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臂山》宁静的中国诗歌

      小扁看电影 2006-3-12 18:33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没写《断臂山》的观后感,我说我还没看,其实碟片早就买回来了,只是放在那里一直没有看。我知道自己有李安情节,他的片子对我来说是致命的毒药,轻易是不太敢看,他的片子如同温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伤痕累累。

我接触李安的电影属于很完的,是那部《卧虎藏龙》的电影让我开始喜欢上他的,记得《卧虎藏龙》刚放映的时候恶评如潮,我看完后就象丢了魂似的,为这事我公司老总还亲自去看了《卧虎藏龙》这部电影,他想看看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会让我有如此大的反映。结果他一无所获,认为我是个奇怪的人,甚至是没有欣赏品位的人,后来《卧虎藏龙》在奥斯卡上风光无限时,我的那个老总又说我是个有眼光的人。我不认为一个奖项就能来衡量一部电影,尤其是用奥斯卡来衡量电影。就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骂《卧虎藏龙》,我还是喜欢,这种喜欢有点脱离电影本身,今天重新来看《卧虎藏龙》,有很多瑕疵,甚至说有很多可笑的地方,但是我喜欢《卧虎藏龙》更多的是他的气质,一种儒雅的武侠观,一种超脱的江湖气场,一种人文的中国哲学。


后来就开始到处寻找李安的电影作品,《喜宴》在嬉笑怒骂中表现着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中国两代人的差距。《饮食男女》在平淡的锅碗瓢盆中述说着父女之间的微妙情感和姐妹之间的不同生活观念。李安的电影里很难看到花里胡哨的电影技巧和哗众取宠的形式语言,总是那样不动声色的老老实实的给我们讲故事,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让人总有一种外表冷漠内心狂热的感觉。他的电影就是小火慢炖的一碗心灵鸡汤。


在我看来美国人看《断臂山》是不会有太多感受的,虽然电影是讲述美国人本土的西部牛仔两个男人的情感故事,但李安完全是用一种中国人的方式来表达,故事并不难懂,但那种气质,我想中国人比外国人更能体会。

也许我对美国文化并不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我看到的只是表面,《断臂山》流露出一种穿着美国外衣的中国气质。《断臂山》宁静并不沉闷,细腻并不拖沓,虽然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同性爱情,却让人感受不到温暖。


宁静的断臂山,除了蓝色的天空,流动的白云和羊群,就是这两个男人,他们一个做饭一个看羊。


单调,寂寞是生活的主题,幸好有酒,酒是奇怪的化学催化剂,一边喝酒一边聊起彼此的家庭。

"你今天的话比过去两星期都多。"

"你今天问得也最多。"

从此拉近了彼此。

又是酒,都喝醉了,一个在帐篷里,一个在帐篷外,外面很冷,他叫他近来,月亮很圆,眼睛是睡着的,心却在疯狂的跳动。他为他暖手,也许是一种勾引,也许是一种暗示,两个人撕扯起来,他把他的裤子扒了下来……有些粗鲁,也许不是感情的促使,更多的性的饥渴。

"回来吃午饭吗?"他没有回答转身就走了……彼此都沉默了一天。

"这是我来这做的最吃惊的一件事,是我促使你这样的"

"这是我们两个人的事。"

男人之间不需要太多的话来表达情感。然后是吻连接了两个心。

因为要分手了,都不想离开,开始是疯闹,结果拳头相对,男人用男人的方式表达彼此的情感。


他在汽车观后镜看着他的身影,他终于在角落里用拳头砸墙抽泣……


象一首诗,看似波澜不惊如同潺潺流水,拨动的琴弦牵动着两个人的心。


各自结婚生子,过着平静的生活,心却平静不了,终于见面了,那是压抑了四年的相思,一触即发,一片空白,甚至忘记了楼上的妻子。

事情败露,离婚……

每年相聚一次。压抑的爱只有在一年中这个时候迸发,时间不会为他们停留在这一刻,释放过后继续压抑,继续生活,直到一个人死去……

他说骨灰要撒向断臂山,而他在他的父母家看到了那件带着他鼻血的衣服……


其中一个人死了,是这种题材电影的必然结局,却没想到李安处理的如此平静。本以为他看到那件带血的衣服时会嚎啕大哭,不然也会是累如雨下,可是镜头平静的在那个角落里静止,一团即将迸发的火焰就这样在那里静止着,接着他把衣服收进了带子里。结尾的处理相当的经典,所有的感情都埋藏在心里。


李安用不动声色的镜头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两个男人跨越二十多年的爱情。如果不是两个男演员的演技欠点火候,那这部电影会更出彩,尤其是后半部分的中年戏两个人拿捏的不是很到位,没有那种时间变化的感觉。

我曾想,同样的故事,如果王家卫来做导演可能会更绚丽跟暧昧,他会把后半部的结婚生子删掉,如果是关锦鹏做导演会把两个男人拍的象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会更缠绵。只有李安会把《断臂山》拍得象一首诗,一首越读越寒冷的诗。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