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佩夏尔巴人◇

      ◈知识城堡◈ 2006-9-2 20:18

1856年,新西兰人希拉里从珠穆朗穆峰南坡登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他成为征服世界最高峰的第一人。但是,我们忘了另外一个人,一个长年生活在高海拔的夏尔巴人。他叫诺尔盖丹增,是希拉里的向导。他也登上了珠穆朗穆峰,但在官方的记录上,这位名叫诺尔盖丹增的夏尔巴人没有任何资料可查。(附图是希拉里和丹增诺盖)

对夏尔巴人来说,登山就是在上班,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夏尔巴人不仅负责探路、开凿阶梯和铺设绳索,还要为登山者提供后勤保障。他们把登山者一批一批地送到了山顶,当各国登山队员在峰顶激动地展开国旗时,夏尔巴人只是平静地站在一旁,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要比冲顶者更具智慧、实力和顽强的精神,他们与登顶者处在同一个高度,但他们在留给世人的只有一个名字"夏尔巴人"。

今年5月,夏尔巴人阿帕第16次征服了珠穆朗玛峰,更是创造了新的登山纪录。

冲顶者克服困难,千辛万苦登上最高峰无疑是成功的,但对夏尔巴人来说这种成功是哪样平常地贯穿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当成功成了一种生活,一种习惯,还种成功自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撼。

夏尔巴人,是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代名词。最著名的夏尔巴人名叫诺尔盖丹增,是世界上第一个登上珠峰的人。但是他是居住在尼泊尔的夏尔巴人。居住在我国境内的夏尔巴人,是人数稀少的种群之一,人口约有1200多,主要分布在中、尼边境樟木口岸的立新(包括雪布岗)、定结县的陈塘区和定日县的绒辖区。其余大部分人居住在尼泊尔,一部分居住在锡金、不丹、印度等国。
夏尔巴的意思是"东方人"。许多人类学家认为,夏尔巴人的先民居住在西藏东部一个叫哈姆的地方,以放养牦牛为生,每年都到尼泊尔过冬。长期的固定迁徒使他们逐渐垄断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与西藏之间的货物贩运。到公元16世纪,他们的活动范围才逐渐固定在尼泊尔境内。在西藏境内的夏尔巴人自称"弭药",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通用藏文,他们有家族的种姓,立新村的夏尔巴人就有5种种姓,陈塘有两种。他们以种姓定亲疏,论长幼。奉行氏族外婚和部落内婚制,同姓不通婚。他们和藏族人一样信奉佛教。男女都喜欢穿用白毛绒织成的镶黑边的短袖外套。夏尔巴人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曲调悠扬而绵长,与尼泊尔、巴基斯坦的某些民间舞蹈有相似之处。
夏尔巴人有个叫牛节的传统节日。据说,每年春季,他们会把牛赶到山上喂养,秋天的时候再把牛接下来,为牛接风洗尘,给牛戴上鲜花打扮一番,喂上青草和盐巴,祈求它们一冬膘肥体壮。其意义就像农人祈求农作物丰收一样。
让夏尔巴名扬天下的是主要聚居在尼泊尔海拔4700米的索鲁昆布地区的夏尔巴人。长期的高山生活塑造了其独特的体貌特征:由于空气稀薄,他们的肺活量大得惊人,血压很低,从而保证了大脑供血充足,肌肉伸缩有力;与腿部相比,他们的躯干偏长一些。这些与生俱来的登山天赋,令他们在登山史上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夏尔巴人不仅负责探路、开凿阶梯和铺设绳索,还要为登山者提供后勤保障。他们的勇敢和智慧把"夏尔巴"演绎成了登山品牌,当中更涌现了不少的登山奇才。如今攀登珠穆朗玛峰最快的时间纪录,就是由叫一位叫拉卡帕·格的夏尔巴人创造的10小时56分钟。同样路程一个西方登山者却要三四天的时间才能登顶,夏尔巴人的登山天赋真是不得不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夏尔巴人集居于喜马拉雅南侧,我国境内只有少量聚居于樟木口岸、定结陈塘、定日绒辖等边境山区地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夏尔,意为东方,夏尔巴即东方来的人。

西藏和平解放前夏尔巴人主要从事背运和交换,后来农牧业生产有了发展,进而大力发展各种副业生产和商贸往来。农作物有玉米、土豆、鸡爪谷、荞麦和豆类。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山里有云杉、樟木等各种树木;林里有猴子、獐子、狗熊等动物;林下产虫草、贝母等多种药材,食用菌类丰富。

夏尔巴男子穿羊毛织成的白色短袖外套,沿边镶有黑色羊毛,叫作"普都"。腰间插一把叫"果奔"的弯月形砍刀;女子穿色彩鲜艳的长袖衫,下身围一条花筒裙,外面罩一件手工制作的白羊毛坎肩,叫"帕多",梳一根长长的带红穗的发辫,还喜欢戴金玉耳环。他们能歌善舞,音乐曲调悠扬而文雅,舞蹈动作与尼泊尔、巴基斯坦的一些民间舞蹈很相似。每逢节日或遇喜事,都要合家欢聚,一边饮酒,一边歌舞,常常通宵达旦。

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夏尔巴人大都信奉藏传佛教,立新和陈塘各有一座寺庙,名字分别为贡巴萨巴和拉岗,绝多数人信奉萨迦派和噶举派,也有信奉格鲁派和宁玛派的。萨迦派和噶举派的信徒们可以居家结婚,不住在寺庙,耕种寺庙的土地,他们只是轮流去寺庙烧香、摆供和念经。他们以佛教教规作为行动准则,喇嘛在夏尔巴人中享有特殊地位。

他们还崇尚鬼怪,相信星算,凡有重大举动都先占卜而后作决定。

丧葬:如果亲人去世,都要先请喇嘛念经,然后举行火葬和土葬。成人死后放在特制的木箱内,送到火葬的地方架柴火葬,葬后两三天取少许骨灰撒到江河里,其余部分用石头垒盖;孩童死后,把尸体捆绑成胎儿状,存放在山崖的石穴中或树洞里,时间一长就成了尸蜡。

夏尔巴人的生活习俗受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部分与藏族相同之外,更多的是多姿多彩而又自具特色。

食物:主食有玉米、大米、糌粑,其次有干扁米、土豆、面条、油饼等。夏尔巴喜爱喝酥油茶、甜茶、"巴鲁"(玉米酒)、青稞酒、酸奶和烧酒。他们喜熟食,不吃生肉,用炒菜佐食。菜类最爱食用土豆、荨麻(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和叶上有细毛,皮肤接触时能引起刺痛,甚至肿胀,令人难忍)、鸡蛋、牛羊肉和一种类似蛤蟆的小动物。不吃鱼、狗和小牛肉,没有喂猪的习惯,但吃猪肉。他们不会杀牛,所食牛肉大都是摔死或病死后的肉,这种习惯可能与邻国尼泊尔人的习俗有关。玉米是普通的主食,一可做"公则",就是半干的玉米糊糊;一可做"巴鲁",就是玉米酒。过去吃饭时全家就着饭盆和菜锅用手抓食。现在境内有不少人已逐渐使用碗筷。炒菜很讲究佐料,用小茴香、辣椒、洋葱、大蒜和咖喱粉等,尤以辣椒、小茴香为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这些佐料大都是用木冲或石臼捣碎,蘸着菜或饭团吃。

居住:平时住木房,放牧时住牧棚。房屋建筑形式特殊,一般都是人字形顶,上盖鱼鳞板(即用斧子劈成的木薄板)。四周用石块垒成厚墙,就在墙上架梁造楼。大都修建两层楼房,平均高度约6米左右,楼上一般分隔成三间,分作厨房、宿舍和储藏室,楼下堆放零星什物或圈牛羊。室内陈设简朴,厨房设在中间,有酥油桶、铝锅和各种炊具碗杯等,家家还有一个用石板砌垫而成的火炕,支架做饭,席地就食。他们注意卫生,室内清洁明亮。一般家庭都有厕所。

礼节:夏尔巴人表示敬意的方式有二,一是敬献哈达,一是用头碰在对方的手上或膝盖上。旧时还有弯腰吐舌低头的习惯,这种现象至今也未完全消除。夏尔巴重馈赠——凡有喜庆必互相送礼致贺,但还礼的数目必须多于馈赠之数,普遍都是加一倍,否则就认为是失礼,收礼的家庭进行登记,以便加倍回赠。他们很重视称谓——对长者一般不直呼其名,那样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一般都叫其第一个儿女或女儿的名字,后面加上阿爸或阿妈,对年纪较大的男性长辈称"明米",即"爷";对年纪较大的女性长辈统称"以米",即"奶";对有知识者称"格拉"(老师);对已婚女子叫"措姆",即嫂子。

节日与娱乐:娱乐活动除唱歌跳舞外,还有"擦嘎"、"科比"、扑克牌。察嘎是一种赌博,赌具为10个半边的干核桃,由一人坐庄,大家押宝,以抛出的核桃正反面计算胜负;科比似投壶,在前方放一个小筒,玩者用小硬币向筒内投掷,以进筒为胜。

夏尔巴人节日有几个是固定的,境内夏尔巴以元旦最为隆重,藏历年次之。在元旦前20天,家家户户浸泡大米,煮熟后制成饼子,称为"科热"和"西捧",还要准备牛羊肉、酥油、帕吉(即干扁米)、糌粑和土豆等。元旦清晨每人去沟旁溪边打一桶清洁的泉水,回到家中洗脸换衣,表示在新的一年内去污换净。在穿新衣之前,要在自己身上用手抚摸一遍,以示长寿不衰,然后着衣。家人聚集一室,向屋正中挂的神像敬献哈达。在神像下方置一块长木板,板子上供着大米、糌粑、饼子、油条、清水、桔子、干扁米等七种食物,食物周围撒上糌粑面和酥油花。在门前竖一根长1—1.5米的白色经幡,经幡的四周用各色细线缝边,颜色鲜艳夺目(据袁超俊《夏尔巴人概况》,载于《西藏研究》1989年1期)。

夏尔巴人的婚姻和试婚楼

境内夏尔巴人社会的种姓制与尼泊尔种姓制,在过去是一脉相承的。据说立新的夏尔巴人,在当地居住已有260余年,他们的祖先是从尼泊尔夏尔孔布地区迁来的,也有人说是从四川甘孜迁来的。他们见面如果互相不认识,都要问一声姓(即种姓)什么,若是同种姓,就不能开玩笑,也不能通婚。过去夏尔巴人与藏族和其他民族也不通婚。可他们与异种姓的尼泊尔境内的夏尔巴人,则不受国籍和地域的限制,互相通婚。他们的婚姻形式有几种,一是男方请别人一起去女方家说亲、送酒、献哈达,女方家如果老少都同意,就请其吃饭,即可结婚。二是男方求婚时,女方父母同意,女方本人不同意,就采取抢婚的形式。三是男女双方同意,而女方父母不同意,就将女方抢到山上藏起来,再找女方父母求情,直至同意后才将女方领回家。结婚前,男方也有要向女方家行彩礼的习俗。

夏尔巴人还有两兄弟同妻的婚姻形式。妻子有自己的住房,并设有大床,两兄弟丈夫各有自己的住房,谁与妻同宿,或由两夫决定,或由妻子决定。如果有弟兄4人,那么,他们习惯老大与老二同一妻,老三与老四另同一妻。婚礼是两个新郎与新娘3人一起举行,这与藏族、门巴族又有所不同。

在夏尔巴人的舍尔巴种姓中,还有一种试婚的形式。从定日到尼泊尔的索卢和昆布有一条传统的"珠穆朗玛商道"。索卢和昆布是美国当代人类学家阿吉兹的根据地,她曾以西藏逃亡在那里的人为对象,从几千人次的调查数据中整理出《藏边人家》一书。就是在这索卢和昆布地区,现在还有许多舍尔巴人的试婚小木楼。舍尔巴的女孩长到14岁时,父母就让她出门自由结交,同时分一间小屋给她,有钱人家还单独为女儿修建一座小木楼,让她晚上一个人住在那里。她选中了男朋友,可以引导他暗地里到小木楼来夜宿,父母即便知道也不干涉,而且还要向小姑娘讲解两性接触和两性生活的知识。住了一段时间,他们双方如果满意,便由男方托媒向女方父母送几钵米酒,就算正式订婚。订婚后,未婚夫就可以公开地住在姑娘的小木楼里。如果任何一方感到不满意,招呼一声就算解除婚约,男方得立即离开小木楼居住。不过,多数男女能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即生孩子。有了孩子之后,男女双方才宣布互相为从属关系,于是男方正式向女方及其父母求婚,通过一定仪式,正式确定夫妻关系。如果两口之间还出现感情危机,通过协商,丈夫付给妻子一笔孩子的抚育费,便可离开女方,或者把孩子带走。如果能继续和睦相亲,那么可以确立终身伴侣关系,女方带着孩子移居夫家,再举行隆重的婚礼。据一个夏尔巴人舍尔巴种姓的青年向导普尔巴说:"一般说来,女的14岁,男的16岁就可以同居,但要经过一次、二次、再次的感情确定,才能组成家庭,这需要3年至10年的时间。"据索卢和昆布地方的一个正在为女儿的未婚夫上门求婚作庆典食品准备的舍尔巴老阿妈桑珠玛解释道:"这道理很简单:青年男女之间的了解和通达,再没有比在一床睡觉更好的方式了。即便一床睡觉,一时也难以了解和沟通,所以试婚期要长,长到生了孩子,长到经得起承担共同责任所带来的信任和考验。"

夏尔巴人夏尔巴是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南坡我国与尼泊尔两国边境的一个少数民族部族。夏尔巴人在我国境内有1,200余人,主要聚居在我区的定结县的陈塘区和樟木口岸的立新乡一带,在国家尚未正式为其命名之前,一般习惯称他们为夏尔巴人,就像称(人登)巴为(人登)人一样。    关于夏尔巴人的起源问题,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在成吉思汗时代,位于四川马尔康的一支部队被元朝军队打败,逃到西藏嘎尔定居下来,成为今天的夏尔巴;也有人说夏尔巴人是从尼泊尔名叫夏尔孔布的地方迁居西藏的移民。夏尔巴人大都同意后者的说法。由于夏尔巴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关于夏尔巴的渊源问题比较难考。  在夏尔巴人中分为色尔巴、嘎尔扎、撒拉嘎、茄巴、翁巴等数种种姓。同种姓的人是亲戚,亲戚之间是不能开玩笑的,也不能通婚,同时,与其他民族也不通婚。夏尔巴人联姻有着自己独特的喜剧色彩,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若男方受上了某个姑娘,便请人去说亲并亲自到姑娘家去献哈达、送酒,而姑娘家则请吃饭,如果姑娘及全家都同意这门亲事即可结婚,并由姑娘的父母或兄妹在结婚时把她送到男方家去;二是若男方求婚,姑娘本人不同意,而姑娘的父母同意,那么男方就采取抢的方式;三是若男方同意,姑娘也同意,只是姑娘的父母不同意的话,男方就设法把姑娘藏起来,直到姑娘父母同意,才正式结婚。  夏尔巴人与居住在尼泊尔境内被称为舍尔巴的人比较相近,来往亦甚为密切,其种姓可以相互论为亲戚,语言文化、衣着服饰、生活习俗基本相同。他们大都信仰藏传佛教,主要是花教和白教,也有信仰黄教的红教的,还有少数人信仰黑教。信仰花教和白教的喇嘛不住在寺庙里面,可以结婚。夏尔巴人如遇有自己的亲人去世,都要先请喇嘛念经,然后举行火葬或土葬,但不搞藏族盛行的天葬和水葬。夏尔巴人把藏历每年的十一月一日作为新年。新年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操办炸油食、做玉米酒等年货,他们好歌善舞,曲调悠扬而文雅,其舞蹈与尼泊尔、巴基斯坦的一些民间舞蹈相似,每逢节日或遇喜事就合家欢聚,一边饮酒,一边歌舞,常常通宵达旦。  解放前,处于农奴制社会后期的夏尔巴人十分贫苦,只能为噶厦政府和寺庙耕种土地或做雇工、当背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既简单又落后。1966年居住在樟木口岸一带的夏尔巴人进行了民主改革,1975年成立了立新公社和互助组,从农奴社会一跃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修筑了公路,添置了拖拉机,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大部分群众住进了新房。居住在定结县陈塘区的夏尔巴人虽然还没有进行民主改革,但是受压迫受剥削的现象已经不存在了,自1975年办了互助组以来,生产和生活蒸蒸日上。过去夏尔巴人连一所学校也没有,文化教育是一张白纸。现在在立新和陈塘不仅办起了学校,而且夏尔巴人还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大学生和科技工作者。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