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天读后:文人相倾,圣贤难免

      红色复兴 2007-5-29 10:44

  我在睡觉前有读书的爱好,这两天又读了一遍《司马光大传》。传记类的作品,这些年越来越多,而且总体来看作者的水平也高于其他类小说的作者。

  我一直觉得读经可以让人明理,读史可以让人开智。而少年心性,对剧情化的东西自然要更喜欢点。但读史,往往也是一个压抑的过程,因为对于史记类的作品来说,无论你认不认可,它记录的都是事实,也只是事实。

  司马光最广为人知的两件事,一是少年时期砸港救人,二是编撰《资治通鉴》。但司马光在历史上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个严谨的史学家,更是一个政治家。不幸的是纵观司马光一生,在政治方面作为不多,因为司马光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家王安石同代,而且司马光是站立在王安石的对立面的。

  这里就不得不提及王安石,与他的变法。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理财,用现在的术语就是宏观调控。这点在市易法和青苗法上体现的很明显。具体不作深谈,简单的说王安石的方法就是政府制定保护价,对农民进行保护。

  虽然王安石的出发点可以说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但这正印证了小脚穿大鞋,必然要摔跤的道理。王安石变法实质上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这些事情对于熟读经书,史记的司马光而言,自然是有所预感的。所以在王安石提出变法的初期,司马光就逐渐走向了王安石的对立面,成为反对派的撑旗人物。

  但司马光作为一个文人的局限性,导致了在这场激烈的对抗中,他自己逃离了战场——司马光拒绝枢密副使的任职后,又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告老还乡,只负责《资治通鉴》的编撰工作。这个貌似清流的决定,实际是司马光对现状的无力反抗与逃避。虽然他先后组织那些在野的反对派,利用舆论的力量对抗变法,也无非变成了一种对国家无益的顽固力量。

  王安石毁与朋党,司马光最后却也走了王安石的后路。在王安石二次罢相后,司马光以60多的高龄复出主持政局。如同王安石上台大刀阔斧斩断一切阻碍一样,司马光也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方式将王安石的一切全部抹杀。这种过激的行为,实在与司马光一生谦逊谨慎的原则不符,甚至在司马光病危时还不忘上书要求继续推翻新法。

  王安石以“三不足”打倒了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而司马光复出又以“先王之法,不可变”将当时执政的新法支持者一路拉下马。很多时候,我甚至觉得所谓的王安石变法,不过是历史为两个伟人安排的一个舞台,尽管他们先后在舞台上扮演了主角,但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扮演的并非是心目中的形象。

  文人相倾,圣贤难免。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