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孤独的刺猬常常独自来到河边散步。杨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柳絮纷纷扬扬地飘洒下来,这时候,年青的刺猬会停下来,望着水中柳树的倒影,望着水草里自己的影子,默默地出神。
一条鱼静静地游过来,游到了刺猬的心中,揉碎了水草里的梦。
“为什么你总是那么忧郁呢?”鱼默默地问刺猬。
“我忧郁吗?”刺猬轻轻地笑了。
鱼温柔地注视着刺猬,默默地抚摸着刺猬的忧伤,轻轻地说:“让我来温暖你的心。”
上帝啊,鱼和刺猬相爱了!
上帝说,你见过鱼和刺猬的爱情吗?
刺猬说:“我要把身上的刺一根根拔掉,我不想在我们拥抱的时候刺痛你。”鱼说:“不要啊,我怎么忍心看你那一滴滴流淌下来的鲜血?那血是从我心上淌出来的。”刺猬说:“因为我爱你!爱是不需要理由的。”鱼说:“可是,你拔掉了刺就不是你了。我只想要给你以快乐……
- 刺猥的爱情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自由的代价
生活就象被定位了一样,好多东西都无法去改变,都逃不过爱与不爱,最终的结果是付出了多少得到了多少,真的能这样吗?我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鸟,在它认为是属于自己快乐的空间里自由的生活着,在主人的注视中,欢快的唱歌、舞动着美丽的翅膀,主人每天都精心喂养着它,给它丰富的食物。他们就这样安详的生活着,相互以来,固守着这份宁静的平衡。这已经成为它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鸟儿一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而主人也没有感觉到鸟儿应该属于天空。
有一天,小鸟的目光开始注意外面的世界了,它看到笼外的鸟儿在自由的飞翔、唱歌,小鸟感觉外面的世界好精彩,眼中流露出失望和羡慕的眼神,在心中涌动着一个愿望:好希望自己能和同类一起唱歌、飞翔。哪怕是一小会儿也好啊!从此以后,鸟儿不再对主人欢快的歌唱了,不再舞动自己美丽的翅膀了,主人明白了,发现鸟儿不再属于他,尽管自己好好想继续喂养它,主人无奈的打开了笼门,让它回到属于它的天空中去。因为主人只希望鸟儿能真正的快乐,小鸟没有喜好的犹豫的飞走了,只留给主人一滴淡淡的泪水…
小鸟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也认识了好多朋友,它美丽的羽毛得到了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自讨苦吃的驴
从前,有个商人在镇上买了很多盐。他把盐装进袋子里,然后装载在驴背上。
"走吧!回家吧!"商人拉动缰绳,可是驴子觉得盐袋太重了,便很不情愿地走着。城镇与村子间隔着一条河。在渡河时,驴子东倒西歪地跃到河里。盐袋里的盐被水溶掉,全流走了。
"啁!盐全部流失了。唉!可恶!多么笨的驴子呀!"商人发着牢骚。可是驴子却高兴得不得了,因为行李减轻了。
"这是个好办法!把它记牢,下次就可以照这样宋减轻重量了。"驴子尝到甜头,商人却一点也没觉。
第二天,商人又带着驴子到镇上去。这一次不是盐,而是棉花。棉花在驴背上堆得像座小山。
"走吧!回家!今天的行李体积虽大,可是,并不重。"商人对驴子说,并拉动了缰绳。驴子一副很重的样子,慢吞吞地上着。不久又来到河边,驴子想到昨天的好主意。
"昨天确实是在这附近,今天得做的顺顺利利才行!"于是,驴子又故意滚到河里。" 顺利极了!"
这时驴子虽然想站起来,但突然觉得没办沾站起来。因为棉花进水之后,变得更重了。
"失算了,真糟糕!"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坚硬的外壳
潮湿的角落里,长满了青苔,蟋蟀不知道疲倦的鸣叫着,唱着属于自己的歌,它想告诉别人,这肮脏的地方也有生命存在,它害怕被人遗忘,这个角落真的好暗,根本没有人会去注意。。。
有一只蜗牛,慢慢的沿着墙角走来,孤独的在黑暗中什么都看不见,依靠敏感的触角艰难的行走过来,它背着一个重重的壳,看得出来,它很需要这个壳,尽管它好累,壳是它生命的全部,它可以不在乎孤独,但是它现在只能靠这个壳掩饰内心的软弱,没有了壳,它宁愿死去,悲哀的死守这份虚伪,因为它只想让人看到坚硬的外壳,而内心的软弱却没有丝毫勇气去抗争,它扭动着躯体,想往上爬,她爬的好慢好慢,其实它知道,如果它放弃了这个壳,它就会爬的更好更快,生命中也会得到更多,但是它不敢放弃那似乎对它很重要的壳,因为软软的躯体在壳的伪装下,曾经给自己带来好多羡慕的眼光,也让比它厉害的动物敬而远之,它需要这样的生活。
每天晚上,它都会周而复始的出现在这个熟悉的角落里,也许它在寻找食物,也许什么也不是,只想出来走走,它根本没有选择,因为蜗牛最害怕的就是在阳光下生活,害怕在阳光下,人们能透过它虚伪的硬外壳,看到内心虚弱的一面,它生命的一切,就维持在这个似乎还很硬的壳上了。其实它在别人的眼中,它活的好累,好可悲。
那么,人呢?人不也常常这样吗?常常用坚硬的外表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软弱;用华丽的外表来装饰自己丑陋的内心。无论是感情,无论是生活,不都存在着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不祥的象征
宁静的兔园里,群居着这么一群兔子。它们同为一色:灰色。它们是一起被带到这个兔园里的,在此之前都为乡间野兔。兔园的生活让它们已经脱掉了那层乡土气息,在园内过着高贵的生活,当然这是主人喜爱他们的缘故。
一日,主人又带回了一只兔子,它全身洁白,如雪无斑一样的白。主人将它放置兔园只中,与群兔而居。
白兔到园中,绕眼四周,死灰笼罩着它,有点使它茫然与无助。对于这群它从来都不知名的同类,有着莫名的恐惧。掉进泥潭的中心,它在慢慢地下沉。
灰兔们对它也有着强烈的异样感,它们的眼睛由殷红变成了鲜红色的,闪烁不停。
一只小灰兔先开言:“我看这只同类肯定是个不祥之兔,看看它那白皮,好象是个祭品一样,给我们会带来晦气。”
“老先生说得有理,我看进来时鬼鬼祟祟地,四处张望,肯定不是一只什么好兔!”另一只年龄较轻的灰兔附和道。
“你们言之有理,有先人云‘生而诡异,必是祸害。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二十四
往事如风之二十四:故乡、童年没有走远(全文结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和童年情结,无论他将来走到何处,或者过上多少年,他都无法将故乡的印象从记忆中抹去,无法忘记童年的生活场景。童年的一切都已扎根在我们的血液中,而故乡作为一种精神和文化背景存在于我们身后,故乡和童年并没有走远,它们就在我们生命中鲜嫩地活着。
爱自己的故乡,留恋童年生活是人之常情,偏爱自己故土的风物,时常思念故乡是所有远走他乡的人共同的倾向。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乡异域再好也难以替代游子心中的故地,而背井离乡也一向被认为是一件苦事。即使是到异地任高职,临行时仍有一种对故乡的难舍之情,他乡的欢乐痛苦能引起人的乡愁,乡愁如空气一般,随时都会呼吸到它的冷热清浊,令人心中无限惆怅又难以自拔。
闭上眼总会想到故乡的一草一木,总会看到童年的阳光小雨。因为乡情,艰难的变为独特体验,贫穷的变为精神激励,丑陋的变为温馨回味,阴郁的变为充满生机。乡情使我们用一种浪漫的诗意的甚至含情脉脉的目光去看故乡。以理智的态度来评价故乡的月亮,它和别处实在没有什么两样,但因为乡情的渲染便“月是故乡明”了。同样,童年的生活即使充满不幸与痛苦,但因为那一段时光毕竟是我们的人生之初,而使我们另眼相看且格外珍重了。我们的一切思想和感情,都是在童年的沃土上扎根开花的。童年几乎会左右我们的一生。童年像一位小伙伴,你随便喊一声他都会从不远处跳出身来。
回乡是一件令人激动颇生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二十三
往事如风之二十三:中秋烧窑
小时候过中秋节,除了能吃上月饼,花生,柚子等诱人的食品外,更主要的是可以烧窑。
烧窑,是在中秋晚上举行的一种纪念活动。纪念什么,为什么而烧窑,我们不得而知。烧窑的风俗起源于什么年代,也不知道,问过老辈人,他们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有这个习俗。到了中秋晚上,只要不下雨,窑是每年必烧的。中秋的晚上,全村人一边看烧窑,一边赏月吃月饼等东西,很是热闹。
烧窑活动是在村里祠堂前的广场上进行的。先要搭窑。搭窑必须用我们老家生产的土瓦,就是那种没有上釉的、灰颜色的瓦。现在这种瓦已经绝迹了。每年中秋节前几天,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到后山上去挖土瓦。因为土瓦都是以前的老房子才用,只有后山上才埋的有这东西。到了中秋节当天,会搭窑的大人就帮我们把窑搭起来。
窑的外型很象古塔,圆的,下面大,到顶上就是尖的了。一般的小窑都有一米多高,底部直径有五十公分左右;而大窑却有二、三米高,底部直径也有一米左右。搭窑是比较难的,用一片片并不规则的土瓦,一块叠一块,成圆形,底部用大石块垫一圈,就象做房子打基础一样,然后一圈比一圈小,用土瓦搭起来,直到窑顶尖部。其间不能用任何东西做支撑。所以说,搭窑不仅是技术性很强,而且要心细手巧,一点也马虎不得。技术不好的人搭到一半就会塔掉;有时候你好不容易快搭好了,手一个不经意的抖动,就有可能让你前功尽弃。难怪搭窑的师傅会说,搭一个大点的窑比在田里收割一天水稻还更累人。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之二十二
往事如风之二十二:家乡的豆腐脑
现在有一种即冲即喝的豆腐花,只要用开水一冲等上几分钟就能喝了,可我还是喜欢母亲做的家乡风味的豆腐脑。之所以叫做“豆腐脑”,我想大概是因为它的鲜美白嫩吧。喜欢家乡的豆腐脑那独有的香甜的味道,喜欢吃豆腐脑时那种浓郁的乡情。
每个喜庆的日子里,母亲总会制作一箱豆腐。每次我都会伴在左右看母亲劳作,制作工序也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提前一天,母亲会拿出收藏的黄豆再进行一次挑选,将不合意的全部剔出,剩下的那些颗颗浑圆饱满,在竹制的盘中滚来滚去,似金黄色的珍珠,煞是好看。
接着就是进行第二项工作——去皮。去皮要用石磨碾。家里的那架石磨年代已经很久远了,放在屋子的角落里。平常总是沉默的它,这时又吱吱呀呀地唱起歌来。母亲一手推着石磨,一手抓起黄豆使之漏进石眼,动作优美而娴熟。随着石磨笨拙的转动,听见底下传来“噼噼叭叭”的声音。圆圆的黄豆已经被碎成两瓣了,从石磨的缝隙中落入等着的团箩中。似雨溅落,且更有韵味。
等全部去掉皮,母亲将之端到院中,分成几次迎风抛起来。只见母亲握着团箩的两边一用力,黄豆就从中跃起,落下的时候,那些豆皮就飘了出去。儿时的自己每当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二十一
往事如风之二十一:故乡的月亮
城市的街头,灯火阑珊……
多少年来,总有一种莫名的失落,在华灯初上的夜晚,迷离于闪闪烁烁的万家灯火,情感一直空着,象黑夜里无人抚慰的孩子,总有呓语和感慨,却总找不到那一个最原始的支点。
就这样在城市里散步,一直走着,在迷离的灯光里,一年又一年,陀螺式的流失于一抹又一抹的光圈,人被弃置在城市的哪一个角落里做梦?川流不息的车龙人海、光华如水的街市琉窗……一种极深的惆怅隐隐作痛,终于情不自禁的逸出,叹口气对友人说:“城市没有月亮,只有思念,却无处寄存”。友人笑语:“城市里有星光啊……”。
我归于默然。城市里有月亮吗?这么多年我却一直没有看到城市的月亮,甚至想不起城市的哪一个夜晚还洒满月光,只有踩碎的灯光,踏碎的空思,象一缕缕苍白的光束,象一瀑瀑五彩斑斓的霓虹……我的月亮落了,栖在乡间的那棵枝叶婆娑的老香樟树上……
月华如水的夜晚,我们是一群月亮里的猫,总爱爬那棵好几个孩子才能环抱一圈的老树,爬呀爬却总是刚爬上一点便被滑下来了,我想那时月亮一定在树叶里偷笑我们的调皮和无知。那时,大人们总爱拿着自家的凉席铺在老香樟树下,或者躺着谈天说地,或者坐着絮叨一些家常农事,生活的宁静又如那淡淡的月光轻轻洒满了所有的夜晚…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二十
往事如风之二十:童年的夏天
儿时的夏天没有空调,没有冰激凌,有的是骄阳下黝黑的皮肤,有的是碧波中清脆的欢笑。
太阳还没有偏西,只是略微收敛了一下他的怒火,就有小伙伴村前村后地开始邀约下河游泳了。那时的河清凌凌的,时不时有一艘艘船伴随着咿呀呀的摇橹声驶过,荡起涟漪一圈圈,两岸绿树成荫,蝉鸣一片,好一派水乡风光。不一会儿,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到来了,小河便很快淹没在一片喧闹声中了。
孩子们享受着水给他们带来的清凉和快乐!胆子小的,不会游泳的或坐在水中的台阶上看别人游泳,或站在水中,玩背人的游戏。水的神奇力量使小个子也能驮起那大胖子,让大家都跃跃欲试!还有的在浅滩处互相泼着水,打起水仗来,个个像只水鸭子!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游泳健将。他们有的你追我赶,变换着各种泳姿竞技,有的一个猛子扎进水中,不一会钻出水面,甩一甩头上的水,一脸得意的笑!
我曾经也是这堆孩子中的一员,我们一起比赛所谓的潜泳,看谁在水里闭的时间更长更久;一起到对岸去偷西瓜,看谁偷回来的瓜又大又甜;也一起到对岸去摸螃壳(学名应该是叫“河蚌”吧),带回家喂鸭子。邻居女孩小梅,虽然泳技不佳,也就只会几下狗狍式,却丝毫不影响她参与其中的热情!经常和我们一起游到对岸偷西瓜和摸螃壳。有一次,她收获颇丰,竟摸了一脚盆螃壳,乐得心里屁颠屁颠的,想象着家里的鸭子大快朵颐的情景,想象着妈妈啧啧称赞的模样,险些笑出声来!然而,没等她高兴多久,难题就来了,如何把这一脚盆的螃壳运到对岸去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十九
往事如风之十九:童年的小纸船
还记得小时侯折的小纸船吗?
其实折法很简单的。一张白皙的方纸在外婆的手指翻飞中,很快就折成了。形状象夜空中新生的月牙。
于是,折小纸船方法,我很容易就学会了。
我听外婆说,如果把自己的名字和自己想得到的什么写在小纸船上,然后把它放在溪中,让它顺水流向远方。
那么,有人拾到了或者看见了,他就会帮助你实现梦想了。
难得顽皮的我终于安静下来。我要思索我最想得到的什么。
于是我做了第一只纸船,写下我想得到的东西--每当夜晚的时候,那个挂在香樟树枝上圆圆的月亮。
因为它多亮啊!
夏天乘凉的时候,它银白色的光总是透过树叶儿,亲我的脸呢。
记得一次在黑夜和伙伴玩捉迷藏的时候,我找了一个隐蔽的角落。没有人知道我在哪里。只有月亮知道,它跟着我也偷偷地和我躲在一起,还对我使眼色。它那时只是属于我的。后来,夜越来越深了,晒场里再没有人了,只有月亮在无声无息地在陪伴着仍没被人找到的我。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十八
往事如风之十八:连环画
21世纪里,人们干得最多的事情之一恐怕就是怀旧了吧。于是,一种曾经给许多人的童年带来过欢乐的艺术形式--连环画重出江湖。
连环画,这三个字,可以说老少皆知,耳熟能详。流畅、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栩栩如生的连续画面,配合着生动、明了且富有韵味的文字,小小的画就这样把世界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鸡毛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三部曲》、《燕子李三》、《霍元甲》、《神鞭》、《陈真》、《草上飞》、《白求恩》、《珊瑚岛的死光》(应该是这个名字)、《王铁人》、《鸡毛信》、《三打白骨精》、《铁道游击队》、《八仙过海》、《樊梨花》、《画皮》、《白莲花》、《岳母刺字》、《陈胜吴广》、《小兵张嘎》、《林海雪原》《看不见的战线》、《铁道游击队》……有很多对内容还有印象,但记不住名字了。这些亲切而鲜活的画面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那是任何一部VCD、任何一套电子游戏都难以比拟的。
我看的很多连环画都是像什么《西游记》、《封神榜》古代神话传说,《董存瑞》、《黄继光》革命英雄题材,还有大量古代英雄好汉的故事传说。其中,让我至今念念不忘、记忆深刻的还就是那套《岳飞传》。画图中岳飞那英姿飒爽的雄姿,令金兀术胆寒的岳家枪,让在中原大地奔突无忌的金兵闻之丧胆的岳家军,还有虎父无犬子的金锤岳云,一切都是那么让自己痴迷、神往。多少年后,当自己毕业参加工作,闲时会到旧书摊转悠。每当无意中发现在地摊最不显眼的角落躺着的几本“老朋友”时,内心总会泛起几分情愫。
连环画的画面大多都很丰富和精彩,基本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十七
往事如风之十七:露天电影
回顾我的小时候,关于露天电影的记忆实在很多。我不知道自己是从几岁开始看露天电影的,我兀自觉得那是很久以前的事。远到回想起来,只能记得零星的电影片段,片段般的观后心绪。
可以看一场露天电影是童年的时候最快乐的事情之一,那时候的露天电影一般都会选择在生产队的晒谷场放影。每当放学回家,看见大大、白白的屏幕已经高高竖起的时候,我们立刻欢呼雀跃起来,发出一长串开心的尖叫声,然后飞奔着赶回家,狼吞虎咽的完成好晚饭后,就呼朋唤友相约着去看电影。
到达露天电影院的时候,一般离电影正式开始总有好长的一段时间,这时候除了我们这些打打闹闹的孩子,就只有走村串巷的货郎,货担上有我们做弹弓的皮筋,还有女生喜欢的扎头绳和花花绿绿的洋泡泡,要是谁的口袋里可以掏出几分钱再买上一大块麦芽糖,然后每人分上一点,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夏天的时候要是能吃上一支棒冰,那更是神仙的日子。我们学着小兵张嘎、潘冬子在屏幕下钻来钻去,在大人的责骂声中做着自己的游戏。难以看懂电影的意义,只是感受那份热闹而已,电影的镜头放过就已模糊,只有屏幕上的小小少年在心底竖起了英雄的概念。有时侯会站到影幕的背面,看着电影里反向的表演。夏天的时候,偶尔会遇到突然的雷雨,在大人们惊慌失措中我们又有了雨中的游戏。
我对放映机很好奇,不过我从来都不敢走过去探察一下那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因为那里总是有很多大人围着,而且那里的灯光很刺眼。我非常想知道电影是怎么放出来的,可是我始终都不能了解。有一次,我坐得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十六
往事如风之十六:入党记
我工龄不短,警龄不短,可就是党龄不长。不过还好,总算是入党了,虽然入的晚了点,但却入得还算风光,因为是在“非典”时期火线入党,能有这份荣耀的人不多,但自己却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没意思还写?是的,没意思还要写出来。自己觉得没意思,或许看官们会从中看出点什么别的意思来也说不定。
警校毕业后,就来到了现在这个小山城工作,至今已有二十三年了。工作开始,我是满怀信心的,自己年轻有文化,又是专业学校毕业的(那时候课班出身的可不多见啊),心想,只要自己肯吃苦,多干点事,好好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要不了多久,入党提干什么的还不是小菜一碟吗?老师在毕业时不是也说“现在正是你们的好机会,三年中队长,五年大队长,肯定没的跑”吗?周末要加班,没问题;春节人手不够,没问题;反正是一个人,离家也那么远,来回一次不容易,就多加点班吧,留下好印象。一年,两年,三五年过去了,我还是刚来时的我,要说完全没有什么变化也不对,起码比原来黑了点,瘦了点。可一提到入党加入组织的问题,领导们就说了:“你还年轻,好好干,过两年会考虑你的。”事后才知道,我们这个单位本地人多,相互之间有亲戚关系的人也多,我一个外地人来到他们地头上呈能,能有什么好果子吃吗?每年入党就那么一两个指标,他们自己人还分不匀呢,那里轮得到我?就是有个别好心人提到我的问题,他们则说:“这小子好出风头,又不懂事,自以为自己是课班出身就了不起,没他我们还不是一样做事,有他还嫌碍眼。”唉,真是悲哀啊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十五
往事如风之十五:要命的高考
我有个小伙伴叫雪飞。雪飞本来是城里人,只因他家出身不好,文化大革命时父母被单位造反派赶回了老家,那时雪飞也就三、四岁吧。
1979年,雪飞中学毕业,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老师说他成绩不错,很有希望。他父母听了老师的话,特意养了一头大肥猪,准备在雪飞考取学校后宰杀,大宴乡亲的。公布考分后,雪飞却落榜了。就差那么该死的三分啊。他很失望,他的父母也很失望。父母曾经都是城里的工人,有一些文化,不比那些乡下的大爷大叔大婶大娘们没见过世面,虽然落难回老家,却很想通过儿子的高考来证明些什么,结果儿子不争气,很是让他们伤心了一阵子。不能就这么完了,还得再复习,再考。于是,雪飞父母把大肥猪卖了,供他继续补习。又买回一头小点的猪,准备养到明年高考时再杀。乡亲们也都纷纷给他打气:再努力努力,今年就只差三分,明年应该没问题。
背着父母和乡亲们的希望,雪飞又回到学校,继续他的高考梦。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又到黑色七月了,雪飞满怀信心的参加了高考,他想,这次千万要考上,可不能再让父母丢脸。他对自己也是有信心的,考后感觉也不错。“估计能考上,问题应该不大。”雪飞这样回答父母的问话。他的父母放心了,儿子自己都说有希望,没问题,“看来这次是真的没问题了,你们就等着吃肉喝酒吧!”他父母这样对乡亲们说。俗话讲“好事多磨”“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真是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十四
往事如风之十四:好学生,坏学生
中学时期,在老师眼里我是个有争议的学生。有的老师说我是好学生,有的老师却说我是坏学生;有的时候说我是好学生,有的时候又说我是坏学生。当时自己也认为自己不是什么好学生,起码不是老师普遍认同的那种好学生。
说我是坏学生,理由有四。
其一:上课不认真听讲,有时会拉拢其他同学讲话,曾经就有两次被两个不同科目的老师赶出教室。和我一起讲话的同学很乖,很听老师的话,一叫他出去,他就很自觉的到教室外面去了。我不乖,我不听话,老师叫我到教室外面去,我不仅没去,还顶嘴说:我出了学杂费就是来学校买个座位的,凭什么要出去。结果有个年轻女老师被我的话顶得当堂哭了起来。事后,她象她姐姐哭述,说我不听话,不服管,不是个好学生。原来她姐姐是我的表嫂,表嫂为这事狠狠的骂了我一顿。我挨了骂,心里很是委屈,对表嫂说:谁知道她是你妹妹啊,要是你早告诉我,我就不在她的课上讲话了。大家看看,我自己犯了错误,还蛮有道理似的,我还真不是个好学生。
其二:我有时候夜不归宿。那时候是寄校生,学校有规定,未经校方批准,晚上学生一律不准外出。这是为了学生安全着想,可我们当时不这样想,晚上睡不着,总想找些什么事来干。离我们校本部不远的地方,大约也就三、四公里吧,有个分部,分部有很多的果树,都是我们这些学生历年栽种的。在一个春季的夜晚,我和另外两个同学一起,偷偷的翻越学校围墙,来到校分部,摘了许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十三
往事如风之十三:历险记
这一辈子,有三次差点就见了马克思。俗话讲“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或许我的“难”还不算大吧,因为至今不知“福”在何处,难道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是有人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安安就是福”么?
还有句老话叫“事不过三”,可我却有三次与死神察肩而过的经历,是不是有违天命?不得而知。我想啊,或许我的命会活得长一些,这就是所谓的“福”也不一定。还是闲话少叙,言归正传吧。
第一险:子弹察腿而过
那是1984年的十月。我奉命缉拿一人犯,和我同行的是刚从警校毕业的师弟小C。经过排查等技术手段,得知该人犯已经潜逃回了老家。我和师弟急匆匆往人犯的老家赶去。在当地同行的帮助下,我们于第二天下午赶到了人犯老家的村子,村干部带着我们观察好人犯家的地形,当晚十时,山村沉浸在一片寂寞之中,我和师弟就开始行动了。可当我们持枪冲进人犯家时,人犯已经不见踪影,原来是我们来晚了一步,人犯在头一天晚上就已经离开老家流窜外地了。人没抓到,例行的讯问还是要完成的,我收起子弹已经上膛的“五四”手枪,坐在师弟对面,我们两个人中间的距离大概也就三米多,不到四米远,是斜对着的,不是正对面(这点很重要)。师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十二
往事如风之十二:搬家及不该拥有的财富
前文说到父亲是在母亲家里当倒插门女婿的。各位看官想必也知道,这当倒插门女婿的,在女方长辈没有过世之前是不能举家返迁的。父亲同样的遵守这个民俗。
转眼就到了1979年(外婆是在1976年过世的)。农村改革已经开始了,包产到户政策让农民尝到了甜头。父亲就在这年准备搬家了。其实,父亲是在78年底就和他自己村的村干部谈好了。79年刚过完春节,父亲就宣布要搬会他自己的老家。当时我正在村中学读初中,父亲把我的学籍也转到乡中去了(见遇作往事如风之七:转学及同桌的她),父亲老家也按我们家的实际人口分好了田和山林。可这事被我母亲家的乡邻知道后,死活就是不让我父母搬家。他们有的劝说,有的甚至哭哭啼啼的,求我父亲。父亲为人老实忠厚,在村民眼里是个难得的好人,他们都舍不得他走。父亲也被乡邻们诚挚的感情打动了,于是,父亲第一次搬家计划告吹。
又过了几年,到了1985年,父亲还是搬家了。这一次父亲态度坚决,谁劝也没用,终于搬家成功。而这时的我已经在外面工作好几年了。记得第一次回父亲老家,还是一路打听才找到自己家家门的,说来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了(因为在这之前我从没到过父亲老家)。
第一笔不该拥有的财富。
就在父亲第一次准备搬家时,他老家把原来父亲祖上的地基划给了我们家,让我们搬回去后做房子用。可由于母亲家好心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十一
往事如风之十一:父母亲的婚姻
先说说我的父亲吧。
我家祖上是有钱人,也就是所谓的大户人家。我爷爷在世时,家里有一栋一连两进的大房子,中间还有一个好大的天井,两側有厢房,前后左右各有院子。房子占地面积少说也有几千平米吧。村上的山林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家的。可我爷爷奶奶都去世的早,在我父亲三岁那年奶奶走了,十岁那年爷爷又撒手西去了,家里只留下我姑姑和我父亲两人相依为命了。不懂事的父亲染上了赌博恶习,结果把山林和田地全输光了,就连唯一栖身的房子也被我父亲低价抵押了。家,是很快就破落了。姑姑无奈,含泪嫁人了。
后来我同族的叔叔伯伯实在看不过去,又凑钱帮我父亲把房子赎回来,并教导我父亲要好好做人,不能再去赌了。可我父亲那里听得进去,这边刚赎会房子,那边他就找人把房子给卖了,换来的钱又拿去填了赌窝。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父亲只得东家借宿,西家混饭。解放后,父亲已经是个彻彻底底的贫农阶级了。有过了几年,同族叔伯实在也是看不下去,于1952年的春上,在离我家几十里远的地方找了个老篾匠,让我父亲学徒去了。做手艺学徒是很苦的,父亲本也不想去,曾经少爷出身的他那里吃得这个苦,可想想不去也不行啊,再这么混下去,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再说说我的母亲。
母亲是个苦命人。家境贫寒的她过早的就挑起了家庭重担。外公在母亲十二岁上就因病死了,外婆倒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十
我童年的小山村,有大片大片的油桐林。
每当夏初时节,油桐开花了,满坡都是洁白洁白的油桐花,把整个小山村照得雪亮雪亮的。
油桐挂果的时候,我常到山坡上去玩,那里曾是我童年的乐园。到了秋天,满树都是紫红色的油桐果,像一个个小灯笼,在风中碰碰撞撞。小的时候,听大人说,油桐果是不可以吃的。我却偏不相信,以为那是大人们骗人呢。有一次,我偷偷的摘下一颗,刚下牙,那股苦涩,让我几天都不想吃饭。
收获的时节,我们帮助大人,把油桐果从枝头上摇落下来,用萝框装回,放在生产队的稻场上,堆上大大的一堆,在池塘里挑来水,浇在油桐堆上,用草盖上。几天后,揭开盖在上面的草来,油桐果的脸变得黑黑的,皮也开始腐烂,有的都自动脱落了。只一天的功夫,生产队里稻场上,就有了一大堆一大堆敲起来,喳喳响的油桐子。油桐子可以打油,经桐油油过的木板门格外的结实。乡村的水桶、马桶都要用桐油来油,油过的桶才经久耐用,且不漏水。连老人的棺木,都要油的,不然放的时间不长,下地不久就会腐烂的。经桐油油过的雨伞格外结实。我童年就是打着这种伞,到山里的去放牛,到河里去抓鱼。那黄亮黄亮的油布伞,给我童年一片晴朗的天空,在那方天地里,我那么幸福的度过了那段金色的时光。
现在我离开故乡几十年了,告别了我那开满小白花的大片大片的油桐林。而今,我的小小的山村,也在追随着新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发生着变化。那大片大片的油桐林也成了遥远的记忆,现在很少有人再提起它。桐油油过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九
往事如风之九: 童年的游戏
现在的小孩上网、玩电游,生活自是五彩缤纷,我们那时候没有这些玩,就连带电的也只见过手电筒。到了八十年代才知道有电灯、电视,但我们自有我们的乐趣,记忆深处,有过最快乐的童年,无忧无虑,可以和伙伴们尽情的玩耍,可以一直快乐,一直的什么也不用想的童年。
童年的时候,放学后,放下书包,便和伙伴们玩一些,现在想起来觉得很傻的游戏。从下午时分一直到傍晚,每次在大人的叫唤声中才不舍的结束游戏,用脏脏的小手掸掸身上的灰尘,再把放在草地上的书包背起来,依依不舍的和伙伴告别,这才满足的离去。
那个时候我常想,童年的游戏是否可以玩一辈子,我们是否可以像彼得潘一样永远的长不大,永远的可以享受童年的快乐。直到今天我才知道,童年是短暂的,它晃眼即逝,留下的只有温暖的回忆。
记得童年玩的最多的游戏,男孩是滚铁环、弹珠子、丢沙包、摔宝、拍画片等,女孩则玩跳绳、踢毽子、跳皮筋、抓石子、踢房子等。但也并不是分的那么清楚,男孩也可以踢房子,女孩也可以打弹珠,全看个人喜好了。曾有过的这些游戏,陪伴着我们度过了那最快乐的时光。
1.弹珠子
弹珠子是那个时候最有趣的游戏之一,它的玩法也很简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每个人出一颗珠子,用大拇指打击弹子,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八
往事如风之八:端午往事
又到一年粽飘香,不由得想起了记忆中的一件往事。
记的那是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端午节,村民们找到老队长(当时村不叫村,叫生产队,村长都叫队长)说现在打倒了“四人帮”,也不搞破四旧了,外面有的地方又开始划龙船比赛了,我们是不是也搞起来?老队长经不住大家的软磨硬泡,便同意了村民的要求。当时我们村分为两个生产小队,各自有自己的龙船,破四旧的时候大家都没有真的把龙船彻底破坏掉,而是藏了起来,骗过了工作组的人。现在听说可以搞划龙船比赛,大家兴奋不已,七手八脚的都把自己藏起来的龙船抬了出来,并安排木匠师傅尽快修复好龙船,重新涮上油
漆,准备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大展身手。
毕竟已经有十来年没有搞过划龙船比赛活动了,对怎么组织,协调都很陌生了,特别是划手、舵手、鼓手之间的配合更是个大问题,比赛选手就更是争得热火朝天。年轻人由于从没参加过龙船比赛,再说当时也没有其他的文体活动,生活过的单调乏味,所以都报名要求参加。而年纪大一点的也因为多年没有划过龙船了,又都很想再体味一下年轻时的那种激情,最后经队委会讨论决定,本次比赛只让那些原来参加过的村民比赛,理由很简单,说年轻人从来没有练习过,不知道配合,等下一年的龙船比赛就让年轻人自己搞。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老队长担心国家不允许搞龙船比赛,怕上面追究责任而害了年轻人(当年谁要是走资本主
义道路、搞复辟那可就有他受的了)。
老队长的担心并非多余,五月初五,我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七
往事如风之七:腌菜的记忆
每当自己口味不好,吃不下饭时,就会想起家乡的腌菜。家乡的腌菜很有特色,有咸的,有辣的,有酸的,还有甜的,可以说是五味齐全了。
农家饭桌上一年四季少有大鱼大肉,但绝对少不了腌菜。厨房的角落里陈列着一个个陶制的坛子或小号陶缸或竹筒,里边腌制着每个时节应景的蔬菜。春天是四季豆;夏天是豇豆、黄瓜、辣椒;秋天是野葱、酱豆;冬天是白菜、萝卜。当然其中并没有绝对的界线,比如冬天的腌菜萝卜可以吃到春天,夏秋都能腌豇豆和辣椒。腌菜的口味也随各人喜欢,喜辣的加辣椒一起腌制;喜甜的加甘草一起腌制。此外,春上坛子里未吃完的腌白菜还可以趁天气好时制成干腌菜。具体的工序是:把缸里的腌菜取出来,挤掉多余的水,然后装入饭甑,放入大铁锅内,用温火蒸制。待到香气四溢时,便能取出来,倒入篾莆里,用筷子挑散,任它在日头地里暴晒。倘若不怕麻烦,还可以去菜园里折一些葱叶或蒜叶,最好是能去野外掐一些野细葱的叶子回来。折净洗净后,切成半寸长,撒入腌菜里一块晒干,这样制出的干腌菜特别香,味道也会更好。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储存,一般选择陶制的坛子,底部放一些石灰,再用老笋壳或塑料布封口,主要是不让它受潮,这样才不会霉掉而损坏味道。每当园里的蔬菜接不上来时,抓上两把干腌菜,稍微洒上一点热水,然后切上辣椒,用植物油翻炒,不失为是一道既开胃又下饭的好菜。
对于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来说,与腌菜相伴的学生生活是比较陌生的事物。而之前的数代人,自从必须住校后,每个星期回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六
往事如风之六:转学及同桌的她
转学,让我“一举成名”;同桌的她,却成了我的异姓姐姐。世事就是如此难料!
------题记
转学
本来我一直是在村中学读书的,可就在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我家要搬回父亲的老家居住。由于我的父亲从小便父母双亡,是个孤儿,被乡亲们送到我母亲村上一个老篾匠门下学徒,好心村民看我父亲孤零零一人可怜,而我母亲家又刚好没有男劳力,就我母亲和我外婆两人相依为命,于是,就撮合我父亲在我母亲家当倒插们女婿,也算是个“双赢”的婚姻了。从此我父亲就落户在我母亲这个村庄了。这一住就是几十年,直到外婆故去后的好几年,才动了迁回老家的念头(关于我的父母及搬家的故事将在以后的文章中细说),我也只好转学到乡中学就读。
开学后一个多星期,我才到乡中学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五
往事如风之五:玲,我真的想你
玲是我小学同学,也是我的初恋对象。我们之间有二十多年的情债纠缠,真的是催人泪下。
玲的母亲是我们共同的启蒙老师。小学毕业后玲继续读书,而我却辍学在家(关于我之辍学见拙作“往事如风之二”),这一耽误我就整整比她晚了两年才高中毕业。玲的母亲曾就读于我省农业大学,毕业那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愿放弃分配,回老家务农。后来落实政策,她们一家人除玲和玲的父亲外都由乡下人变回城里人,吃上商品粮,拥有城市户口了。身分虽然改变了,但她们一家还是住在乡下 。玲当时由于年纪满了18岁,所以不能转户口。
我和玲的恋情起始于1981年的夏天。那年我高中毕业,考上了省警校,而她虽然比我早两年毕业,却由于没有考上学校,几经补习,依然名落深山,只好闲赋在家,无所事事了。正好我和玲的弟弟玩得比较好,又都喜欢看小说,于是,我就经常去她们家里玩或者互换小说看。
玲家里房子很大,我们南方乡下四间一厅的房子她家有两栋半,连在一起,很是宽敞,房子前面和侧面各有一个好大的院子,侧面院子里栽了一些时新蔬菜,前面院子里有好大一棵苍翠碧绿的柚子树,由于她们家的人都不喜欢吃柚子,后来有几年被我一人“承包”了。
玲是个文静而又怕羞的女孩,长得娇小玲珑。每次我去了她家,她最多也就是抬抬眼皮,看我一眼,然后继续低头看她的小说。
说实话,小时候没看出玲有多漂亮,多好看。谁知女大十八变,竟然是越变越好看了。那年头,也不作兴搽脂抹粉,衣服颜色也单调的很,可不管什么衣服穿在玲的身上都是那么得体,那么的楚楚动人(后来才知道,这些衣服都是玲自己改做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四
往事如风之四:童年趣事
我的童年是自由的,快乐的,也是幸福的。尽管在那个年代,生活条件和环境没有现在这样好,业余生活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多彩,但我还是怀念我的童年,怀念我童年的伙伴,怀念我童年的生活。
过年
小时候,最让人企盼,最让人兴奋的就是过年了!因为一过年就可以有肉或是有糖果吃,再就是一定有新衣服穿。故乡的年俗在祖祖辈辈的繁衍中一直延续到今。
准备年货。大约在腊月二十七八的时候,村子里各家各户都开始准备年货了。年货用炒的居多。炒花生,炒豆子,炒薯片,炒米花。米花炒好后又加稀沙糖做成麻片糕,条件好的人家再放上些芝麻,做出来的麻片糕香喷喷的,诱人口水。炒好的豆子也可以用稀沙糖将其捏成一小团,叫糖豆,吃起来又酥又香又甜。还有两样东西是每家必备的,一是麦芽糖。麦芽糖不是家家都会做的,每个村也就只有一两户人家会做。其他村民都是用钱买或者拿米豆等去换。制作麦叶糖的工艺我至今也不清楚,但麦芽糖好吃,又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却是不争的事实。有的麦芽糖做成园饼形的,外面还撒上芝麻;有的做成长条园桶形或三角形的,里面包上芝麻。二是灯芯糕。灯芯糕要到商店才买得到。年后走亲戚,麦芽糖、灯芯糕是一定要带上的礼物。喻指“年年登高,生活甜蜜”之意。
过年的菜也得提前准备好。家里有要杀猪卖肉的,都得提前好几天定好猪肉卖给那些人家。猪一般是在年前一天杀,不然定晚了猪肉就卖不出去了,麻烦也就大了。试想有那户人家舍得一家人过年吃一头猪啊,再说也吃不完的。卖不掉腌起来吧,在以前是可以的,一头猪年头吃到年尾虽奢侈些,但无计可施之时到也不失为好办法。可要拿到现在谁愿意吃腌猪肉啊,随时都可以买到新鲜猪肉吃,多好。还有鱼。鱼也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三
往事如风之三:故乡的小竹林
我家原来有一小片竹林,是我和那些小伙伴玩耍的好却处。父亲则是乡村篾匠,所以很小的时候我就和竹子打交道。当时只知道竹子可以编成竹篮、竹席、竹筐、竹椅等很多乡人必备之物,亦可以编很多好玩的工艺品,如小鸟等供我玩耍。竹笋则可以挖来炒着吃,是很不错的美味,小竹子可以拿来做钓鱼杆及其他玩耍用的道具。每逢吁日,父亲或者母亲就会挑上一担竹制品赶吁,卖来的钱则买回一些油盐酱醋等日用品,间或也会给我们几个谗嘴小孩带些糖果等吃食,亦或扯上几尺花布给妹妹们做新衣服,令我和哥哥羡慕不已。
长大后,书读的多了些,才知道竹不仅仅是用来吃竹笋、编竹筐的。竹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可见人们对其评价不薄,古人认为,竹空心,象征虚心好学;竹有节,象征节操高尚;竹修长秀美,姿态动人,诗意无限;竹性坚韧,可编可织。因其可赞、可赏、可画、可诗、可味、可用,而独得古今文人雅士之青睐。
古语有“君子比德于竹”之说,《世说新语》说王子猷爱竹,就是临时寓居都要种竹数丛,人问何故,指竹曰:“不可一日无此君”。后来即以“此君”为竹的别称。吴孔嘉《咏竹》“相对此君殊不俗,幽斋松径伴梅花”就用此典故。
君子,古时有品德高尚的人之意。竹,以其性情淳朴温和,品骨清奇典雅,形体文静端庄而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二
往事如风之二:辍学
1975年,我小学毕业了。初中新学年开始之际,父亲对我说:“你就不要再去读书了,现在读书也是瞎混,不是学工,学农,就是学军,反正是不学文化,既然如此还不如早点出来跟我学做篾。”
父亲是我们家乡这一带有名的篾匠,徒弟带了不少,可就是自己的儿子没有学会他的手艺。我家就两兄弟,哥哥虽然早就辍学在家,可他不愿学,任凭父母怎么劝说,也无济于事,为了不使自己的手艺失传,这不,父亲又打起我的主意来了。
说实在话,那年头书确实是没什么可读的。而要是学会了一门手艺到也不赖,起码可以走村串队的混几口饱饭吃。我有不少同学,小学一毕业就跟了师傅学木工的,学泥瓦的,学裁缝的等等不一。他们跟师傅学手艺,还要交师傅钱,没事做的时候还得帮师傅家里做苦力,干家务。而我是自己的父亲带,就省了很多事。就这样,我离开了学校,开始跟父亲走村串户的学做篾了。
手艺人,吃的是百家饭。老百姓对手艺人还是蛮尊重的,加上父亲手艺好,为人厚道,附近十里八乡的老俵有篾工活都喜欢叫我父亲去做,所以父亲一年到头总也没有空闲。跟着父亲做了两个月的篾,挺新鲜的,也蛮好玩的,感觉还不错,又比在自己家里要吃的好些。因为我们上门做事,老俵总会加一两个菜,虽然没有新鲜的肉啊,蛋啊什么的吃,但平日里老俵们自己都舍不得吃的腌肉臭咸蛋还是偶尔能吃上几回。心里哪个高兴劲就别提了。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老鼠落米缸
一只公老鼠和一只母老鼠在屋梁上戏耍,一不小心,双双掉下来,落到一个大青缸里。真是因祸得福,大青缸里有很多米,两只老鼠立刻吃起来。开始,老鼠还担心主人来,一吃饱就跳到缸外躲藏,饿了再跳进缸里吃米。两只老鼠一连吃了几天,也不见半个人影,它们就渐渐壮起胆,吃饱后在缸里睡大觉,不再出来躲藏了。也许是主人故意让老鼠吃米,或者这缸米根本就没有主人,反正一直没有人来。两只老鼠天天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吃,无忧无虑。缸里的米被一点一点吃下去,老鼠的身体一点一点肥大起来,最后竟大得像两只猫,完全失去鼠类的模样。
舒服的日子过久了也会腻味,有一天,母老鼠说:“我们到外面走走吧。很久没出去了。”公老鼠说:“好,我想出去看看那些穷哥们。”两只老鼠纵身一跳,以为轻易就能跳到缸外,谁知却“噗噗”两声,双双撞在缸壁上,落回缸里。两只老鼠使尽全身力气再跳一次,结果更惨,不但又一次重重地撞在缸壁上,鼻子还流了很多血。以前稍一用力就能跳出去的,今天怎么跳不出去呢?两只老鼠仰头望望缸口,又互相对看一眼,发现大青缸比以前高得多了,而它们,因为太肥胖,跳跃的高度己不及近原来的三分之一。母老鼠问:“这可怎么办呢?”公老鼠说:“反正缸里有的是米,不出去了。”母老鼠却不想一辈子待在缸里,它开始减少食量,每天只吃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一
有人说喜欢回忆的人是孤独的;也有人说人开始回忆就意味着他将步入老年,理由是只有老年人才喜欢回忆。我喜欢回忆,但我还没有步入老年。起码实际年龄还没到老年的标准。或许是我的心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步入了老年也未可知。总觉得回忆往事是快乐的。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不知不觉中我不仅走过童年,而且走过了青年,迈入了中年,真是岁月不饶人啊!回首往事,仍然历历在目,就象看电影般,一幕一幕的闪过。
------题记
往事如风之一:大字报风波
我是1970年7月开始上小学的读书的。当时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到处都是串联啊,造反啊,夺权啊什么的,学校老师也没心事教书,就算有个别老师责任感强一些,想多给孩子们教授一些文化知识,也会受到批判,说他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当年的口号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白卷“英雄”张铁生却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