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国的名义 国人当前行
去不去家乐福购物,已经成为最近网络上人人要表态的议题。国人相信,是法国媒体极富主观色彩的报道煽动了国外民众,导致奥运火炬在巴黎的传递遭遇空前挫折,并且极大伤害了中国民众的爱国情感。
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考量,包括法国媒体在内的一些海外媒体在最近一系列事件中的表现显失水准,其间体现出的傲慢和偏见无疑是冷战思维的残余,应予摒弃。
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在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不同观念和意识的冲突碰撞将不可避免。坚持开放与倾听,才能避免误解和不快——法国少数人士犯的错误我们同样应当避免。
已经有很多网上评论指出,在全球经济日益融合的今天,动辄抵制XXX的行动一定会同时伤害中国供应商和员工的权益。而抵制的效果是否如国人所期,也值得怀疑。比如,上世纪30年代抵制日货中,经济学家千家驹调查发现,抵制之后日货进口反倒增加了。
更重要的是,在表达愤怒的时候,一些重要的细节有时候比愤怒本身更值得国人思考。
比如,一些反对抵制家乐福的人士,他们的言论在网上遭到批评、谩骂乃至人身攻击。更有甚者,一位海外留学生仅仅因为希望保留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利,拒绝盲从和冲动,竟然被人称为“卖国贼”,个人信息被人在网上统统公布,遭到人身攻击和侮辱,家人受到不明电话的威胁。此类前现代社会的野蛮行为统统以“爱国”的名义堂皇行之。通过游行、示威和集会来表达抗议和意见,这是现代社会中公民的一项权利,但不是义务,没有人可以以任何名义强制公民参与其中,即使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