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遇到评价别人或被人评价的情况。
所谓“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我们评价别人,也好奇别人对我们评价。这个人很大方,这个人脾气挺好,这个人很细心,等等积极词汇让人听了如沐春风。偶尔也有些评价我们听了会不舒服。
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禁忌词汇表,我称之为地雷区词汇
据我总结在和他的互动中,就有几个是引起星球大战的话题。
词汇一:无赖。这个词曾让他呕了一晚上,第二天中午见到我还一副铁青的臭臭脸。就因为前一天分别之前我撒娇地说了句:你很无赖。。。
词汇二:小气。这个词曾引发他一掷千金的豪迈。在香港,没日没夜电话煲粥当然聊到购物,说起那帮女人购物疯狂他自己倒成了陪客,我笑侃他小气不给自己买东西,结果他一气之下,买了三件衬衣,一套名贵西装,两条西裤。败家到花了个底儿朝天才回来。。。
词汇三:胆小。这是新近发生的。因为我的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中间牵扯到他,几尽折腾仍未果,最后发了封短信:安,细心男,再胆大些我就嫁给你。结果这人又耿耿于怀了两天,以后凡是说到他的动机,末了都不忘提醒一句:我可不是胆小才这么做的啊。。。晕S
我也有禁忌词汇,怕人说“懒”,但不怕人说“笨”,怕人说“没脸”,不怕人说“阴险”呵呵,当然只要是善意的提醒,怎么说都可以,要是来自恶意攻击的话我就接受不了了。
其实啊,地雷区词汇的反面就是我们每个人希望在别人眼里得到肯定形象,我们不希望被评价的样子,反过来就是我们努力在别人心目中建立的。无赖也好小气胆小也罢,懒也可以笨也行,没脸阴险等等都是我们在社会中生存的某一种格式,让自己有独特表征,是我们选择的某一种价值观。
在意这些评价词汇,让我们有所反思,不在意呢,又可以让自己自在。两者都有好结果。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曾提出“镜中我”理论,大致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在意“他人”这面镜子,希望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是积极的正面的,于是我们不断调整,不断改变,并且增进互动的机会,来拓展镜中自己的多面性获得更多的肯定评价。
最终,我们希望的是:建立有关自己的完整形象。因为我们很难认清自己的样子,只有在他人的期待和失望中才能了解自己做对了还是做错了,然后再决定改正还是坚持。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逻辑建构,同时也是我们生活在群体中不得不采取的生存策略:否则要么我们会像野人一样互相争斗,要么是我们被群体排斥出局。两个结果都是要避免的。所以我们才这么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才特别重视别人的评价。
但是,适当地做回自己,不必太在意自己的形象,偶尔率性而为也不失为一种健康的存在方式。谁说我们非得照着别人的期望来过活?我行我素一些,在不影响他人绝对利益前提下让自己过得洒脱,反而能少一些窒息感,少一些被迫的感觉,发现生活也多了许多宽容元素,这样反倒过得自在,对周遭也能有更多的感恩和积极回馈,我觉得其实也算一种不错的选择。
怎样选,就看读者自取了。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