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 A

- 乡村风景系列散文之二

      散文 2007-3-8 16:38

乡村风景(二)

 1、村庄的声音

村庄拥有世上最完整的低音部。

牛用声音穿过村庄,田地,甚至河流山川。它用青草养大自己时,把世上最蓬勃的声音--草的声音溶入了自己的发音体系。它每一声重重的呼唤,感应最深的不是村庄的耳朵,而是那些低处的草们。

虫子是最近身的乡村声音的制做者。它从每一个角度描绘出乡村的众多秘密:村庄这个多面几何体,终于看到了那些阳光照耀不到的隐身处,那些人们不知道的乡村侧面。

它深藏在村庄和植物的根部,深藏在一些农具的躯体里,甚至藏在一些动物的皮肤里,喜欢用那些人类鲜知的声调,将乡村带往个类似神灵的世界中。

2、乡间的秋

空旷的田野,弥漫着潮湿的晨的气息,风也是潮湿的,凉凉的,伴着簿簿的雾,浸透了整个初秋。

一条条蜿蜒曲折的田埂,把无际的田野分割的七七八八,犹如一张奇特的飘着谷香的金色地图。窄窄的小溪,依附着一条较宽的田间路一并延伸着,弯弯曲曲,长蛇般的,那曲线优美得像极了古代的仕女图,温婉又柔美。它轻盈的流淌着,不羁且悠哉,嘻闹着哗哗又叮咚,清脆声连鸟儿都嫉妒。

都说一叶知秋,可这里没有树没有大片的叶,如何知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乡村风景系列散文之一

      散文 2007-3-8 16:36

乡村风景一
 
 

    家乡的村庄

    家乡的村庄。开门见山,山高水长。

    红太阳高高挂在高山头上,村民们靠山吃山,在阴历的坎边把一粒种子从山脚种到山顶。

    当雨水从瓦檐滴到磨刀石上,乡亲们将用一生掌握一件农具。

    叔伯牵着老牛,耕那永远也耕不尽的生活沧桑。

    古井上的松枝,树大招风,吹得喜鹊倾巢而出。

    村姑,哼着农家歌谣在水源拐弯处的石板上浣衣。

    家乡的村庄。一出门就碰到亲戚,用每一句方言温馨着古朴的家园。

    田埂﹒禾

    田埂和禾。摄影师理想组合的镜头,背景是村庄,古井和流水。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二十四

      散文 2007-3-7 21:47

往事如风之二十四:故乡、童年没有走远(全文结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和童年情结,无论他将来走到何处,或者过上多少年,他都无法将故乡的印象从记忆中抹去,无法忘记童年的生活场景。童年的一切都已扎根在我们的血液中,而故乡作为一种精神和文化背景存在于我们身后,故乡和童年并没有走远,它们就在我们生命中鲜嫩地活着。

  爱自己的故乡,留恋童年生活是人之常情,偏爱自己故土的风物,时常思念故乡是所有远走他乡的人共同的倾向。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乡异域再好也难以替代游子心中的故地,而背井离乡也一向被认为是一件苦事。即使是到异地任高职,临行时仍有一种对故乡的难舍之情,他乡的欢乐痛苦能引起人的乡愁,乡愁如空气一般,随时都会呼吸到它的冷热清浊,令人心中无限惆怅又难以自拔。

  闭上眼总会想到故乡的一草一木,总会看到童年的阳光小雨。因为乡情,艰难的变为独特体验,贫穷的变为精神激励,丑陋的变为温馨回味,阴郁的变为充满生机。乡情使我们用一种浪漫的诗意的甚至含情脉脉的目光去看故乡。以理智的态度来评价故乡的月亮,它和别处实在没有什么两样,但因为乡情的渲染便“月是故乡明”了。同样,童年的生活即使充满不幸与痛苦,但因为那一段时光毕竟是我们的人生之初,而使我们另眼相看且格外珍重了。我们的一切思想和感情,都是在童年的沃土上扎根开花的。童年几乎会左右我们的一生。童年像一位小伙伴,你随便喊一声他都会从不远处跳出身来。

  回乡是一件令人激动颇生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二十三

      散文 2007-3-7 21:46

往事如风之二十三:中秋烧窑

    小时候过中秋节,除了能吃上月饼,花生,柚子等诱人的食品外,更主要的是可以烧窑。
烧窑,是在中秋晚上举行的一种纪念活动。纪念什么,为什么而烧窑,我们不得而知。烧窑的风俗起源于什么年代,也不知道,问过老辈人,他们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有这个习俗。到了中秋晚上,只要不下雨,窑是每年必烧的。中秋的晚上,全村人一边看烧窑,一边赏月吃月饼等东西,很是热闹。

    烧窑活动是在村里祠堂前的广场上进行的。先要搭窑。搭窑必须用我们老家生产的土瓦,就是那种没有上釉的、灰颜色的瓦。现在这种瓦已经绝迹了。每年中秋节前几天,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到后山上去挖土瓦。因为土瓦都是以前的老房子才用,只有后山上才埋的有这东西。到了中秋节当天,会搭窑的大人就帮我们把窑搭起来。

    窑的外型很象古塔,圆的,下面大,到顶上就是尖的了。一般的小窑都有一米多高,底部直径有五十公分左右;而大窑却有二、三米高,底部直径也有一米左右。搭窑是比较难的,用一片片并不规则的土瓦,一块叠一块,成圆形,底部用大石块垫一圈,就象做房子打基础一样,然后一圈比一圈小,用土瓦搭起来,直到窑顶尖部。其间不能用任何东西做支撑。所以说,搭窑不仅是技术性很强,而且要心细手巧,一点也马虎不得。技术不好的人搭到一半就会塔掉;有时候你好不容易快搭好了,手一个不经意的抖动,就有可能让你前功尽弃。难怪搭窑的师傅会说,搭一个大点的窑比在田里收割一天水稻还更累人。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往事如风系列散之二十二

      散文 2007-3-7 21:42

  往事如风之二十二:家乡的豆腐脑

    现在有一种即冲即喝的豆腐花,只要用开水一冲等上几分钟就能喝了,可我还是喜欢母亲做的家乡风味的豆腐脑。之所以叫做“豆腐脑”,我想大概是因为它的鲜美白嫩吧。喜欢家乡的豆腐脑那独有的香甜的味道,喜欢吃豆腐脑时那种浓郁的乡情。    
    每个喜庆的日子里,母亲总会制作一箱豆腐。每次我都会伴在左右看母亲劳作,制作工序也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提前一天,母亲会拿出收藏的黄豆再进行一次挑选,将不合意的全部剔出,剩下的那些颗颗浑圆饱满,在竹制的盘中滚来滚去,似金黄色的珍珠,煞是好看。     
    接着就是进行第二项工作——去皮。去皮要用石磨碾。家里的那架石磨年代已经很久远了,放在屋子的角落里。平常总是沉默的它,这时又吱吱呀呀地唱起歌来。母亲一手推着石磨,一手抓起黄豆使之漏进石眼,动作优美而娴熟。随着石磨笨拙的转动,听见底下传来“噼噼叭叭”的声音。圆圆的黄豆已经被碎成两瓣了,从石磨的缝隙中落入等着的团箩中。似雨溅落,且更有韵味。    
    等全部去掉皮,母亲将之端到院中,分成几次迎风抛起来。只见母亲握着团箩的两边一用力,黄豆就从中跃起,落下的时候,那些豆皮就飘了出去。儿时的自己每当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