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 A

- 荷包蛋 - 作者刘心武(摘自中国作家网)

      心情日记 2009-4-24 15:9
        在田野里画水彩写生,画完时夕阳斜铺过来,各种植物的综合气息氤氲入鼻,身心大畅。携着画具,慢慢往我书房所在的村子移步。忽然觉得口渴,带来的一瓶茶早已喝完,四周全是绿野,一时也买不到饮料。忽见百米外大片藕田一侧,有间小砖房,坡顶上的烟囱逸出白烟,便朝那里拐去。小屋里是位五十来岁的藕农,向他讨水喝,他笑道:“别说水,饭也有得你吃哩!”我边喝他递来的热茶,边跟他聊天。他从南方来,承包了这北京顺义区的百亩湿地。他说原没想到北方也有这样适合种藕的地块。他不仅种藕,还种茭白,夏末秋初挖取出来,城里批发商用大卡车一趟趟运车,经济效益很好。我去时他已在灶上烧好饭准备吃,大钵的白米饭上盖浇着清炒藕丁茭白,闻着好馋!他问我要不要吃一碗?我说买一碗吧,他说卖是不卖的,信得过你就吃。他给我舀了一碗,又到锅上去煎荷包蛋。我说饭吃不了那许多,这菜已经很香,何必再煎蛋?他说藕和茭白吃腻了,只有荷包蛋百吃不厌,你不来我也还是要煎的。他把煎好的蛋往我那碗盖浇好菜的饭上一搁,真像一只荷包,热腾腾,滋滋响,被蛋白裹住的蛋黄微微跳动着,仿佛是他把自己那一颗好客的心,揣在荷包里,奉献给我了。
  鸡蛋是全球性食物,到处都有人煎蛋吃,但是,荷包蛋这个称谓,似乎只是我们中国才有。在出国访问时,吃过典型的西式早餐,一份煎蛋端上来,蛋白铺得很开,蛋黄跟没受过火似的裸露着,完全产生不了荷包的联想,吃起来感到半生不熟。中国各地饮食上差异很大,但荷包蛋似乎东西南北都确实从形象上往荷包上靠。记得小时候看母亲煎蛋,总要用锅铲把边上已经凝固的蛋白,轻轻往当中卷铺过来,把蛋黄裹上;后来自己成家立业,煎蛋时也这样处理。荷包蛋似乎是最稳定的家常食品,又似乎在饭馆菜单上永难出现。记得我头一回离家住校读书,临行前母亲往我的榨菜肉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 故乡的柿叶茶 - 作者赵西岳(摘自中华合作时报)

      心情日记 2009-3-11 15:21
每至夏秋时节,我便想起了故乡的柿树和用柿叶制成的柿叶茶。

  河南荥阳是有名的柿子之乡。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记载说:“黄柿出汴洛诸州,尤以京襄盛之(京襄系古郑国的初都京城,位于现荥阳东南10公里处)。”由于荥阳地处嵩山与黄河之阴,气候土质宜栽植耐旱的柿树。在荥阳的山岭岗洼之地,每至夏秋季节,一簇簇一片片的柿树,间以挂在枝头艳如红灯的柿果,便成了一道十分诱人的景观。柿树浑身都是宝,特别是用鲜嫩的柿叶炮制成的柿叶茶,更有其特殊的防病养生功能,是故乡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用佳品。

  要炮制上好的柿叶茶,必须用鲜嫩优质的柿叶,故乡人有谚语说:枣芽发,好种花;柿芽发,好晒茶。每年农历的四月底到五月初,是柿树发芽也是采摘好柿叶芽的时候。我的奶奶是炮制柿叶茶的行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了柿叶发芽的那些天,奶奶就会让我不失时机地去爬树采柿叶芽。采时,奶奶嘱咐我要“三不采”,即毛头骨朵不采(意为太嫩),虫拱的不采,老皮叶不采。有了这三不采,我一晌只能掐回半竹篮柿叶芽,半月下来,要爬许多树,把鞋和裤裆都磨破了。每次我把采到的鲜嫩柿叶擓到家里,奶奶总是一脸的喜气,我必里也感到乐滋滋的。之后,奶奶把鲜嫩的柿叶,摊在两副竹帘上,再仔细地挑选一下,接下来要用新鲜的清水在缸里掏洗,洗净后随即下锅用微沸的清水焯一下(要防止焯老),捞出摊在架起的苇箔上慢慢晾晒,晒干后的柿叶芽,绵绵软软地蜷缩着泛着清香。然后在一口大铁锅里,用温火杀青干炒,待柿叶中的水分蒸发殆尽,以至呈现出八成干的淡黄状态时,即出锅让风吹干,最后把干叶碾碎,加入少量的香草,储存在备好的陶瓷茶罐里,就窨成了优质的保健柿叶茶了。

  柿叶茶是奶奶最爱喝的土茶之一。每年的秋后到初春,奶奶总是不离她手中的茶罐。特别是到了冬天,那时故乡的冬天特别冷,漫长的冬三月,大多

标签集:TAGS:
我要留言To Comment 阅读全文Read All |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