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件?(一)
作者:肖祝生老师
应启航朋友之约,和大家谈谈课件制作的理念问题。教育部主管,中央电教馆主办的信息技术杂志今年又将举办课件大赛,配合大赛,我为该杂志今年第2期新增的课件杂谈栏目写了个"花开花落何时了?"的短文,对以往评选的导向提出了质疑,意在引起大家对课件制作的方向开展讨论。课件制作,技术和方向都很重要,就目前而言,方向似乎还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由于杂志篇幅有限,在那里只提了个纲。趁启航提供讲座的机会,想就制作的理念结合实例作一些较详尽的阐述。为了使讲座不误大家的时间,在这里先将要讲的内容作为帖发出来,希望大家提出意见和要求,以使讲座能切合大家胃口。同时也希望大家就课件制作的问题写出文章参加杂志的讨论。
一 按教案设计的影片式课件没有生命力
这里所讨论的课件是指只用于课堂教学的课件。
在我们讨论需要什么样的课件时,首先要明白课件是什么?权威而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李运林、李克东编著的<<电化教育导论>>中的定义:"课件,这是指教学的应用程序。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利用程序设计语言,由教师编制的程序。"这基本上是目前专家们的共识。由这一定义出发,具体到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正如王吉庆先生阐述的:由"课件的设计者把自己对于教学的想法,包括教学目的内容、实现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教学的顺序、控制方法等等用计算机程序描述"(<<计算机教育应用>>)。从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制作者的"想法",如果用文字来描述,写成的便是"教案",用计算机程序描述,便成了"课件"。原来课件是用声光电表现的教案。课件的脚本就是教案,先有了教案然后才有课件,这就是课件的本质特征。于是问题来了,教者不同教案各异,教案具有鲜明的个性,而教无定法,同一知识点的教法因教材、教师、学生的变异而五彩缤纷,如果用同一教案去指挥不同教师的教学,会出现什么局面?。譬若一支粉笔(当然它也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我们要求它能在黑板上显示某种颜色的共性,你绝不能将它做成大家都来写宋体或黑体或行书的玩意。做为辅助教学的多媒体也一样,它要求共性,希望普适,而课件不能,由于它是设计者"想法(教案)"的体现,天生一个封闭、不可移植的性格,它只效忠于设计者,对其它人恐怕是爱莫能助了。
课件最典型的模式是前有头后有尾中间按照教案规定程序发展的电影格式,我们姑且将它命名为"影片式课件"吧。这种课件常常为大赛评委们看好,故常为课件制作者所追求。在某一些具体的教学环境(如远程教育,制作者个人的教学等)中,这种课件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但在课堂教学中最没有生命力的恐怕也是这类课件了。
笔者主张摈弃教案而按知识点来设计课件(这时它不应该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课件了,有人将它称之为积件,这个名词也许更好),知识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它不因教材、教师和学生的变更而变更,由于从知识点出发设计出来的课件失去了主宰教师的弊端,必能为大家所欢迎,所共用。(待续)
二 两个"影子"课件
一个好的课件,除了给学生以美感,除了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我想起了两个"影子"的课件:一个是由淄博市师大附小孟强老师制作的《影子》,曾获"金海航"杯多媒体大奖赛二等奖。它以动画的形式,配以欢快的音乐、学生的朗读,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内容----人与影子的关系展示出来,其目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件内容。这个课件获得了在场教师的好评。另一个是美国教师的《影子》。课件很简单,只有一天中影子变化的动画设计、影子变化的测量数据、影子的照片、有关影子的知识等内容,其界面也很简单。它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余地,甚至使学生们立刻产生了一种愿望:到太阳下去,看自己的影子。
一位老师不禁感叹:"教学这么多年,今天我才知道应该如何当教师……"
差别在哪里?
《影子》制作者孟老师感慨地说:"我们的教学设计远远落后于别人,这之间的最大的差距,也是最重要的差距就在于开发思想。""如果从开发平台、制作技术方面讲,我们与国外教师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因为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如此便捷的今天,世界正变得越为越小,不论是Microsoft还是Adobe等公司开发的软件平台都是在全世界同步发行的,我们的软件版本并不逊色他们,技术设备都不是决定因素"。"国内课件多是再现书本知识的呈现式学习,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色彩,更直观地了解许多课文的知识。虽然课堂容量大,精美的界面能吸引学生,但学生仍然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学用一两节课就可以完成的任务,课前往往要花一两个月来收集整理资料,设计课件。"
中国《影子》建立在"传道、授业、解惑"上,而美国《影子》则打破了计算机仅仅用来演示教学内容的传统方法,设法让学生接受信息,教师只起引导和评价作用。在不知不觉中,教师就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
因此,光技术还不够,要做出好的课件,课件制作者必须改变观念,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通过课件的应用,使学生交互式、探究式、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而这,正是新课件标对我们的要求。(待续)
作者:肖祝生老师
应启航朋友之约,和大家谈谈课件制作的理念问题。教育部主管,中央电教馆主办的信息技术杂志今年又将举办课件大赛,配合大赛,我为该杂志今年第2期新增的课件杂谈栏目写了个"花开花落何时了?"的短文,对以往评选的导向提出了质疑,意在引起大家对课件制作的方向开展讨论。课件制作,技术和方向都很重要,就目前而言,方向似乎还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由于杂志篇幅有限,在那里只提了个纲。趁启航提供讲座的机会,想就制作的理念结合实例作一些较详尽的阐述。为了使讲座不误大家的时间,在这里先将要讲的内容作为帖发出来,希望大家提出意见和要求,以使讲座能切合大家胃口。同时也希望大家就课件制作的问题写出文章参加杂志的讨论。
一 按教案设计的影片式课件没有生命力
这里所讨论的课件是指只用于课堂教学的课件。
在我们讨论需要什么样的课件时,首先要明白课件是什么?权威而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李运林、李克东编著的<<电化教育导论>>中的定义:"课件,这是指教学的应用程序。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利用程序设计语言,由教师编制的程序。"这基本上是目前专家们的共识。由这一定义出发,具体到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正如王吉庆先生阐述的:由"课件的设计者把自己对于教学的想法,包括教学目的内容、实现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教学的顺序、控制方法等等用计算机程序描述"(<<计算机教育应用>>)。从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制作者的"想法",如果用文字来描述,写成的便是"教案",用计算机程序描述,便成了"课件"。原来课件是用声光电表现的教案。课件的脚本就是教案,先有了教案然后才有课件,这就是课件的本质特征。于是问题来了,教者不同教案各异,教案具有鲜明的个性,而教无定法,同一知识点的教法因教材、教师、学生的变异而五彩缤纷,如果用同一教案去指挥不同教师的教学,会出现什么局面?。譬若一支粉笔(当然它也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我们要求它能在黑板上显示某种颜色的共性,你绝不能将它做成大家都来写宋体或黑体或行书的玩意。做为辅助教学的多媒体也一样,它要求共性,希望普适,而课件不能,由于它是设计者"想法(教案)"的体现,天生一个封闭、不可移植的性格,它只效忠于设计者,对其它人恐怕是爱莫能助了。
课件最典型的模式是前有头后有尾中间按照教案规定程序发展的电影格式,我们姑且将它命名为"影片式课件"吧。这种课件常常为大赛评委们看好,故常为课件制作者所追求。在某一些具体的教学环境(如远程教育,制作者个人的教学等)中,这种课件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但在课堂教学中最没有生命力的恐怕也是这类课件了。
笔者主张摈弃教案而按知识点来设计课件(这时它不应该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课件了,有人将它称之为积件,这个名词也许更好),知识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它不因教材、教师和学生的变更而变更,由于从知识点出发设计出来的课件失去了主宰教师的弊端,必能为大家所欢迎,所共用。(待续)
二 两个"影子"课件
一个好的课件,除了给学生以美感,除了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我想起了两个"影子"的课件:一个是由淄博市师大附小孟强老师制作的《影子》,曾获"金海航"杯多媒体大奖赛二等奖。它以动画的形式,配以欢快的音乐、学生的朗读,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内容----人与影子的关系展示出来,其目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件内容。这个课件获得了在场教师的好评。另一个是美国教师的《影子》。课件很简单,只有一天中影子变化的动画设计、影子变化的测量数据、影子的照片、有关影子的知识等内容,其界面也很简单。它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余地,甚至使学生们立刻产生了一种愿望:到太阳下去,看自己的影子。
一位老师不禁感叹:"教学这么多年,今天我才知道应该如何当教师……"
差别在哪里?
《影子》制作者孟老师感慨地说:"我们的教学设计远远落后于别人,这之间的最大的差距,也是最重要的差距就在于开发思想。""如果从开发平台、制作技术方面讲,我们与国外教师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因为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如此便捷的今天,世界正变得越为越小,不论是Microsoft还是Adobe等公司开发的软件平台都是在全世界同步发行的,我们的软件版本并不逊色他们,技术设备都不是决定因素"。"国内课件多是再现书本知识的呈现式学习,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色彩,更直观地了解许多课文的知识。虽然课堂容量大,精美的界面能吸引学生,但学生仍然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学用一两节课就可以完成的任务,课前往往要花一两个月来收集整理资料,设计课件。"
中国《影子》建立在"传道、授业、解惑"上,而美国《影子》则打破了计算机仅仅用来演示教学内容的传统方法,设法让学生接受信息,教师只起引导和评价作用。在不知不觉中,教师就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
因此,光技术还不够,要做出好的课件,课件制作者必须改变观念,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通过课件的应用,使学生交互式、探究式、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而这,正是新课件标对我们的要求。(待续)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