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打造具有实用性的课件 文/肖祝生
我们已经就课件的艺术性、交互性作了讨论,这主要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技术当然重要,但如果在制作理念上不更新,将会极大地制约课件的发展。从近两届课件大赛的作品看来,在课件实用性上存在的问题较普遍,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试就课件实用性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进行一些探讨。
所谓实用性是指课件必须有利于辅助教学,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笔者认为,课件的实用性应具有独特性、通用性和积极效果三个重要的特征。
非我莫属,确保课件独特的魅力
独特的意思是很明确的,即独一无二,非我莫属之意。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如实物、演示实验、挂图,当然还包括教师的语言、手势、表情和板书。它们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都有着各自的作用。自多媒体课件问世以后,人们又发现,利用声光电的手段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新奇、刺激而又时尚。确实,多媒体课件在静态与动态的彼此变化,抽象与具象的相互转换,微观放大宏观变小,情景渲染和意境创造等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然而也正是这种新奇和时尚导致了人们对课件的过分依赖。在参赛作品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为课件而课件或多媒体元素的滥用,将可以用其它教学手段完成的内容统统制作成课件,装饰成舞台上浓妆艳抹的角色去吸引观众好奇的眼光,掌声响起时,除了新奇,别无新意。有一个讲计算机硬件的信息技术教育课件,将显示器、鼠标、键盘……全都用图片和说明做到课件中。既然是信息技术教育课,桌上不是明摆着显示器、鼠标、键盘吗?有的课件,将老师讲的话也全借用卡通人物去说。有一个美术课件,把学生的美术作品扫瞄到课件中去点评,好像赝品比原作更具美感。还有一个讲“二面角”的课件,为了用“门的转动”来引入新课,竟画了一间带门的教室。图1是另一个数学课件“圆的认识”中“探索新知”的三个截图:
图1 圆规画圆中的三个场景
为了教学圆规画圆,竟要制作一个三步曲的场景,将立体的圆规变成平面的动画来教学,难道不觉得滑稽吗?
独特性要求“创新”,即你的设计是否“前无古人”?如在我们看到的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件中,识字教学部分大都是拼音、结构、解释和用遮罩或逐帧动画做成的笔顺显示。在这次参赛作品中,我们却发现了有一个课件在常规之外增加了“识字法”部分。图2便是“加”字识字法的动画,两只小鸡分别拖着“力”和“口”由远走近,拼成了一个“加”字,使“加”字的字形和意义都在这个简单的动画中得到形象的显现,这就是创新。一个作品里如果渗透了创新意识,哪怕是一点点,也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它代表了发展。
摈弃教案,发挥课件通用的灵活性
课件的通用性是指课件不受教者、教材、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同时它还应该便于使用者改造、加工、组合从而移植到新环境中应用。开放和可移植是课件通用性的特征。众所周知,制作课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希望课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个课件如果只是一次性产品,只能用于制作者本人,或只能用于某一个教材,用完了即成为摆设或束之高阁,这应该是课件的悲哀。
从参赛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不少课件存在着通用性不好的缺陷。这类课件最典型的模式是前有头后有尾中间按照教案要求发展的电影格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影片式课件”吧。将课件做成影片好吗?不好。尽管二者都是运用多媒体手段,但样式不同,本质有别。在这里,我们不能不遗憾地指出,是课件本身的定义决定了它向电影模式靠拢。课件是什么?在李运林、李克东编著的<<电化教育导论>>中的定义是:“课件,这是指教学的应用程序。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利用程序设计语言,由教师编制的程序”。这基本上是目前专家们的共识。由这一定义出发,具体到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正如
谈到这里,笔者自己也陷入了逻辑的混乱,一方面在讨论课件的通用性,一方面又绕进了课件没有通用性的怪圈。其实这不是笔者的错,一方面我们既想保留已经习惯的课件称谓,另一方面又要求它能灵活地适
按照教案制作的课件,由于它是顺从教案编写者的思路展开的,所以它的交互性常常是“一按到底”的模式。有一个叫“时钟”的小学数学课件,用按钮控制着全课的进程,使用者必须按照设计者的意图依次点击89次按钮,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在多媒体课件问世以前,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主宰着教鞭,或在黑板上敲点或在空中飞舞,把知识传授得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多媒体课件问世以后,课件成了课堂的中心,鼠标替代了教鞭,主仆易位,表面上教师控制着课件,不断点击按钮,play,stop.gotoAndplay();翻页,翻页,使人感到教学是如此的轻松、新奇,但我们慢慢发现,使用这种课件,轻松中暗含无聊,新奇中似有窒息。实际上教师由课件牵着,亦步亦趋去完成教学任务,不能越雷池一步,犹如戴上了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老师成了操纵按钮的工匠,学生成了被牵着走的小牛犊。灵感?创造性?
要使课件具有通用性,笔者主张摈弃教案而按知识点来设计课件,知识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它不因教材、教师和学生的变更而变更,由于从知识点出发设计出来的课件避免了主宰教师的弊端,必能为大家所欢迎,所共享。
更新理念,追求课件的积极效果
制作课件的目的就是为了产生教学效果,而且应该是积极的效果。所谓积极的效果是指应该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既有利于知识的落实,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这次大赛的参赛作品中,效果不好的问题比较突出。归纳起来大体有下面一些:
1、科学性错误。这在各科课件中都有发现。如物理课件“杠杆”中将活塞式抽水机摇杆所受的阻力画成动力;物理课件“凸透镜成像”中,将所成虚像的光路图用实线表示;一些文科课件也常出现文字或读音上的错误。课件中出现的这些错误有些是常识性的,有的是粗心所致。课件制作一定要有严肃严谨的作风,来不得半点轻率。
2、画蛇添足。为了追求“完整”或新奇,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或动画元素塞入课件中,起到的是干扰教学的作用。这个缺陷在一些初学者的课件中最为明显。有一个“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数学课件,第一个场景是用遮罩技术滚出一幅上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对联,第二个场景是配音字幕“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其实这些内容在课件中出现实在是一种累赘。
3、插入的图片马赛克多,视频模糊。
以上谈到的只是一些常见的问题。下面我们将要进一步讨论“积极效果”的深层内容。让我们重新回到前面提到的我们为什么要做课件的问题。不错,课件是为了辅助教学。那么辅助什么教学?这就涉及到课件制作的理念。我们不能不遗憾地指出,在参赛作品中,大量存在的是仅仅用来演示教学内容的传统课件。教学内容当然是要传授的,但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远远不够。新课标要求教师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只起引导和评价作用。要设法让学生接受信息,同时使其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有些课件的设计者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课件“电路故障判断与排除”在对学生思维的启迪上便很具特色。课件从设疑切入,使学生一开始便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当开关闭合时,两个小灯泡不亮,问题出在哪里?这里,制作者设计了两个典型的故障,一灯断路一灯开路。如何来判断这些故障?作者一反将“正确”的实验步骤安排好的常态,独辟蹊径,将桌面上的器材全都做成可拖可折可换的玩意儿,让学生能够按照各自的想法去探索:或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去探测,或只用电压表探测,或只用电流表探测。可以想像,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这里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在探索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课件还会“智能”提示,及时提醒学生思索改正错误的途径。故障判断后如何排除?课件又仅为学生创造探索的条件并不给出答案。在这里,课件扮演的是提出问题、创造条件的角色,而学生进行的是探索、实验、总结和伴随的分析、归纳的思维活动。
因此,要做出具有积极效果的课件,课件制作者必须改变观念,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通过课件的应用,使学生交互式、探究式、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这正是新课件标对我们的要求。
* 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