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 A

- 个人记忆与宏大叙事的巧妙缝合--论《青春之歌》叙事处理之特定时代的成功因素

      评论 2006-6-24 13:1
个人记忆与宏大叙事的巧妙缝合--论《青春之歌》叙事处理之特定时代的成功因素


Marvelous Combination of Personal Memory and Grand Narrative:On the Successful Factors of the Narrative Treatment of The Song of Youth in the Specific Times
 ...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杨曾宪:首先要“裁军”(原稿)——“学术批评:站在新的十字路口”笔谈

      评论 2006-6-24 12:54
首先要"裁军"(原稿)

——"学术批评:站在新的十字路口"笔谈

 

杨曾宪

 

    国内学界近年来重视学术规范了,有倡导,有宣言,有行动——若干学术规范文本已出台。但我却认为,这些努力基本属无用功,只能起某种表面的修饰作用,遏制一下学术腐败蔓延的势头,却不能解决学术研究本质上失范的问题。

 

    什么叫&qu ...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黄忠顺:勿以善小而不为(原稿)——“学术批评:站在新的十字路口”笔谈

      评论 2006-6-24 12:53
黄忠顺:勿以善小而不为(原稿)——"学术批评:站在新的十字路口"笔谈  
[ 作者:黄忠顺    转贴自:社会科学报 2005-1-13    点击数:683    文章推荐:田诤 ] 

 

勿以善小而不为(原稿)

——"学术批评:站在新的十字路口"笔谈

 

黄忠顺

 

促进学术界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学术规范的建设,应 ...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黄忠顺:中国时尚文学与杜拉斯、村上春树、日本动漫

      评论 2006-6-24 12:53
黄忠顺:中国时尚文学与杜拉斯、村上春树、日本动漫
来源:美学研究 日期:2006年3月28日 作者:黄忠顺 阅读:472 

【内容提要】当前中国时尚文学最热衷于追逐和效仿的,莫过于法国作家杜拉斯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了,而后又有日本动漫的强劲影响显现出来。时尚小资女性文学对杜拉斯的效仿,一是其《情人》成为这些作家"身体写作"的师从文本;二是其叙述方式及语言成为这批作家的 ...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朱东润的<张居正传>

      评论 2006-6-20 17:10


朱东润的<张居正传>


本来不知道朱东润,是前年没书看了问个同学在看什么书,他介绍我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我看了,也没什么好的,角度还新,可是态度有点点不对劲,不够客观,一样司马迁写史也有主观想象的细节,可是,黄仁宇的细节实在不怎么的,对于人物个性的烘托未起到大作用,倒是让我觉得不够真诚.

不过,倒是因为黄仁宇的书而知道了朱东润,好象是黄仁宇在 ...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张居正的性格悲剧/刘志琴

      评论 2006-6-20 17:2
提要:张居正是个性不凡的政治家,他从寒微中奋起,当了十年首辅,成就了封建社会后期最大的改革运动。在风云际会中他思想深邃,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却又专断独行,偏信阿谀奉承,引得附势者趋之若骛。权势欲促使他步入人生高峰,也引发身后祸发萧墙。
  他饱读经书,倜傥豪放,冷峻严酷,威震当朝,又兼有泼皮样的身手。伟大与渺小,无情而重义,拒贿而好谄,坚强与卑微集于一身,多侧面性格混然一体,这就是历史中的张居正 ...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金庸:我读《张居正》

      评论 2006-6-20 16:59
金庸:我读《张居正》
我读连载小说,尤其是故事性强的中国古典传统体裁的连载小说,常常是迫不急待的先睹为快,熊召政先生的近作《张居正》就是其中之一。这部篇幅巨大的历史小说,是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历史小说《张居正》简体字本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在内地同时出版,香港出版时改为《张居正传》)。由于我和这家出版社的历史关系,我有了一点小小的"特权",当《张居正》还没有在市上出售之时, ...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居常嗜好浓枯相宜

      评论 2006-6-18 18:4
居常嗜好浓枯相宜

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厚;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薄。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念头浓:心胸宽厚,念头当想法或动机解。

淡:浅薄。

居常:日常生活。
...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伦敦餐桌上的王尔德

      评论 2006-2-12 21:31



 梅疾愚

 

一

  二战过后,有人曾经问过叼着大雪茄烟的丘吉尔,你来生愿意与谁倾心长谈?丘吉尔毫不迟疑地回答:奥斯卡·王尔德。

  可王尔德的名声一度并不好,一些道貌岸然的英国绅士还在以道德的名义不停地声讨他,认为他是一个伤风败俗的"败类"。那时候,王尔德去世已经近半个世纪了,彬彬有礼的英国上流社会"礼遇"给他的骂声 ...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一种神赐的疯狂

      评论 2006-2-12 21:29
——关于克尔凯郭尔

张 念

  

上帝否决了这桩婚姻

  一对年轻人,他们相爱,男的才华横溢,家境富裕,女的纯洁美丽,一个财政官员的女儿,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他们订婚了,幸运而幸福的版本,未来是一目了然的。

  这种在生活逻辑上展开的幸福,并没有如期实现。这个男人在日记中写到:

  我的不幸在于,我在孕育着观点的同时,却忽略了理想;因而我生来就是怪胎,因此现 ...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食物禁忌与文化传统

      评论 2006-2-12 21:27
《书屋》二〇〇四年第一期 
回目录
    

 
  

 

  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M.Harris)在给学生上人类学课时,经常让学生传看打开盖子的装有油炸蝗虫的日本罐头,还随时加上一句:"别太贪心,给你的邻座留一点!"欧美学生一般都厌恶昆虫食物,他的这种小技巧能够很快地让学生进入到文化差异的氛围。

  马文·哈里斯认为不同文化中的食物禁忌 ...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何处有理想的精神家园?

      评论 2006-2-12 21:26

——读金岱"精神隧道"三部曲

陈 墨

 
   金岱曾是追求文学新形式的先锋,而后却宣言要做"意义的先锋",旗帜鲜明地追索思想意义和精神价值,似乎完全不怕"上帝发笑"。因而,他将自己过去十几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侏儒》、《晕眩》和《心界》,干脆取名为"精神隧道"。

  金岱的小说创作,始终直接 ...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也谈语言的难易问题

      评论 2006-2-12 21:24
——与毛喻原先生商榷

 
何南林

 

  《书屋》2000年第九期发表毛喻原先生的文章《论汉语的险境和诡谬》,对汉语尤其是汉字作了"体无完肤"式的大批判,如:

  汉字是方形的、单音节的,这对无限放射着的环圆形宇宙,以及注定了不可终极的思想之终点无疑是一种近乎残酷的凝固、定格、裁截和强硬规范。

  汉字似乎是从气象万千的世界中给强切割出来的, ...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经典:《茶花女》

      评论 2006-2-12 21:14
余凤高

 
    肺结核是一种消耗性疾病。病人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全身乏力,易感倦怠,因而精神萎靡,病态伤感。在十九世纪,甚至到了二十世纪的1945年特效药链霉素等重要药物发明之前,此病一直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绝大部分患者最终都难免一死。惟一的希望或者不如说惟一的安慰,就是能在气候温和、空气清新的环境中,有充分的营养条件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在安闲的休息和良好的护理下,使病人的机体本身渐渐产生 ...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余秋雨:面对偏激的偏激

      评论 2006-2-12 21:3
李廷华

 
    2004年7月出版的《收获》,以大量篇幅刊载余秋雨的"回忆文学"《借我一生》;同月,《南方周末》连续两期以超过两个版的篇幅谈余秋雨。余秋雨在中国文化界的分量与引起的普遍社会关注,于兹可见。 

    以我的有限阅读,对余秋雨的批评大致集中在三个方面:"文化大革命"中间的表现,为什么不忏悔;帮助深圳唱赞歌,得了好处;文章中的知 ...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