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武能定国 2008-9-6 20:32
         在图书馆翻到一本书:

“空间化学,李春来、欧阳自远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在这本书太阳星云的凝聚过程一节里介绍了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模型:

               均一凝聚模型,即假定太阳星云化学成分是统一的,原始冷却的星云由于受到加热而使物质气化、熔融、形成气体尘埃,再通过冷却或块冷却过程而使元素分馏和凝聚,因而又称为热凝聚模型;

               非均一凝聚模型,即假定太阳星云化学成分是非均一的,可能是冷却的星云物质直接凝聚形成太阳系各天体,故称为冷凝聚模型;

               磁等离子的不均一、非平衡模型;

并 且说道:模型①较满意地解释太阳系某些天体的密度和化学成分。这个模型具有简单性和高度精确性,预期的类地行星化学成分与密度与观测值相近似,因此尽管模 型的理论骨架还缺乏依据,许多天体物理学家还不支持这个模型,但大多数空间化学家仍沿用这个模型来解释陨石的成因和行星的化学演化。

模型②由于初始条件的复杂性,目前还处于比较粗略的定性分析阶段,还有待深化与完善。

模型③能比较合理地解释太阳系的各行星、卫星系统的化学成分与密度的特征。

问题是:为什么在模型③“能比较合理地解释太阳系的各行星、卫星系统的化学成分与密度的特征”而模型①“理论骨架还缺乏依据”的情况下,“大多数空间化学家仍沿用这个模型来解释陨石的成因和行星的化学演化”呢?仅仅因为它“具有简单性和高度精确性”?

不是空间化学家们比较顽固,就是他们接受比较复杂、抽象程度较高的模型有困难。

根据空间化学家们的最近表现,他们并不顽固,所以后一种可能性更大些。

由 此,有个猜想:“数理化天地生”这些学科里有些需要抽象思维的成分更大一些,有些则更多依靠观察和记录,有些需要用实验验证一些抽象的理论,特 点不同。但是从抽象思维的强度,从强到弱的顺序应该是:数学、物理、天文学、化学、生物科学和地学。因此抽象思维强度弱的学科专家更倾向于接受抽象程度低 的模型,更偏重于观察。这样出现上述现象就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现在国内的天体化学家们学科背景是地学的可能更多些,需要从物理、天文和化学学科输入的新鲜血液,也不知道人家愿意不愿意便成“天体化学家”。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