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因就有果,反之亦然,世界多合理。
《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浦说他初读《进化论》就被震撼了,他说他这一代是“进化论”下的一代,“进化论”将在一代人身上产生深远的影响。菲利浦是跨世纪的一代,他跨的是19-20世纪。
章太炎也是这跨世纪的一员,他迷恋“进化论”,试图用之解释一切,于是陷入机械唯物主义的困局。在面对自然世界时他是个唯物主义者,但是涉及到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他马上变成了一个唯心主义者。
托尔斯泰在《忏悔录》中说:实验科学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现象的因果关系。只要实验科学涉及终极原因这个问题,就会胡说八道。思辨科学的任务是认识生命的无因果关系的本质。只要去研究因果现象,如社会现象,历史现象,就会胡说八道。
我应该对因果关系坚定不移,因为我是学习唯物辩证法的一代,我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学习马恩列斯毛的跨世纪的一代,我身上的影响已经在渐露头角。
我曾经多么迷恋事物的普遍联系、矛盾论、物质意识,可是当我将这一切付诸于我的心去检验时,我得到了什么结果呢?
相信因果关系,相信有第一因,那么我首先要相信上帝的存在,因为我将这芸芸众生、大千世界前推时,我应该必须得到一个“因”。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认为,存在一点,这一点以前我们现在法则都是不适用的,从这一点上产生时间也产生了空间。
就算“混沌理论”,也是要有一个因,有一个果,不管因果间多么不可思议。
有人认为因果关系是事物发展的或然(谁?);有人认为因果关系只是表达出了事件在时间上的排序而已(休谟?);有人认为人之所以坚信事物间存在因果关系,是人类的大脑固有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康德),简单的说就是,人只能通过因果关系认识事物的发展,所以人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因与果。
我们应该物质的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能闻到气味,是因为气味分子发散到了我们的嗅觉器官;我们能看见东西,是因为光线反射进了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触觉是皮肤中的游离神经末梢在发挥作用……如此种种(《心理学与生活》,第四章,感觉),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午夜内心的烦躁是怎么来的?
想想那个逢氏子的故事,一个人“闻歌以为哭,视白以为黑,飨香以为朽,尝甘以为苦,行非以为是”,他所有的认识都和一般人相反,一般人!老子是这样告诉他的父亲的——他的父亲到处寻医问药,试图让自己的儿子和“一般人”一样——如果一家人都这样,那这个人在这个家庭里就是正常的;如果一个乡镇的都这样,那这个人在这个乡镇中就是正常的;如果一个国家的人这样,那这个人在这个国家中也是一个正常人。最后,什么叫正常,什么叫不正常呢?似乎判断的标注取决于人数多少。(《列子周穆王》)
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也有类似论调。终于,人们发明了“疯子”这个词语,常舒了一口气。
人对疯狂的恐惧,隐含着对标准并不是唯一的恐惧。一个疯子看这个世界为什么和我不一样,他是疯子,一个囚禁他,但是如果类似的人超出一定的数量,那么被囚禁的会是我自己吗?
在思想史上从佛教到共产主义是一条线,是不是有一个因果关系隐约藏在其中呢?现在你叫它们做迷信、不科学的。
相信真理,相信存在“最好的哲学”(the best)。一方面表现了人的狂妄,相信能够到达事物的中心,了解其运行规律,最后依照“因果论”对事物发展进行干预;其次,“最好的哲学”让人跳过自我感受用同一个嘴巴说话,使人迟钝,爱因斯坦没有以“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很好的板凳”为理由拒绝制作,在我看来一个佛教徒眼中的世界要比一个共产主义者眼中的美丽。
“风格即其人,你是什么样的人就选择什么样的哲学。”(费希特),或者,“你选择什么样的哲学就是什么样的人。”(某种成功学中的论调)。如果选择哲学有用,那么人们选择的标准将只有一个——“令我可以成功的”,那样势必使人人都整齐划一。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是整齐划一的吗?不是,所以哲学不是学来的。可是如果哲学是完全天生的,那我们恐怕会掉进命运的怪圈。干预是有效的,只是我们不知道干预是如何运作的。遇到“必然”、“一定”等词,要小心了,因为它在要求人们的整齐划一,在违背自然,不管它多么可信,令你多么愉快幸福。
何为“理论”?“1,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2,辩论是非;争论;讲理。”(《现代汉语词典》)。“1,首先是一个假设的命题;2,用已定义了的、已证明过的概念去证明假设的命题;3,证明的过程是自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系统当中的每个证明环节必须要紧密,不能有一个环节脱节。之后,假设的命题才能作为“理论”成立。”(《如何成为心理治疗师——成长的漫漫长路》)
理论的源头是“一个假设的命题”,理论只是力求在内部完整,越深入一个理论你被左右的越严重。
我曾经多么热切的将自己的生活放到因果关系中,让他们看起来合情合理,可以是不幸福的,但必须有迹可循。我不能容忍有一个无果的因,我要让做的每件事都有意义,它可以不达到我想象的效果,但我不能想象我向井中投入石块,却永远听不到响声;也不能容忍有一个无因的果,一段平白无故横生出来的生活,象一把刀割断了我生命那样。
我持续的生命。可是生命是持续的吗?我们不是在新陈代谢中成为另一个人了吗?我们的记忆是一代细胞遗留给下一代细胞的信息吗?我几乎必须相信真有灵魂存在了。
你在年少时有过“幻灭感”吗?发现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内心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变的无法认知,曾经以外正确无误的观念变的不再象从前那样坚不可破。这样的“幻灭”在整个成长阶段将反复出现,如同连续坍塌的巷道,无数次好像已经看到生的希望,随之就是又一次塌陷,一次比一次严重、令人绝望。
骨折后,不能听凭骨头自己去生长,否则会变形,必须要夹板,夹板的松紧也是至关重要的。
更多的忘记因果关系,可以使我们不用陷入无休止的向前或向后的推演中去。
人不只是物质,有别与其他生物。人试图去认识自己,不论是正确或是错误的认识,这种需求物质不具备。人不向其他生物那样,单纯的追求生命本身的延续。
………………
《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浦说他初读《进化论》就被震撼了,他说他这一代是“进化论”下的一代,“进化论”将在一代人身上产生深远的影响。菲利浦是跨世纪的一代,他跨的是19-20世纪。
章太炎也是这跨世纪的一员,他迷恋“进化论”,试图用之解释一切,于是陷入机械唯物主义的困局。在面对自然世界时他是个唯物主义者,但是涉及到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他马上变成了一个唯心主义者。
托尔斯泰在《忏悔录》中说:实验科学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现象的因果关系。只要实验科学涉及终极原因这个问题,就会胡说八道。思辨科学的任务是认识生命的无因果关系的本质。只要去研究因果现象,如社会现象,历史现象,就会胡说八道。
我应该对因果关系坚定不移,因为我是学习唯物辩证法的一代,我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学习马恩列斯毛的跨世纪的一代,我身上的影响已经在渐露头角。
我曾经多么迷恋事物的普遍联系、矛盾论、物质意识,可是当我将这一切付诸于我的心去检验时,我得到了什么结果呢?
相信因果关系,相信有第一因,那么我首先要相信上帝的存在,因为我将这芸芸众生、大千世界前推时,我应该必须得到一个“因”。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认为,存在一点,这一点以前我们现在法则都是不适用的,从这一点上产生时间也产生了空间。
就算“混沌理论”,也是要有一个因,有一个果,不管因果间多么不可思议。
有人认为因果关系是事物发展的或然(谁?);有人认为因果关系只是表达出了事件在时间上的排序而已(休谟?);有人认为人之所以坚信事物间存在因果关系,是人类的大脑固有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康德),简单的说就是,人只能通过因果关系认识事物的发展,所以人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因与果。
我们应该物质的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能闻到气味,是因为气味分子发散到了我们的嗅觉器官;我们能看见东西,是因为光线反射进了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触觉是皮肤中的游离神经末梢在发挥作用……如此种种(《心理学与生活》,第四章,感觉),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午夜内心的烦躁是怎么来的?
想想那个逢氏子的故事,一个人“闻歌以为哭,视白以为黑,飨香以为朽,尝甘以为苦,行非以为是”,他所有的认识都和一般人相反,一般人!老子是这样告诉他的父亲的——他的父亲到处寻医问药,试图让自己的儿子和“一般人”一样——如果一家人都这样,那这个人在这个家庭里就是正常的;如果一个乡镇的都这样,那这个人在这个乡镇中就是正常的;如果一个国家的人这样,那这个人在这个国家中也是一个正常人。最后,什么叫正常,什么叫不正常呢?似乎判断的标注取决于人数多少。(《列子周穆王》)
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也有类似论调。终于,人们发明了“疯子”这个词语,常舒了一口气。
人对疯狂的恐惧,隐含着对标准并不是唯一的恐惧。一个疯子看这个世界为什么和我不一样,他是疯子,一个囚禁他,但是如果类似的人超出一定的数量,那么被囚禁的会是我自己吗?
在思想史上从佛教到共产主义是一条线,是不是有一个因果关系隐约藏在其中呢?现在你叫它们做迷信、不科学的。
相信真理,相信存在“最好的哲学”(the best)。一方面表现了人的狂妄,相信能够到达事物的中心,了解其运行规律,最后依照“因果论”对事物发展进行干预;其次,“最好的哲学”让人跳过自我感受用同一个嘴巴说话,使人迟钝,爱因斯坦没有以“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很好的板凳”为理由拒绝制作,在我看来一个佛教徒眼中的世界要比一个共产主义者眼中的美丽。
“风格即其人,你是什么样的人就选择什么样的哲学。”(费希特),或者,“你选择什么样的哲学就是什么样的人。”(某种成功学中的论调)。如果选择哲学有用,那么人们选择的标准将只有一个——“令我可以成功的”,那样势必使人人都整齐划一。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是整齐划一的吗?不是,所以哲学不是学来的。可是如果哲学是完全天生的,那我们恐怕会掉进命运的怪圈。干预是有效的,只是我们不知道干预是如何运作的。遇到“必然”、“一定”等词,要小心了,因为它在要求人们的整齐划一,在违背自然,不管它多么可信,令你多么愉快幸福。
何为“理论”?“1,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2,辩论是非;争论;讲理。”(《现代汉语词典》)。“1,首先是一个假设的命题;2,用已定义了的、已证明过的概念去证明假设的命题;3,证明的过程是自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系统当中的每个证明环节必须要紧密,不能有一个环节脱节。之后,假设的命题才能作为“理论”成立。”(《如何成为心理治疗师——成长的漫漫长路》)
理论的源头是“一个假设的命题”,理论只是力求在内部完整,越深入一个理论你被左右的越严重。
我曾经多么热切的将自己的生活放到因果关系中,让他们看起来合情合理,可以是不幸福的,但必须有迹可循。我不能容忍有一个无果的因,我要让做的每件事都有意义,它可以不达到我想象的效果,但我不能想象我向井中投入石块,却永远听不到响声;也不能容忍有一个无因的果,一段平白无故横生出来的生活,象一把刀割断了我生命那样。
我持续的生命。可是生命是持续的吗?我们不是在新陈代谢中成为另一个人了吗?我们的记忆是一代细胞遗留给下一代细胞的信息吗?我几乎必须相信真有灵魂存在了。
你在年少时有过“幻灭感”吗?发现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内心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变的无法认知,曾经以外正确无误的观念变的不再象从前那样坚不可破。这样的“幻灭”在整个成长阶段将反复出现,如同连续坍塌的巷道,无数次好像已经看到生的希望,随之就是又一次塌陷,一次比一次严重、令人绝望。
骨折后,不能听凭骨头自己去生长,否则会变形,必须要夹板,夹板的松紧也是至关重要的。
更多的忘记因果关系,可以使我们不用陷入无休止的向前或向后的推演中去。
人不只是物质,有别与其他生物。人试图去认识自己,不论是正确或是错误的认识,这种需求物质不具备。人不向其他生物那样,单纯的追求生命本身的延续。
………………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