都是“整数除以分数”这个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三节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是我查到的最通行的定义。
首先,应该明确“同课异构”是一种教学研究方法,而非教学法。因为我们根本找不到同课同构的可能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必然是异构的,这是人生而不同的差异性决定的。
“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方法,对教学研究有帮助,但是,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似乎不应该作为花费大量精力去做的事情,因为在“同课异构”的活动中都是教师分头准备然后在一起去上同一节课。这就带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在教师的准备过程中,他是如何针对未知的学生而准备课程的?!只能根究教材把自己的理解讲出来,或猜测着学生的反应,而进行自己的进程。
在听过的课程或者所有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进行的课程,几乎都还是课程本位的,灌--依然是课堂的主旋律,只是灌得形式发生了改变。
我们现在强调学生是主体,却也强调教师是主导,这个双主的悖论依然在不同的场合和地点,在频繁地被提及。作为教育的核心的主体地位的学生,什么才是学习?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我认为你教会孩子1+3=4绝对不是教育,如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从非考试学科探索教育改革之路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从一个故事说起
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那位母亲有多么的失望。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告诉孩子自私有多么的可怕,然后再教孩子以后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
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儿子眨眨眼睛,带着一脸的童真说:“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留给妈妈!”
霎时,母亲的眼里闪动着泪花。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高考又改革了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做
却没有大师的悬念
预设的角色 情节 与对白
连结局在开幕时就可以看出
台下是制片商和
制片商安排的观众
当大幕终于落下
演员们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粗气
台下的观众 或真或假的鼓着掌
只有制片商笑眯眯地摸着口袋
盘算着可以收入的金币
也许 还可以角逐奥斯卡的奖励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算术的迷人
这样的改变是教育的目的决定的,数学对解决问题无疑更有帮助。也就是学习的结果更显著。但是,对人脑训练却比算术差了很多。就象一个工人要加工零件,算术就象一个钳工,一把锉要加工出优良的零件,需要他很多的智慧;而数学更象一个数控车床,按个按扭,零件就加工好了。如果,教育就是为了开发我们的大脑,开启我们自己的智慧,那过程就远远比结果重要得多!
最近,看到古希腊的丢番图在自己墓碑上的生平,一道非常有趣的算术题:
“这里埋葬着丢番图,他的一生,童年占1/6,青少年占1/12,又过了1/7才结婚,5年后生了个儿子,儿子比父亲早死4年,儿子的寿命是父亲的一半。那么,丢番图到底活了多少年?”
相信运用数学方法,也就是方程或方程组,很多人都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来,但是,如果仅仅使用算术的方法呢?大概要动一番脑筋了,而动脑筋才是我们我们教育真正需要的。
我个人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算术的方法;另一种可以说是推理(说不很清楚,但绝对没有用方程),都很快做了出来。为了读者也动动脑筋,这里先不写我的计算过程和推理过程了,以后再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B”与“8”
“B”与“8”都是来自我们人类自己的概念,是行而上学的规定。在自然界中我们根本无从找到“B”,也无从找到“8”。
我又问儿子:“是 ...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轮滑”的学习感受
轮滑鞋刚买回来,不到4岁的儿子自己穿上还是很困难。所以,帮他穿好鞋子和护具后,他妈妈 ...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内裤的前后问题
当孩子问你,哪边是前面的时候,你会怎样回答孩子呢?
让我先岔开话题,看一下概念与经验的问题。概念是他人的经验。而这里的经验我更多的是指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让孩子得到更多的经验,还是让孩子接受更多的概念,可能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与世界 ...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发现孩子偷拿了家里的钱
孩子偷拿家里的钱,事后也不和家长说明,显然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但一味地责备孩子,斥责孩子的这种行为是错的,我想不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到,孩子偷拿家里的钱,一定是他需要钱用,也许,使用钱的原因不是很方便和家长讲。或者,他自己认为,他向家长要钱的理由是家长所不能 ...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驳斥:我只是一名教师,我改变不了什么!
我们知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可以进行自由的选择,选择自己行为。当前党中央下大力气实施教育改革,整个民族的有志之士都在思考着教育,而作为一名教师却还充当着就教育的帮凶,还以"我只是一名教师,我改变不了什么!"为借口。把自己看成一个教育改革中的看客 ...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遗 憾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尽管看似简单。鞋子穿反了,也可以说是错了,但是却不是一个错就可以说的。对与错的简单的两元的思维模式,在很多的时候是比较有害的。
我当时的回答是:"孩子, ...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当爱好影响学习时
这是我在一个聊天室看到的一个话题。看到这样的一个话题,我不知到每个人会怎么想,我只想把我的感觉和分析,呈现给大家。
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我感觉它不愧是我们中国人出的。因为这个题目对学习的界定是纯中国的,那就是:只有考试要考的东西的学习,才是学习。看来一种观念的改变真得很难 ...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恐吓!的力量
从孩子最初害怕上幼儿园,到无奈的接受了必须上幼儿园的现实。如果孩子是快乐的,那么他在放学回家后应该讲述在幼儿园中的那些开心的事情。但孩子很少说有关幼儿园的事情。一定有什么事情发生了。终于,前两天,爷爷和奶奶在接孩子回家的时候, ...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家教紀事(9)
一個月的時間,孩子與我在一起的時間加在一起,二十幾個小時。從一個厭惡學習的孩子,變成現在開始對很多的東西開始好奇,並開始能夠自主地去探究一些問題。從一個對生活感到無聊的迷茫少年,變成一個擁抱生命的人。
這些變化家長注意到了,但他更關注的是課本知識的學習,開始不 ...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很值得读的回帖!
我们怎么能抱怨年轻一代不喜欢中文呢?他们不是一天到晚在博客上读中文、写中文吗?问题是,我们这些当老师、家长的,自己从活生生的中文那里逃跑了。
汉语的危机已经喊了多日。前不久,刘擎先生还曾惊呼"大学语文到了紧急状态"。年轻一代读不好 ...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钩子!
昨天晚上,在与儿子通过游戏决定谁扮演奥特曼时,象往常一样通过石头、剪子、布来完成。当我们嘴里喊着"石头、剪子、布"出自己的选择时,惊讶!他出了个"钩子"。
...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石头、剪子、布与锥子和抓
与儿子的游戏基本就是角色的扮演,奥特曼与怪兽的战争。从这个角度看,我比较不赞成《奥特曼》的主题,绝对的正义与邪恶,两元化的世界。我更喜欢让他看迪斯尼的《米老鼠和糖老鸭》《小飞象 ...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家教纪事(8)
但我却发现个问题。做一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孩子的情况,可以很细致的体会和把握孩子的变化。但是,在孩子问问题时,对自己观点的描述总是很怯生生的。在学习化学的一个章节,看到书中的一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家教纪事(7)
昨天晚上,第一次给另外的一个高二的孩子补习。那是个厌学的孩子。对学习没兴趣,上课时也不知道老师在讲些什么。从交谈中发现,她是个有个性的孩子,很开朗但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任何信心。学期末要面对结业的考试,自己很烦恼。
对她的培训是从重新认识 ...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家教纪事(6)
还是以学习的心得为开始,当然这次是他更多的讲着他的感受。以前,他拿到题目的时候,首先是想以前老师讲过的例题或自己做过的题目中,哪个与这道题目相似,现在他可以通过仔细阅读题目的条件,分析之后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听到这个现象,我也很高兴,这代 ...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家教纪事(5)
看书的过程,不是一个对新的东西记忆的过程。而是用自己拥有的全部的经验去"批判"新的东西的过程。在这个"批判"过程中,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包括联想、分析、和总结。在这次的读书培 ...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家教纪事(4)
这次的内容主要是两部分:化学的卤族元素;物理学的运动学部分。
化学的卤族元素,他的问题不大,只是面对题目,似乎不是能很好的解读题目的含义,从题目中寻找所给出的条件。在后面的关于物理那部分知识的时候,表 ...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家教纪事(3)
这次的辅导本来是想针对孩子在自己看书思考过程中的问题,有目的的解决他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很遗憾,他没有问题。没有问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真正全部都搞明白了,另一种是几乎没有进行思考和总结。在整个晚上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交流如何有效的学 ...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家教纪事(2)
我心里暗自高兴!这表明在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的观点打动了孩子。按他的父母们的描述,我那天的观点说出了孩子想说却不知道如何说的东西。
...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家教纪事[1]
我坚决反对那种给学生再找些题目做的家教。因此,我不喜欢给别人做家教。一般都是朋友的孩子,我才会指点一下。最近,有一位朋友的亲戚家的孩子找到了我。了解一些简单情况后,我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