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新探
——汉苗蚩尤神话传说之比较
张启成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蚩尤是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因为他曾经是赫赫有名的黄帝的可怕的对手。聪明而善战的黄帝几乎惨败在他的手中,经历了多次激烈的战斗,黄帝始终战不了上风,直到关键性的涿鹿大战,黄帝才打败了并杀死了蚩尤,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从此,黄帝的地位不断地上升,成为正义、智慧与力量的化身,在人间他是威临四方的中央之帝,在天上他是统管万神的“玉皇”。而与之相反,蚩尤则由“古天子”降为“战神”、“兵主”,甚至于成为撤旦式的恶魔。
对于蚩尤,不少著名的史学家与神话学家曾对他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蚩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他们仅仅是根据汉文献记载的资料加以研究的,而这些文献资料又大都明显地受到了以黄帝为中心的中国古史系统的影响,因而研究的结论难免失之于偏颇,往往以成败论英雄,褒贬不当之处时有所见。近几年来。随着苗学研究的蓬勃兴起,诸如《苗族简史》、《蚩尤的传说》、苗族研究论丛》等著作相继出版,为蚩尤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与新的角度,而其中尤以《蚩尤的传说》最有价值。《传说》是蚩尤的后裔——苗族人民对其先祖蚩尤与黄帝作战经过的记述与回忆。这些经过几千年口耳相传的记录,虽然其史料价值不是很高,但毕竟是汉文献资料的一个重要补充,对进一步研究蚩尤的神话传说,很有启发意义。
本文拟通过对汉、苗蚩尤神话传说异同的比较,对下列问题作一些新的探索与评价。
一 蚩尤确为苗族的先祖
在汉文献资料中,最早明确地把蚩尤与苗民联系起来的是《尚书·吕刑》:
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法。杀戮无辜,爱始为淫劓、(耳刂)、杨、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皇帝(指黄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
《吕刑》又作“甫刑”,该文作于西周的周穆王时期已有定论。该文认为蚩尤始作祸乱并滥施“五虐之刑”,因而蚩尤及其苗民被黄帝所诛灭。值得注意的是“若古有训”的提法,这说明该传闻当来自更古的年代。又《史记·殷本纪》引《汤诰》曰:“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与,有状。”《索隐》曰:“谓蚩尤作乱,上天乃不佑之,是为弗与。有状,言其罪大而有所形状,故黄帝灭之,”由此可见,《吕刑》的古训,当来自《汤诰》。汤是商王朝的开国君主,处于夏末商初之际,可见远在公元前16世纪,商王汤业已确认苗民的首领人物蚩尤是古代有影响的历史人物。
《苗放简史》说:“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很古的时候就生活着很多原始人类,他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过艰苦的劳动,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叫‘九黎’,以蚩尤为其首领。”“苗族人民较普遍地将‘蚩尤’视为自己的先祖。”
根据汉文献资料的记载,结合苗族有关蚩尤的大量的民间传说来看,确认蚩尤为苗族显赫的先祖,当是无可置疑的。
二蚩尤的族别渊源
蚩尤的族别渊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值得加以认真的探讨。据汉文献资料的记载来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蚩尤应当是姜姓神农氏炎帝的后裔。《路史后记·蚩尤传》说:“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后也。”《初学记》引《归藏·启噬》曰:“蚩尤出自羊水,八跋八趾。”“羊水”即“姜水”,这与《国语·晋语》所说的“炎帝以姜水成”相印证,其意自明。又《后汉书·西关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这是说西羌族原本出自三苗,是姜姓的一个别支。又据《苗族古歌》云,苗族史诗的第一人为“姜央”,更可证蚩尤为姜姓的后裔,与神农氏炎帝有密切的关系。这是其一。
其二,从图腾标志来看,牛是农耕部落的标志。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神农氏炎帝为农业的创始者,神农氏的特征是“人身牛首”。而“田耕女织”[1]的蚩尤部族也以牛为图腾标志。任(日方)《述异记》说:“(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秦汉间说:蚩尤耳鬃如剑戟,头有角。”又说:“蚩尤兵头有角,与轩辕(黄帝)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中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角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存也。”苗族流传的《蚩尤神话》也说:“蚩尤头戴牛角帽”,“牛头上的利剑将龙兵将开肠破肚,人倒肠流。”“九帅(指蚩尤手下的九个军事首领)铜宝剑砍落在水中后,仍以牛头上的牛角帽与二龙公和雷老五奋战。”[2]这与《述异记》的记载是一致的,并可互相发明。而更重要的是,贵州西部的苗族,至今仍保留有幼儿戴牛角帽的习俗。此外,“蚩尤”的“尤”字,鱼鼎七铭的铭文写作[岑],分明是人戴牛角帽而帽中有利剑的象形。汉文献资料、苗族的传说与习俗,以及“尤”字铭文的象形意义,这四者的合一,足以证明“牛”是蚩尤部族的图腾标志,蚩尤是“人身牛首”的神农氏的后裔。又根据民俗学的常识,祭祀先祖禁用图腾之物,这一点,在《述异记》中也有确证,其卷上云:“太原村落间,祭蚩尤不用牛头。”这与汉族的以牛、猪、羊三牲祭祀祖先与神明判然有别。
其三,再从医药与地点等方面来考察蚩尤与神农氏的关系。众所周知,神农氏炎帝又是医药之祖。而这一点,在苗族的《蚩尤神话》中也有反映。该文说蚩尤曾在“岂茫岂冒”(苗语,意谓崇山峻岭)向一位名叫“老生翁”的人拜师学艺,因而蚩尤“掌握了一百二十种药,成了能治百病,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神医。”
此外,苗族传说《蚩尤传神药》则是专门叙述这一方面内容的。又据欧志安的《论湘西苗族医药》一文说,苗族医药理论之一为“姜雄之说”。由此可知,蚩尤拜师学艺的那位“老生翁”,乃是姜姓神农氏的别称。蚩尤精通医药这一点,在汉文献资料中没有反映出来。这个相异点,不仅证明了苗族关于蚩尤的传说有其自己独特的来源,而且也进一步证明了蚩尤是姜姓神农氏的后裔。再就地点而言,据汉文献资料的记载,蚩尤与神农氏都曾活动在山西太原一带。上文已提及过,“太原村落间,祭蚩尤不用牛头。”《述异记》卷下云:“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山西太原,这个相同的活动地点,也是蚩尤与神农氏有密切关系的一个有力的佐证。又据《蚩尤神话》说,蚩尤与他的死对头雷老五(实指黄帝,下详),曾先后向老生翁学艺,学得一身好本领,老生翁送给蚩尤的是一把铜宝剑,给雷老五的一把铜斧。铜斧者,神斧也。这与“神釜(通斧)冈”的名称又何其相合,而据张衡《西京赋》“蚩尤秉钺”的记载,钺,大斧也。那把神斧是蚩尤的。可是据《中国文化史研究汇刊》卷二刘(铭)恕《武梁氏石室所见黄帝蚩尤战图考》说,蚩尤“左右手一持戈、一持剑。”可证蚩尤得铜剑的说法是更有依据的。
但蚩尤的族另渊源并不限于神农氏炎帝,蚩尤与北方之神玄武,北方之帝颛顼也有密切的渊源。颛顼本是雄居北方著名的部族首领,据《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他是黄帝的子孙,号称高阳氏,但宋代著名学者欧阳修对此早有怀疑,他认为这是春秋时代的大一统思想,把不同族别的首领人物,都融合成一个系统了,这个见解是正确的。据《史记·秦本纪》云:“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又据屈原《离骚》自称:“帝高阳之苗裔兮。”秦本是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到周宣王时,秦仲为周王朝的大夫,至周平王东迁,因秦襄公护驾有功,才列入诸夏之国,可见秦本非华夏文化的系统。楚王自称蛮夷,也与华夏文化判然有别,苗族传说《蚩尤传神药》说[3],蚩尤之世,天庭之神为“祝氏阿融”。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礼号谥记》与《会文嘉》均载祝融为颛顼之后。可证颛顼在蚩尤之前。
蚩尤的族别渊源与颛顼有密切的关系,可从下列四个方面得到证明:
其一,颛顼与欢头,苗民的血缘关系。《山海经·大荒北经》:“颛顼生欢头、欢头生苗民。”《风俗通义》也说:“颛顼有子曰黎,为苗之民。”据苗学专家的研究,欢头与苗民乃是苗族的不同分支,苗族至今仍有欢姓。又苗民黎姓,《山海经》早已记载,东汉著名学者郑玄等均认为蚩尤是九黎之君,《苗族简史》也确认蚩尤为“九黎”的首领。由此可证蚩尤与颛顼族确有密切的血缘关系。
其二,从蚩尤明晓天时,验证蚩尤与颛顼的继承关系。《管子·五行》:“蚩尤明午天道,故使当时”。苗族《蚩尤神话》也说蚩尤“懂天知地,明晓阴阳。”我国自古就以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宿来确定天时,东方七宿为青龙,南方七宿不朱鸟,西方七宿为白虎,北方七宿为玄武。据近年考古发掘,在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中,已有二十八宿、三环图,盖于宇宙论等较为完整的天文体系,并有用蚌壳堆塑的龙、龙图案。这是6500年前的实物。据《史记·五帝本纪》云,帝颛顼已懂得“载时以象天。”《集解》引皇甫谧曰:“(颛顼)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都是濮阳,这该不是偶然的巧合吧。又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黎。帝令黎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风俗通义》:“颛顼有子曰黎,为苗之民。”据杨汉先《贵州省威宁县苗族古史的传说》一文的记载,蚩尤是苗族的第七代领导人物,苗族第三代是高杜觉地奥与连地吾在少,这一时期“领导人的功绩”,是“发明四季、年、月、日的分法,四处游历观察天时,”高杜觉地奥与连地吾在少,虽然未必就是颛顼的后裔黎与噎,但蚩尤及其先祖的明晓天时,必然与颛顼有关,则是可以肯定的。
其三,蚩尤、颛顼都是北方玄武之神的后裔。北方玄武之神,又称玄冥。玄武古人或理解为黑色龟,或理解为黑蛇,但更多的学者理解为黑龟、黑蛇相交的合体。从北方七宿星象龟、蛇连接的象形来看,参证以汉石刻中龟、蛇相交的图形,后者的理解是正确的。据《述异记》载:“汉武帝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正是龟、蛇相交玄武的形象。《山海经》说:“雨师妾,其为人黑,两手各持一蛇。”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与黄帝大战时,“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太平御览》卷九引《史记》曰:“蚩尤氏能征风召雨。”而苗族的《蚩尤神话》也说,蚩尤能“呼风唤雨”。蚩尤这种呼风唤雨的本领是从何而来的呢?显然来自玄武图腾的神力。同一个蚩尤,具有两种不同的图腾,这是否有依据呢?是有依据的,因为根据国外现代民俗学家的考察,诸如澳大利亚等的土著部族,都普遍地存在有主图腾与副图腾共存的现象。如果说“牛”是蚩尤族的主图腾,那么“玄武”便是蚩尤族的副图腾。说蚩尤与玄武神之间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尚有另一个佐证。那就是蚩尤具有北方玄武神的“黑”的特征。苗族《蚩尤传说》一文,明确指出蚩尤出世时的特征是“额头有两个包,黑毛披肩盖眉。”杨汉先的《贵州省威宁县苗族古史》一文也说,蚩尤的内兄开曰元老所带领的“常胜军(苗语意为黑兵)。”至今苗族尚有青(黑)苗、白苗、花苗等区分。可见,蚩尤与北方的青苗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据王嘉《拾遗记》载,高阳氏颛顼本是“黑龙”与“北辰”的后裔。可证蚩尤、颛顼都与北方之神玄武在族别方面有密切的渊源。
就苗族的《传说蚩尤》来看,蚩尤的妻子乃是汪洋大海中的龙女,龙女之兄名叫“风郎”,分明是“风伯”的别称,至于那位龙女自然是“雨师妾”了。“风郎”即开曰元老,他所带领是“黑兵”,由此推断,蚩尤的岳父老龙公,自然是“黑龙了”。
神话传说乃是历史的曲折反映。由上述各种材料来看,大致可得出如下的结论。蚩尤族应是姜姓神农氏部族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个分支的前四代领导人物与颛顼部族的一个分支以婚姻的形式结成了联盟,沿续到蚩尤这一时期,便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蚩尤部族的父族为牛图腾,其母族不龟蛇图腾,因而蚩尤部族乃有双重的图腾标志。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根据威宁县苗族传说的资料来看,他们的第一代领导人物原居住在今青海积石山一带,而他们更早的祖先则是“由日没方向移到此地的”。此外,《传说蚩尤》说:“从前,苗家是住在天寒地冻地方,由那里迁到黄河”。因而苗族的渊源有西域说与西伯利亚说两种。通过对蚩尤族别渊源的分析,应该说这两种说法都是有依据的。
三、蚩尤与黄帝战争的性质
据汉文献资料的记载,对蚩、黄之战的性质,大体而言有两种态度。《汤诰》与《吕刑》对蚩尤持否定的态度。此后以儒家为主的文献资料,便是这种态度的沿续与发展。其中有的指责蚩尤是因为到处扩张、用兵不止而导致自身的灭亡。《逸周书·史记篇》说:“武不止者亡。昔阪泉(蚩尤)用兵无已,诛战不休、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独(涿,鹿,诸候叛之,阪泉以亡。”《太平御览》引《龙鱼河图》曰:“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最后终于被黄帝所“制伏”。有的则认为蚩尤的灭亡是背叛父的结果。《大戴礼·三庙记》曰:“蚩尤……及利无义,不顾厥亲,以丧其身。”诸先生补《史记建元以来诸侯年丧》载田千秋上书曰:“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叛父,黄帝渡江。”这样蚩尤就成为叛上作乱、残杀无辜、倚杖武力,兼并天下,背亲叛父,倒施逆行的罪魁祸首。但与之相反,道家、法家对黄帝则颇有微辞。《庄子·盗跖篇》:“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商君书》说得更明确:“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既殁,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但就汉文献资料记载的主体倾向来看,重点是贬毁蚩尤。这已深刻地影响到对“蚩”字的字义解释。《方言》:“蚩,悖也。”《广雅·释诂》:“蚩,乱也。”至于道家,法家一些著作对黄帝的指责,虽然为数很少,但却很重要,因为这些评价毕竟从一个侧面透露了复杂的历史情况,黄帝也并非是仁义道德的典范。
在苗族流传的蚩尤传说中,对蚩尤与黄帝的评价大体而言也有两种态度。就主体方面而言,苗族后裔认为他们的先祖蚩尤,是一位文武双全、艺高胆大,嫉恶如仇、仁慈信义的部族首领。蚩尤遵奉其父的教导:“带领苗家男耕女织,造精良武器,防止异族来犯,保卫苗家过太平日子。”[1]因而黄帝与蚩尤之战,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正义在于蚩尤的一方,苗族的蚩尤传说,把黄帝说得很坏。苗族《蚩尤神话》中,把黄帝化成了“雷老五”,认为雷老五是导致蚩尤被杀的主要原因。该文写雷老五先、用欺骗的手段,取得了老生翁的好感,学得了本领,哄得了神斧,然后与蚩尤结成兄弟,利用蚩尤的仁慈之心,叫蚩尤到地府为自己的亲人治病,借此机会以谋取蚩尤美貌的妻子与蚩尤七位似花如玉的女儿,结果搞得蚩尤妻死女亡。最后雷老五又取合黄龙公,赤龙公,以强斯弱,以众暴寡,杀死了蚩尤。因此在苗家的传说中,雷老五(实指黄帝)是一个奸诈狡猾、妒忌贤能,背信弃义、心肠歹毒,好色而不择手段的恶棍。为什么说雷老五就是黄帝的华身呢?因为黄帝本是雷神,兹举五证如下:
1、《河图稽命征》:“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黄帝轩辕于青邱。”
2、《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云:“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
3、《河图帝纪图》:“黄帝以雷精起。”
4、《春秋合诚图》:“轩辕,主雷雨之神也。”
5、《大象列星图》:“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龙之体,主雷雨之神。”
由上可证,苗族《蚩尤神话》中的雷老五就是指黄帝。苗族后裔对黄帝的指责也并不亚于汉文献资料对蚩尤的指责。
但苗族的传说,对蚩尤也是一片歌颂赞扬之声。苗族的《传说蚩尤》就说蚩尤因“骄傲之故”,听不进忠告,“狐意行事”,“一意追击”敌人,最后中了敌人圈套,从而导致战争的失败。此外,尚有《三神助蚩尤成家》一文,认为不是雷老五夺取蚩尤的妻女,而是蚩尤在牛神、猪神、门神的帮助下,在天庭“挑逗五雷的第七个老婆”,最后终于结亲成家。该文虽是以嘲笑戏谑的口吻描写雷五“丢了夫人又折兵”的,但也透露了这样的一个消息,在蚩尤与黄帝的矛盾冲突之中,有些事端也是由蚩尤一方引起的。蚩尤窃妻的事,并不是毫无史实依据的游戏之笔,因为在《苗族迁徙歌》中曾有这样的诗句:“格未施展美人计,将两女嫁给苗家为诱饵。”格未,苗语,指掌据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的首脑人物,可译作国王、皇帝(黄帝)。蚩尤窃妻的传说,很可能就是这一史实的曲折演化。
蚩尤与黄帝之战,是在神农氏炎帝衰退或死亡的背景下发生的。蚩尤是神农氏炎帝的后裔,是炎帝部族的一个重要分支的首领。而炎帝与黄帝的关系,据《国语·晋语》说:“昔少典氏取子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类,故黄帝为姬姓,炎帝为姜姓。二帝用师以相济(通‘挤’,指导相排挤),异德之故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种)。”韦昭注:“神农三皇也,在黄帝前,黄帝灭炎帝,灭其子孙耳,明非神农可知也。”按:韦昭注是。从民俗学观点来看,黄帝族与炎帝族本是少典氏部族的两个分支,一支属于姜姓,一支属于姬姓,是两个不同的部族,图腾标志也不同。少典氏部族衰落后,神农氏部族蓬勃兴起,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所以后世誉为“至德之世”。神农氏炎帝没落之后,在部族首领的继承权问题上出现了一些争吵与麻烦,最后蚩尤族占了上风,沿袭了部族首领的称号,故应劭称蚩尤为“古天子”[2]。
根据汉文献资料的记载来看,蚩尤部族的足迹遍及山西太原、河北与山东一带,最后筑城定居河北涿鹿时,据《蚩尤神话》的说法,蚩尤拥用“九帅”、“七十二将”与“八十一寨”,前有铜制的“精良武器”,在五千年前的上古时代,这当然是一支“威震天下”的队伍了。但蚩尤为什么能由“阿吾十八寨发展成了八十一寨”呢[3]?在部落纷争的岁月里,这样迅速的发展,不可能只是单纯的人口增殖的结果。因为据《贵州省威宁县苗族古史传说》所载,蚩尤上一代苗族首领统治的时期,才有“十二个大村”。两个时期,由十二寨发展到十八寨是正常的。而在蚩尤的领导时期,由十八寨发展到八十一寨,则必然含有军事兼并的因素。《管子·地数》的记载证实了这一点该文说:“葛庐之山发而出水,金(铜)从之,蚩尤受而之以为剑铠矛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十二。”按此相推,蚩尤部族当发迹于山西太原,发展壮大于齐地(今山东北部),振威称雄于河北涿鹿。由此可证,蚩尤部族在发展壮大一称雄定居的过程中,不可能不与其它部落发生过多次流血的斗争,否则蚩尤也不会有“战神”、“兵神”、“兵主”的称号。
另一方面,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也并非是后世所称誉的“仁义之师”,《商君书》说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倒是比较符合实情的。
柳宗元《封建论》说:“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之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这个结论是比较客观的。蚩尤与黄帝之战,实际上就是两个势力强大的“众群之长”的权力和利益的争夺。黄帝是战争的胜利者,但并非是仁义的化身;蚩尤是战争的失败者,但也不是罪魁祸首。
四、战争的经过与蚩尤失败的原因
蚩、黄之战,据《山海经》的记载,过程并不复杂,只是经过两个回合的斗争,蚩尤就被杀死了。其《大荒北经》曰:“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于冀州之野,应尤畜水,蚩尤请风伯、雨顺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有的传说,认为蚩、黄之战是经过三次激烈的斗争,黄帝才取得胜利的。王充《论衡·率性篇》:“黄帝与炎帝(实指蚩尤)争为天子,教熊罴貔虎以战于阪泉之野,三战得志,炎帝败绩。”《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曰:“神农氏衰,黄帝修德化民,诸侯归之,黄帝于是乃扰驯猛兽,与神农氏(应指蚩尤)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克之,又征诸侯,使力牧、神皇直讨蚩尤氏,擒之于涿鹿之野,使应友杀之于凶黎之丘。”[4]
也有传说,认为蚩、黄之战经历了九次的战斗,黄帝才取得最后的胜利,《太平御览》引《黄帝元女战法》云:“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引《广成子》曰:“蚩尤铜兵喋石,飞空走险,以馗牛皮为鼓,九击止之,尤不能飞,遂杀之。”
苗族关于蚩、黄之战的传说,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传说蚩尤》认为蚩尤是在一次性的战斗中被杀的。《苗族迁徙歌》认为是经过两次激烈的战斗被杀的。而《蚩尤神话》认为是蚩尤战胜三次,在第四次大战中被杀的。对战争的时间及大战的经过说得比较平实的。是杨汉先的《贵州省威宁县苗族史传说》,该文说:“初时敌人攻不下,双方相持共七年之久。”“敌人名老教福自老(译音)、开元福自老(译音)、山岛觉地福(译音)。此三敌人来自福地(即汉地),菜色米夫地,向苗族居地太平原进攻。战争展开在图南玉末河边的公牛关(译音),敌人乘七十只独木舟及七十对大析船渡江而来,作了七层的包围。这时开曰元老三人抬头向天厉声呼风唤雨,顿时朵朵黑云降下,敌人惶恐而逃。敌人逃反又去准备火炮,不久又反攻来。火炮(张按:当指雷火)打来落到开曰元老三人的队伍中,炸翻人马很多,开曰元老三人战不胜敌人,便带领人民逃走,此后乃无栖身之地。”
“威震天下”的蚩尤部族为什么经过多年的相持战而终于失败呢?分析起来大约有如下几点原因:
其一,黄帝善于利用神农氏炎帝没落时姜姓的内部矛盾,依靠部落联盟的强大力量来战胜蚩尤部族。毛星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一书的《前言》中说道:“那时黄帝族,炎帝族和居住东方的夷族结为联盟,由一百个氏族组成,号为百姓,以对抗黎族和苗族。”虽然部份内容欠精确,但总体精神是正确的,但为什么黄帝能组合成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呢?顾颉刚《古史辨》第七册中册说:“秉姓殆内乱而为姬姓所乘与?”这个猜测是正确的。由于姜姓的内乱,虽然蚩尤最后占了上风,但炎帝族的一些其它分支,出于对蚩尤的不满,便加入了黄帝的联盟军。同样,以齐地为根据地的东方夷族,也因为蚩尤在齐地的多次兼并部落,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最后参加了黄帝的同盟军。这些情况在苗族的《蚩尤神话》中也有线索可找,据该文说,首先是赤龙公(当为炎帝族)的夫人垂耳妖婆洗劫了“阿吾十八寨”,才揭开了蚩尤“打龙”战争的序幕。其后垂耳妖婆被杀,其兄——黄河下游的黄龙公(当指东夷)为妹复仇,才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最后是由雷老五(黄帝)出面,联合赤龙公共同攻打蚩尤,终于导致蚩尤的失败。
其二,黄帝在军事上的足智多谋。这一点不仅汉文献资料的较多的记载,就是苗族的传说也有类似的说法,试看下列例证:
1、《贵州省威宁县苗族古史传说》载:“在污水河作战一次,敌人以草兵乘船攻击开曰元老,经三日三夜草兵不动,始知敌人伪进攻。”
2、《苗族迁徙歌》:“格未(黄帝)施展美人计,将两女嫁给苗家为诱饵。”
3、《太平御览》引《志林》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令风后法斗(指北斗星)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4、《太平御览》引《黄帝元女战法》曰:“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起,妇人曰:‘吾元女也,子欲何为?’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遂得战法焉。”
5、《孙子·行军篇》:“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诸葛亮曰:“山陆之战,不升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不逆其虚。此兵之利也。”李筌曰:“黄帝始受兵法于风后,而灭四方,故曰胜四帝也。”
黄帝清通兵法,现已初步得到文物和证明,据1990年7月16日《光明日报》编辑的《文摘》的报导,题为《河南发现〈风后八阵兵法图〉》,原文如下:“河南省密县最近发现我国最早的《风后八阵兵法图》,它把我国史载八阵兵法的历史推前了两千五百年。此图发现于河南密县刘寨云崖宫(即轩辕黄帝宫)。史载轩辕黄帝九败于蚩尤后退守于此,修宫阙,炼七年,并与大将风后演创八阵兵法,后在涿鹿一战击杀蚩尤。该图共九幅,一幅为八阵正图,其余八幅名为:一阵势、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天垂阵、虎翼阵、岛翔阵、龙蟠阵。”
其三,据苗族《传说蚩尤》一文的记叙,认为蚩尤的失败是由于中了敌方的诱兵之计,其父老苗公曾“要蚩尤停止追击。理庄稼,积粮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但“蚩尤听不进老苗公的话,而是一意追击。”其妻龙女,基内兄风郎的忠告,他也一概不听。因而传说者称蚩尤为“骄将”。此事详见该文第五节:“蚩尤失策,苗家迁出故地”(小标题)。这是苗族后裔对自己先祖战争失败的经验总结,应该是可信的。
结言:本文只是试图通过对汉苗蚩尤神话传说的分析比较,对蚩尤与蚩、黄之战作一番新的探索,并力图结合新的文物、考古的发现加以论证,但只是一得之见,并非定论,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汉苗蚩尤神话传说之比较
张启成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蚩尤是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因为他曾经是赫赫有名的黄帝的可怕的对手。聪明而善战的黄帝几乎惨败在他的手中,经历了多次激烈的战斗,黄帝始终战不了上风,直到关键性的涿鹿大战,黄帝才打败了并杀死了蚩尤,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从此,黄帝的地位不断地上升,成为正义、智慧与力量的化身,在人间他是威临四方的中央之帝,在天上他是统管万神的“玉皇”。而与之相反,蚩尤则由“古天子”降为“战神”、“兵主”,甚至于成为撤旦式的恶魔。
对于蚩尤,不少著名的史学家与神话学家曾对他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蚩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他们仅仅是根据汉文献记载的资料加以研究的,而这些文献资料又大都明显地受到了以黄帝为中心的中国古史系统的影响,因而研究的结论难免失之于偏颇,往往以成败论英雄,褒贬不当之处时有所见。近几年来。随着苗学研究的蓬勃兴起,诸如《苗族简史》、《蚩尤的传说》、苗族研究论丛》等著作相继出版,为蚩尤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与新的角度,而其中尤以《蚩尤的传说》最有价值。《传说》是蚩尤的后裔——苗族人民对其先祖蚩尤与黄帝作战经过的记述与回忆。这些经过几千年口耳相传的记录,虽然其史料价值不是很高,但毕竟是汉文献资料的一个重要补充,对进一步研究蚩尤的神话传说,很有启发意义。
本文拟通过对汉、苗蚩尤神话传说异同的比较,对下列问题作一些新的探索与评价。
一 蚩尤确为苗族的先祖
在汉文献资料中,最早明确地把蚩尤与苗民联系起来的是《尚书·吕刑》:
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法。杀戮无辜,爱始为淫劓、(耳刂)、杨、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皇帝(指黄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
《吕刑》又作“甫刑”,该文作于西周的周穆王时期已有定论。该文认为蚩尤始作祸乱并滥施“五虐之刑”,因而蚩尤及其苗民被黄帝所诛灭。值得注意的是“若古有训”的提法,这说明该传闻当来自更古的年代。又《史记·殷本纪》引《汤诰》曰:“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与,有状。”《索隐》曰:“谓蚩尤作乱,上天乃不佑之,是为弗与。有状,言其罪大而有所形状,故黄帝灭之,”由此可见,《吕刑》的古训,当来自《汤诰》。汤是商王朝的开国君主,处于夏末商初之际,可见远在公元前16世纪,商王汤业已确认苗民的首领人物蚩尤是古代有影响的历史人物。
《苗放简史》说:“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很古的时候就生活着很多原始人类,他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过艰苦的劳动,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叫‘九黎’,以蚩尤为其首领。”“苗族人民较普遍地将‘蚩尤’视为自己的先祖。”
根据汉文献资料的记载,结合苗族有关蚩尤的大量的民间传说来看,确认蚩尤为苗族显赫的先祖,当是无可置疑的。
二蚩尤的族别渊源
蚩尤的族别渊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值得加以认真的探讨。据汉文献资料的记载来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蚩尤应当是姜姓神农氏炎帝的后裔。《路史后记·蚩尤传》说:“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后也。”《初学记》引《归藏·启噬》曰:“蚩尤出自羊水,八跋八趾。”“羊水”即“姜水”,这与《国语·晋语》所说的“炎帝以姜水成”相印证,其意自明。又《后汉书·西关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这是说西羌族原本出自三苗,是姜姓的一个别支。又据《苗族古歌》云,苗族史诗的第一人为“姜央”,更可证蚩尤为姜姓的后裔,与神农氏炎帝有密切的关系。这是其一。
其二,从图腾标志来看,牛是农耕部落的标志。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神农氏炎帝为农业的创始者,神农氏的特征是“人身牛首”。而“田耕女织”[1]的蚩尤部族也以牛为图腾标志。任(日方)《述异记》说:“(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秦汉间说:蚩尤耳鬃如剑戟,头有角。”又说:“蚩尤兵头有角,与轩辕(黄帝)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中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角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存也。”苗族流传的《蚩尤神话》也说:“蚩尤头戴牛角帽”,“牛头上的利剑将龙兵将开肠破肚,人倒肠流。”“九帅(指蚩尤手下的九个军事首领)铜宝剑砍落在水中后,仍以牛头上的牛角帽与二龙公和雷老五奋战。”[2]这与《述异记》的记载是一致的,并可互相发明。而更重要的是,贵州西部的苗族,至今仍保留有幼儿戴牛角帽的习俗。此外,“蚩尤”的“尤”字,鱼鼎七铭的铭文写作[岑],分明是人戴牛角帽而帽中有利剑的象形。汉文献资料、苗族的传说与习俗,以及“尤”字铭文的象形意义,这四者的合一,足以证明“牛”是蚩尤部族的图腾标志,蚩尤是“人身牛首”的神农氏的后裔。又根据民俗学的常识,祭祀先祖禁用图腾之物,这一点,在《述异记》中也有确证,其卷上云:“太原村落间,祭蚩尤不用牛头。”这与汉族的以牛、猪、羊三牲祭祀祖先与神明判然有别。
其三,再从医药与地点等方面来考察蚩尤与神农氏的关系。众所周知,神农氏炎帝又是医药之祖。而这一点,在苗族的《蚩尤神话》中也有反映。该文说蚩尤曾在“岂茫岂冒”(苗语,意谓崇山峻岭)向一位名叫“老生翁”的人拜师学艺,因而蚩尤“掌握了一百二十种药,成了能治百病,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神医。”
此外,苗族传说《蚩尤传神药》则是专门叙述这一方面内容的。又据欧志安的《论湘西苗族医药》一文说,苗族医药理论之一为“姜雄之说”。由此可知,蚩尤拜师学艺的那位“老生翁”,乃是姜姓神农氏的别称。蚩尤精通医药这一点,在汉文献资料中没有反映出来。这个相异点,不仅证明了苗族关于蚩尤的传说有其自己独特的来源,而且也进一步证明了蚩尤是姜姓神农氏的后裔。再就地点而言,据汉文献资料的记载,蚩尤与神农氏都曾活动在山西太原一带。上文已提及过,“太原村落间,祭蚩尤不用牛头。”《述异记》卷下云:“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山西太原,这个相同的活动地点,也是蚩尤与神农氏有密切关系的一个有力的佐证。又据《蚩尤神话》说,蚩尤与他的死对头雷老五(实指黄帝,下详),曾先后向老生翁学艺,学得一身好本领,老生翁送给蚩尤的是一把铜宝剑,给雷老五的一把铜斧。铜斧者,神斧也。这与“神釜(通斧)冈”的名称又何其相合,而据张衡《西京赋》“蚩尤秉钺”的记载,钺,大斧也。那把神斧是蚩尤的。可是据《中国文化史研究汇刊》卷二刘(铭)恕《武梁氏石室所见黄帝蚩尤战图考》说,蚩尤“左右手一持戈、一持剑。”可证蚩尤得铜剑的说法是更有依据的。
但蚩尤的族另渊源并不限于神农氏炎帝,蚩尤与北方之神玄武,北方之帝颛顼也有密切的渊源。颛顼本是雄居北方著名的部族首领,据《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他是黄帝的子孙,号称高阳氏,但宋代著名学者欧阳修对此早有怀疑,他认为这是春秋时代的大一统思想,把不同族别的首领人物,都融合成一个系统了,这个见解是正确的。据《史记·秦本纪》云:“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又据屈原《离骚》自称:“帝高阳之苗裔兮。”秦本是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到周宣王时,秦仲为周王朝的大夫,至周平王东迁,因秦襄公护驾有功,才列入诸夏之国,可见秦本非华夏文化的系统。楚王自称蛮夷,也与华夏文化判然有别,苗族传说《蚩尤传神药》说[3],蚩尤之世,天庭之神为“祝氏阿融”。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礼号谥记》与《会文嘉》均载祝融为颛顼之后。可证颛顼在蚩尤之前。
蚩尤的族别渊源与颛顼有密切的关系,可从下列四个方面得到证明:
其一,颛顼与欢头,苗民的血缘关系。《山海经·大荒北经》:“颛顼生欢头、欢头生苗民。”《风俗通义》也说:“颛顼有子曰黎,为苗之民。”据苗学专家的研究,欢头与苗民乃是苗族的不同分支,苗族至今仍有欢姓。又苗民黎姓,《山海经》早已记载,东汉著名学者郑玄等均认为蚩尤是九黎之君,《苗族简史》也确认蚩尤为“九黎”的首领。由此可证蚩尤与颛顼族确有密切的血缘关系。
其二,从蚩尤明晓天时,验证蚩尤与颛顼的继承关系。《管子·五行》:“蚩尤明午天道,故使当时”。苗族《蚩尤神话》也说蚩尤“懂天知地,明晓阴阳。”我国自古就以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宿来确定天时,东方七宿为青龙,南方七宿不朱鸟,西方七宿为白虎,北方七宿为玄武。据近年考古发掘,在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中,已有二十八宿、三环图,盖于宇宙论等较为完整的天文体系,并有用蚌壳堆塑的龙、龙图案。这是6500年前的实物。据《史记·五帝本纪》云,帝颛顼已懂得“载时以象天。”《集解》引皇甫谧曰:“(颛顼)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都是濮阳,这该不是偶然的巧合吧。又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黎。帝令黎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风俗通义》:“颛顼有子曰黎,为苗之民。”据杨汉先《贵州省威宁县苗族古史的传说》一文的记载,蚩尤是苗族的第七代领导人物,苗族第三代是高杜觉地奥与连地吾在少,这一时期“领导人的功绩”,是“发明四季、年、月、日的分法,四处游历观察天时,”高杜觉地奥与连地吾在少,虽然未必就是颛顼的后裔黎与噎,但蚩尤及其先祖的明晓天时,必然与颛顼有关,则是可以肯定的。
其三,蚩尤、颛顼都是北方玄武之神的后裔。北方玄武之神,又称玄冥。玄武古人或理解为黑色龟,或理解为黑蛇,但更多的学者理解为黑龟、黑蛇相交的合体。从北方七宿星象龟、蛇连接的象形来看,参证以汉石刻中龟、蛇相交的图形,后者的理解是正确的。据《述异记》载:“汉武帝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正是龟、蛇相交玄武的形象。《山海经》说:“雨师妾,其为人黑,两手各持一蛇。”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与黄帝大战时,“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太平御览》卷九引《史记》曰:“蚩尤氏能征风召雨。”而苗族的《蚩尤神话》也说,蚩尤能“呼风唤雨”。蚩尤这种呼风唤雨的本领是从何而来的呢?显然来自玄武图腾的神力。同一个蚩尤,具有两种不同的图腾,这是否有依据呢?是有依据的,因为根据国外现代民俗学家的考察,诸如澳大利亚等的土著部族,都普遍地存在有主图腾与副图腾共存的现象。如果说“牛”是蚩尤族的主图腾,那么“玄武”便是蚩尤族的副图腾。说蚩尤与玄武神之间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尚有另一个佐证。那就是蚩尤具有北方玄武神的“黑”的特征。苗族《蚩尤传说》一文,明确指出蚩尤出世时的特征是“额头有两个包,黑毛披肩盖眉。”杨汉先的《贵州省威宁县苗族古史》一文也说,蚩尤的内兄开曰元老所带领的“常胜军(苗语意为黑兵)。”至今苗族尚有青(黑)苗、白苗、花苗等区分。可见,蚩尤与北方的青苗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据王嘉《拾遗记》载,高阳氏颛顼本是“黑龙”与“北辰”的后裔。可证蚩尤、颛顼都与北方之神玄武在族别方面有密切的渊源。
就苗族的《传说蚩尤》来看,蚩尤的妻子乃是汪洋大海中的龙女,龙女之兄名叫“风郎”,分明是“风伯”的别称,至于那位龙女自然是“雨师妾”了。“风郎”即开曰元老,他所带领是“黑兵”,由此推断,蚩尤的岳父老龙公,自然是“黑龙了”。
神话传说乃是历史的曲折反映。由上述各种材料来看,大致可得出如下的结论。蚩尤族应是姜姓神农氏部族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个分支的前四代领导人物与颛顼部族的一个分支以婚姻的形式结成了联盟,沿续到蚩尤这一时期,便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蚩尤部族的父族为牛图腾,其母族不龟蛇图腾,因而蚩尤部族乃有双重的图腾标志。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根据威宁县苗族传说的资料来看,他们的第一代领导人物原居住在今青海积石山一带,而他们更早的祖先则是“由日没方向移到此地的”。此外,《传说蚩尤》说:“从前,苗家是住在天寒地冻地方,由那里迁到黄河”。因而苗族的渊源有西域说与西伯利亚说两种。通过对蚩尤族别渊源的分析,应该说这两种说法都是有依据的。
三、蚩尤与黄帝战争的性质
据汉文献资料的记载,对蚩、黄之战的性质,大体而言有两种态度。《汤诰》与《吕刑》对蚩尤持否定的态度。此后以儒家为主的文献资料,便是这种态度的沿续与发展。其中有的指责蚩尤是因为到处扩张、用兵不止而导致自身的灭亡。《逸周书·史记篇》说:“武不止者亡。昔阪泉(蚩尤)用兵无已,诛战不休、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独(涿,鹿,诸候叛之,阪泉以亡。”《太平御览》引《龙鱼河图》曰:“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最后终于被黄帝所“制伏”。有的则认为蚩尤的灭亡是背叛父的结果。《大戴礼·三庙记》曰:“蚩尤……及利无义,不顾厥亲,以丧其身。”诸先生补《史记建元以来诸侯年丧》载田千秋上书曰:“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叛父,黄帝渡江。”这样蚩尤就成为叛上作乱、残杀无辜、倚杖武力,兼并天下,背亲叛父,倒施逆行的罪魁祸首。但与之相反,道家、法家对黄帝则颇有微辞。《庄子·盗跖篇》:“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商君书》说得更明确:“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既殁,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但就汉文献资料记载的主体倾向来看,重点是贬毁蚩尤。这已深刻地影响到对“蚩”字的字义解释。《方言》:“蚩,悖也。”《广雅·释诂》:“蚩,乱也。”至于道家,法家一些著作对黄帝的指责,虽然为数很少,但却很重要,因为这些评价毕竟从一个侧面透露了复杂的历史情况,黄帝也并非是仁义道德的典范。
在苗族流传的蚩尤传说中,对蚩尤与黄帝的评价大体而言也有两种态度。就主体方面而言,苗族后裔认为他们的先祖蚩尤,是一位文武双全、艺高胆大,嫉恶如仇、仁慈信义的部族首领。蚩尤遵奉其父的教导:“带领苗家男耕女织,造精良武器,防止异族来犯,保卫苗家过太平日子。”[1]因而黄帝与蚩尤之战,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正义在于蚩尤的一方,苗族的蚩尤传说,把黄帝说得很坏。苗族《蚩尤神话》中,把黄帝化成了“雷老五”,认为雷老五是导致蚩尤被杀的主要原因。该文写雷老五先、用欺骗的手段,取得了老生翁的好感,学得了本领,哄得了神斧,然后与蚩尤结成兄弟,利用蚩尤的仁慈之心,叫蚩尤到地府为自己的亲人治病,借此机会以谋取蚩尤美貌的妻子与蚩尤七位似花如玉的女儿,结果搞得蚩尤妻死女亡。最后雷老五又取合黄龙公,赤龙公,以强斯弱,以众暴寡,杀死了蚩尤。因此在苗家的传说中,雷老五(实指黄帝)是一个奸诈狡猾、妒忌贤能,背信弃义、心肠歹毒,好色而不择手段的恶棍。为什么说雷老五就是黄帝的华身呢?因为黄帝本是雷神,兹举五证如下:
1、《河图稽命征》:“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黄帝轩辕于青邱。”
2、《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云:“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
3、《河图帝纪图》:“黄帝以雷精起。”
4、《春秋合诚图》:“轩辕,主雷雨之神也。”
5、《大象列星图》:“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龙之体,主雷雨之神。”
由上可证,苗族《蚩尤神话》中的雷老五就是指黄帝。苗族后裔对黄帝的指责也并不亚于汉文献资料对蚩尤的指责。
但苗族的传说,对蚩尤也是一片歌颂赞扬之声。苗族的《传说蚩尤》就说蚩尤因“骄傲之故”,听不进忠告,“狐意行事”,“一意追击”敌人,最后中了敌人圈套,从而导致战争的失败。此外,尚有《三神助蚩尤成家》一文,认为不是雷老五夺取蚩尤的妻女,而是蚩尤在牛神、猪神、门神的帮助下,在天庭“挑逗五雷的第七个老婆”,最后终于结亲成家。该文虽是以嘲笑戏谑的口吻描写雷五“丢了夫人又折兵”的,但也透露了这样的一个消息,在蚩尤与黄帝的矛盾冲突之中,有些事端也是由蚩尤一方引起的。蚩尤窃妻的事,并不是毫无史实依据的游戏之笔,因为在《苗族迁徙歌》中曾有这样的诗句:“格未施展美人计,将两女嫁给苗家为诱饵。”格未,苗语,指掌据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的首脑人物,可译作国王、皇帝(黄帝)。蚩尤窃妻的传说,很可能就是这一史实的曲折演化。
蚩尤与黄帝之战,是在神农氏炎帝衰退或死亡的背景下发生的。蚩尤是神农氏炎帝的后裔,是炎帝部族的一个重要分支的首领。而炎帝与黄帝的关系,据《国语·晋语》说:“昔少典氏取子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类,故黄帝为姬姓,炎帝为姜姓。二帝用师以相济(通‘挤’,指导相排挤),异德之故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种)。”韦昭注:“神农三皇也,在黄帝前,黄帝灭炎帝,灭其子孙耳,明非神农可知也。”按:韦昭注是。从民俗学观点来看,黄帝族与炎帝族本是少典氏部族的两个分支,一支属于姜姓,一支属于姬姓,是两个不同的部族,图腾标志也不同。少典氏部族衰落后,神农氏部族蓬勃兴起,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所以后世誉为“至德之世”。神农氏炎帝没落之后,在部族首领的继承权问题上出现了一些争吵与麻烦,最后蚩尤族占了上风,沿袭了部族首领的称号,故应劭称蚩尤为“古天子”[2]。
根据汉文献资料的记载来看,蚩尤部族的足迹遍及山西太原、河北与山东一带,最后筑城定居河北涿鹿时,据《蚩尤神话》的说法,蚩尤拥用“九帅”、“七十二将”与“八十一寨”,前有铜制的“精良武器”,在五千年前的上古时代,这当然是一支“威震天下”的队伍了。但蚩尤为什么能由“阿吾十八寨发展成了八十一寨”呢[3]?在部落纷争的岁月里,这样迅速的发展,不可能只是单纯的人口增殖的结果。因为据《贵州省威宁县苗族古史传说》所载,蚩尤上一代苗族首领统治的时期,才有“十二个大村”。两个时期,由十二寨发展到十八寨是正常的。而在蚩尤的领导时期,由十八寨发展到八十一寨,则必然含有军事兼并的因素。《管子·地数》的记载证实了这一点该文说:“葛庐之山发而出水,金(铜)从之,蚩尤受而之以为剑铠矛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十二。”按此相推,蚩尤部族当发迹于山西太原,发展壮大于齐地(今山东北部),振威称雄于河北涿鹿。由此可证,蚩尤部族在发展壮大一称雄定居的过程中,不可能不与其它部落发生过多次流血的斗争,否则蚩尤也不会有“战神”、“兵神”、“兵主”的称号。
另一方面,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也并非是后世所称誉的“仁义之师”,《商君书》说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倒是比较符合实情的。
柳宗元《封建论》说:“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之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这个结论是比较客观的。蚩尤与黄帝之战,实际上就是两个势力强大的“众群之长”的权力和利益的争夺。黄帝是战争的胜利者,但并非是仁义的化身;蚩尤是战争的失败者,但也不是罪魁祸首。
四、战争的经过与蚩尤失败的原因
蚩、黄之战,据《山海经》的记载,过程并不复杂,只是经过两个回合的斗争,蚩尤就被杀死了。其《大荒北经》曰:“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于冀州之野,应尤畜水,蚩尤请风伯、雨顺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有的传说,认为蚩、黄之战是经过三次激烈的斗争,黄帝才取得胜利的。王充《论衡·率性篇》:“黄帝与炎帝(实指蚩尤)争为天子,教熊罴貔虎以战于阪泉之野,三战得志,炎帝败绩。”《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曰:“神农氏衰,黄帝修德化民,诸侯归之,黄帝于是乃扰驯猛兽,与神农氏(应指蚩尤)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克之,又征诸侯,使力牧、神皇直讨蚩尤氏,擒之于涿鹿之野,使应友杀之于凶黎之丘。”[4]
也有传说,认为蚩、黄之战经历了九次的战斗,黄帝才取得最后的胜利,《太平御览》引《黄帝元女战法》云:“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引《广成子》曰:“蚩尤铜兵喋石,飞空走险,以馗牛皮为鼓,九击止之,尤不能飞,遂杀之。”
苗族关于蚩、黄之战的传说,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传说蚩尤》认为蚩尤是在一次性的战斗中被杀的。《苗族迁徙歌》认为是经过两次激烈的战斗被杀的。而《蚩尤神话》认为是蚩尤战胜三次,在第四次大战中被杀的。对战争的时间及大战的经过说得比较平实的。是杨汉先的《贵州省威宁县苗族史传说》,该文说:“初时敌人攻不下,双方相持共七年之久。”“敌人名老教福自老(译音)、开元福自老(译音)、山岛觉地福(译音)。此三敌人来自福地(即汉地),菜色米夫地,向苗族居地太平原进攻。战争展开在图南玉末河边的公牛关(译音),敌人乘七十只独木舟及七十对大析船渡江而来,作了七层的包围。这时开曰元老三人抬头向天厉声呼风唤雨,顿时朵朵黑云降下,敌人惶恐而逃。敌人逃反又去准备火炮,不久又反攻来。火炮(张按:当指雷火)打来落到开曰元老三人的队伍中,炸翻人马很多,开曰元老三人战不胜敌人,便带领人民逃走,此后乃无栖身之地。”
“威震天下”的蚩尤部族为什么经过多年的相持战而终于失败呢?分析起来大约有如下几点原因:
其一,黄帝善于利用神农氏炎帝没落时姜姓的内部矛盾,依靠部落联盟的强大力量来战胜蚩尤部族。毛星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一书的《前言》中说道:“那时黄帝族,炎帝族和居住东方的夷族结为联盟,由一百个氏族组成,号为百姓,以对抗黎族和苗族。”虽然部份内容欠精确,但总体精神是正确的,但为什么黄帝能组合成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呢?顾颉刚《古史辨》第七册中册说:“秉姓殆内乱而为姬姓所乘与?”这个猜测是正确的。由于姜姓的内乱,虽然蚩尤最后占了上风,但炎帝族的一些其它分支,出于对蚩尤的不满,便加入了黄帝的联盟军。同样,以齐地为根据地的东方夷族,也因为蚩尤在齐地的多次兼并部落,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最后参加了黄帝的同盟军。这些情况在苗族的《蚩尤神话》中也有线索可找,据该文说,首先是赤龙公(当为炎帝族)的夫人垂耳妖婆洗劫了“阿吾十八寨”,才揭开了蚩尤“打龙”战争的序幕。其后垂耳妖婆被杀,其兄——黄河下游的黄龙公(当指东夷)为妹复仇,才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最后是由雷老五(黄帝)出面,联合赤龙公共同攻打蚩尤,终于导致蚩尤的失败。
其二,黄帝在军事上的足智多谋。这一点不仅汉文献资料的较多的记载,就是苗族的传说也有类似的说法,试看下列例证:
1、《贵州省威宁县苗族古史传说》载:“在污水河作战一次,敌人以草兵乘船攻击开曰元老,经三日三夜草兵不动,始知敌人伪进攻。”
2、《苗族迁徙歌》:“格未(黄帝)施展美人计,将两女嫁给苗家为诱饵。”
3、《太平御览》引《志林》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令风后法斗(指北斗星)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4、《太平御览》引《黄帝元女战法》曰:“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起,妇人曰:‘吾元女也,子欲何为?’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遂得战法焉。”
5、《孙子·行军篇》:“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诸葛亮曰:“山陆之战,不升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不逆其虚。此兵之利也。”李筌曰:“黄帝始受兵法于风后,而灭四方,故曰胜四帝也。”
黄帝清通兵法,现已初步得到文物和证明,据1990年7月16日《光明日报》编辑的《文摘》的报导,题为《河南发现〈风后八阵兵法图〉》,原文如下:“河南省密县最近发现我国最早的《风后八阵兵法图》,它把我国史载八阵兵法的历史推前了两千五百年。此图发现于河南密县刘寨云崖宫(即轩辕黄帝宫)。史载轩辕黄帝九败于蚩尤后退守于此,修宫阙,炼七年,并与大将风后演创八阵兵法,后在涿鹿一战击杀蚩尤。该图共九幅,一幅为八阵正图,其余八幅名为:一阵势、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天垂阵、虎翼阵、岛翔阵、龙蟠阵。”
其三,据苗族《传说蚩尤》一文的记叙,认为蚩尤的失败是由于中了敌方的诱兵之计,其父老苗公曾“要蚩尤停止追击。理庄稼,积粮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但“蚩尤听不进老苗公的话,而是一意追击。”其妻龙女,基内兄风郎的忠告,他也一概不听。因而传说者称蚩尤为“骄将”。此事详见该文第五节:“蚩尤失策,苗家迁出故地”(小标题)。这是苗族后裔对自己先祖战争失败的经验总结,应该是可信的。
结言:本文只是试图通过对汉苗蚩尤神话传说的分析比较,对蚩尤与蚩、黄之战作一番新的探索,并力图结合新的文物、考古的发现加以论证,但只是一得之见,并非定论,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