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不是此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若是枇杷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小时便知道这首诗,向XX文字者温和地幽了一默,诙谐之处颇可令人会心。
“……
明代画家沈石田,与唐寅、文征明、仇英并称“四大家”。一次有人给他送来“枇杷”并附一短简,大约是文化水平有限,送者将可供口腹之欲的“枇杷”,误写成只供视听之娱的“琵琶”。颇具幽默感的沈石田戏作一笺相答:“承惠批杷,开奁骇甚!听之无声,食之有味,乃知
古来司马泪于浔阳,明妃怨于塞上,皆为一啖之需也。今后觅之,当于杨柳晓风、梧桐秋雨之际也。”亦庄亦谐,真是一篇绝妙的明人小品。《古今笔记精华趣事》一著亦记此事,说沈石田还以诗作答:“琵琶不是此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若是枇杷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可谓
诗文双绝,相映成趣。
……”
这便是此诗的来源。
多年以后再次看到,却是大惊,颇有觑面不识之感,,枇杷并非此琵琶,岂为如今品种差?若使枇杷不结果,莫如箫管尽开花?
题为[url=http://news.sina.com.cn/richtalk/news/movie/9901/011409.html]“治理”荧屏错别字[/url]的文章,义正辞严地讨伐荧屏上的错别字,自己倒先犯了文字兼常识错误,网上文字的黑色幽默若是。。
又或者,并不止网上的文字若是罢。。
再行搜索,
http://www.guangmingdaily.com.cn/0_shsb/1999/01/19990114/gb/859^sh7-1412.htm 转引该文,同样作“若是枇杷能结果”。
《古今笔记精华趣事》,不能知其为何处、何时出书,由书名看来,却是今人编作的可能为多。一句对文人而言属于常识性质的诗,编作者竟不能辨其为错,已可讶异。。编者一错之后,文章作者二错,网页编辑三错,网页转引者四错。。即令引用原书保持原貌,却连辨正的注疏也无,一错再错,乃至于读者啼笑皆非,,有这样的文字工作者,中国的文字不能不令人心忧。。
//初作于2005-4-30 12:37:24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