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三

      散文 2007-3-7 17:44

往事如风之三:故乡的小竹林

  
我家原来有一小片竹林,是我和那些小伙伴玩耍的好却处。父亲则是乡村篾匠,所以很小的时候我就和竹子打交道。当时只知道竹子可以编成竹篮、竹席、竹筐、竹椅等很多乡人必备之物,亦可以编很多好玩的工艺品,如小鸟等供我玩耍。竹笋则可以挖来炒着吃,是很不错的美味,小竹子可以拿来做钓鱼杆及其他玩耍用的道具。每逢吁日,父亲或者母亲就会挑上一担竹制品赶吁,卖来的钱则买回一些油盐酱醋等日用品,间或也会给我们几个谗嘴小孩带些糖果等吃食,亦或扯上几尺花布给妹妹们做新衣服,令我和哥哥羡慕不已。

长大后,书读的多了些,才知道竹不仅仅是用来吃竹笋、编竹筐的。竹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可见人们对其评价不薄,古人认为,竹空心,象征虚心好学;竹有节,象征节操高尚;竹修长秀美,姿态动人,诗意无限;竹性坚韧,可编可织。因其可赞、可赏、可画、可诗、可味、可用,而独得古今文人雅士之青睐。

古语有“君子比德于竹”之说,《世说新语》说王子猷爱竹,就是临时寓居都要种竹数丛,人问何故,指竹曰:“不可一日无此君”。后来即以“此君”为竹的别称。吴孔嘉《咏竹》“相对此君殊不俗,幽斋松径伴梅花”就用此典故。

君子,古时有品德高尚的人之意。竹,以其性情淳朴温和,品骨清奇典雅,形体文静端庄而让人心旷神怡;又以节高而虚心不慕荣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让人敬爱有加。君子比竹,故竹有高风亮节之意理所当然。《诗经•卫风•淇奥》中“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有以竹暗喻美貌男子品德高尚如骨气象牙如翠玉奇石之意。竹独具的品德与古代贤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操吻合。因此,咏竹赞竹赏竹者屡见不数。白居易在《养竹记》中,将竹比作“贤人君子”,欣赞其“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品德。有赞竹宠辱不惊不卑不亢者如东坡“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瘦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有赞竹坚韧者如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有赞竹新老交替无私奉献的如“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有赞竹谦逊节高者如国画大师李苦禅“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
 宋周敦颐独爱莲不外是爱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不枝不蔓、中通外直”的耿直和气节。北宋诗人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亦是梅鹤仰慕梅鹤的高雅,借物言志。而以竹自喻明志者数不胜数。晋代的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等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为的是不媚于世俗,保持独立的人格,被称“竹林七贤”;唐代李白仕途不顺,与孔巢父、裴政、张叔明、韩准、陶沔等人隐居徂徕山竹溪,终日饮酒游乐,被世人称为“竹溪六逸”,唐代王维经“安史之乱”后,抛弃功名利禄之念,隐居蓝田乡下建竹里馆,潜心悟禅。“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爱竹成癖,须臾不离,“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诗人东坡,以竹为友:“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扬州的个园之所以称之为“个园”,主要因为园主黄至筠爱竹,个乃竹之一半。黄至筠虽然是商人,却大有文士之风,爱竹所象征的德行-“本固”、“心虚”、“体直”、“节贞”。可见,文人雅士不论在失意还是得志都好以竹自喻,以竹明志,以竹修心,以竹养性,以竹怡情。

竹,可谓形神兼备,不仅可诗,而且入画。

竹可赏,可画。竹叶,修长纤细,姿态婀娜,随风摇曳,能够荡涤心肠,让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竹干,骨质清奇,坚韧挺拔,傲然独立,能够激荡壮志,让人豪情万丈奋发向上;竹绿,凝翠聚黛,如碧玉似翡翠,郁郁葱葱,让人觉得朝气蓬勃青春永驻。正因为如此,古人好画,唐宋以来,名家辈出。唐画竹名家萧锐就倍受白居易的称赞,并作《画竹歌》:“植物之中最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笔下独逼真,丹青以来第一人。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疏;不根而生随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北宋有画墨竹名家文与可,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的“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深受苏轼认同。文曾画了一幅迎风仰斜的偃竹图赠给苏轼,并说:“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苏轼就十分欣赏,并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可见不仅画出竹之形神,更渗透了画家处事经世的哲学。人们熟知的郑板桥可谓画竹之专家了,板桥一生画竹,平日无竹不居,他做过官的范县、潍县也处处种竹。他71岁时,说自己一生画竹,“不学他技,不宗一家”。人们形容他“以情入画、以情写竹”。形容其画“不仅是一枝竹,而是一种人,一种品格,一种力量,一种趣味,一种追求,一种意境,一种祝愿。”中国画流派中就有“湖州竹派”这一专门以竹画规类的流派,可见竹在传统文化中影响之大。

竹可听,可品。清风徐徐拂过细细的竹叶,笛声悠悠飘过轻轻的纱窗,明月一轮,抑或星星几颗,此情此景怎么不叫人陶醉呢。再多的烦恼,再多的苦衷,再多的赘累都可以得到暂时的遗忘;再多的欲望,再多的企求,再多的仇怨都可以得到淡化。酒能解愁,那是骗人;茶能清心,实是可人;而竹能怡情,确是醉人。而自古便有以竹代音乐之说,“丝竹”一词用的多,古人就有“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的说法,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曾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椟之劳形”,尽管“丝竹”指代官场的嘈杂之音而非怡情悦性音乐,但都有与音韵相关之意。白居易《琵琶行》“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中的“丝竹”便是真正的音乐了,欧阳修《醉翁亭记》中说的设宴饮酒之乐“非丝非竹”亦指的是音乐。江南文化的代表之一江南丝竹音乐曾一度风靡江南城乡,其中不少就以竹器竹乐为主。竹韵悠扬,其丰富之形之韵难以用言语诉说。

竹子得雅士之欢心,不仅因其品节高,神韵丰,其用途亦广。苏轼《记岭南行》记:“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说得极其精辟。

竹可食,其笋洁白如玉,甘脆可口。笋自古便是桌上佳肴。《诗经•大雅》记述拜神所用素菜:“其簌维何?维笋及蒲”,拿什么素菜敬路神?竹笋和新蒲。提到吃笋,要说苏东坡。他不仅能诗工书善画,还会吃,尤其是笋。被贬黄州时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佳句,后又有“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的妙语。李渔《闲情偶记》说笋为天下蔬食第一,肥羊嫩猪不足比肩。笋的另一知音算郑板桥,他不仅知竹,亦能味竹,“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三月是笋最美之时,板桥必应时而烹,尽兴而食。

竹可用。日常生活中的竹椅,竹床,竹帽,竹篮,竹篱,竹窗,竹帘,竹箩,竹篓,竹笤,竹扇等,尽管是些尘俗之物,确也别具情趣。竹器一般造型玲珑别致,精细巧妙。书房设一竹窗,配一竹帘,客厅置一两竹椅,挂一两竹雕,摆一两竹艺,闲适自然,雅趣顿生。如郑板桥描写的竹屋“江上人家翠竹光,竹屏竹几竹方床。生之气味原谱竹,竹屋还需胜画梁。”置竹器竹具者一般好雅淡,唯竹器不妖不艳不俗。“石缝山腰是我家,棋枰茶灶足烟霞。有人编竹为笤帚,也与神仙扫落花”。古人眼中竹器着实别有风味。说竹子的用途,不能不提竹简。在发明纸之前,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竹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写”字用的材料,除了甲骨以外,还有竹片和木板。他们把竹片和木板削成一条条狭长而又平整的小片片,在上面写字。竹子做的叫竹简;木头做的叫木简,又叫版牍。简用绳子窜起就成了“册”。我们悠久的历史得以绵长流传至今,这些史“册”功不可没了。

另外,竹还可供怡情雅兴之用,用竹做的乐器就有国人喜欢的笛、萧、笙等。中国古典音乐名曲《喜相逢》、《小放牛》、《姑苏行》、《鹧鸪飞》、《幽兰逢春》、《延边之春》、《庆丰收》、《苗岭的早晨》等就是笛子演奏的。笛子发音动人、婉回、悠扬,吹奏起来如泣如诉,动人心魄,令人神往,古人有“荡涤之声”的说法,深得人们的喜爱。郭冬临的相声“竹板这么一打啊,夸夸咱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深受人们的喜爱。天津快板,中华艺苑的一朵奇葩,少了竹能行么?

由此可见,竹子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无论吃、用还是品,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外求学、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 早些年回家探亲,我还是爱到那片小竹林里去转转,父母亲很不理解,说竹子有什么好看的,小时候还没看够啊,不就是一些“卖货”。我知道,在他们眼里竹子只是用来做一些家什以赚钱补贴家用的。给他们讲竹子的风骨、气节,保准会被骂为神经病。

前些年家里扩建房子,竹林终究没有逃脱被毁的命运。父母在电话里告诉我砍掉了竹林,做起了一栋两层半的楼房,只听他们用疲惫的声音说道:“这下你那两个侄子结婚就有房子住了。”本想责怪父母亲不应该砍

掉竹林的,可听他们如此说,我只好默然了。

为了此事,曾经有段时间我一直耿耿于怀。竹林被毁,就好象把我的心也带走了。时间久了也就淡然了,也就想通了。其实,细究起来也没什么,竹林砍了也就砍了吧,没必要去责怪他们的。乡野之人之于竹仅限于吃用赚钱而已,现如今就连乡下人用的都是塑料等替代品,竹制品越来越用的少了,篾匠师傅也基本失业了。而父亲年龄也老了,别说没篾工活可做,就是有也做不动了,留着竹林确实也就没什么大的用处了。  

翠竹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装点,更是一种气概,一种风骨,一种鼓舞,一种启迪。只要心中有竹,有没有竹林又何妨?

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