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 A

- 第廿八计:上屋抽梯

      三十六计 2011-4-10 12:29:00
 [计名由来] 本计计名出自一个典故。说是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的儿子刘琦因不容于继母,恐遭陷害,向刘备求救。刘备要诸葛亮为他想出解脱之计。这天,诸葛亮来到刘琦家中,刘琦哀求诸葛亮说:继母屡次设法陷害我,务欲置我于死地而后罢休,目下我的处境十分险恶,还请先生相救一二。诸葛亮说:引事关系离间母子之情,恐将来说将出去,多有不便,表示拒绝。刘琦便强邀请诸葛亮进入密室这中,一边饮酒,一边仍缠住诸葛亮不放。可诸葛亮还是不愿答应刘琦的请求。这时,刘琦见再三恳求无效,便挥转话头,对诸葛亮说:我的住室楼上藏有一部古藉,请先生观赏一番如何?诸葛亮听说有古籍观赏,非常高兴,便答应了。说着便跟随刘琦登上一间小楼,到了楼上,见四壁皆空,并无藏书设置,便问刘琦书在何处。这时刘琦便双膝跪下,承认自己是事出无奈才把诸葛亮骗上楼来,务请指点出路,拯救性命之危。诸葛亮埋怨刘琦不该施行欺骗,便要下楼离去,可不料楼梯已被抽走了。这时刘琦便又再三哀求说:先生最担心的是事情泄露,现在,这里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再没有别人知晓,您应该可以赐教了;说着又要拔剑自刎。诸葛亮见刘琦如此情景,便……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第廿七计:假痴不癫

      三十六计 2011-4-10 12:28:00
[计名由来] 本计计名是从民间俗语“装疯卖傻”“装聋作哑”等转化而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回避某种矛盾,或者为了度过某种危难,或者为了对付某个势力强大的对手,在一定时期内,故意装作愚蠢、呆痴,行“韬晦”之计,以求保存自己,然后等待时机,战胜对手。传说中的箕子佯狂就是运用此计的一个典型。殷商时期,纣王的太师箕子因无法劝说纣王放弃暴政,便佯装痴傻。一次,纣王作长夜之饮,喝得酩酊大醉,连年月日也忘记了,问左右的人,大家因畏惧纣王凶残,都跟着说不知道。于是,便派人去问箕子,箕子想了一下,也说自己不知道。左右的人感到奇怪,便箕子道:你明明知道,为什么也说不知道呢?箕子回答说:纣王是天子,他终日沉溺酒色,连年月日都搞不清了,这说明殷朝快要亡国了;一国的人因害怕纣王凶残无道都说不知道的事情,独独我说知道,那我的性命不是危在旦夕了吗?所以,我也假装酒醉说搞不清啊!这便是箕子使的“假痴不癫”计。以后,人们把它运用于军事上,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于举行兵变,主要是作为一种苦难,麻痹对手,以便自己……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第廿六计:指桑骂槐

      三十六计 2011-4-10 12:25:00
[计名由来] 本计计名出自一句民间谚语,比喻一种间接对别人进行批评、指责的方法。《红楼梦》第16回描写王熙凤向贾琏发牢骚时说:“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哪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但是,“指桑骂槐”用到军事上,则是指一种“惩一戒百”“杀鸡儆猴”的谋略,利用它来保证号令统一,军纪严明,令行禁止,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原文]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译文] 凭借强大的实力去控制弱小者,需要用警戒的方法去进行诱导。这就像师卦所说的:适当地运用刚猛阴毒的方法,可以赢行人们的归顺,获得最后的成功。[前人批语] 率数未服者以对敌,若策之不行,而利诱之,又反启其疑。于是故为自误,责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诱之也,此盖以刚险驱之也。或曰:此遣将法也。[译文] 率领一批还没有信服你的人去与敌人作战,如果管治他们不住,用金钱财物去利诱他们,又反而引起……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第廿五计:偷梁换柱

      三十六计 2011-3-7 21:24:00
 [计名由来]偷梁换柱,原是一句成语。一般认为,它是来源于商纣王“托梁换柱”的传说。据传:商纣王的父亲帝乙一次领着纣王及文武百官游览御花园,欣赏牡丹花开,行至飞云阁处,见到阁上塌了一梁,心中很是不高兴。纣王见状,竟凭其力大无比,“托梁换柱”,把一座飞云阁修好了。又《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描述王熙凤设计薛宝钗冒充林黛玉与贾宝玉成婚时,也说过“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计。”按照前人的解释,此计的本意是:在同友军一道作战时,乘友军战斗失利之机,将其主力并将过来,加以控制。但也有人认为,此计也可理解为:在与敌军作战时,设法将其主力调开,然后抓住其弱点,进行攻击,战而胜之。同时还有人认为,此计运用于政治斗争中,与人们通常所说的“调包计”相似。[原文]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译文]采取措施频繁变更友军的阵式,藉以暗暗从阵中的要害处抽换其主力部队,等到它自趋失败,然后再乘机加以控制。这就像《周易·既济·象传》所说的:要控制住车的运行,必须拖……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第廿四计:假途伐虢

      三十六计 2011-3-7 21:11:00
 第廿四计 假途伐虢[计名由来]假途伐虢,事见《左传·僖公》中的两章。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想要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为此,晋国大夫荀息向晋献公献计说:“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伐虢。”意思是说,请你用屈地出产的良马和垂棘地区出产的美玉去收买虞国的国君,然后向虞国借道去攻伐虢国,事情就可以成功。晋献公说:“这两件东西都是我的宝贝,怎么舍得送给别人啊!”荀息说:如果能够使虞国借道给晋国去攻伐虢国,那么将来虞国也就会归我晋国所有了。那时,你的宝物放在虞国的府库里,不就同放在晋国的府库里一样么!晋献公听荀息说得有理,便采纳了他的计谋。虞公不听大臣宫之奇的劝阻,接受了晋国的要求,不但借道给晋国,还出兵帮助晋国攻占了虢国的国都下阳。这是晋献公19年(公元前658年)的事。过了三年,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道伐虢,虞国大臣宫之奇再次劝说虞公不要上当。他说:“虢国是虞公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然会跟着被灭亡。好比咀唇和牙齿相互依存一样,唇亡则齿寒。但虞公不听,并说,晋国和虞国都属姬姓,是同宗关系,晋国……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第廿三计:远交近攻

      三十六计 2011-3-7 21:08:00
 [计名由来]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约在秦昭王38年(公元前269年)左右,范雎因避难由魏入秦。秦昭王知其能,遂以上宾相待,向他长跪而三问计。当时,秦欲统一天下。范雎在分析了秦王在对外政策的失误之后,给秦昭王献上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强盛。秦昭王开始图谋并吞六国,统一中国,但在策略中却实行近交远攻办法,准备联合并越过韩魏诸国而远征地处东海之滨的强齐。范雎认为秦昭王这样做是失策。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出兵攻齐,还必须经过韩魏诸国。出兵少了,则兵少了,则不能给齐国造成致命的伤害;出兵多了,劳师远征,又会给秦国自身造成大的损失。我猜想大王的意思是想让自己少出兵,而让韩魏两国的军队全体出动吧!但这样做合适吗?韩魏两国会干么?何况即使秦国打赢了,你也无法得到齐国的土地。因而不如反过来,远交近攻,派遣使者主动与相距较远的齐国结盟,而首先攻战身边的韩魏诸国。这样,灭一国就可得一……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第廿二计:关门捉贼

      三十六计 2010-5-12 21:09:00
[计名由来]关门捉贼是流传已久的民间俗语,其义不言自明。它与另一民间俗语“关门打狗”的意思相近。后来人们把日常生活中的这种小智谋移用于战争,便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在军事实践中,它与军事家和军事指挥员们常讲或常用的围歼战、口袋阵等大体上是一回事。古今中外战史上使用此计的,比比皆是。就我国古代战争史来说,使用此计的著名战例,较早的有战国时孙(膑)庞(涓)马陵道之战(公元前342年)、秦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汉初的楚汉垓下之战(公元前203年)等,此后使用此计而消灭对手的战例就更多了。[原文]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译文]对弱小的敌人,要加以包围、歼灭。(如果纵其逃去而又穷追远赶,那是很不利的。)这是从剥卦卦辞“剥,不利有攸往”一语中悟出的道理。[前人批语]捉贼而必关门者,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恐其诱也。贼者,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曰:“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第廿一计:金蝉脱壳

      三十六计 2010-5-12 21:05:00
 [计名由来]金蝉脱壳原是一种生物现象,指蝉类昆虫在其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种蜕变。也就是人们在树林中能经常见到的,秋蝉从本体脱壳而去,却将蝉衣留在枝头。古人便用这种现象来喻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又《淮南子·精神训》:“蝉蜕蛇解,游于太清。”佛家道家也常用以喻指得道者之死乃弃尸登仙,有如蝉之脱壳。至于从何时开始将“金蝉脱壳”一语用来喻指某种军事计谋,目下尚难确证,但至少在元代以前就有了。如元惠施《幽闺记·文武同盟》中写道:“曾记得兵书上有个金蝉脱壳之计。”后来在各类文章、作品中使用此语的就更多了。如元马致远《三度任风子》:“天也,我几时能勾金蝉脱壳,可不道家有老敬老,有小敬小。”关汉卿《谢天香》:“便使尽些会俩,干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脱壳金蝉这一个谎。”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0回:&……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第廿计:混水摸鱼

      三十六计 2010-5-12 21:01:00
[计名由来]“混水摸鱼”一词,起初可能是渔民们从捕鱼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句经验性俗语,后来逐渐被移植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以至被兵家和军事指挥员们用来作为表述某种军事谋略的军事术语。原意是,把水弄混浊了,鱼儿会晕头乱窜,此时乘机摸捉,往往易于得手。比喻乘混乱之机,谋取某种意外的利益。在军事上指有意给敌方制造混乱,或乘敌方混乱之机,消灭敌人,夺取胜利。在战场上,冒充敌人而蒙混过关是此计常用的术法。[原文]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人宴息。[译文]乘着敌方内部发生混乱,利用他力量虚弱且没有主见,使他顺随于我,就像《周易》随卦象辞说的:人到夜晚,必须入室休息一样。[前人批语]动荡之际,数力冲撞,弱者依违无主;敌蔽而不察,我随而取之。《六韬》曰:“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是鱼,混战之际,择此而取之。如刘备之得荆州、取西川,皆此计也。[译文]动乱不定的局面,存在几种冲突的力量。弱小的顺从谁或反对谁都没有拿定主意;敌方又被蒙蔽而没有察觉。我方应当立即随手……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三十六计 2010-4-14 9:20:00
[计名由来]“釜底抽薪”计的策略思想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成书的《尉缭子》。该书《战威第四》说: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虚则走”,“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这些话的意思是:部队所赖以作战的是勇气;士兵勇气旺盛就敢于战斗,勇气丧失就会溃逃。讲究武备,判明敌情,设法促使敌人丧失勇气而军心涣散,使敌军虽然结构形式完整却不能作战,这就是靠的政治谋略取胜。《尉缭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采用某种谋略,以消减、削弱敌方的气势和斗志,然后战而胜之的策略思想。后世提出的“釜底抽薪”计,应当说,正是在这种策略思想基础上发展和形成起来的。继《尉缭子》之后,相继提出或提到类似思想的,有西汉《淮南鸿烈》:“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东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北齐史学家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至明代以后,便在更多的书面语言中出现了&……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一觉》周豫才

      名家散文 2009-11-2 15:03:00
一觉  飞机负了掷下炸弹的使命,象学校的上课似的,每日上午在北京城上飞行。每听得机件搏击空气的声音,我常觉到一种轻微的紧张,宛然目睹了“死”的袭来,但同时也深切地感着“生”的存在。   隐约听到一二爆发声以后,飞机嗡嗡地叫着,冉冉地飞去了。也许有人死伤了罢,然而天下却似乎更显得太平。窗外的白杨的嫩叶,在日光下发乌金光;榆叶梅也比昨日开得更烂漫。收拾了散乱满床的日报,拂去昨夜聚在书桌上的苍白的微尘,我的四方的小书斋,今日也依然是所谓“窗明几净”。   因为或一种原因,我开手编校那历来积压在我这里的青年作者的文稿了;我要全都给一个清理。我照作品的年月看下去,这些不肯涂脂抹粉的青年们的魂灵便依次屹立在我眼前。他们是绰约的,是纯真的,——呵,然而他们苦恼了,呻吟了,愤怒了,而且终于粗暴了,我的可爱的青年们。   魂灵被风沙打击得粗暴,因为这是人的魂灵,我爱这样的魂灵;我愿意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漂渺的名园中,奇花盛开着,红颜的静女正在超然无事地逍遥,鹤唳一声,白云郁然而起&helli……
标签集:TAGS:野草 鲁迅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淡淡的血痕中》鲁迅

      名家散文 2009-11-2 15:01:00
淡淡的血痕中—纪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  目前的造物主,还是一个怯弱者。   他暗暗地使天地变异,却不敢毁灭一个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却不敢长存一切尸体;暗暗地使人类流血,却不敢使血色永远鲜浓;暗暗地使人类受苦,却不敢使人类永远记得。   他专为他的同类——人类中的怯弱者——设想,用废墟荒坟来衬托华屋,用时光来冲淡苦痛和血痕;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能微醉为度,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他必须使一切也欲生;他还没有灭尽人类的勇气。   几片废墟和几个荒坟散在地上,映以淡淡的血痕,人们都在其间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但是不肯吐弃,以为究竟胜于空虚,各各自称为“天之戮民”,以作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辩解,而且悚息着静待新的悲苦的到来。新的,这就使他们恐惧,而又渴欲相遇。   这都是造物主的良民。他就需要这样。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
标签集:TAGS:野草 鲁迅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腊叶》鲁迅

      名家散文 2009-11-2 15:00:00
腊叶  灯下看《雁门集》,忽然翻出一片压干的枫叶来。   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繁霜夜降,木叶多半凋零,庭前的一株小小的枫树也变成红色了。我曾绕树徘徊,细看叶片的颜色,当他青葱的时候是从没有这么注意的。他也并非全树通红,最多的是浅绛,有几片则在绯红地上,还带着几团浓绿。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我自念:这是病叶呵!便将他摘了下来,夹在刚才买到的《雁门集》里。大概是愿使这将坠的被蚀而斑斓的颜色,暂得保存,不即与群叶一同飘散罢。   但今夜他却黄蜡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假使再过几年,旧时的颜色在我记忆中消去,怕连我也不知道他何以夹在书里面的原因了。将坠的病叶的斑斓,似乎也只能在极短时中相对,更何况是葱郁的呢。看看窗外,很能耐寒的树木也早经秃尽了;枫树更何消说得。当深秋时,想来也许有和这去年的模样相似的病叶罢,但可惜我今年竟没有赏玩秋树的余闲。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标签集:TAGS:野草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名家散文 2009-11-2 14:59:00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
标签集:TAGS:野草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这样的战士》鲁迅

      名家散文 2009-11-2 14:57:00
这样的战士  要有这样的一种战士——   已不是蒙昧如非洲土人而背着雪亮的毛瑟枪的;也并不疲惫如中国绿营兵而却佩着盒子炮。他毫无乞灵于牛皮和废铁的甲胄;他只有自己,但拿着蛮人所用的,脱手一掷的投枪。   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他知道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正如炮弹一般,使猛士无所用其力。   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们都同声立了誓来讲说,他们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和别的偏心的人类两样。他们都在胸前放着护心镜,就为自己也深信在胸膛中央的事作证。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微笑,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   一切都颓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无物之物已经脱走,得了胜利,因为他这时成了戕害慈善家等类的罪人。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在无物之……
标签集:TAGS:野草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