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写一部《忏悔录》是一个文学家或者思想家的最终宿命。
世界三大《忏悔录》,奥古斯都一个,卢梭一个,托尔斯泰一个。尽在西方。
也许忏悔是基督教的传统,东方不适宜。
忏悔,这个词,前几年火过那么一阵子,后来再没人提起来了。大概是发现我们的老祖宗们也都是不忏悔的,说起来有点不带劲。
又或者我们的那些家们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迈的步子太小了。
《坛经》上是这样解释忏悔的,“忏者,忏其前衍;悔者,悔其后过”,原来发现自己是错的还远远不行,还要在以后不再犯错。
正因此,托尔斯泰的出走被赋予如此伟大的意义。
写到这,想起老托不单是个基督徒,还是半个儒家。
佛教本是外来,《坛经》一个“忏”字已包涵“原罪”的思想,中西合壁古已有之,而今人们还保持各自观念争个不休,乃至争到自己心虚,真是可笑。
“忏者:忏其前衍;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忏,需要有判断力,有了好的判断力才能意识到恶业、愚迷、骄诳、嫉妒,永不复起,需要毅力。
悔,需要有预见力,预见自己可能会犯的错误,防止重蹈覆辙,乃至在新的错误前止步。
判断、坚持、预见。
昨天晚上进入了一种特别不好的状态。
在试着寻找自己变化的脉络时,突然沉浸在对过去事情的回忆中,许许多多的事情纷至沓来,想用理性的眼光对待已不可能。
通常认为心理治疗的早期收效都很快,但在随后的递进中,则因人而异了,有很多人甚至出现多次反复,以至心理状态大不如前。
初期的收效,是因为人在压抑许久后突然找到了一个倾诉的管道,随即他们发现,问题不在于无处倾诉或无人倾听,要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就要改变自己固有的观念,这其中很多是自我积几十年得出等同于真理似的观念,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最熟悉自己的敌人——自我,否定自我是异常艰难的,很少有人不败下阵来。
人们在否定自我和得过且过间挣扎,最后用“我只能这样”来为自己不肯面对困难的行为开脱。
在《坛经·机缘品第七》的开头,法海问老师慧能,“什么是即心即佛呢?”
我手中的这本书是地摊上买来的小册子,封面是屎黄色儿,一本书里塞进去了《金刚经》、《坛经》、《华严经》的一部分和《地藏菩萨本愿经》,并附注释和翻译,拙劣之极。
慧能回答了徒弟的问题,“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在翻译中“即”字全部被看做“就是”的意思,慧能的这段话被译作:……就是心,……就是佛。这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法海问的不是“什么是心,什么是佛。”
即,除了表就是外,另有靠近、达到之意,比如若即若离、即位。
以此意思理解,问题和答案就很清楚了。法海问,如何靠近心如何靠近佛,慧能答,如此靠近心如此靠近佛。即心即佛,是两种境界,或者套用一个现代概念,即心就是认识自我,即佛就是超越自我。
认识自我,需要对自我进行剖析,对自我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认清自我中的观念——这个自我,它是如何产生的,它现在是一个什么样子——也就是“成一切相”,但认识自我不是到此为止,因为认识不是目的,在认识过程中自然产生对自我的判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什么有利什么有害,最后要进行修正取舍——“前念不生”。
超越自我的意思,相对要复杂些。因为现实中人认识自我已是难事,在这样的情况下何谈超越呢?
关于“后念不灭”,可以暂时做如下解释,不要断绝自己在认识自我时产生的信念,坚定的走下去,至于“离一切相”好像在说玄妙的事物,其实未必。
“人生各个阶段,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危机,只有放弃过去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顺利进入人生下一阶段。不少人不敢面对现实,或者无法放弃早已过时的过去,以至无法克服心理危机和精神危机,所以只能止步不前。”
这是《少有人走的路》46页中的一段话,如果参照这段话去理解“离一切相”是否感觉不那么玄妙了呢?
用“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替代“一切相”,慧能所说的“离一切相即佛”是不是满含了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慧能是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是他为什么不说的更明白些?
我不敢妄下结论说——慧能就是这个意思,一切相就是过时的观念,但是我觉得这样理解对我大有益处。
我们所受的几十年的教育都在试图教给我们相信存在一个绝对的真理。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行,生物在按照用进废退、适者生存的进化方式发展。
到处都是观念,都是真理。
基督徒相信存在上帝,佛教徒相信佛会搭救自己,国际歌高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你自己也肯定有你自己坚持的观念。
这些观念,或者得自你的亲身经验,或者来自父母老师的影响,或者是你从书本上费尽力气学来,你把这些装进大脑,在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应付了事,你单单忘记了一件事,检验它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检验。
为什么我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会发生种种的危机?
我运气不好,我忽视了后来发生的问题,那是别人的错误我却承担了后果……我们给出这样那样的答案,唯独不想——我的观念是不是该变一变了?
为什么慧能不说的更明白些呢?
讲一个故事先。有人从石头里走出来,走过大火却肤发无伤,人们看见以为一定是神仙,走过去近距离观察,发现这个人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问他:你怎么能穿越石头经过烈火啊?他回答:什么是石头?什么是烈火?人们说:你出来的地方就是石头,你经过的地方布满了烈火。他说:我不知道。
这个故事在《列子·皇帝》中,叫壁中人,我第一次看过以为荒诞不经,并没有理会。当我发现“一切相”是指过时的观念后,我突然想起了这个故事。
观念不是石头,也不是烈火,我们却在观念面前撞的头破血流,在观念中几近窒息被烧灼的面目全非。
我们这是怎么了?
世界三大《忏悔录》,奥古斯都一个,卢梭一个,托尔斯泰一个。尽在西方。
也许忏悔是基督教的传统,东方不适宜。
忏悔,这个词,前几年火过那么一阵子,后来再没人提起来了。大概是发现我们的老祖宗们也都是不忏悔的,说起来有点不带劲。
又或者我们的那些家们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迈的步子太小了。
《坛经》上是这样解释忏悔的,“忏者,忏其前衍;悔者,悔其后过”,原来发现自己是错的还远远不行,还要在以后不再犯错。
正因此,托尔斯泰的出走被赋予如此伟大的意义。
写到这,想起老托不单是个基督徒,还是半个儒家。
佛教本是外来,《坛经》一个“忏”字已包涵“原罪”的思想,中西合壁古已有之,而今人们还保持各自观念争个不休,乃至争到自己心虚,真是可笑。
“忏者:忏其前衍;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忏,需要有判断力,有了好的判断力才能意识到恶业、愚迷、骄诳、嫉妒,永不复起,需要毅力。
悔,需要有预见力,预见自己可能会犯的错误,防止重蹈覆辙,乃至在新的错误前止步。
判断、坚持、预见。
昨天晚上进入了一种特别不好的状态。
在试着寻找自己变化的脉络时,突然沉浸在对过去事情的回忆中,许许多多的事情纷至沓来,想用理性的眼光对待已不可能。
通常认为心理治疗的早期收效都很快,但在随后的递进中,则因人而异了,有很多人甚至出现多次反复,以至心理状态大不如前。
初期的收效,是因为人在压抑许久后突然找到了一个倾诉的管道,随即他们发现,问题不在于无处倾诉或无人倾听,要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就要改变自己固有的观念,这其中很多是自我积几十年得出等同于真理似的观念,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最熟悉自己的敌人——自我,否定自我是异常艰难的,很少有人不败下阵来。
人们在否定自我和得过且过间挣扎,最后用“我只能这样”来为自己不肯面对困难的行为开脱。
在《坛经·机缘品第七》的开头,法海问老师慧能,“什么是即心即佛呢?”
我手中的这本书是地摊上买来的小册子,封面是屎黄色儿,一本书里塞进去了《金刚经》、《坛经》、《华严经》的一部分和《地藏菩萨本愿经》,并附注释和翻译,拙劣之极。
慧能回答了徒弟的问题,“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在翻译中“即”字全部被看做“就是”的意思,慧能的这段话被译作:……就是心,……就是佛。这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法海问的不是“什么是心,什么是佛。”
即,除了表就是外,另有靠近、达到之意,比如若即若离、即位。
以此意思理解,问题和答案就很清楚了。法海问,如何靠近心如何靠近佛,慧能答,如此靠近心如此靠近佛。即心即佛,是两种境界,或者套用一个现代概念,即心就是认识自我,即佛就是超越自我。
认识自我,需要对自我进行剖析,对自我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认清自我中的观念——这个自我,它是如何产生的,它现在是一个什么样子——也就是“成一切相”,但认识自我不是到此为止,因为认识不是目的,在认识过程中自然产生对自我的判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什么有利什么有害,最后要进行修正取舍——“前念不生”。
超越自我的意思,相对要复杂些。因为现实中人认识自我已是难事,在这样的情况下何谈超越呢?
关于“后念不灭”,可以暂时做如下解释,不要断绝自己在认识自我时产生的信念,坚定的走下去,至于“离一切相”好像在说玄妙的事物,其实未必。
“人生各个阶段,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危机,只有放弃过去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顺利进入人生下一阶段。不少人不敢面对现实,或者无法放弃早已过时的过去,以至无法克服心理危机和精神危机,所以只能止步不前。”
这是《少有人走的路》46页中的一段话,如果参照这段话去理解“离一切相”是否感觉不那么玄妙了呢?
用“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替代“一切相”,慧能所说的“离一切相即佛”是不是满含了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慧能是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是他为什么不说的更明白些?
我不敢妄下结论说——慧能就是这个意思,一切相就是过时的观念,但是我觉得这样理解对我大有益处。
我们所受的几十年的教育都在试图教给我们相信存在一个绝对的真理。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行,生物在按照用进废退、适者生存的进化方式发展。
到处都是观念,都是真理。
基督徒相信存在上帝,佛教徒相信佛会搭救自己,国际歌高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你自己也肯定有你自己坚持的观念。
这些观念,或者得自你的亲身经验,或者来自父母老师的影响,或者是你从书本上费尽力气学来,你把这些装进大脑,在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应付了事,你单单忘记了一件事,检验它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检验。
为什么我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会发生种种的危机?
我运气不好,我忽视了后来发生的问题,那是别人的错误我却承担了后果……我们给出这样那样的答案,唯独不想——我的观念是不是该变一变了?
为什么慧能不说的更明白些呢?
讲一个故事先。有人从石头里走出来,走过大火却肤发无伤,人们看见以为一定是神仙,走过去近距离观察,发现这个人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问他:你怎么能穿越石头经过烈火啊?他回答:什么是石头?什么是烈火?人们说:你出来的地方就是石头,你经过的地方布满了烈火。他说:我不知道。
这个故事在《列子·皇帝》中,叫壁中人,我第一次看过以为荒诞不经,并没有理会。当我发现“一切相”是指过时的观念后,我突然想起了这个故事。
观念不是石头,也不是烈火,我们却在观念面前撞的头破血流,在观念中几近窒息被烧灼的面目全非。
我们这是怎么了?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