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社会 生活意义(二)

      逻辑哲学 2007-2-12 22:17:00

 
          从人的需求理论上说,如今的商品以电流信息形式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欲望。工业时代的统一产品统一需求特别是在意识商品领域开始瓦解。符合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日益增多,而产品的个性化现阶段大多挂羊头卖狗肉,加上了品牌价值就把统一的工业产品变成了个性化产品。相对而言针对区别的是一类人,而非一个人。仍旧是相对的大众群体。

 
就劳动的目的和意义上来说,劳动的成果不再是那些实际可见的实际物品,而是只能感受到的劳动价值。每个人的劳动目的是为了生产能够让他人得到相应层次满足的产品,而这种产品明显已经逐渐脱离原来商品的流通、交易方式。作为商品的价值逐渐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转向商品的语义和语境的符号意义,意味着离开了个性化终端的意义是不存在的。正如在工业化社会使用价值(产品)的交换要服从于社会化的价值(服务)的交换,在信息化社会中,服务的交换又必须依赖于只存在于终端的意义(体验)的交换。
  
《魔兽》里的一个顶级装备在玩家手里值10万RMB的话,在西藏不通电山村的大爷眼里根本连个P都不是,大爷他就是大爷,不玩你这游戏,天黑两袋烟抽掉就上炕了,更关键的是,他和他的生活空间里的人都不明白这是什么玩意,没这个语境,这顶级装备对大爷和隔壁大妈搭讪一点帮助都没有。
 
而你为什么会花10万RMB买?你购买的原因就是该装备定价的理由,也就是价值。
 
人的历史发展来说,人类迄今为止99.99%以上的时间,都处在以生活方式为核心的经济之中。这种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SOHO,即在家办公。比如,周口店就曾是北京猿人在家办公的主要场所。只是在最近二三百年,人们忽然转向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经济,纷纷离开家庭,走进工厂和其它生产场所。人们不想过刀耕火种的生活,因为那种生活缺乏现代性生产方式提供的最主要的东西——工业生产力。但是,当普遍的生产过剩充斥全球时,人类的想法难免又会回到他本原的存在方式——SOHO的方式,因为这毕竟是他99.99%的时间习惯的存在方式。人类的快乐并不一定需要破坏大自然对立生存,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
 
以人为本,以人的生活为生产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把生活方式置于生产方式等周边要素围绕的中心,而不是相反。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工业社会生产往往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剩余价值作为初级工业社会是有积极意义,但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剩余价值在生产中的意义不再。
 
未来挺美好嘛,因为本来人吃饱了,某些物质层面的需求被满足后,意淫才是忙活的理由嘛。这个时代的最大变化莫过于网络的出现,网络应用随人的需求和技术不断发展。如今可以断然的是网络应用还非常浅层次,人的个性化需求会被不断开发,并不断被赋于符号意义。
 
我去西藏了,爬高山、空气稀薄、布达拉宫、喇嘛、朝圣的人群、青稞、牦牛,都在我的各种感觉系统里出现,我很吃力地在拉萨的大街上拍照,其他人总是挡着我的视线。前面走来一个很美丽的姑娘,我邀请她跟我合了个影。然后天就下起雨了。
 
旅行结束了,我坐飞机回杭州。我穿好衣服走出体验的设备房间,顺便拿上了服务员小姐替我冲洗的照片,那个与我合影的姑娘也走了出来,原来她是杭州五维多媒体公司的一个员工,而我们其实一直没有离开杭州……
 
这种旅游方式跟电影、游戏一样,将来会越来越真实的体验,里面的数据光影几乎可以平行于现实生活中……
 
虚拟人生,追寻并积累别人和自己认同的意义和回忆,人们同乐同悲,在这过程中走向死亡与新生。

 

 

后现代社会   生活意义(一)   人的普遍需求分析   人为什么而活? 

 

标签集:TAGS:哲学 生活方式 爱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喜欢就顶一下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