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教育技术内涵 做"适当的"多媒体课件
摘要:通过对教育技术定义的分析可知,在教学实践中教育技术的内涵在于——"创造、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多媒体课件设计开发中,这种"适当性"主要体现在制作程序要适当、使用对象要适当、媒体选择要适当和教学应用要适当等几方面。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教育技术;定义;内涵;适当的
在基础教育中,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渐成为了教学变革的焦点,而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标志性"产物,受到中小学校极大的重视。一时间,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开发成为众多教师和教学软件开发公司的关注热点,各式各样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热火朝天,一些多媒体课件在评比时量化分值很高,而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时却很不适用,推广不开。还有一些学校教育技术硬件环境很好,教师乐于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但要不就是半途而废,要不就是制作出来的课件不好用,用过一两次后就束之高阁。不但造成了人、财、物的极大浪费,客观上也使教育信息化进程受到阻碍。找到问题的实质,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将大有裨益。
一、 课件中常见问题与实质
在各种教学活动和各类评比活动中,笔者曾接触过大量基础教育多媒体课件。它们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多媒体课件概念界定不清,以至于制作时漫无目的,缺乏系统化设计过程; 2、为技术而技术,有些参评和公开课中使用的课件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而滥用技术;3、电子文稿,也就是通常所说纸质教案的电子板书;4、目标人群混乱,媒体和技术的应用不考虑学习者或教师对于媒体的认知水平和对技术的熟练水平;5、资源堆砌,只要是与教学内容稍有沾边的资源,不管是否对教学有支持或有效都拿过来用;6、结构复杂、不易用,要学习就先要花费大量时间搞清它的结构层次和用法;7、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不够,导致课件与教学活动相对独立,缺乏对教学的支持。还有一些其它的细节性问题诸如界面不够美观和人性化、色彩的运用不均衡、投影文字过大或过小、对比度不够等。这些问题造成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失败,不适用于教学。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由于原来师范教育体系中缺乏教育技术相关课程,多数中小学教师缺少将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系统培训和锻炼,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教育技术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同时,信息时代的来临,使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发生了转变,尤其在信息素养方面的要求变得更高了。***在2004年底发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作了规范,从源头上加强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除了对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继续教育工作需要加强之外,还需要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现有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变革,以适应新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针对目前多媒体课件制作诸多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多媒体课件概念,弄清课件制作流程,而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是关键。
二、 多媒体课件概念界定
明确"多媒体课件"的概念是进一步设计和制作的基础。对于多媒体课件概念的误解会直接导致制作上的环节缺失和方向偏离。一般的,对于"多媒体"的描述应该是:多种媒体的组合。媒体的组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硬媒体的组合,如对摄像机、扩声设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设备等的组合;另外就是对软媒体的组合,如对视频、图片、动画、文本等的组合。"课件(courseware)"是一种设计用于教学的软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1]。它属于教学软件,并与课程内容有直接联系。但要注意这里的软件并不一定都是计算机软件,也包括其它意义上的软件,如投影片、幻灯片、录音节目、录像节目等,它们的载体并不都是计算机硬件。因此,所谓"多媒体课件"应该是一种经过严格教学系统化设计,并直接用于教学的具有多种媒体组合表现形式和结构的软件。按集成度的大小,有课程课件、堂件、积件之分。当然,这些软件离不开硬件媒体的支持和课件使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对于硬件和软件的熟练使用。
三、 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内涵
要准确把握教育技术的内涵,就要把握"教育技术"所包含的性质,这种性质是用概念表达的,或包含在概念中,或对于教育技术所指事物的概念是主要的。教育技术的概念则是人们在头脑里所形成的对教育技术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同时具内涵和外延,并且随着主观、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变化。而教育技术定义,是对教育技术概念的内涵的意义所做的简要而准确的描述。因此,对于教育技术定义的正确理解是把握教育技术内涵的关键。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AECT)在中国的教育技术界几乎无人不晓,它在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影响了中国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整整十年。2004年7月,在"长春2004—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著名教育技术专家巴巴拉·西尔斯(Barbara Seels)在"教育技术领域的新界定及在线课程的设计"的报告中,介绍了AECT的"定义与术语委员会(Commission on Definition and Terminology)"成员Michael Molenda和Rhonda Robinson在"The Meaning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中对教育技术的定义: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2] 即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3] 由于该定义是在2004年由巴巴拉·西尔斯介绍到中国的,并由此展开了广大专家学者对AECT2005定义的激烈思考和讨论,一些学者称该定义为AECT2004定义;但该定义将可能于2005年5月发表,一些学者则称其为AECT2005定义。[3] 对于该定义,很多研究者都对其进行了翻译、论述、反思、比较(与AECT前几次尤其是1994定义)和探讨[3-7],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从各位研究者的阐述中不难看出,虽然在一些细节上还存在分歧,但对于AECT2005定义的理解在"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目的上,在"创造、使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上,在"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的策略上,以及在"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的职业规范上,大多数学者有相同的认识。
与AECT1994定义相比,AECT2005定义中特别提出"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这是教育技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学实践中应该具有的本质属性。"appropriate"的出现,对于当前"技术至上"观点及其反对观点的争执(这种争执的根本原因源于教育技术领域研究人员学科背景的不同)都亮出了红牌,纠正了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技术(technologies,而不仅仅是techniques)的运用应该综合考虑诸多因素而使之恰当,既不能过分关注技术(technique)而妄自尊大,也不能轻视技术(technology)而妄自菲薄,调和了不同学科背景研究人员的观点。
结合AECT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推进以及中国教育技术领域近三十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笔者在何克抗和李文光对教育技术的理解[8]的基础上,给出了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内涵,即"通过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和信息技术的支持,适当的创造、使用和管理技术性的教学过程和资源,达到优化教与学,并最终促进教学、提高学习绩效的目的。"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也应该与上述内涵相契合,即在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适当的选择使用多种媒体资源(技术性资源),合理的设计和开发、使用多媒体课件(技术性过程),以达到促进学习、提高学习绩效的目的(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AECT2005定义中"appropriate"的提出,为教育技术的实践活动给出了指导性原则,是教育技术深刻内涵的完美体现。作为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具体体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该以"appropriate"为评价依据和指导原则。
四、 制作"适当的"多媒体课件
英文中"appropriate"一词有"适合的,适当的,相称的,正确地"的意思。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中,"appropriate"的涵义还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在"技术性资源"方面,各类资源的使用必须合法并具有可持续性,必须考虑文化地域特性以及学生和教师的认知水平和态度;其次,在"技术性过程"方面,课件制作必须符合教学产品和活动设计开发的一般过程模式,制作的工具和软件以常规的、流行的和实用化为考量依据;第三,在"实践"方面,制作的课件应该是"有效的和实用的",是能够"服务于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适当性"主要体现在:(1)制作程序要适当;(2)使用对象要适当;(3)媒体的选择要适当;(4)在教学中的应用要适当。
1、 制作程序要适当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个设计和开发教学产品的过程,因此不能脱离教学设计的完整过程而"孤立的存在",必须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一般制作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
系统理论贯穿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全过程,在宏观上提供统筹和协调措施,在微观上则能够为媒体和工具的选择以及技术和策略的采用提供帮助。以学习理论为指导,使利用多媒体课件有了明确的内在目标,不论那种理论,只要能对教学目标有效支持,可以采用其中一种或整合多种理论为指导。教学理论的实践性较强,是对教学过程的性质和规律的描述,与中小学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实践联系紧密。传播理论则为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活动过程构建了框架。
在一些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形成产品后就直接进入了总结性评价环节,而仅把应用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在图1所示的过程模式中,多媒体课件在经过应用(至少是准应用)的检测后才进入总结性评价环节,之后进入反馈修改环节,当再次回到总结性评价后,才完成一次基本制作过程。
2、 使用对象要适当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对象包括两类:教师和学生。只有对教师和学生都做了详细、清晰和准确的分析与定位,才能够对媒体的选择、资源的应用、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策略的安排等做到心里有数,在设计制作时才能处处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虑,制作出适用于他们的多媒体课件。但是,对教师进行分析的工作常常被忽略,却又是必不可少。多数课件因缺乏对教师的了解,没有考虑到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而难以推广。
教师分析项目主要有:一般特征、教学风格、教学媒体和技术的认知水平和态度的分析等。如果中小学教师是自己制作课件,需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偏好、教授风格等特征,才能制作适合自己使用的多媒体课件;而如果制作大范围推广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则更应该对教师进行必要和细致的分析,了解不同类型教师在教学风格、一般特征以及媒体和技术的认知水平和态度上的差异,设计制作不同风格和特点的多媒体课件(或采用"课件定制"的思想,以积件和通用课件快速生成平台的组合方式提供服务,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课件进行定制开发),满足不同类型教师的需要。学生分析项目主要有: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和教学媒体和技术的认知水平和态度等。分析教师和学生,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可以采用自省、座谈、访谈、问卷调查、测试、档案调查、观察、描述等方法。
3、 媒体的选择要适当
课件设计开发中,媒体有个两个层次:一是作为制作工具的媒体,一是课件中用到的媒体。适当的选择媒体包括两个方面的选择,即对于硬媒体和软媒体的选择。常用的硬件媒体主要有:多媒体计算机、摄录像机、数码相机、扫描仪、网络设备、DVD(VCD)播放机、电视机、投影仪、音响系统、数码录音设备、打印机、移动存储设备、公共(电视和音频)广播系统,实物教具等;多媒体课件中常用到的软媒体主要有:视频、音频、实物图像、图片、动画、文字、图形符号等。选择媒体最主要的依据就是要按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来挑选符合其认知心理发展的媒体,特别是软媒体,这涉及该用那种媒体、媒体使用时间长短以及使用量的大小。其次,需要考虑这些软媒体是否符合制作工具对格式的兼容性要求,以及媒体本身的知识产权归属和使用权限。第三,选择媒体需要考虑学生和教师对这些设备和软件是否会使用,或是否可以通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使用。第四,还需要考虑这些媒体是否方便获得。通常优先选择身边已有的媒体,再寻求其它途径的低成本获得。
4、 在教学中的应用要适当
在教学中的应用要适当主要有两点:一是应用了多媒体课件比不应用更有效,并且这种有效比传统教学更方便获得;另外就是多媒体课件与教学之间的整合是自然的,不牵强附会。在教学中,可以将多媒体课件整合到传统教学模式中,比如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讨论学习、讲授、个别辅导、练习、启发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RBL)等,具体的方式依模式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当然,信息技术的引入也使得我们可以采用更多的教学模式,例如:远程在线学习、网络探究学习(WebQuest)、虚拟环境教学、基于网络的共同体学习等。
对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应根据设计进行教学环境构建,选择适合的对象、控制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记录反馈和评估意见。恰当的应用体现在将多媒体课件应用到教学中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各种媒体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传递特点,做到"适时、适量、适当"。
值得提出的是,一些多媒体课件评价体系中对课件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和效益性都考虑到了,唯独没有应用性(或实用性、适用性);或即使是考虑到了,也因缺乏对应用性有效的评估设计而陷于空洞。事实上,能够有效应用于教学是多媒体课件终极的目标,因此,"应用性"应该被作为关键指标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去。
综上所述,对于教育技术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制作适合教学应用的多媒体课件的根本。以"appropriate(适当的)"为指导,在正确的程序下进行系统化设计和开发,多媒体课件中的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既可明确制作目标和使用人群,方便的选择媒体和资源,又可以避免为了技术而选择"复杂的技术"、"先进的技术",背离了选择"方便的技术"、"恰当的技术",而这恰恰也背离了教育技术的初衷。
转自:http://gzsdetc.blog.edu.cn/user1/7713/archives/2005/365926.shtml
摘要:通过对教育技术定义的分析可知,在教学实践中教育技术的内涵在于——"创造、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多媒体课件设计开发中,这种"适当性"主要体现在制作程序要适当、使用对象要适当、媒体选择要适当和教学应用要适当等几方面。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教育技术;定义;内涵;适当的
在基础教育中,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渐成为了教学变革的焦点,而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标志性"产物,受到中小学校极大的重视。一时间,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开发成为众多教师和教学软件开发公司的关注热点,各式各样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热火朝天,一些多媒体课件在评比时量化分值很高,而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时却很不适用,推广不开。还有一些学校教育技术硬件环境很好,教师乐于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但要不就是半途而废,要不就是制作出来的课件不好用,用过一两次后就束之高阁。不但造成了人、财、物的极大浪费,客观上也使教育信息化进程受到阻碍。找到问题的实质,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将大有裨益。
一、 课件中常见问题与实质
在各种教学活动和各类评比活动中,笔者曾接触过大量基础教育多媒体课件。它们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多媒体课件概念界定不清,以至于制作时漫无目的,缺乏系统化设计过程; 2、为技术而技术,有些参评和公开课中使用的课件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而滥用技术;3、电子文稿,也就是通常所说纸质教案的电子板书;4、目标人群混乱,媒体和技术的应用不考虑学习者或教师对于媒体的认知水平和对技术的熟练水平;5、资源堆砌,只要是与教学内容稍有沾边的资源,不管是否对教学有支持或有效都拿过来用;6、结构复杂、不易用,要学习就先要花费大量时间搞清它的结构层次和用法;7、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不够,导致课件与教学活动相对独立,缺乏对教学的支持。还有一些其它的细节性问题诸如界面不够美观和人性化、色彩的运用不均衡、投影文字过大或过小、对比度不够等。这些问题造成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失败,不适用于教学。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由于原来师范教育体系中缺乏教育技术相关课程,多数中小学教师缺少将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系统培训和锻炼,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教育技术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同时,信息时代的来临,使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发生了转变,尤其在信息素养方面的要求变得更高了。***在2004年底发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作了规范,从源头上加强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除了对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继续教育工作需要加强之外,还需要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现有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变革,以适应新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针对目前多媒体课件制作诸多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多媒体课件概念,弄清课件制作流程,而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是关键。
二、 多媒体课件概念界定
明确"多媒体课件"的概念是进一步设计和制作的基础。对于多媒体课件概念的误解会直接导致制作上的环节缺失和方向偏离。一般的,对于"多媒体"的描述应该是:多种媒体的组合。媒体的组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硬媒体的组合,如对摄像机、扩声设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设备等的组合;另外就是对软媒体的组合,如对视频、图片、动画、文本等的组合。"课件(courseware)"是一种设计用于教学的软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1]。它属于教学软件,并与课程内容有直接联系。但要注意这里的软件并不一定都是计算机软件,也包括其它意义上的软件,如投影片、幻灯片、录音节目、录像节目等,它们的载体并不都是计算机硬件。因此,所谓"多媒体课件"应该是一种经过严格教学系统化设计,并直接用于教学的具有多种媒体组合表现形式和结构的软件。按集成度的大小,有课程课件、堂件、积件之分。当然,这些软件离不开硬件媒体的支持和课件使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对于硬件和软件的熟练使用。
三、 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内涵
要准确把握教育技术的内涵,就要把握"教育技术"所包含的性质,这种性质是用概念表达的,或包含在概念中,或对于教育技术所指事物的概念是主要的。教育技术的概念则是人们在头脑里所形成的对教育技术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同时具内涵和外延,并且随着主观、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变化。而教育技术定义,是对教育技术概念的内涵的意义所做的简要而准确的描述。因此,对于教育技术定义的正确理解是把握教育技术内涵的关键。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AECT)在中国的教育技术界几乎无人不晓,它在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影响了中国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整整十年。2004年7月,在"长春2004—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著名教育技术专家巴巴拉·西尔斯(Barbara Seels)在"教育技术领域的新界定及在线课程的设计"的报告中,介绍了AECT的"定义与术语委员会(Commission on Definition and Terminology)"成员Michael Molenda和Rhonda Robinson在"The Meaning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中对教育技术的定义: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2] 即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3] 由于该定义是在2004年由巴巴拉·西尔斯介绍到中国的,并由此展开了广大专家学者对AECT2005定义的激烈思考和讨论,一些学者称该定义为AECT2004定义;但该定义将可能于2005年5月发表,一些学者则称其为AECT2005定义。[3] 对于该定义,很多研究者都对其进行了翻译、论述、反思、比较(与AECT前几次尤其是1994定义)和探讨[3-7],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从各位研究者的阐述中不难看出,虽然在一些细节上还存在分歧,但对于AECT2005定义的理解在"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目的上,在"创造、使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上,在"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的策略上,以及在"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的职业规范上,大多数学者有相同的认识。
与AECT1994定义相比,AECT2005定义中特别提出"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这是教育技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学实践中应该具有的本质属性。"appropriate"的出现,对于当前"技术至上"观点及其反对观点的争执(这种争执的根本原因源于教育技术领域研究人员学科背景的不同)都亮出了红牌,纠正了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技术(technologies,而不仅仅是techniques)的运用应该综合考虑诸多因素而使之恰当,既不能过分关注技术(technique)而妄自尊大,也不能轻视技术(technology)而妄自菲薄,调和了不同学科背景研究人员的观点。
结合AECT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推进以及中国教育技术领域近三十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笔者在何克抗和李文光对教育技术的理解[8]的基础上,给出了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内涵,即"通过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和信息技术的支持,适当的创造、使用和管理技术性的教学过程和资源,达到优化教与学,并最终促进教学、提高学习绩效的目的。"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也应该与上述内涵相契合,即在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适当的选择使用多种媒体资源(技术性资源),合理的设计和开发、使用多媒体课件(技术性过程),以达到促进学习、提高学习绩效的目的(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AECT2005定义中"appropriate"的提出,为教育技术的实践活动给出了指导性原则,是教育技术深刻内涵的完美体现。作为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具体体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该以"appropriate"为评价依据和指导原则。
四、 制作"适当的"多媒体课件
英文中"appropriate"一词有"适合的,适当的,相称的,正确地"的意思。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中,"appropriate"的涵义还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在"技术性资源"方面,各类资源的使用必须合法并具有可持续性,必须考虑文化地域特性以及学生和教师的认知水平和态度;其次,在"技术性过程"方面,课件制作必须符合教学产品和活动设计开发的一般过程模式,制作的工具和软件以常规的、流行的和实用化为考量依据;第三,在"实践"方面,制作的课件应该是"有效的和实用的",是能够"服务于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适当性"主要体现在:(1)制作程序要适当;(2)使用对象要适当;(3)媒体的选择要适当;(4)在教学中的应用要适当。
1、 制作程序要适当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个设计和开发教学产品的过程,因此不能脱离教学设计的完整过程而"孤立的存在",必须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一般制作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
系统理论贯穿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全过程,在宏观上提供统筹和协调措施,在微观上则能够为媒体和工具的选择以及技术和策略的采用提供帮助。以学习理论为指导,使利用多媒体课件有了明确的内在目标,不论那种理论,只要能对教学目标有效支持,可以采用其中一种或整合多种理论为指导。教学理论的实践性较强,是对教学过程的性质和规律的描述,与中小学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实践联系紧密。传播理论则为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活动过程构建了框架。
在一些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形成产品后就直接进入了总结性评价环节,而仅把应用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在图1所示的过程模式中,多媒体课件在经过应用(至少是准应用)的检测后才进入总结性评价环节,之后进入反馈修改环节,当再次回到总结性评价后,才完成一次基本制作过程。
2、 使用对象要适当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对象包括两类:教师和学生。只有对教师和学生都做了详细、清晰和准确的分析与定位,才能够对媒体的选择、资源的应用、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策略的安排等做到心里有数,在设计制作时才能处处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虑,制作出适用于他们的多媒体课件。但是,对教师进行分析的工作常常被忽略,却又是必不可少。多数课件因缺乏对教师的了解,没有考虑到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而难以推广。
教师分析项目主要有:一般特征、教学风格、教学媒体和技术的认知水平和态度的分析等。如果中小学教师是自己制作课件,需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偏好、教授风格等特征,才能制作适合自己使用的多媒体课件;而如果制作大范围推广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则更应该对教师进行必要和细致的分析,了解不同类型教师在教学风格、一般特征以及媒体和技术的认知水平和态度上的差异,设计制作不同风格和特点的多媒体课件(或采用"课件定制"的思想,以积件和通用课件快速生成平台的组合方式提供服务,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课件进行定制开发),满足不同类型教师的需要。学生分析项目主要有: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和教学媒体和技术的认知水平和态度等。分析教师和学生,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可以采用自省、座谈、访谈、问卷调查、测试、档案调查、观察、描述等方法。
3、 媒体的选择要适当
课件设计开发中,媒体有个两个层次:一是作为制作工具的媒体,一是课件中用到的媒体。适当的选择媒体包括两个方面的选择,即对于硬媒体和软媒体的选择。常用的硬件媒体主要有:多媒体计算机、摄录像机、数码相机、扫描仪、网络设备、DVD(VCD)播放机、电视机、投影仪、音响系统、数码录音设备、打印机、移动存储设备、公共(电视和音频)广播系统,实物教具等;多媒体课件中常用到的软媒体主要有:视频、音频、实物图像、图片、动画、文字、图形符号等。选择媒体最主要的依据就是要按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来挑选符合其认知心理发展的媒体,特别是软媒体,这涉及该用那种媒体、媒体使用时间长短以及使用量的大小。其次,需要考虑这些软媒体是否符合制作工具对格式的兼容性要求,以及媒体本身的知识产权归属和使用权限。第三,选择媒体需要考虑学生和教师对这些设备和软件是否会使用,或是否可以通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使用。第四,还需要考虑这些媒体是否方便获得。通常优先选择身边已有的媒体,再寻求其它途径的低成本获得。
4、 在教学中的应用要适当
在教学中的应用要适当主要有两点:一是应用了多媒体课件比不应用更有效,并且这种有效比传统教学更方便获得;另外就是多媒体课件与教学之间的整合是自然的,不牵强附会。在教学中,可以将多媒体课件整合到传统教学模式中,比如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讨论学习、讲授、个别辅导、练习、启发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RBL)等,具体的方式依模式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当然,信息技术的引入也使得我们可以采用更多的教学模式,例如:远程在线学习、网络探究学习(WebQuest)、虚拟环境教学、基于网络的共同体学习等。
对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应根据设计进行教学环境构建,选择适合的对象、控制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记录反馈和评估意见。恰当的应用体现在将多媒体课件应用到教学中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各种媒体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传递特点,做到"适时、适量、适当"。
值得提出的是,一些多媒体课件评价体系中对课件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和效益性都考虑到了,唯独没有应用性(或实用性、适用性);或即使是考虑到了,也因缺乏对应用性有效的评估设计而陷于空洞。事实上,能够有效应用于教学是多媒体课件终极的目标,因此,"应用性"应该被作为关键指标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去。
综上所述,对于教育技术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制作适合教学应用的多媒体课件的根本。以"appropriate(适当的)"为指导,在正确的程序下进行系统化设计和开发,多媒体课件中的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既可明确制作目标和使用人群,方便的选择媒体和资源,又可以避免为了技术而选择"复杂的技术"、"先进的技术",背离了选择"方便的技术"、"恰当的技术",而这恰恰也背离了教育技术的初衷。
转自:http://gzsdetc.blog.edu.cn/user1/7713/archives/2005/365926.shtml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