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天野禅:明朝的几个悲情人物

      红色复兴 2007-1-18 13:11

  和大家说紫绸没什么意思了,居然仅有极少数人看懂了标题……知音果然少啊……

  玩点花哨的,谈点小故事,明朝的几个小故事——

1、中国历史上最悲情的人物——袁崇焕

要说明朝,基本没人不知道袁崇焕的——守辽东,镇边关,宁远孤城大败努尔哈赤,九千弱旅鏖战十万铁骑。袁崇焕一生算是战功赫赫,然而袁崇焕自己其实是文人出身,弃笔从戎间的酸甜苦辣也只有他自己知道。总之后来的文人多把袁崇焕上升到一个历史高度——民族英雄,但巍峨青山却未曾能有幸让这位英雄歇息。

Seeku是袁崇焕的老乡,本就推崇袁崇焕,对宁远大捷大加赞叹,对袁崇焕冤死大为惋惜。却不知,在历史的大潮流中,袁崇焕无非是特定时间诞生的特定人物。

首先说宁远大捷:宁远大捷后努尔哈赤抑郁而亡,历史多惊叹袁崇焕的功绩。但事实上,袁崇焕与努尔哈赤这两个历史英雄却是在这回合的较量里打了个平手。

袁崇焕守宁远时,煞费苦心地制定多条方针和战时法规以针对努尔哈赤,因此在战役的初始袁崇焕便占据了优势——当时满族三年未兴刀兵,却在极其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以骑兵强攻宁远,这点就为宁远大捷埋下了伏笔。

而明朝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中最接近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历史阶段,其武器装备之先进令百年后的清朝将领而扼腕。史书上多只描写红衣大炮的威力,实际上当时明朝的火炮工艺已经相当先进——火炮比较普遍配置的种类有:虎蹲、佛朗机铳、红衣大炮,弹药也有实心、开花、毒药三种。

再加上各种因素,可以这么说宁远大捷是有一位偶然出现的英雄创造的必然出现的结局。

可惜,虽然袁崇焕在战役上取得的胜利只是短暂的,而努尔哈赤在战略上的成功却是长远的。努尔哈赤在初攻宁远失利后,就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战略家的远见。努尔哈赤亲自坐镇宁远,另外派出部队袭击了明军在关外重要的军备基地——觉远岛。倒是觉远岛上有粮料8万余石、2000余艘船只都被清军焚毁。这对原本捉襟见肘的袁崇焕来说自然是雪上加霜。于是,袁崇焕虽然在宁远重创了努尔哈赤,但努尔哈赤也在临死前,为袁崇焕的命运设下一个巨大凶兆。

袁崇焕之死:

由于后勤基地的被毁,迫使袁崇焕不得不再三向崇祯催饷。而此时的崇祯和他的谋臣无不被“流寇”李自成搞的寝食难安,同样捉襟见肘的崇祯开始对袁崇焕的动机产生怀疑。

而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经过一番尔虞我诈、惊心动魄的斗争荣登历史舞台。皇太极执政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千方百计干掉袁崇焕。而熟读史书的皇太极选用最实用的办法——反间计。这反间计可不是派两三个人到北京大街上,嚎两声:“袁崇焕叛国”就能实现的。皇太极采取一套计中计的连环计略——与袁崇焕议和、同时到北京挑拨士林。

要知道明朝的士林清流力量之大,在封建王朝里是绝无仅有的。起初士林是一种清流,实际后期就成了一种极为复杂的偏执的团体——原本作为评议朝政的舆论力量已经开始扭曲一种僵化、教条、狂妄却又懦弱的愚民力量。

以“议和”为例,崇祯不想“议和”??非也,崇祯比任何人都愿意议和。但崇祯要维护自己皇统的权威,又被一群打着忠君旗号的言官钳制,只好打肿脸充胖子,放着“和”不议,要“安抚”后金。试想皇太极继位后,国恨家仇如何能被安抚?

于是,袁崇焕出于战略需要的“和议”,皇太极只需要略微夸大便成了袁崇焕骑墙通敌的罪证。这点在北京官员里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无可估量的。原本处于风雨飘渺的明朝政治中心——北京就开始流传许多各种版本的谣传。甚至使得多疑的崇祯帝也更加怀疑袁崇焕。

而后,皇太极突然轻骑绕过宁远防线,奔袭北京。这点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说,是极其冒险的。清军后无援军,更无补给,长途奔袭明朝首都,简直有自寻死路的嫌疑。但是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正是这次冒险的军事行为,使得北京上下坚定了袁崇焕叛国的怀疑。

所以,史书上所说的“百姓”,和我们现在的百姓又是两码事。我觉得那应该指得是当时的中产阶级,也就是小市民阶层。

绕了一圈,终于到了正题。

皇太极十万铁骑突袭北京,而袁崇焕日夜监程终于赶在皇太极前到达北京。但已经对袁崇焕充满怀疑的明朝上下,做出了非常愚蠢的决定,不许袁崇焕入城……而这种怀疑的心态从上到下就演变成了,“百姓”怒打汉奸。

在崇祯的偏执的命令下,袁崇焕率领九千死士与清军十万铁骑鏖战八小时。壮哉~

皇太极这时又玩起了一个小花招——明清版的周瑜戏蒋干——一个被活捉的太监扮演了愚笨的蒋干,为皇太极的反间计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于是,皇太极从容退兵后,崇祯立刻以通敌叛国之罪将袁崇焕凌迟处死。悲哉~

  很想一气把明朝几个有趣的历史人物都写一下,不过一个袁崇焕就花了这么多时间,我看还是留到下次吧。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