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看到杂志、报纸、电视剧里,“后妈”历经千辛万苦,无数的不理解,无数的磨难和眼泪,终于在头发花白、身体虚弱、绝症在床的时候听到对方的孩子喊了一声“妈”,于是感动得流泪,安然闭上眼睛。
这就是完美吗?这就是当后妈的最高境界吗?这就是“不是亲妈更胜亲妈”?不,这不说明什么,甚至……做的是无用功,在我看来,后妈一方面不等于蛇蝎,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以孩子叫“妈妈”为光荣,恰好相反,应该永远叫“阿姨”。
是的,后妈最好永远都叫“阿姨”。
“妈妈”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最神圣的词语。即使他在很多方面不喜欢自己的妈妈,怨恨自己的妈妈,但“妈妈”这个词依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对一个陌生人使用了“妈妈”往往就是伤害了自己,他们往往有种“指鹿为妈”式的愤懑,而且大多数孩子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女人没有生自己就可以得到“妈妈”这个光荣的头衔,更不能理解男人的爱情是什么东西,孩子总是听着母亲对男人怨妇式的唠叨而恨上了父亲,把“父亲抛弃了母亲”这一思想迁怒于后来的每一个女人,而这样的女人竟然要取代“妈妈”的位置,自然会反感和排斥,所以要孩子叫后妈为“妈妈”简直就是一个愚蠢的举动,而“她不是我妈妈”往往因此成了最有攻击力的武器和女人最深的痛,何必呢?
女人出现在这个家庭里应该是爱情的结果,而不是上床保姆。如果男人只是要找一个女人具有“妈妈”的功能尽心管教自己的孩子,那么这样的婚姻是不幸的,因为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出于对自己后代的抚养义务。要知道“后妈”只是男与女的爱情变成婚姻后的一个副产品,就象孩子是爱情的结晶,同时也是爱情的副产品一样。首先她应该是一个妻子的身份,其次才是后妈,如果把这两者搞颠倒了,这样的婚姻肯定是不幸的,因为他们不重视爱情。如果没有了爱情,后来找的所谓“妈妈”从本质上来说就只是个保姆,强调孩子叫自己“妈妈”就是人为地把自己由妻子身份降低成为保姆,不要和我说那么多虚伪的假话,90%的男人再婚的理由都是所谓“孩子”,没有几个人敢于承认自己在追逐更适合自己的幸福,这才是后妈难做的真实理由,没有男人的爱,没有孩子的爱,她的存在也就注定成了悲剧。
男人们往往花费了不必要的精力让孩子和自己的新妻子融合。他们并不知道把这两者强行捏在一起是没有意义的,孩子们终会因为长大而离开,留下两老“夕阳红”.男人自己和新妻子都未必融合得很好,何况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要孩子叫后妈为“妈妈”其实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聪明的男人永远会让孩子叫她为“阿姨”,即使因为某些原因这个“阿姨”走了,依然会有另外一个“阿姨”出现在生活里,何必要孩子为了若干次的爱情变迁承担那么沉重和频繁的“妈妈变更”?男人应该明白:你娶回家的这个人,她的主要身份就是妻子,她母亲的职责只是一种义务,而不是婚姻的全部。
离婚后再找的女人,还是让孩子叫“阿姨”吧!从孩子的角度讲,他永远不需要改口,永远不需要刺痛内心里最神圣的那个词语;从女人的角度讲,她永远不用强求一定走进孩子的内心,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份;对于男人来讲,他永远不用为两者的融合而痛苦。
这是我在新浪博客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我被打动了,所以把它转贴过来。在喝了N碗苦瓜汤后我放弃了质问他的冲动。
有时不知道比知道更好。水清则无鱼。想得太明白了,反倒失去了鱼儿在水里欢乐嬉戏激起的涟漪。
我想有一天我还是会问吧,如果我这段纯粹的爱情只是被他利用的武器的,那么我,是时候重新选择了!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