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EEPO"课型方式,探寻语文课改蹊径
古城区教研室 姚世丽
走进新课程三年来,广大的语文教师已强烈地意识到以老师讲授分析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非改革不可,人人都在努力探索语文课改的新路子,但始终难以走出耗时多效率低的窠臼。强调文本,重视朗读,一节课往往在读一遍课文讲解几个词语中过去了;让学生提出问题,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很容易造成阅读教学中的天马行空随意发挥,或者蜻蜓点水,看似容量大,实则学得非常肤浅。课堂教学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怎样开展,教师的"讲"把握在什么"度"上为宜,如何优化语文学习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等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许多教师课程改革开始时大胆尝试,花样叠出,但在品尝了转变历程中的一些痛苦后,又回归讲授教学。尽管一再强调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就是不放心,交了几分钟或问了几个问题后,又往往收回来,一讲,一节课又上成了两节课,略读课又变成了讲析课。于是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新课程理念还很难转变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语文课堂教师繁琐分析的现象涛声依旧。怎样才能帮助广大教师尽快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困境呢? 一些尝试"EEPO"课型方式组织教学的老师,在摸爬滚打后,有了新的变化。
《月亮上的足迹》在七年级上册,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较长,按上课者往常的风格,是很难一节课上完这篇文章的。而实践者采用要素组合方式、平台互动方式、哲学方式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课伊始,教师提问学生:"什么动物飞得最高?"学生有的说"老鹰",有的说"大鹏鸟",有的说"嫦娥",有的说"阿波罗11号上的航天员",由此引出课题。接下来老师稍作点评,就为学生搭建了交流课外收集到的图片的平台,先在小组交换观看,再由小组代表在班里展示解说。要求相同或类似的资料不再重复。这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着自己收集到的精美图片,并且解说得有声有色,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从嫦娥奔月到不明飞行物,从"阿波罗号"到中国"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资料丰富,信息量迅速扩大,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接着老师提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由于课前学生预习过课文,很快就回答了这两个问题。老师因势利导,再次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进行第二次小组学习。要求边默读课文边勾划登月过程的具体时间和主要事件,然后给登月的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经过了多次小组活动训练的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大多数就完成了勾勾划划,很快进入了示意图的设计。这时教室里争论声、商议声不断,有的谈登月的发展线索,有的论画图构思,热闹非凡,各组都进入了示意图的勾画中。有的说,有的写,有的画,有的督查,分工合作,人人参与。老师在各组来回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片刻后,各组陆续完成了登月示意图,紧接着进入了成果展示环节。这时,八个小组的作品粘贴在黑板及显眼位置,发言人纷纷举手要求解说自己组的杰作。虽然因时间有限,教师只让两个组的代表上台解说,但由于学生通过默读勾划要点再整理加工设计示意图等一系列的活动,解说者解说得条理清楚,听者也对全文知识结构了然于心。最后,教师抓住文章结尾"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稍作点讲后提问:"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又一次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只可惜下课钟声敲响,否则激活了学生思维的活动将会把学习内容拓展得更加丰富。
另一位实践者在品尝了变革的痛苦后不断反思和总结,在《桥之美》一课的教学中有了大的突破。课前三分钟,以学生展示和解说自己收集的桥的图片为导入,横跨江河之上的桥之美以最直观的形象冲击着学生的视觉,为解读课文所描绘的桥之美作了铺垫。接下来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下,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美。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画家眼中的桥美在何处,与桥梁专家茅以升眼中的桥有什么不同?由于有了图片的观察、朗读的感染,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很快理解了《桥之美》和《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区别,画家着眼于桥的形式,桥梁专家着眼于桥的结构。接着,学生边看课文边做同步练习中的填空题,按要求填出桥之美的总特征、举例说明、各自作用及桥普遍具有的作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组内稍作交流后,老师抽了两个填写得简明扼要的表,以幻灯形式展示,让学生明白如何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大段内容。然后抽几个学生朗读举例说明的部分。由于学生较好地把握了画家从审美的角度看桥这个感情基调,朗读得声色俱佳,使听众仿佛置身于江南石桥美景之中和清明上河图的画卷里。最后教师稍作归纳点讲后,由文本走向生活,用幻灯展示了黑龙潭五孔桥、石鼓铁索桥、古城大石桥、古城木板桥四幅图片,要求各小组以画家的视觉来欣赏其中一桥,说说美在哪里。看着一座座姿态各异的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活,各组代表迫不急待地抢上前去解说,下课铃响,许多学生言犹未尽,都说"这节课太快了",听课教师也经不住嗟叹:学生的精彩就是教师的精彩,学生这个课程资源的开发真是不可估量啊。
以上的课,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经历新生命孕育和诞生般的难受疼痛。EEPO课型方式的实践亦是如此,开始操作总有许多缺憾。甚至出现形式与内容难以统一的种种困惑。以上两节课,是授课者变革——反思——再变革——再反思的反复摸索,是团队成员多次相互观摩、反思总结而渐变的产物。一个教师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动力外,还需要有合适的土壤和气候。
二、筛选关键要素,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上两节课教师的"讲"不超过十分钟,该讲则讲,精简明了,如此上课看似轻松,实则凝聚了授课者的匠心。不同的教学方式,强化的要素是不同的,一篇文章抓什么让学生进行训练和扩张是关键的。倘若教学目标不明确,随意抓几个内容进行训练,则又是东施效颦,弄巧成拙。所以,要素组合方式的运用,一定要筛选关键的要素进行,训练才会有效。《桥之美》一课,通过朗读和拓展创设的情境,学生既能深入文本理解画家眼中的桥之美,又能走出文本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桥之美。凝视画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结构到形式、画面环境到情感体验,解说得条理清楚且富有美感,一个个眉飞色舞,一个个如醉如痴,他们以独特的感受、想象来解读桥来欣赏桥,向听课师生展现了不同环境中桥的魅力 。文本知识得到内化,情操得到陶冶,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均得到了有效训练。
三、搭建互动平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教师提问学生一遍,学生一个个回答一遍,然后教师再阐述一遍自己的观点。即使学生回答得已十分精彩完美,教师也要反复强调一遍,似乎不再强调一遍学生就无法理解一样。如此重复罗嗦的语文教学在进入新课改的第三个年头仍在延续,尤其是一些有过成功经验的教师,很难摆脱固有的惯性模式,谈理念似乎都头头是道,但在具体教学中又不知不觉地回归老套路,一讲而不可收。
《月亮上的足迹》文章较长,事件比较复杂,从1969年7月16日"土星5号"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升入太空开始,到25日凌晨安全返回地面,整个探险活动来回经过76万公里,历时195小时,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探险的时空转换,其间历经许多变化。倘若以讲授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则不一定听得明白。而采用要素组合方式和平台互动方式后,逼着实践者不得不彻底改变原有的模式重新组织教学活动。《月亮上的足迹》的授课者,通过让学生默读捕捉主要信息,再进行示意图的设计这一过程,达到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线索,与航天英雄一道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场面的目的。边默读课文边抓取主要内容是对所学材料的深入把握,画示意图是对所学材料的进一步整理分析,展示示意图解说登月过程是用自己的话复述教学内容,整个过程实际上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对所学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看、听、说、想、做、动、静的结合后得来的知识,包含了对知识的再现、加工、创造,显然比从老师的解读中接受得来更为实在有用可贵。而且经过个人学习小组交流等几个环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着双边和多边的活动,更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正如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一人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一人两种思想。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往的教学教师把着讲,占用了大量的课时,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于是,教师似乎堂堂分析文章结构线索,天天讲抓主要内容,但是不少学生直到中学毕业,仍对"文章结构、主要内容" 等一片茫然,答起考题来往往不着边际。"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谈了多少年,仍得不到改观。《月亮上的足迹》的教学,学生在默读课文中抓主要内容的过程,让学生摸索到语文学习的一些方法,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速读能力,训练了他们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实现了知识、能力、创新的水乳交融。各小组设计的登月示意图形式多样,尤其是有两幅独具匠心的作品,令听课师生赞叹不已。一幅螺旋式上升,一幅阶梯式上升,均体现了航天员登上月球和回到地面的全过程,实现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完美统一。再加学生个体理解的差异,解说者有的绘声绘色,有的严谨有序,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上课教师面对学生超乎寻常的表现,露出了惊喜的笑容,也给予了真诚地赞赏和激励式的评价。同时也启迪着听课教师:学生的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应把课堂交还学生。
五、课程资源开发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师、学生都是主体,是认识者,而且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课堂交流,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这已是许多教师的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体现较好有的体现不理想,关键在于目的性和针对性。以上两课中学生的资料图片,不是盲目的收集、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收集,并且经过了初步的筛选和分析,这就避免了散乱和空泛。另外语文教材内容非常广泛,课内课外,可拓展的很多,如果不根据教学目标、课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随意进行,那么就会出现漫无边际的交谈或生硬地背诵资料。《桥之美》一课的拓展,学生有话想说且说得精彩,一是来自学生生活中的图片,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二是恰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唤醒了学生的灵感。只有被学生真正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
可见,"EEPO"课型方式,作为优化语文学习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 ,刚开始尝试时有些顾此失彼,但只要不气馁,大胆探索,注重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坚持度过潜伏期,柳暗花明的景象就有可能出现。
古城区教研室 姚世丽
走进新课程三年来,广大的语文教师已强烈地意识到以老师讲授分析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非改革不可,人人都在努力探索语文课改的新路子,但始终难以走出耗时多效率低的窠臼。强调文本,重视朗读,一节课往往在读一遍课文讲解几个词语中过去了;让学生提出问题,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很容易造成阅读教学中的天马行空随意发挥,或者蜻蜓点水,看似容量大,实则学得非常肤浅。课堂教学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怎样开展,教师的"讲"把握在什么"度"上为宜,如何优化语文学习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等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许多教师课程改革开始时大胆尝试,花样叠出,但在品尝了转变历程中的一些痛苦后,又回归讲授教学。尽管一再强调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就是不放心,交了几分钟或问了几个问题后,又往往收回来,一讲,一节课又上成了两节课,略读课又变成了讲析课。于是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新课程理念还很难转变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语文课堂教师繁琐分析的现象涛声依旧。怎样才能帮助广大教师尽快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困境呢? 一些尝试"EEPO"课型方式组织教学的老师,在摸爬滚打后,有了新的变化。
《月亮上的足迹》在七年级上册,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较长,按上课者往常的风格,是很难一节课上完这篇文章的。而实践者采用要素组合方式、平台互动方式、哲学方式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课伊始,教师提问学生:"什么动物飞得最高?"学生有的说"老鹰",有的说"大鹏鸟",有的说"嫦娥",有的说"阿波罗11号上的航天员",由此引出课题。接下来老师稍作点评,就为学生搭建了交流课外收集到的图片的平台,先在小组交换观看,再由小组代表在班里展示解说。要求相同或类似的资料不再重复。这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着自己收集到的精美图片,并且解说得有声有色,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从嫦娥奔月到不明飞行物,从"阿波罗号"到中国"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资料丰富,信息量迅速扩大,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接着老师提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由于课前学生预习过课文,很快就回答了这两个问题。老师因势利导,再次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进行第二次小组学习。要求边默读课文边勾划登月过程的具体时间和主要事件,然后给登月的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经过了多次小组活动训练的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大多数就完成了勾勾划划,很快进入了示意图的设计。这时教室里争论声、商议声不断,有的谈登月的发展线索,有的论画图构思,热闹非凡,各组都进入了示意图的勾画中。有的说,有的写,有的画,有的督查,分工合作,人人参与。老师在各组来回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片刻后,各组陆续完成了登月示意图,紧接着进入了成果展示环节。这时,八个小组的作品粘贴在黑板及显眼位置,发言人纷纷举手要求解说自己组的杰作。虽然因时间有限,教师只让两个组的代表上台解说,但由于学生通过默读勾划要点再整理加工设计示意图等一系列的活动,解说者解说得条理清楚,听者也对全文知识结构了然于心。最后,教师抓住文章结尾"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稍作点讲后提问:"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又一次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只可惜下课钟声敲响,否则激活了学生思维的活动将会把学习内容拓展得更加丰富。
另一位实践者在品尝了变革的痛苦后不断反思和总结,在《桥之美》一课的教学中有了大的突破。课前三分钟,以学生展示和解说自己收集的桥的图片为导入,横跨江河之上的桥之美以最直观的形象冲击着学生的视觉,为解读课文所描绘的桥之美作了铺垫。接下来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下,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美。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画家眼中的桥美在何处,与桥梁专家茅以升眼中的桥有什么不同?由于有了图片的观察、朗读的感染,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很快理解了《桥之美》和《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区别,画家着眼于桥的形式,桥梁专家着眼于桥的结构。接着,学生边看课文边做同步练习中的填空题,按要求填出桥之美的总特征、举例说明、各自作用及桥普遍具有的作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组内稍作交流后,老师抽了两个填写得简明扼要的表,以幻灯形式展示,让学生明白如何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大段内容。然后抽几个学生朗读举例说明的部分。由于学生较好地把握了画家从审美的角度看桥这个感情基调,朗读得声色俱佳,使听众仿佛置身于江南石桥美景之中和清明上河图的画卷里。最后教师稍作归纳点讲后,由文本走向生活,用幻灯展示了黑龙潭五孔桥、石鼓铁索桥、古城大石桥、古城木板桥四幅图片,要求各小组以画家的视觉来欣赏其中一桥,说说美在哪里。看着一座座姿态各异的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活,各组代表迫不急待地抢上前去解说,下课铃响,许多学生言犹未尽,都说"这节课太快了",听课教师也经不住嗟叹:学生的精彩就是教师的精彩,学生这个课程资源的开发真是不可估量啊。
以上的课,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经历新生命孕育和诞生般的难受疼痛。EEPO课型方式的实践亦是如此,开始操作总有许多缺憾。甚至出现形式与内容难以统一的种种困惑。以上两节课,是授课者变革——反思——再变革——再反思的反复摸索,是团队成员多次相互观摩、反思总结而渐变的产物。一个教师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动力外,还需要有合适的土壤和气候。
二、筛选关键要素,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上两节课教师的"讲"不超过十分钟,该讲则讲,精简明了,如此上课看似轻松,实则凝聚了授课者的匠心。不同的教学方式,强化的要素是不同的,一篇文章抓什么让学生进行训练和扩张是关键的。倘若教学目标不明确,随意抓几个内容进行训练,则又是东施效颦,弄巧成拙。所以,要素组合方式的运用,一定要筛选关键的要素进行,训练才会有效。《桥之美》一课,通过朗读和拓展创设的情境,学生既能深入文本理解画家眼中的桥之美,又能走出文本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桥之美。凝视画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结构到形式、画面环境到情感体验,解说得条理清楚且富有美感,一个个眉飞色舞,一个个如醉如痴,他们以独特的感受、想象来解读桥来欣赏桥,向听课师生展现了不同环境中桥的魅力 。文本知识得到内化,情操得到陶冶,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均得到了有效训练。
三、搭建互动平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教师提问学生一遍,学生一个个回答一遍,然后教师再阐述一遍自己的观点。即使学生回答得已十分精彩完美,教师也要反复强调一遍,似乎不再强调一遍学生就无法理解一样。如此重复罗嗦的语文教学在进入新课改的第三个年头仍在延续,尤其是一些有过成功经验的教师,很难摆脱固有的惯性模式,谈理念似乎都头头是道,但在具体教学中又不知不觉地回归老套路,一讲而不可收。
《月亮上的足迹》文章较长,事件比较复杂,从1969年7月16日"土星5号"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升入太空开始,到25日凌晨安全返回地面,整个探险活动来回经过76万公里,历时195小时,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探险的时空转换,其间历经许多变化。倘若以讲授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则不一定听得明白。而采用要素组合方式和平台互动方式后,逼着实践者不得不彻底改变原有的模式重新组织教学活动。《月亮上的足迹》的授课者,通过让学生默读捕捉主要信息,再进行示意图的设计这一过程,达到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线索,与航天英雄一道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场面的目的。边默读课文边抓取主要内容是对所学材料的深入把握,画示意图是对所学材料的进一步整理分析,展示示意图解说登月过程是用自己的话复述教学内容,整个过程实际上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对所学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看、听、说、想、做、动、静的结合后得来的知识,包含了对知识的再现、加工、创造,显然比从老师的解读中接受得来更为实在有用可贵。而且经过个人学习小组交流等几个环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着双边和多边的活动,更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正如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一人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一人两种思想。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往的教学教师把着讲,占用了大量的课时,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于是,教师似乎堂堂分析文章结构线索,天天讲抓主要内容,但是不少学生直到中学毕业,仍对"文章结构、主要内容" 等一片茫然,答起考题来往往不着边际。"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谈了多少年,仍得不到改观。《月亮上的足迹》的教学,学生在默读课文中抓主要内容的过程,让学生摸索到语文学习的一些方法,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速读能力,训练了他们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实现了知识、能力、创新的水乳交融。各小组设计的登月示意图形式多样,尤其是有两幅独具匠心的作品,令听课师生赞叹不已。一幅螺旋式上升,一幅阶梯式上升,均体现了航天员登上月球和回到地面的全过程,实现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完美统一。再加学生个体理解的差异,解说者有的绘声绘色,有的严谨有序,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上课教师面对学生超乎寻常的表现,露出了惊喜的笑容,也给予了真诚地赞赏和激励式的评价。同时也启迪着听课教师:学生的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应把课堂交还学生。
五、课程资源开发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师、学生都是主体,是认识者,而且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课堂交流,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这已是许多教师的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体现较好有的体现不理想,关键在于目的性和针对性。以上两课中学生的资料图片,不是盲目的收集、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收集,并且经过了初步的筛选和分析,这就避免了散乱和空泛。另外语文教材内容非常广泛,课内课外,可拓展的很多,如果不根据教学目标、课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随意进行,那么就会出现漫无边际的交谈或生硬地背诵资料。《桥之美》一课的拓展,学生有话想说且说得精彩,一是来自学生生活中的图片,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二是恰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唤醒了学生的灵感。只有被学生真正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
可见,"EEPO"课型方式,作为优化语文学习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 ,刚开始尝试时有些顾此失彼,但只要不气馁,大胆探索,注重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坚持度过潜伏期,柳暗花明的景象就有可能出现。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