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 A

- 乡村风景系列散文之七

      散文 2007-3-8 17:0

乡村风景(七)

禾扶“禾扶”一词,纯属方言。禾扶是我们那里收割稻子时用来打谷的一种劳动工具,用普通话该称为什么,我无法表述。
禾扶,看上去四四方方,其实并不完全是四四方方的,侧面看就是一个倒梯形。上面开口,其它五个面都是用很大的樟木做成,底面比上面要略小点,一般都有八十公分左右深,可以装二十来箩筐的稻谷。

禾扶刚做好时,一般要先放在太阳底下晒,然后上桐油,油好后再放到太阳底下晒,桐油的作用一个是使木头间的缝不会漏,另外就是防止白蚁破坏木板而导致禾扶被损坏。
平常时节,禾扶都是躺在某个仓库的角落里,里面会装些稻草,当然也有的用它装稻谷,静静的呆着。但一到收割的季节,各家各户便把它翻出来,两个大人用肩扛到田里去放好。
分田上户以前,我们村还没有打谷机,稻谷脱粒就全靠禾扶。那个时候还是集体做事,把禾割倒后,便每个人抓一把稻穂,高高的扬起,然后使劲的甩下去,稻穂被狠狠地甩在禾扶的木壁上,发出嘭的一声响,然后便是嘀嘀嘀嘀的稻谷落到禾扶底的千万响声,熟透了的稻谷纷纷脱落,最后乖巧的躺在禾扶中。集体干活时,人比较多,因此嘭嘭之声不绝,伴着他们的说笑声,组成了一组美妙的乐章。禾扶打下来的谷,比用打谷机打的谷要干净多了,不用风车扇,只要晒干就能直接运到粮站卖。

小时候我有时也会跟着父母到田里去,但父母从不让我割禾,怕飞快的劆刀会割到手,这时,我便会去抱一些稻穂去打。由于人矮,比禾扶高不了多少,打起来很是吃力,有时还要跳起来打,有时干脆就跳进禾扶里去打,反正开始时父母和哥哥都是在割禾,他们也就让我尽情的折腾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乡村风景系列散文之六

      散文 2007-3-8 16:53

乡村风景(六)

独轮车久居城市,看惯了各种各样载物的、乘人的、大的小的、五颜六色的汽车在街道上飞驰,不由又想起了乡村的独轮车。 
 独轮车,顾名思义,它只有一个车轮。由于是独轮,稳定性很低,操作起来难度很大,独轮车相对于现在农村使用的两个车轮的平板车来说,它的难度要大很多。独轮车的结构很简单,整辆车都是用木头做成的,它在一个木头轮子的转轴上对称的安装了两块木板,车的前面是用木头做成羊角形的菱角。
独轮车不是拉的,而是用双手去推,由于只有一个车轮,因此要求推的人要有很大的腕力和腰力。装东西也要左右对称的放,这样推起来才更轻松。
在七十年代以前的小山村,山路还是弯弯曲曲的,根本通不了平板车,农村人要运农作物到镇上和县城卖,就只能靠肩挑或用独轮车推。一般情况下,比较重的货物或是要赶比较远的路,都是用独轮车推送。
还有些小脚老太太或是小孩子要去赶集或走亲戚,路远点的也是坐独轮车,由家里的男劳力推着去的。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上的人要到十几公里外的山上去砍柴。大家都是在家吃了早饭出发,并用竹筒带好中午的饭,一般要到下午四、五点钟才能回家。一车柴有三四百斤。好象是十三岁的时候吧,我出于好奇,跟着村上的大人们一块去砍柴,那时候我人小,身子也单薄,推着独轮车跟在大人的后面,去的时候感觉很好玩,可回来的时候就够呛了。大概是在山上吃坏了什么野果子吧,或许是喝凉水,吃冷饭吧,反正回来的时候我一路拉肚子,拉得我眼冒金星腿发软,这时别说推独轮车了(虽然车上并没有装多少柴),就是让我空手走路也感觉没力了。其他人一个个都走远了,留下我一个小孩子在路上慢慢腾腾的、遥遥摆摆的、吃力的推着本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乡村风景系列散文之五

      散文 2007-3-8 16:52

乡村风景(五)

拨浪鼓

以前在乡村,只要一听到拨浪鼓响,大家就知道卖货郎来了。拨浪鼓是用一面巴掌大的手鼓做成的,手鼓穿在一根木棍做好的柄上,在手鼓的边缘对称的穿两个洞,系两根细线,细线的一端再系上纽扣,拨浪鼓就做好了,只要轻轻的摇动柄,纽扣就会击打鼓面,发出“卜隆隆、卜隆隆”的响声。

因此,在乡下,摇拨浪鼓就是卖货郎的代名词。一条黝黑发亮的扁担,一面像小姑娘摇着发辫的手摇鼓,一副光亮的货架……货郎的足迹已远,而我追逐着那激越的鼓点,从一个孩童进入了成年。货郎像消失在乡村田野上的风,像一块钟表停在了过去的某段时间,像一种过去的语言在追述往事。不能忘怀的,是货郎撩拨心弦的行走的风景,一种岁月越老,越弥足珍贵的记忆。

童年时很喜欢听到拨浪鼓的声音。鼓声由远及近,女人们像母雀瞅见了金黄的谷粒,扑腾着双翅汇集到老槐树的脚下——货郎歇脚的地方,手拿针头线脑、几尺头绳,一匹花布,与见多识广的货郎说东道西,讨价还价,打情骂俏。孩子们围绕着货架,拥挤着、询问着、尖叫着、欢呼着……乡村贫寒的生活中所有对于快乐的向往,就锁在货郎玻璃面的货架后面。货架后面的物什在玻璃后面闪动着神秘的光亮。能够发出爆响的火纸,一含就化的水果糖,五颜六色的玻璃球,会飞的小气球,构成了乡村孩子生活中最具诱惑力的念想。他们积攒着每一枚硬币,用预备好的每一枚硬币迎来激越的鼓声。远远的吆喝近了:破鞋底破鞋壳废纸猪鬃鸡毛鸭毛兑糖换针哪…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乡村风景系列散文之四

      散文 2007-3-8 16:50

乡村风景(四)

水车
前几天,家里人打电话时告诉我,地里正闹干旱,抽水泵又坏了,急煞人呢。我不免又想起了原始的抽水工具--水车。

水车车水,是八十年代以前乡村最常见的事,但现在已经基本上看不到了。城里人可能根本不能想象水车是个什么样的工具,也许有的人在电影里能看到水车。因此,用水车车水这类劳动,是都市人无法体会到的,我小时候也只是看着大人车水,自己很少动手,有一次看大人不在,也用手试过,但我一个人根本就车不动水车,原来这也是一种比较要力气的活。
水车不是机器,全是用木头做成的,分成两层,两边用木头钉住,水车的两端,装着木轮,木轮上装着有齿轮,木轮的轴上两边装着拐手。用手拉动拐手便可以使木轮转动起来,木轮上面带着薄薄的木叶,木叶不密不疏,两个木叶之间刚好跟齿轮吻合。用手拉动拐手,木轮带动木叶,木叶转入水中,把水卷起,水便留在木叶之间,跟着叶片往上爬,但一般车上来的水只能有三分之二能到田里,还有三分之一的水由于水车靠在小溪而造成的倾斜会漏回到小溪中。
水车车水,一个人车很累,所以一般要两个人合作,两个人合作车水,就必须要讲究点技巧,两个人用力的频率要相同,一个人推拐手,另一个人便拉拐手,如果用力不一致,只会更累,当然有时为了方便,也会在车轮安插踏片,再在木轮上安放一个支架座位,这样一个人便可以坐上去用脚踏,比用手要轻快得多。
逢天旱年月,稻田里的裂缝太大,用水车车水,有时车了半天,也不见田里有水,车水的时候能听到裂缝和稻子咕咕咕的吸水,一亩地两个人要车将近一天。尤其是稻子正灌浆(长米)时,千万不能干旱的,一旦旱到了,粮食的产量会大大的减少。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乡村风景系列散文之三

      散文 2007-3-8 16:40

乡村风景(三)

笼笼,可能是最古老的制米工具之一,以前没有制米机,全靠笼来笼谷。
现在的小孩根本就无法想象笼谷是什么样的一种劳动,更没有见过它是如何把谷变成米的。甚至它的样子也没人能够描述出来,只有七十年代前出生的江南山村的小孩知道笼谷是怎样的一道程序。
笼的样式跟乡下的石磨差不多,只不过不是用石头做成的,而是由土和竹制成,里面是筑得严严实实的土,外面用竹条紧紧的扎着。笼由上下两层构成:笼头和笼脚。下层称为笼脚,是放在地上的,笼脚固定不动,上表面和笼头连接处的中间安了一个木轴;上层是一个可以转动的笼头,笼头上表面的一端开了个拳头大的洞,一直到笼脚的上表面,笼头的外侧中间有一只耳朵状的方形木块,木块上开了一个孔,只要用侧丁字形的钩担插入木块的洞中,就可以带动笼头转动。
笼谷是一种力气活,力气不大很难推动笼头。因此我们小孩子也只有干看的份,当然有时大人不在时,也会偷偷的推空笼。
笼谷的过程其实也不是很复杂,只要把谷放到笼头上表面的洞中,推动笼头,谷就会自动到笼头和笼脚之间,然后靠笼头和笼脚的摩擦使谷皮和米发生分离,但笼头不能用石头做,否则会把米碾成粉末状,但用土做的笼头并不能使所有的谷皮和米分离,所以笼好的米,先要经过米筛筛,然后再送到碾米房碾,碾好后再筛一次,然后用风车扇好后,才完全成了米。
笼谷已经远离我们了,现在再也找不到笼了,取而代之的是制米机。要想再看到笼是怎么笼谷的,只能是在某一部反映早期农村生活的电影中才会有了。

碾
碾米房,是每个乡村必备的公共设施之一。前些年回老家路过碾米房,尘封的记忆一下子又拉回到童年那快乐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