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名由来]
计名“欲擒故纵”,它的哲理源头,可追溯到《老子》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又《鬼谷子·谋篇》:“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中国军事史上成功运用此计,并对此计的定名有重大影响的,当初诸葛亮率蜀军远征南蛮时,七擒七纵蛮王孟获。对诸葛亮来说,七擒七纵皆手段,而目的只有一个:征服南蛮首领和百姓的“心”。因而这一战役胜利的意义,不仅是军事上的,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是诸葛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实行的民族政策的胜利。
[原文]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译文]
逼得敌军太紧,对方就会回师反扑。如果让敌军逃跑,就可以削减其气势。追击敌人,只需紧随其后而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待其溃散时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这是《周易》需卦卦辞“需。有孚,光享贞吉……”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前人批语]
所谓纵者,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擒七纵,即纵而蹑之;故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若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译文]
这里所说的“纵”,并不是说要将敌人放掉;而是说的要跟随他,只是稍许放一些罢了。《孙子兵法》所讲的“穷寇勿追”。也就是这个意思。所谓“不追”,并非说不必追赶了,只是说不要把敌人逼迫得太紧。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就是采取放了他而又跟踪他的办法。正因此,才需要迂回曲折地向前推进,一直跟踪孟获进军到五谷不生的荒僻地方。诸葛亮的“七纵”孟获,本意在开辟和拓展蜀汉的地盘,因此需要借助蛮王孟获来收服南方各少数民族,严格地讲,并不属于兵法的范围。如果从战争角度讲,那么,既然已经把敌人逮住了,就不能轻易放了他。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