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坛经》其二

      长生剑 2007-10-31 9:39:00
“行由品”

开篇模仿《金刚经》的痕迹非常明显。
《金刚经》惯用“A为B,A为非B,A是B”,或者“A,非A,A”,这样的判断。
使“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的,正是《金刚经》。并且慧能本人是不识字的,他完全是听到本人诵念《金刚经》,就一下明白了经书传达的意思,这一点很重要,除了加强了慧能本人的传奇彩色外,我想不识字这这件事,多少说明了他对经书的理解角度与前人为什么不同。

让慧能闻名的偈子,本来是针对神秀的偈子所发。作偈子的初衷是为了寻找衣钵继承人。要理解慧能的偈子,则必须从神秀的偈子入手。
神秀写的是什么呢?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的偈子至少包涵了这样两层意思:一,对待本性的问题;二,对待佛法的问题。

试解释。

释迦牟尼曾在菩提树下悟道,菩提树可以算做佛教的圣树。《大乘起信论》中有将人心喻为明镜的说法,神秀在此借用了。将“身心”比作圣树、明镜,神秀是在歌颂“身心”吗?不是。下面二句一转“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可见在神秀看来“身心”是容易沾惹尘埃的,我们需如对待圣树、明镜般小心侍弄。“身心”是什么?身,行为;心,思想。可见“身心”可以看做人的自身,有从思想决定行动看,“身心”则代表人的本性。神秀的意思是,本性并非菩提树一般神圣,明镜一般清澈,因而需要“拂拭”,以达到庄严、洁净。神秀对待本性的态度是敌对的。

人的身心——本性是需要保持洁净的,靠什么来保持呢?“拂拭”的工具是什么?佛法。方法当然是使本性——身心,包括思想行为与佛教理论保持一致。

神秀割裂了“本性”与“现实”和“本性”与“佛法”的联系。在神秀的偈子中,我(本性)时刻受到现实社会的污染,所以必须以研修佛法为工具,实现自我洁净的目的。
神秀的逻辑为:A想要成为B,A与B保持一致,但是A永远不是B。
神秀自己把通向佛法的大门给关上了。

再看慧能的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口口声声说要和佛法保持一致,其实是在肯定本性与佛法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慧能则认为佛法正是从人的本性中生出的。神秀看到的是本性同佛法间的鸿沟,是本性在现实生活中被污染扭曲的情状,现在慧能说:你神秀看到的本性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本性。释迦牟尼也好,其他宗师也好,他们在佛法上的修为,所依靠的正是自身的本性,人的本性是指引道路的明灯,而绝非神秀以为的绊脚石。因为神秀看到的不是真的本性,慧能干脆将这个虚假的本性彻底否定,“无树、非台”,如果一个人完全抛弃了这些虚假的本性他该如何?这些本性,神秀以为是自身先天具有的,在慧能看来这些全部是需要抛弃的,非先天的。(我突然想到了性本善,性本恶的争论。)当一个人抛弃了虚假的本性后,自然能够如释迦牟尼般寻找到真的本性,也就自然同佛法相契合了。慧能不同意神秀所谓的“拂拭”的方法,因为在神秀那里,佛法成为了一个工具,一块抹布,慧能认为佛法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佛法不是工具,是人本身具有。
(此段论述极乱。)
神秀认为本性需要洁净,以靠近佛法,慧能则认为,真的本性不需要洁净,本性就是佛法,需要洁净的应该是虚假的自以为是本性的思想。
从神秀的观点出发,研修佛法最后只是成为严格按照佛经中的记载规范自己的行为思想,慧能则认为佛法的内核才是最需要被发现的。

写到此,想起了刚刚结束的大会,中国特色××××以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假若如神秀般,完全以昔日领袖言论、典籍解决当下问题,不亦谬哉!说一个人是基督徒、佛教徒或是共产主义者,考量的标准绝非看他是做礼拜还是拜菩萨或者是不是个党员吧。

回头看《金刚经》中的常见判断方法。
A为B,A非B,所以A为B。所谓非B,不是与B违背,而是抛却B之表象,认识其内核,非B包涵广矣。
慧能的偈子可做如此解释。“我研习佛法,但不拘于佛法之教条,所以说我研习佛法。若我执着于教条,实于佛法前止步,那么我不是在研习佛法。本性就是佛法,但本性亦非佛法,因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本性其实一个虚假的本性,是被沾染了的本性,所以说本性既是有不是佛法。”

到了下文,五祖三更向慧能传《金刚经》时,讲的更明白了。“为他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金刚经》种种思想遍及《坛经》之中,或有改造,但不脱离也。
标签集:TAGS:乱读书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喜欢就顶一下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