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禅推拿

      网络传真 2007-4-4 2:27

一指禅推拿

一指禅推拿

massage using a single thumb

  以一指禅推法为主要手法来防治疾病的推拿方法。简称一指禅。“一指禅”是佛教禅宗用语,意为万物归一。作为一种推拿流派,现知源于清同治年间,由李鉴臣传授,流传于江南,尤其在江苏、上海一带盛行。它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和卫气营血等中医理论为指导,以四诊八纲为诊察手段,强调审证求因,因人、因病、因部位不同而施治,操作时遵守“循经络、推穴道”的原则,强调一分功夫一分疗效。

  一指禅有两个特点。①手法柔和、深透,特别强调以柔和为贵,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因其功夫在手指,所以需要先进行专门的功法锻炼,以求精、气、神合一,指力强劲。②按穴准确,用大拇指的指峰螺纹或偏峰施治于一定穴位,因其接触面积很小,压强大,故按穴准确深透才能收效。

  一指禅推拿的常用手法有一指禅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滚法、捻法、抄法、搓法、缠法、揉法、摇法、抖法等十二法。主要手法为一指禅推法,或称一指禅功。操作要领是: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用拇指指端螺纹面或偏峰(外侧端)着力,并以腕关节左右摆动,带动拇指关节行伸屈活动,速度每分钟在120~160次左右。操作时可根据需要,随腕关节的摆动使拇指端缓慢地沿经络移动,紧推慢移,压力、频率及摆动幅度要均匀,使力量持续地作用于经络穴位,做到推穴位而走经络。手法有正推、侧推和屈掌旁推三法。一般要求拇指着力,其余四指不接触被推的穴位(见图)。

Image:Zyyizh01.jpg

  一指禅推法有疏通经络、理气活血、调和营卫、祛瘀消滞、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临床各科,尤其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如头痛、失眠、眩晕、高血压症、胃脘痛、胃下垂、泄泻、便秘、痛经、月经不调,以及骨伤科的颈椎病、漏肩风、腰痛、关节痛,小儿科的遗尿腹泻、疳积、斜颈、近视、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一指禅推拿
  将意气集定于手指(主要是拇指)在经络穴位上施用的推拿疗法。简称一指禅。一指禅的特点,一是强调手法柔和、深透,以柔和为贵,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所苦;二是要求按穴准确。操作时,要求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用拇指掌端螺纹面或偏峰(外侧端)着力、并以腕关节左右摆动 ,带动拇指关节伸屈活动 ,速度为每分钟在120~160次左右。操作时根据需要,随腕关节的摆动使拇指端缓慢地沿经络移动、紧推慢移,压力、频率及摆动幅度要均匀,使力量持续作用于经络穴位,做到推穴位而走经络。手法有正推、侧推和屈掌旁推三法,以一指正推者多见。一般要求拇指着力,其余四指不接触被推的穴位。一指禅有疏通经络、调和营卫、行气活血、健脾开胃等作用,多用治头痛、胃痛、痛经、小儿斜颈、腹泻、疳积及关节疼痛等证。

一指禅推拿流派
  现在广泛流传的一指禅推拿,相传是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由河南擅长于一指掸推拿的“太医”李鉴臣客居扬州时所传。李鉴臣传一指禅推拿与丁凤山(道名,原名丁永春,约1842~1915)江苏扬州西门人。丁氏善骑马射箭,并考取武秀才,颇得李氏真传,在江浙二省极负盛名,有传人20余名。丁氏一指禅推拿尤擅长治疗脾胃疾患,先行医于江都,继开业于上海,就诊者踮趾相接。为使一指禅推拿不断光大,丁凤山之徒王松山(道名,原玉涟,1873~1963,扬州西门人)在1920年聚丁氏传人10余名在上海成立了推拿研究会。参加研究会的同道每月讨论一次,重在交流临床心得和手法应用的体会,并聘有书记员担任记录。王松山的一指禅推拿经验由其徒王子宗整理成《一指定禅》,为一指禅推拿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丁凤山之侄孙丁秀蜂,更在继承祖传一指禅推拿的基础,于40年代独创了滚法推拿,为一指掸推拿流派又添新技。到1949年,一指掸推拿医师已有40余人,是江浙乃至全国的一支比较有影响的推拿队伍。
  一指禅推拿强调手法以柔和为贵,柔中寓刚,刚柔相济,操作时动作连贯细腻,雅而不俗,法之所施,使患者不分所苦。操作中,遵循“推穴道,走经络”,以通调脏腑气血,扶正祛邪。为此,一指禅推拿十分注意功法锻炼,不仅要求学者习练内功“易筋经十二势”,还要求刻苦习练各种手法,达到“持久、柔和、有力、均匀”的境界。
一指禅推拿有何学术特色
一指禅推拿,是以一指禅推法作为临床操作的主要手法,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推拿流派。
主要流传于江苏、上海、浙江一带。一指禅之名,有二种说法:其一认为是南北朝时期,达摩渡江,从印度带来的一种按摩手法,但据近人考证,《易经筋》非达摩作作,乃明人托名达摩的著作,故不可信。其二之说法,称宋朝俱胝和尚自天龙和尚问禅,天龙竖起一手指而不作答。俱胝遂大悟,逢人说:"吾受天龙一指禅,终身受用不尽。"这里的一指禅有万物归一,不二法门的含意。一指禅推法出于释门,借用现成的禅语是不足为怪的,并不说明天龙和尚与这种手法有何渊源。需要说明的是,一指禅推拿流派与所谓少林内颈一指禅并无任何关系。
一指禅推拿手法有:推、拿、按、摩、滚、捻、抄、搓、缠、揉、摇、抖十二法,其中一指禅推法是主要手法。这种推法动作很特殊,与一般的"推法"大相径庭,它是由前臂的主动旋转运动带动手指来回摆动的。只要练习得法,掌握操作技巧,能形成柔和深透,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刺激。强调以柔和为贵,动作细腻,劲念而不露,有绵中里铁的特点,故法之所施,令患者不知其苦。一指禅推法接触面小,腕、指动作灵活,既能吸定于一点,又能上下左右运行自如,临床操作适合于"循经络,推穴道",取穴准确,作用较好。一指禅推拿流派非常重视手法练习,要求学者先锻练"易筋经"外壮其筋骨,再在米袋上苦练指力与基本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才能进入人体操作训练阶段。
一指禅推拿以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四诊为诊察手段,强调审证求因,因人而治,因病而治,因部位而治,发扬中医特色。一指禅推拿适应症比较广泛,无论是内因、外因或是经络形体疾病,一般都能治疗。擅长于内、妇科杂病。如头痛、眩晕、失眠、劳倦内伤、高血压、月经不调、胃脘痛、胃下垂、慢性腹泻、便秘等。其它如漏肩风、颈椎病、腰痛、膝痛、婴儿泄泻、遗尿、小儿肌性斜颈、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等,疗效亦好。
据一指禅推拿流派老前辈回忆,其师传脉络可上溯至清同治年间,有河南人李鉴臣氏,擅长一指禅推拿,游医至扬州,见扬州世医之后丁凤山有志于此,遂授艺于丁凤山。丁凤山掌握一指禅推拿术后,结合医理,予以发扬光大,声名大噪。丁凤山传艺于侄丁树山及门人王松山、、钱福卿等,其中丁树山一支硕果尤丰。丁树山子丁季峰先生在祖传一指禅推拿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独擗蹊径,创立滚法推拿。丁树山之徒朱春霆于解放后创建上海推拿学校,门生满天下。
妙手回春一指禅 
作者:顾宏平 

--------------------------------------------------------------------------------

关键词:朱春霆 推拿 一指禅 胃脘痛
 
――一代推拿名医朱春霆
 
    生平简介
 
    朱春霆教授(1906~1990),字维震,上海嘉定县人。为嘉定黄墙中医内外科的第六代传人。据史料记载,早在十九世纪末,黄墙朱家的疡科已名扬江南。历代朱氏传人均有著述。一世医朱鸿宝著有《内外合参》二十卷,二世医朱士铨著有《伤寒一得》四卷,三世医朱裕著有《疡科治验心得》一卷、《临证医案》四卷、《续内外合参》八卷。朱氏幼年聪颖好学,11岁就读完了四书五经和《史记》、《汉书》等大量古籍,12岁由其父亲授《黄帝内经》,15岁随父临证。17岁丧父,师从江苏邛江一指禅推拿名师丁树山学习推拿医术,从此开始了朱氏的推拿行医生涯。
 
    推拿是中医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一指禅推拿是众多推拿流派中的佼佼者。相传系距今1400多年前(相当我国南北朝)的南天竺国(现印度)天竺禅宗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所创,并由达摩来华传经时传入我国。目前传世的一指禅推拿承传脉络,可上溯至清·咸丰年间(公元1860后)的河南少林高手、一指禅推拿名医李鉴臣法师。传说李氏曾为清宫御医,1861年李至江苏邛江,将一指禅推推拿术传给丁凤山,丁凤山得李氏真传,著有抄本《一指禅》,丁凤山以将此术传给后裔丁树山,故丁树山是一指禅推拿的第三代传人。一指禅推拿术手法多样,有推、拿、按、摩、滚、揉、捻、搓、抄、缠、摇和抖十二种,其中一指禅推法最具特色。朱氏为了提高推拿的指力和腕力,每天清晨坚持练强身功“易筋经”,米袋被手指磨破了,袋中的米粒被磨成了粉,经过整整四年的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了一手一指禅推拿的绝技。悬壶沪上,擅治内、外、妇、儿、伤及五官科各类疾患。
 
    1926年,朱氏20岁时,著名画家吴昌硕大师身患半身不遂而封笔多时,慕名经朱氏推拿医治后,疗效显著,乃画牡丹图相赠。五十年代初,小儿麻痹症肆虐,朱氏以独特的一指禅推拿手法治愈了许多患者的后遗症,名噪沪上。嗣后,朱氏作为“推拿专家”曾多次受邀赴北京,为刘少奇、宋庆龄、董必武、王稼祥、彭德怀、刘伯承、陈毅、陆定一等领导和来华访问的外国知名人士治病,疗效卓著,手到病除,享誉国外。1954年他入华东医院工作,1958年与程门雪一起作为上海中医界的代表出席了“全国医药卫生、技术经验交流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同年,受宋庆龄、陆定一的委托,在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所推拿学校,并设立了推拿门诊部,朱氏任校长和推拿门诊部主任,自编教材,亲自授课,先后培养了500余名学生,现分布全国各地,桃李满天下。朱氏先后担任华东医院推拿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全国医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推拿科学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医推拿学会名誉主席等职。并被载入《上海医学学者名录》、《中国人名词典》。朱氏曾主编《中医推拿学》,著有《推拿发展史》,修订《中医大辞典》推拿部分,撰写《近代中医名医选》推拿部分。子鼎成,继其业。
 
    学术特点
 
    朱氏悉心钻研岐黄之道达半个多世纪,博采众长,深谙“一指禅推拿”的真谛。朱氏认为学推拿者,要明阴阳,识脏腑,循经脉,守孔穴,不然开口动手便错。研究推拿疗法,不但要有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还必须熟谙经络穴位,掌握每一穴位的阔数之度,深浅之状,高低所至,以及功效主治,方能布阵用兵。朱氏主张“循经取穴,因人、因症、因部位而治”的原则治病,要区别不同对象,有同病异治者,有异病同治者,有上病下治者,有下病上治者,有从阳引阴者,有从阴引阳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一指禅推拿是推拿医学中独特的一个流派,作为一指禅推拿的传人,朱氏师古而不泥古,其推拿风格独到,手法纯熟细腻,指力强健灵巧,推拿手法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朱氏提出手法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以和为贵,用力应深透、节律、持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提倡推拿医生必须苦练手法,切忌刚强粗暴;将病人搞得痛苦不堪,甚至伤关节、损元气,非但不能治病,反而有害健康。
妙手回春一指禅 一代推拿名医朱春霆
 
    在临床治疗中,朱氏不仅把黄墙朱氏祖传的内外科医论及经络学说融化到推拿治疗中,而且不断地钻研古代医学著作,并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来充实自己的医学理论知识。朱氏极为推崇李东恒《脾胃论》的学说,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朱氏治疗胃脘痛造诣颇深,指出脾胃的升降、运化功能,有赖于肝的正常疏泄及肾阳的温煦推动,如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则会出现肝胃不和、肝脾不和的病理变化;如肾阳不足,则出现脾胃虚寒的病理变化。当过食生冷,或外感寒邪,寒积于胃,可使胃寒而痛;当忧郁、恼怒伤肝,肝气失于疏泄而犯胃,亦可致胃脘痛,肝气郁结化火还可伤阴,可使疼痛加重或使病程缠绵。朱氏归其病源不外喜、怒、悲、忧、恐五志过极,胃气虚乏,运化失常,继之以劳役过度,饮食失节,伤及脾胃元气所致。朱氏运用一指禅推拿手法治疗胃脘痛,手法独到,疗效显著。朱氏认为治疗胃脘痛必须从养护着手,元气宜聚不宜散,元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用胃气来滋养元气则人体安。推拿是中医外治法之一,用推拿治疗胃脘痛,是以手代针药,取功效于指端,通过手法的运用,调和营卫达到机体的平衡,其优点是既治愈疾病又不伤害机体。
 
    验案一则
 
    以下就朱氏治疗胃脘痛验案为例,以示其推拿手法之一斑。
 
    王×,男,66岁。胃脘痛数年不已,于情志不适,或冷暖变化时痛甚。苔腻,脉弦。此肝气郁结,气滞胃脘而作痛。治拟疏肝理气,和营通络。一、取穴:中脘、章门、期门、脾俞、胃俞、肝俞、足三里、太冲。二、手法:1、推法(即一指禅推法),术者以单手或双手的大拇指的指端或螺纹面或桡侧偏峰着力于治疗部位或经穴,沉肩、垂肘、悬腕、指吸定而掌空虚,通过腕部内、外摆动和拇指关节同步屈伸运动,使功力集中于指端并持续作用经穴,透过肌表直达内脏或病所。一指禅推法可分轻、重二法。轻推循经而走如行云流水,重推力透溪谷如雷霆万钧。操作是,医者必须集中思想,双目凝视,舌抵上腭,鼻息调匀,气沉丹田,将全身之功力运至拇指之尖,然后轻柔缓慢地落指于施治的穴位。该法具有疏通经络,调营和卫,泻热散寒,祛瘀消滞,补中益气之功效。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和经穴,可治疗内、外、妇、儿、骨伤及五官科各种疾病。2、摩法,术者以食、中、无名指螺纹面吸附于患者体表面,三指并拢,作连续而有节律的抚摩,缓摩为补,急摩为泻。或用掌心在脘腹部作环形抚摩,顺时针方向为泻法,逆时针方向为补法。操作时圆周由小到大,周而复始,无需悬腕,腕与掌平。该法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消积化滞、消肿退热、双向调节胃肠蠕动的功效。摩法与指禅推法结合,组成复合手法(推摩法),治疗脾胃病,效佳。推摩时要求不轻、不重、不缓、不急,以每分钟100周的频率施之。3、患者仰卧位。医者以拇指按法取足三里与太冲穴,足三里用补法(力度仅限于肌肉之间,缓缓揉动),太冲用泻法(力度深透经穴、骨骼,压力垂直持续作用其上),先左后右,共约5分钟。共治疗了10余次后痊愈。
 
上海中医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上海,200030) 顾宏平 
[医药网整理,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一指禅偏锋推法

【动作定义】
    用拇指偏锋着力进行一指禅推法的手法
【动作要领】
    医生掌指部自然伸直,拇指内收,以拇指桡侧偏锋着力于治疗部位,腕关节放松,然后,沉肩,垂肘,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的掌指关节或拇指的指骨关节的屈伸活动,使用所产生的功力作用于治疗部位。

【动作要求】
 1.腕关节要放松
 2.动作要轻快
 3.着力点要吸定
 4.频率为每分钟160次

【临床应用】
 治疗失眠,治疗头痛、头晕,治疗近视眼,或视物酸胀,干涩,两眼睛模糊 ,治疗牙痛,治疗面瘫。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