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 A

- 再谈机关作风

      杂文 2007-3-8 0:5

  
 

上班时间玩游戏、打扑克,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却让安徽省滁州市部分“懒官”受到轻则“效能告诫”,重则“免职”甚至“辞退”的处分。记者从该市“效能办”获悉,截止到目前全市已经有260余人受到程度不同的处分。(10月20日中国新闻网)

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时代,机关人员的办公条件有了飞快的更新,随着办公信息化的推开,上网办公、浏览成了一种自然。网络是个精彩的世界,无奇不有,在网上办公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感受到很多新事物。同时也由此带来消极的一面,网上可以独自一人自娱自乐,感受玩游戏、打扑克、聊天的乐趣。网上娱乐有很强的刺激,久而久之能让人迷恋,让人上瘾。机关上班是一种服务,它面向公众,在工作时间内不务正业,沉浸于娱乐玩耍,必将给机关效率,工作态度等带来不利。

机关效能年年讲,月月抓,有的地方出台的惩处措施也够威够力,但是办公时间在网络上不务正业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还非常严重。他们不断的与领导捉迷藏,领导来就关机,或者点最小化,领导走又继续战斗,自得其乐。这可说是一种机关通病,滁州市处分260人就可从中看出其严重性。

机关制度是严格的,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也可谓高,但如此的不自律,象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少年瘾头十足的沉浸于网络,这里面还有一些客观影响:一些单位的头头单独的办公室,常上常乐,没有人监督;有的单位对宽带上网严加管制,但是领导办公室的网络不受此限,当然工作需要也无可非议,我们这有个单位主要领导玩游戏过关斩将比高手还厉害,兴奋之时还能在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宰相肚里能撑船

      杂文 2007-3-8 0:3

     
    相传,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后续一妾姣娘。姣娘出身名门,从小勤学苦读,琴棋书画、吟诗作对无不精通,是一才女。婚后,因为王安石身为宰相,整日忙于国事,常在外不回家。这姣娘年方十八,正是妙龄,空对日月,难守春情,与家中一同年的仆人勾搭。这事传到了王安石的耳里,有心训斥姣娘,又苦无赁证。一天,王安石声称外出有事,悄悄藏在家中,然后让轿夫抬着空轿子出去。
    
    深夜,他溜到自家窗外偷听,果然听见姣娘与仆人在屋里调情。王安石气得举拳就要砸门,但是转念一想:“自己堂堂一国宰相,常言家丑不可外扬,我这一砸门,万一传扬出去,岂不惹众人耻笑。”想到这里,他长叹一口气,转身就走,不料一下撞上院中那棵大树。抬头,见树上有个老鸦窝,他灵机一动,取了一根竹竿,向树上的老鸦窝捅了几下,乌鸦惊叫着飞了,屋里的仆人闻声慌忙从后窗逃走。
    
    王安石装着不知道。一眨眼,中秋节到了,王安石想借饮酒赏月之机婉言相劝姣娘,就约她在花亭赏月。酒过三巡,王安石说:“今乃中秋佳节,饮空酒无趣,我吟一首诗你来答对,以助酒兴如何?”姣娘欣然答应。王安石趁机说:
    
      日出东来还转东,
      乌鸦不叫竹竿捅。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闲话知己

      杂文 2007-3-8 0:3

几千年前,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那曲《高山流水》造就了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词语——知音。它还有个似乎应用得更为广泛的同义词——知己。    
知己,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知道知己的意思。芸芸众生,知道自己的人一定很多,但大多数只是记住了你的容貌、举止、身份、地位、财富、名声等而已,真正意义上的相知却是少之又少。所以鲁迅先生才会在吊秋瑾的挽联中写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是当己同怀视之”,并以此来感叹知己者的难能可贵。    
知己是知道自己的人,但它更是赏识自己,理解自己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知己就象是另一个自己。人海虽大,若要找到另一个自己是何等的困难。    
知己是朋友,但朋友未必就会成为知己。朋友是可寻的,知己却是可遇而不可寻的。人生活在社会中免不了与人交往,而与人交往自然就会产生朋友。朋友有很多种,有两小无猜的朋友,有意趣相投的朋友,有荣辱与共的朋友,当然也包括了酒肉朋友和狐朋狗友。朋友也可以有很多,人常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就是这个道理。朋友多了,自然有好有坏。古语云“与小人交,如入庖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与君子交,如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择友的重要。     
以往一提到朋友,人们就会想起“桃园结义”。三位隐身于市井的英雄生死与共,闯下了三分的天下。这种比火还热,比酒还烈,比血还浓的情感确实堪称朋友的典范。然而,我认为他们还不能算做知己。因为知己所注重的往往更是一种默契,一种心心相知的默契。若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闲话文明

      杂文 2007-3-8 0:2

文明这个词,不知是何时发现的,又是从何时流行的,但是,却是人们最喜欢的。因为,每个人都喜欢文明,当然,有些人表里如一,身体力一,确实做到了文明;可是,还是有些人,虽然开口闭口都是文明,背底里却尽干些龌龊勾当,在他们看来,文明似乎只是件漂亮的外衣,掩盖自己的肮脏。所以,文明实是人们所喜欢的,因为大家都需要文明。

在远古的原始社会,不知当时衣不裹体、食不裹腹的原始人知不知道文明这个词。但是,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我想他们是知道文明的,甚至是崇尚文明的,因为就算是在生活水平极度落后的原始社会,他们还是尽力掩遮自己,生怕别人耻笑。在漫长的几百万年的岁月中,原始人开始进化自己,他们学会了用火,学会了把石头制成工具,用于耕猎,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文明时代--石器时代。在石器时代里,人们创造出许多工具,在这些工具的背后,是他们潜意识的劳动以生存的原则,所以,现在人们说,是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一系列的文明。现在,我们看待一个时代,判定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竟然看的都是所使用的劳动工具。在原始社会,人们还从个体的生活进化到群体生活,大家过着原始平均主义的生活,现在人们把他们称为原始共产主义。不知道当时的原始人,他们知不知道所谓的共产主义,但至少他们是身体力行了,用老子的话说“小国寡民,天下为公”。不容易,虽然是小国,甚至谈不上国,只是一个部落,却是天下为公,部落首领只是一个管理者,确也没有特权。当时的原始文明,在生活水平上当然是极度落后的,在意识形态,却似乎又是极度先进的。如果说人性本善的话,那么在原始社会中,表现太淋漓尽致。他们似乎终生都象一块美玉,似乎没经过打造,却又似乎已打造得相当完美。在他们的时代中,他们并没有留下文字,解释他们的意识形态,或者说可能他们还没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闲话吃酒

      杂文 2007-3-8 0:1

礼尚往来,平常生活。请客吃饭是乡间最普遍的一种交往方式。亲朋好友,各种红白宴都会有请到你,越是好时节此类事越多。
生活水准高了,大小事都会弄得高朋满座,热闹非凡。饭菜酒水,香烟,全套。
喝酒吃饭是种生活。
  
吃饭的人大都较主人预约的时间要迟到一会。不能早到,不是至亲密友,去早了干等人很尴尬;去得太迟那就是不礼貌了,所以三五分钟最佳。
  
入席了,各桌都围满了人。大都“人以群分”。亲戚归一席,朋友归一席,长者为官者归一席,同事同仁归一席;再者实在分不出什么类来,就男人归一席,女人小孩归一席。入席入了个巧席,心情也愉快。所谓“巧席”,一席都是熟人或都是投缘的人。好酒者更是如此,一席没几个能喝酒的,自然畅快不了;碰上不喝酒的落错了席,勉强着也不喝或是勉强着喝了也不舒服,更不畅快。所以这时候大都早早地相约好了三五人,前后相随着找地落座。
坐定了便忙着斟酒,白酒与果酒各取所需,不过都会礼让一番。现在桌上的用杯大都是那种一次性的塑料杯或纸杯,容量很大,谁都得悠着点,尤其是喝白酒的,总得为斟酒的多少扯上一会皮。掌握斟酒大权的都是好酒者或好事者,一席上好像非他们斟酒便没了气氛,便没了话题,其实更多的是因为他们都精于此道,而且主家早有交代,帮忙多下几杯哦!
酒席开始,举杯敬酒,你敬我,我敬你。“桌长(一般就是斟酒的那位)”自然得以身作则,找出名堂来敬酒,师长晚辈,同学同乡,娘家婆家,大小仲伯;甚而某年某月某时某地的一次同行同桌,你熟我熟大家熟的某个熟人都会成为干一杯的理由。说得那么真诚,让你绝对不好意思推托。桌长一般都有他的一套手段,自已份内的任务完成得差不多了,便会窜掇着其他人也站起来碰上几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闲读之趣

      杂文 2007-3-8 0:0
  
  
读书有多种,古代为功名而读,叫“苦读”。苦读确实苦。什么“囊萤”啦、什么“凿壁”啦,其实,穷到那种地步,除了读书考功名,再没有别的出路,读书只不过是为了生计不得已为之,但这些却成了千古美谈。“苦读”中,又有“头悬梁,锥刺股”的说法,为了功名,如此折磨自己,不但读书的趣味殆尽,简直是件毛骨悚然的事。对这样一干读书的名堂,汤显祖就他的名剧《牡丹亭》“闺塾”一节大大讽刺了一把,剧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老师陈最良说:“古人读书,有囊萤的,趁月亮的。
  丫头春香回答: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儿活支煞。
  老师陈最良又说:悬梁、刺股呢?
  丫头春香道:比似你悬了梁,损头发;刺了股,添疤痆。有甚光华!”。
  可见汤显祖对这等“苦读”,暗地里很是生厌。
  
与苦读相反的,是闲读。闲读是属于“浪漫主义”的范畴,与功名利禄无关。李渔说:“幻境之妙,十倍于真”,照我的幻想,最浪漫的“闲读”大概是这样的:
  
如果是在春季,最好在一场酣畅的午睡之后。运气好,有一场连绵的春雨则更佳。 “安排肠断到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断肠当然是要不得,“雨打梨花深闭门”才是读书最妙的去处。可以想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时候,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如雪的梨花很能营造出宜于阅读的氛围。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年终话“检查”

      杂文 2007-3-7 23:59

                           

眼看一年又要过去了,各行各业都在忙着年终总结、评比,领导们也在忙着下来检查、验收。   

说到总结、评比,并非是件坏事。总结可以积累经验,找出不足,便于在新的一年里更好的开展工作;评比可以鼓励先进,树立榜样,促进后进,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工作氛围。   

说到检查、验收,也非坏事。它可以发现各部门工作中好经验、好做法和存在的不足,宣传好的经验与做法,找出不足之处,督促各部门更好地完成年内的工作,在新的一年里提出新的要求。   

然而,有些行业的检查却流于形式,为了检查而检查,不仅没有起到任何效果与作用,反而使得下面弄虚作假成风。检查就检查吧,可有的行业领导非要在检查前下个通知,让被检查的单位有充分的时间去做准备。更有甚者,在检查前还将要检查项目一一打印成文发到被检查的单位,让被检查的单位逐一对照。结果是,被检查的单位领导按照检查清单,把没有完成的项目分配下去,让员工们弄虚作假,补这补那。我不明白,这样的检查有何作用,又有何效果?这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年关”检验社会和谐

      杂文 2007-3-7 23:58

     
旧社会有“年关”之说,过年对贫苦老百姓来说就像“过关”。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好了,老百姓的生活节节高,不再视过年为“过关”了。过年,永远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习俗。  
      
但现在还是有人“怕”过年。比如就有一些单位、部门的职工忧虑重重,往年年底急着想法子“整人”的一些单位、部门领导,会不会要在春节前“秀”一下:不惜扭曲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对有意见的干部、职工在年度考核否决优秀档次,评定称职乃至不称职档次,在奖金等福利发放等拉开大大的档次,以此来修理有意见的干部、职工,使有意见的干部、职工在几年内的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一无是处等等。年底急着想法子“整人”的一些单位、部门领导多半是因为平时对干部、职工有些不厚道,或贪污腐化,或违法乱纪等等,心里没有底儿,怕干部、职工“年”后算账,拆了自己的台,甚至于使自己下台。以此类推,一些地方干群关系没处理好,干部怕“年关”;一些单位、部门的官僚主义严重,领导也怕“年关”,等等。由此看来,年底算的也是一笔民心账。  
   
“年关”也是一杆秤,在检验着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各种关系的和谐与否,已经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多有报道说工厂老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论欲 

      杂文 2007-3-7 23:57

    


 到现在为止,我还是算安逸的,感谢岁月让我可以使用另一类眼神看待人生了。正如友人所说,我缺少闪烁跳跃中的思维方式,也正因如此我会觉得实在一些。每当我拢起双手,以旁观者的姿态看着另个我时,人生的大意似乎一目了然。不知道这是不是就叫所谓“超脱”?
  但多看看,多想想,我想不会有什么坏处,至少明白些事理总还是好的。

  记得看过一篇逸事。乾隆游江南时,一日登高望远,看见江面中船舶往来如梭,热闹非凡。乾隆问随从道:“这些船到那里去?”有一位随口答道:“这里不过只有两条船。”“怎么说?”乾隆问道。那位随从说:“一条叫名,一条叫利。”乾隆点头默许。

  无法否认,名与利确实把人生几乎概括了。世人有多少能看破这二字?人从“呱呱”落地那刻开始,也启动了死亡的记时器。时常看到有人这么计算过:如人有八十年的长寿,除去幼时,求学,病患,睡梦以及垂暮之年,可以起作用的也不过只是短短的瞬间光阴,然后再把这瞬间用于熙熙名来,攘攘利往,如此人生也确可悲可叹。人一生中能给自己留多少时间去思考?去反思?

  勘破人生,于是在我眼里只留下了一条船,就是个“欲”字!生亦所欲,死亦所欲。名,利,权,色,不过都为“欲”所操纵。孟子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欲”之广也甚至可笼罩万事万物,宇宙浩瀚啊~~

  “欲”舟行而欲海无边。真能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乱弹享受

      杂文 2007-3-7 23:56


    据说,有一个西班牙国王,给自己专门聘请了一个音乐顾问。聘请的原因并不是这位国王热爱音乐,而是因为这位国王天生就是一个音乐盲,而且是特别的“盲”!他居然“盲”到连西班牙国歌都听不出来,非要有那么一个人在西班牙国歌响起的时候来提醒他,他才会肃然起立,向自己的国旗做出庄严的表情……

    之所以我在这里把这位国王拿出来说,并不是想愚弄他一把,我只是在为他悲哀,为他虽然不聋却分辨不出音乐的旋律而悲哀。因为,他不能享受音乐。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美妙无穷的音乐存在,他却听不出来,想必如果贝多芬老先生知道了他的状况,也只能仰天长叹了吧?

    享受是上天赐予人类的一种本能。具我个人体验,人天生就有五大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它们是我们直观看世界的信息通道,因为它们,我们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尝到了、摸到了这个世界中的绝大多数东西。在这些绝大多数的东西中,我们可以寻找到某些自己喜爱的东西,因而我们可以有资格去享受这些东西,比如爱情、运动、音乐、跳舞、写作、嫖妓……

    说到这里我要停一下了,并不是我故意要调某个人的胃口,而是我必须要交代一下问题,因为话说到这里,自然会有人问,嫖妓也是一种享受吗?我说它是,而且还非常享受!但是注意,我要说注意,因为这种享受方式实在太过危险,如果东窗事发,它可能会祸及一个人的名誉、生活、事业、爱情、健康……等等方面,它无疑是上帝放在伊甸园里的禁果,吃与不吃,享受与不享受,选择的权利掌握在当事人的手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乱谈老虎与野猪

      杂文 2007-3-7 23:55


现实生活中,假如某人向某人借东西不还的话,人们就会说是“老虎借猪”。言下之意,再大的猪,因其愚蠢拙笨一旦遇到凶猛利齿的老虎也无还生的可能。鲁迅先生也说“倘若是老虎、狮子大还好,假如是一口猪大则未必是好事。”可见,老虎是猪的克星。猪是无法跟老虎相比的。
  
虎,作为生物界食物链的顶尖之物,比之大象的体形实在太小;比之狮子的彪悍勇猛也谓之小巫见大巫;比之猴子的灵活扑闪绝对不如;比之狐狸的精明算计,可算有勇无谋。然其终竟成为百兽之王,乃因其先辈卧薪尝胆、东征西讨、誓死捍卫上苍意志、不辞辛劳不怕流血牺牲的争取所得。由此又见,虎在百兽中的地位和在人类心目中的位置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而是历经漫长的动物界的进化演变和不断淘汰而成的。
   
虎,一旦取得了森林霸主的地位,人类的赞誉之声不断有加。“森林之王”、“如虎添翼”、“虎踞龙盘”、“虎将”,“虎威不倒”,……。由于虎的威猛、虎的地位使人类对其产生了一种神秘和膜拜,人类就不管养虎是否有益于虎的繁衍、尊王地位的巩固,就一相情愿的养虎、喂虎,及至近代随着动物园的普及和森林面积的缩小,虎在人们心目中的概念就只是动物园铁笼里精神萎靡行动连吃鸡都要帮忙宰杀的公众宠物了。其“森林之王”的地位何在?勇猛凶悍何在?甚至失去了生殖能力,长此以往,后人对虎可能就像今天的人们谈到恐龙一样在地球上灭绝。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乃长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春节杂谈

      杂文 2007-3-7 23:54



中国有着几千年来源源流长古代文化。在这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春节是一个最招人喜爱、最醉人、最隆重的节日。它像摆在历史果盘里一枚沉默不语的果实,任人咀嚼,供人品味。  

时代不同,赋予春节的含义各不相同。有资料记载:两千多年前,它因众人的一种聚会或活动而形成,以后渐渐成为人们一年四季下来的“总结”。到了唐宋时期,李世民在诗中依然吟咏:“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这印证出,当时的春节体现着强烈的节令感,是春天开始的象征。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春节的姓氏未改,但身份还是随不同的时代在不断变换着。燃烛守岁,细听漏滴,畅饮屠苏,合家欢庆,其乐融融-这是春节很遥远的过去时了。当然,在那遥远的时光隧道里,我们也会听到“一听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清凉,以及“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感慨。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 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它的各种传说也很多。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漫谈年俗之:元宵灯节

      杂文 2007-3-7 23:51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俗称又叫“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唐诗人崔液作诗道:“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平时足不涉户的闺阁女子,往往乘此机会与意中人谈情相会。宋辛弃疾《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狂欢之夜,情人急于纲会,望眼欲穿,“踏破铁鞋无觅处”,见时就在眼前的有趣场景。

唐宋明清,元宵灯会成了年节中重要的民众娱乐活动。墨客骚人,常常吟诗作画,作为增添雅兴。今天,元宵放灯、观灯,仍是中国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娱乐活动。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人们喜欢元宵灯节,可它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

一种意见认为元宵灯节形成于唐代。《七修类稿》云:“元宵放灯,起唐开元之间,……从十四至十六夜,后增至五夜。”林达祖的看法与《七修类稿》稍有不同。他在《唐宋时代元宵看灯的盛况》一文中根据《旧唐书》有关睿宗的记载:“景龙四年,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看灯,因幸中书令萧至忠之第。至丁卯夜又微行看灯。”认为“元宵灯节在明皇的父亲睿宗朝代已盛行了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漫谈年俗之:接 财 神

      杂文 2007-3-7 23:50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一一一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

说法一:

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说法二:

"财神"何许人也?根据《封神榜》所载,财神姓赵名公明。他原在峨眉山罗浮洞修道,因助纣攻打武王,死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并统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个部下。他们的职责都与财有关。道教供奉的财神,也是赵公明。根据道教传说,赵公明本为终南山人,自秦时就隐居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后,玉皇大帝封他为"正一玄坛元帅",简称"赵玄坛"。旧时财神庙和各家各户所供的财神,其尊容颇凶,乌面浓须,怒睁圆眼,头戴铁冠,一手执钢鞭,一手捧元宝,身下还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坛"之称。传说这位赵公元帅职掌除瘟翦虐,驱病禳灾。凡有冤抑难伸,他会主持公道;人们买卖求财,他可以使之获利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漫谈年俗之:年 画

      杂文 2007-3-7 23:50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春节)时张贴的画。旧时候,每当春节来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堂房、卧室、窗旁,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既用以创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

古书里记载,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茶、郁垒的两个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茶、郁垒的像用以防鬼。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据说唐代皇帝曾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并摹刻出来分赏给大臣贴挂以辟鬼。关于“门神画”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时,宫中闹鬼,李世民吓得心神不定,他手下的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便一个持剑、一个拿叉,昼夜替李世民站岗壮胆,宫中才平静下来。李世民觉得这两位大将太辛苦了,便令画师把二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后来这个形式就流传到民间。

宋代出现雕版技术后,为木版年画提供了技术制作条件,促使年画不断发展。随着年画的广泛流传,其内容和功能也不断丰富。到清代,年画发展到高峰。从最初被作为辟邪驱鬼的符录,渐渐地又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仕女一类的题材,从而也具有了表达在新一年中美好意愿,以及美化环境的功能。同时,年画也出现了表达农民自己现实生活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的内容,使年画具有了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知识的作用。

民间年画基本上属于农民自己的艺术。画中形象质朴、自然、简练单纯,比较直白地表达农民朴实的主观愿望。很多画面都有情节性、装饰性、趣味性,色彩鲜艳强烈。这样的表现方法既适合于广大农民、市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也便于木板印刷制作。民间年画是先画出底稿,再复刻在木板上印刷而成,或印出轮廓线,再用笔填色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漫谈年俗之:倒 贴 福 字 的 传 说

      杂文 2007-3-7 23:49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

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漫谈年俗之:新年放爆竹

      杂文 2007-3-7 23:46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红楼梦》中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这也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漫谈年俗之:对联

      杂文 2007-3-7 23:45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漫谈年俗之:除 夕 夜

      杂文 2007-3-7 23:44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 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头也都还能记得。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祖先和守岁。

吃团圆饭: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都会赶回家团圆。年夜饭所备菜肴都含有吉祥意义,如菜头取意“好彩头”、韭菜表示“长久”、鱼丸虾丸肉丸表示“三元及第”、鱼取意“年年有余”,菜中唯独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现代人追求健康饮食,如何吃个色香味俱全,又不会对健康造成伤害的年夜饭是一门学问,专家推荐应多吃五谷、蔬菜、水果等,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漫谈年俗之:“年”兽

      杂文 2007-3-7 23:43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