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末,我国的航天工程随着改革开放,开始为香港、澳大利亚、美国等境外需方发射卫星。航天城的指挥大厅除了专设足够数量需方人员的参观席,大厅正面的显示屏也需显示整个发射从点火、起飞、进入轨道、星箭分离等全过程。可在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之前,火箭升空后运行的轨迹并没有在屏幕上显示出来,直到“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时才第一次显示了火箭升空后的运行轨迹。过去西昌航天城指挥中心的显示屏是一个硕大的电视屏幕,对角线可达10米,虽能很好地显示诸如火箭点火、起飞、光学设备追踪等电视画面,但不能显示电脑给出的信息,所以火箭升空后屏幕上啥都看不见。因此,让电脑信息进入那套视显示系统,使屏幕上能显示出火箭升空后的运行轨迹,就成了当时亟待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要是眼下,这简直不是什么事!中关村满大街的多媒体电脑随便拿一台就能办妥这件事。可是那时不行,甭说多媒体电脑,就是“多媒体”这个概念还没人念叨。
当时,空军第五研究所以高工高庆义为骨干的一个课题小组在开发研制电脑图形板及整个图形系统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已经小有名气。为航天城解决火箭升空后航迹显示的协作任务,很自然地落到老高头上;将电脑信息显示到电视屏幕上的任务就由我负责。可我既没有学过电脑,也没有专门学过电视技术,只是抗美援朝回国后,曾经学过两年的雷达维修,以后的工作中也了解些高射炮的射击学,电视技术纯粹是业余爱好,无非是帮左邻右舍修修电视机。就这点
知识要完成这项科技攻关任务,压力可是不小。心里老是想:“误了人家的事儿咋整!”所以接受任务后,我便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