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 A

- 漫谈年俗之:元宵灯节

      杂文 2007-3-7 23:51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俗称又叫“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唐诗人崔液作诗道:“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平时足不涉户的闺阁女子,往往乘此机会与意中人谈情相会。宋辛弃疾《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狂欢之夜,情人急于纲会,望眼欲穿,“踏破铁鞋无觅处”,见时就在眼前的有趣场景。

唐宋明清,元宵灯会成了年节中重要的民众娱乐活动。墨客骚人,常常吟诗作画,作为增添雅兴。今天,元宵放灯、观灯,仍是中国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娱乐活动。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人们喜欢元宵灯节,可它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

一种意见认为元宵灯节形成于唐代。《七修类稿》云:“元宵放灯,起唐开元之间,……从十四至十六夜,后增至五夜。”林达祖的看法与《七修类稿》稍有不同。他在《唐宋时代元宵看灯的盛况》一文中根据《旧唐书》有关睿宗的记载:“景龙四年,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看灯,因幸中书令萧至忠之第。至丁卯夜又微行看灯。”认为“元宵灯节在明皇的父亲睿宗朝代已盛行了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漫谈年俗之:年 画

      杂文 2007-3-7 23:50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春节)时张贴的画。旧时候,每当春节来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堂房、卧室、窗旁,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既用以创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

古书里记载,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茶、郁垒的两个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茶、郁垒的像用以防鬼。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据说唐代皇帝曾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并摹刻出来分赏给大臣贴挂以辟鬼。关于“门神画”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时,宫中闹鬼,李世民吓得心神不定,他手下的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便一个持剑、一个拿叉,昼夜替李世民站岗壮胆,宫中才平静下来。李世民觉得这两位大将太辛苦了,便令画师把二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后来这个形式就流传到民间。

宋代出现雕版技术后,为木版年画提供了技术制作条件,促使年画不断发展。随着年画的广泛流传,其内容和功能也不断丰富。到清代,年画发展到高峰。从最初被作为辟邪驱鬼的符录,渐渐地又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仕女一类的题材,从而也具有了表达在新一年中美好意愿,以及美化环境的功能。同时,年画也出现了表达农民自己现实生活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的内容,使年画具有了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知识的作用。

民间年画基本上属于农民自己的艺术。画中形象质朴、自然、简练单纯,比较直白地表达农民朴实的主观愿望。很多画面都有情节性、装饰性、趣味性,色彩鲜艳强烈。这样的表现方法既适合于广大农民、市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也便于木板印刷制作。民间年画是先画出底稿,再复刻在木板上印刷而成,或印出轮廓线,再用笔填色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漫谈年俗之:接 财 神

      杂文 2007-3-7 23:50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一一一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

说法一:

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说法二:

"财神"何许人也?根据《封神榜》所载,财神姓赵名公明。他原在峨眉山罗浮洞修道,因助纣攻打武王,死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并统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个部下。他们的职责都与财有关。道教供奉的财神,也是赵公明。根据道教传说,赵公明本为终南山人,自秦时就隐居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后,玉皇大帝封他为"正一玄坛元帅",简称"赵玄坛"。旧时财神庙和各家各户所供的财神,其尊容颇凶,乌面浓须,怒睁圆眼,头戴铁冠,一手执钢鞭,一手捧元宝,身下还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坛"之称。传说这位赵公元帅职掌除瘟翦虐,驱病禳灾。凡有冤抑难伸,他会主持公道;人们买卖求财,他可以使之获利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漫谈年俗之:倒 贴 福 字 的 传 说

      杂文 2007-3-7 23:49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

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漫谈年俗之:新年放爆竹

      杂文 2007-3-7 23:46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红楼梦》中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这也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漫谈年俗之:对联

      杂文 2007-3-7 23:45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漫谈年俗之:除 夕 夜

      杂文 2007-3-7 23:44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 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头也都还能记得。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祖先和守岁。

吃团圆饭: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都会赶回家团圆。年夜饭所备菜肴都含有吉祥意义,如菜头取意“好彩头”、韭菜表示“长久”、鱼丸虾丸肉丸表示“三元及第”、鱼取意“年年有余”,菜中唯独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现代人追求健康饮食,如何吃个色香味俱全,又不会对健康造成伤害的年夜饭是一门学问,专家推荐应多吃五谷、蔬菜、水果等,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漫谈年俗之:“年”兽

      杂文 2007-3-7 23:43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漫谈客家精神

      杂文 2007-3-7 23:41

 


赣南是客家民系、客家文化孕育、形成和发展的摇篮,也是客家精神孕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之地。客家作为中国汉民族体系中的一个稳定而又独特的支系,客家精神是客家人所独有的;客家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客家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客家人在具备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又彰显出自己鲜明的特性。赣南,作为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和客家人最早的集散地、最大的聚居地,孕育了客家民系,孕育了客家文化,也孕育了客家人文的精华与灵魂--客家精神。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崇先报本、爱国爱乡精神
 
要讲清这种精神,首先必须了解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客家先民的主体部分是原黄河流域和江淮流域的汉人,由于战乱和灾荒,背井离乡,辗转迁徙到赣闽粤结合部的大山中,与当地土著古越族的后裔、山都、木客和先期迁入的畲、瑶等少数民族发生混化交融,渐渐形成一种有特殊方言、特殊风俗、特殊社会心理和特殊生存方式的群体。随后,由于客家人口不断膨胀,又向珠三角、海外发展。崇先,是指客家先民无论迁徙到何地,都难舍故土情结,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先来自中原,他们崇拜自己的祖先创建的中原文化以及源远流长、厚德载物的儒家思想,也为此深感自豪。无论迁徙到何地,都继承和发扬祖先给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报本,是指在面对其他族群及恶劣自然环境的挑战中,他们把对祖先的崇拜转化为强大的内动力,从而战胜困难、光大祖业、兴旺人丁,以此作为炫耀祖德、报效祖先的最好“礼物”。这种崇先报本意识的升华就是客家人的爱国爱家乡的精神,因为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家”的放大就是“国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漫谈客家妇女的精神特征

      杂文 2007-3-7 23:40

客家妇女是客家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已为世人所公认。笔者用柔、韧、刚三个字来表述:客家妇女在人伦关系的处理上,表现出充分的柔性,在吃苦耐劳方面,表现出充分的韧性,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出充分的刚性。
 
先说柔性。
 
有3个至今还存留在客家地区的风俗例子。
  1、夹菜的风俗。同样去赴宴,男客不夹菜,而女客夹菜。所谓夹菜就是在宴席上属于女客的那一份好菜好肉,女客用碗盛起来,在席上只吃一些汤水类。席散后,女客将酒席上夹下的好鱼好肉带回家给公公婆婆或小孩分享。
  不过,这种风俗在物质生活大大提高的今天,已经弱化。
  2、女客不上席的风俗。逢年过节,家有庆宴时,女人不上席,或在灶前厨下吃,或等男丁吃完后再吃,或设下席或偏席。这是女人对男人的恭敬与谦让。
  这种风俗至今还有极大的普遍性。女性在男性面前总是谦让,表现出礼仪上的甘居人后。
  3、长嫂为母。客家地区称长兄为父,父亡后,长兄承担起父亲的责任,而长嫂也相应地承担母亲的责任,对小叔子和小姑子的抚养嫁娶确实负起母亲的责任。
 
总之,客家妇女是贤妻,是良母,温柔敦厚,堪称楷模。
 
再说韧性
 
客家妇女担当着操持整个家庭事务的重担,培育出惊世骇俗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这里的苦,不是一朝一夕的苦,是长年累月,乃至终生操劳。上山砍柴,下地犁耙,上屋盖瓦,厨前做饭,灯下缝衣……一双天脚闯天下。
 
客家地区一向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漫谈赣南采茶戏

      杂文 2007-3-7 23:38

 
 


载歌载舞的表演风格是赣南采茶戏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赣南采茶戏的表演中,歌、舞、戏三者并重,有戏必有歌,有歌必有舞,以歌表戏,以舞表歌。它的表演特征主要体现在:矮子步、单水袖、扇子花,这一表演特征是赣南客家人长期生存在山林之中,经过对劳动和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产生的。客家人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上山过岽,弯腰屈膝,便形成了高、中、低三种矮子步;客家人长年的劳作,挥汗如雨,汗巾和扇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便有了单水袖和扇子花。单水袖是赣南采茶戏独有的,它既是写实的,可当汗巾、搭肩,又是表意的,抓袖、搭袖、甩尾袖、上抛、下甩、缠腰绕膝……众多的舞蹈语汇表达着人物的喜怒哀乐,扇子花则与单水袖相映成辉,形成对称的美,扇子花的种类很多,同样也虚实结合,表现力很强,演员一手甩袖,一手舞扇,再踏着特有的矮子步,显得非常独特而有情趣。另一方面,在表演身段上,因为客家人惯与飞禽走兽为伍,经过长期的观察而产生了艺术创作的灵感,用模仿动物的特定动作作为身段表演的元素,例如,狗牯撒尿、乌龟爬沙、龙头凤尾、公鸡啄米、蛤蟆过坵等等。传统的赣南采茶戏所表现的全是底层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和爱情,从表演风格上,让我们更深刻体会到客家人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独到之处。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优美动听、乡土气息浓郁,更具有可塑性,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简称为“三腔一调”,即“茶腔”、“灯腔”、“路腔”、“杂调”。“茶腔”是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声腔,它节奏明快、优美抒情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论和谐

      杂文 2007-3-7 23:37

 
 和谐,这个温馨的字眼,如今常出现在文章中。和谐,是美好的东西,是慈祥、热忱、仁厚、善良和爱的代名词。    

春风是和谐的,她使坚冰融化,万物复苏,大地又披绿装;春雨是和谐的,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古往今来,和谐思想绵绵不绝。有史以来,“和谐社会”就是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和一些政治家向往的理想社会。    

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亲如兄弟的。或者说一个人的精神达到某种境界时,什么人都可能成为亲若手足的兄弟。这就是“和为贵”。    

有了亲如兄弟般的和谐,进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就是理想中的和谐社会。二千多年前物质匮乏的社会,孔子就能够憧憬政治民主。    

从孟子描绘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到墨子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冷眼看书市

      杂文 2007-3-7 23:35


  书店是文化与文明的窗口。它陈列历史,但它总是鲜明地反映当代。你想了解时尚- - 爱好、潮流、情趣与精神面貌么?这儿应是上好的观察点。

  现如今书店也赶潮流。这里是图书一条街,那里是文化大厦,老牌的新华书店也不甘示弱,装潢的富丽堂皇。书市的繁荣与文化、教育、及经济的好处不言而喻。但细看细想,却又有点儿喜忧参半。

  其一,是正不胜邪。国营大书店正牌正规,论实力自然不在话下,但却颇有" 华陀无奈小虫何" 之慨。何以见得?同是卖书,小店小铺起了填空补白的作用,但其中颇多武侠怪诞卿卿我我及港台流行与各类粗俗趣味等。店虽小而生意火红,因其专事迎合市俗之故也。

  而店铺之外便是路售了。踏部车子,带个箱了,摆张桌子,在夜色昏暗下,各种各类- - 包括盗版的,不堪入目的公然以五折的叫卖向路人兜售。

  再等而下之的便是地摊了。席地而铺,路灯照明,全系旧书刊,良莠互见,破损霉污。

  其二是荣枯难断。书店依赖出版,出版全靠创作,此理不言自明。走进书市,满架满柜琳琅入目,真个是一派繁荣景象。但,若是细细再看,问题便来了,首先是中外古典及近现代名家大师作品的难以数计的翻印重版,老书新帧充斥于书架。其次是随笔风靡,结集成风。这本是值得欣慰,怎奈可读的有限,而精品更少。一些作家一文多集- - 集子出了好几本,文章却重复出现,使购书者心中大为不快。

  长篇新作少,近现代史实性力作- - 再映重现,震撼心灵,发人深省者尤其短缺。繁荣之谓,若只看数量,则荒草蓬丛皆是矣!

  儿童读物,服饰美容,实用科技等著作较受欢迎,可见时尚之好。一本出版社看好的文学新著,印数也只限于一二万册,比起数以亿计的读者群来说,可以想见文化圈内的人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说友谊

      杂文 2007-3-7 23:34

生命当中什么最珍贵?友谊,不要怀疑我的问题。
每一个人都可能说出在自己的生命当中最珍贵的东西,父母期待的眼神、亲朋好友热情的鼓励、恋人的甜言蜜语等等。生活中充满着可以想象的欢乐和痛苦,所以我们注定会拥有自己的那一份始终珍藏于心的东西。在意识到现实的残酷不能实现父母的期待,无力的双翅承受太多的压力、恋人的到来显得那么遥遥无期的时候,最珍贵的就莫过于朋友们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给与的无私的帮助与安慰。
每一个人,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处世卑微,无论男女,无论长幼,都会害怕孤独,尽管在某些时候我们承认自己并不害怕孤独甚至可以从孤独当中超脱,但是当我们面临孤独的袭击时——它的来临往往是无影无踪的,都会黯然伤神。摆脱孤独是人生的乐趣之一,这是勿庸置疑的。尽管在很多时候都认为自己很需要孤独,在孤独当中保护脆弱的神经和欣赏自己,但如果总是逃离在人群之外,那么快乐的源头总是会少了不少。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摆脱孤独感的威胁,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太多的人能够完全了解自己,而当自我希望把自己介绍给大家而又遭受到失败后,那种没有人理解的痛苦就更加的明显,他越是希望摆脱孤单,让别人认识自己,越觉得别人不够理解自己,这样孤独感反而越来越强,如果一个人能够让你摆脱这种尴尬,那么你就是十分幸运的。
每一个人都应该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幸运者当中的一分子,因为不同时期的朋友们是让我们成为幸运者的因素,我相信,缺少朋友的人是多么的不可想象,那种孤独感当然会令他感到痛苦,朋友,即使在回忆的时候依旧可以想象到那种幸福。卢梭说:除了身体的痛苦和良心的谴责之外,我们的痛苦都是想象的。我非常信奉这句话,我不知道我们的幸福(除了吝啬鬼又收到一笔钱之类的)是否也总是想象的,如果是的话,我的那份幸福应该来自于朋友之间某种特殊的默契吧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杂 谈 做 人

      杂文 2007-3-7 23:34

朋友相聚,同事闲聊,总会感慨做人难。的确,许多人都有同样的感觉,就是:做人难,难做人。人,往往因如何做人而倍感困惑。
  
做者乃人之故,人者乃故之本。高尚的人,不是因为他的伟岸,而是因为他的心境不同与常人。心境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品位,这种心境同样影响着人的气质的释放,自然或不自然之间就有一种流露。
  
人人都在经营着自己做的过程,有的人在过程中就精进了,有的人在过程中逐渐退化。有的人精心慎微,有的人大刀阔斧。就象一件艺术品,在没有成为艺术品之前,都是普通的、原始的坯料,经过精心的琢磨、细微的刻划,有的就成为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有的则成为了残次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有的因为发现的早,并能够妥善把握,就会产生耀眼的光芒。有的因为某种世俗的掩盖,渐渐走向黯淡,直至走入黑暗的底层。
  
人的头发和胡子要经常修理,人的心灵同样要经常清洗,同样得经常晒晒太阳,这样就不会发霉,更不会产生毒素。常有人说:洗心革面。真正能够洗心革面的人才是值得敬佩的人。因为,是人都有可能走几步弯路,能够知道拐弯,能够及时醒悟的人,应该是人中之人。
  
我并不提倡成龙成凤,我只希望成人。因为,人应该做回本来。不经意去做,不经意的回归。这样才是一种做人的自然,太刻意的东西,往往适得其反。
  
其实,做人难,难的不是如何去做,而是如何做得自然。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说饮酒

      杂文 2007-3-7 23:31

一日,夜已经很深了,我正在电脑前瞎忙乎,突然接到一友人的电话,说是请我喝酒。我不好酒,是个有胆量没酒量的人,于这杯中之物也就没缘,有朋友说不喝酒,少了些许生活的乐趣。我回曰:却也少了不少出丑的机会。君不见,几多衣冠楚楚、自命风流之辈因为好酒贪杯而丑态百出,原形毕露了。

中华民族文化之深、之厚,我等俗人无法窥其一斑,单只造字就让我惊讶无比、佩服不以。诸君且看,“酒”字乃‘洒’字加‘一’。说白一点,我们可以说喝酒时比平时的洒脱要更加多一倍。真是有意思啊。我虽不善饮,但还是知道,喝酒的如果不懂得洒脱,那么他只能算是酒徒,那种喝得醉烂如泥的酒徒而已。还在醉与非醉之间,就已经不分东南西北了。要么胡乱的吹虚一番自己,要么信口开河将平生的事迹说成天花乱坠。更有甚者,连“WC”也不知在何处,随地脱了遮羞布就拉个希里花啦、一踏糊涂。一边还鬼叫似的“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啊......”想想,这种人只能给会喝酒的人脸上抹黑。

自古英雄、文人多爱酒。三军出发时,先敬酒三杯,以示凯旋归来。将军身赴战场时,先饮酒一番。再大战一番,这才显出古时英雄的本色。曹操与刘玄德的煮酒论英雄;李白斗酒诗百篇都留传千古。不过今人是不可能再有了。要想有,也只能去听听古人英雄的故事了。
  
其实,懂得喝酒是人生的一种享受。古人有很多的豪饮者。豪客可以大杯大杯的灌酒,然而,饮者只是一杯杯的来品味着酒的“甘、醇、烈”。即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人;也有视酒如命的人。可见,酒还真是个好东西,就连和尚也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也说性格

      杂文 2007-3-7 23:28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性格,用术语来说,也就是非智力因素。从很严格的角度来说,那句话是不对的,因为不仅仅是有性格而且还有智力因素,外界因素等决定命运。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智商一般的人比一些高智商的人取得的成就还要大,甚至有些高智商的人到老时候也还是一事无成,而有些智商较低的人经过奋斗,却取得非凡的成就,而这些人通常在性格上的某一方面有一些过人之处,又因为那些不能取得事业成功的高智商人物在性格上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由此说,性格决定命运,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所以现在有人又提出了情商这个词语,认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其实说白了,这就是德与才的话题。有人相信性格决定命运,而不相信德比才重要,这是荒谬的。德与性格是两个不同的说法,但真实意思上是一致的。

个是老得不能再老的话题了。我能说什么呢,但是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性格优点是可以让我们去挖掘成功上的更大潜力的,那就是勤奋、坚强和专注。

勤奋是最重要的。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大学》上也说,人一己十,人十己百。我也相信,智力上的不足是可以通过勤奋来弥补的,只要勤奋,智力一般的人也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未来。有人说,大富由命,小富由勤。可见,勤则不穷,应了上天酬勤的说法,勤就是摇钱树。事业成功也多来于勤奋而失败于懒惰。笨鸟先飞是应该提倡的。当然,仅仅是勤奋还远远不够。

坚强也很重要。遇到挫折时我们都会感到垂头丧气,但只有坚强的人才能坚持了下来。坚持就是胜利,人们都这样说,但却有很多人做不到,因为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说说生存

      杂文 2007-3-7 23:27


有人说人活着有三种境界,即生命,生存,生活。

生命源于延续,不属于我们要讨论的范畴;生活过于纷繁,精彩与苍白绝非个案能够诠释的,所以不能自找这空洞之嫌;生存是界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历程,它是生命的维系部分,也是生活的创造基础。它的意义单一而饱满,于芸芸众生中的你我他都直接如呼吸吃饭。

活着是生存的第一信号。每天呼吸着或清新或混浊的空气,每天看太阳的东升西落,每天听风听雨,每天有梦无梦,这便是活着。

活着真好,有人如是说。

这句话听来很令人费解,然而细细品味,又会觉得它极富内蕴。在无垠的荒漠里游走的旅者,在滔滔洪流里沉浮的小儿厖,生与死的极端,让他们亲验着活着的美好,让不会亲验死亡的人们感悟到生命的渺小与珍贵。然而这些只是天灾,虽然电影里灾难片拍得越来越多,越拍越灾难,但那毕竟是提炼于生活的艺术,现实中它总归是偶然。无常的人们都是自以为是的智者。人绝非只有在绝境里才有此感悟。人吃五谷杂粮,就会经历生老病死。疾病是人最普通的“灾祸”。无病便是福,穷人富人都这么说。民间有种劝人的说法,定期让人们去参观火葬场,世间一定会少了许多的纷争纠葛。于是人们说:有钱呀,你不要省;有权呀,你不要狠;有病呀,你不能等。真是很有道理。

活着真好,活着也不容易。

从一个襁褓奶娃长成一个迟暮老者,晨铃暮钟,风霜作谱。老者卖老:小子,我吃的盐可比你吃的饭还多;我走过的桥可比你走过的路还长厖瞧,一个人活着多不容易。单吃饭就得让人感慨半天的。

不容易,有人理解,不轻松。小说上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娃不上学放羊,有人问,不上学干啥。答:放羊。放羊卖钱。卖钱娶老婆。娶老婆生娃。生娃放羊。此问“无穷匮焉”,戏谑中只剩下心头的那份不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说权威

      杂文 2007-3-7 23:23

权威,按我的理解,应该是指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事物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从而在该领域或对该事物最有发言权或叫说服力。

古时候有个叫伯乐的,是相马的权威。《战国策》上说,从前有一匹马,拖着一大车盐爬太行山,觉得非常吃力,脚蹄子都快蹭烂了,还是挪不动。这时伯乐他老人家刚好出差从旁边路过,见此情形,赶紧脱了件外衣披到马背上,然后搂着马头放声痛哭了一场,结果弄得这匹马精神为之一振,拖着盐车一溜烟就蹦到了山顶。这件事情充分表明,在一匹马的心目中,伯乐的地位何等重要。韩愈说:“伯乐一过,冀北之野,马群遂空”,真是一点都不夸张。

有个原在西部放羊的老头后来成为我国警界的足迹权威。他能凭一个足印推断出你的身高、体重、男女、走路姿势,就算在几年后你从他面前走过,他还能一眼“认”出你来,神不神?神,真高人也!是权威不?是。

中国牙防组是权威吗?应该是吧,起码在牙病防治领域是权威吧。不然怎么做牙膏广告的都喜欢打上全国牙防组认证几个字呢?

领导是权威吗?我想了很久,不知该答是还是不是。说是吧,外行领导内行的太多。说不是吧,好象也有那么几个内行当了什么什么领导,虽然是副职,也不知是老几,可总算是领导吧。不过,话又说回来,“领导”似乎也算是一个行业吧,应该叫行政行业,还是干脆叫“领导行业”?反正可以算是一个行业了,起码在中国,在当今社会,应该算是。这样说来,领导就是权威了,是领导行业的权威。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说“陪考”

      杂文 2007-3-7 23:21

前些日子,看到媒体有报道说由于学生参加高考或中考,造成一些路段交通堵塞,电视画面上,陪考的家长在马路上站成一排排的,几千人围在一起场面煞是壮观,只是苦了那些司机大哥们,有近路不能走,白白的绕道浪费油钱(现如今油可贵着呢),交警也无能为力,家长们理由很充分,为了确保孩子顺利考试,就要杜绝一切外界干扰。我想,要是刚好前面有人生急病,120的车是不是也不能过啊?又或者是前面着火了,119的车是不是也不能过?
中学生是这样,大学生又如何呢?曾经也有不少报道,大学开学之时,校门口也总是有不少送子女上学的父母,还有的父母干脆到小孩读书的城市打工(其实就是陪读),为的是好照顾孩子,因为孩子还不会洗衣服呢!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可如果你的孩子是这样的一条“龙”,那不成也罢。

我不由得想起表妹的读书经历。表妹家里穷,从小就过着很艰苦的生活,表妹的父母没文化,很想让子女们都多读些书,无奈生活所迫,实在是供不起啊。为此,表妹差点就辍学了。好在表妹的成绩好,学校老师实在也是舍不得优秀生的流失,就答应减免表妹的学杂费,这样表妹才得以完成中学学业,并顺利的考上了大学。

表妹考上的是一所冶金医科大学,学校离我们那里很远很远,我们那里还没人到过这个地方,接到录取通知书,表妹就在地图上找啊找啊,好不容易找到了学校所在地。后来找人打听清楚了,去那里要坐三天三夜的火车,中途还得转车,办签证。表妹一听,担心的不知如何是好。一个小姑娘家的,从未出过远门,一下子就要一个人去这么远的地方,难怪她会担心了。在此之前,表妹最远的地方就是到过县城,这下好了,要去这么远的地方,还得转车,还得带大包小包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