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题目: 网络文学发展刍议
学生姓名: 葛
学生学号: 011210277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专业层次: 本科
指导老师: 张晓东
二○○四年六月十日
《网络文学发展刍议》目录
内容提要:………………………………………………………(3)
关键词……………………………………………………………(3)
一、网络文学的含义 ……………………………………………(3)
二、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4)
三、网络文学的特征 ………………………………………………(5)
四、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与联系…………………………(6)
五、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10)
六、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11)
参考资料:…………………………………………………………(13)
网络文学发展刍议
内容提要:
网络文学,文学的新生。网络文学是信息化的产物,是网络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世界的诞生,给文学带来影响,比较于口头文学、纸面文学,网络文学的历史是如此短,但是其成果却已经不能小觑。仅仅是两、三年的时光,网络文学诞生了它的成名作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文学的存在形式、人们的艺术思维模式与审美习惯。文学是自由的、人性的、游戏的、非功利的,网络文学正是将文学的大众性、游戏性、自由性还给了大众。
关键词:网络文学 传统文学 发展 影响
一、网络文学的含义
历史的发展总是催生它的文化形态随之发展和改变,同时为这种存在形态的嬗变提供着机遇。当计算机网络从文学地平线上升起时,它以其快捷的信息处理、自由的虚拟空间,很快吸引了文学的目光,诞生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网络文学背靠“网络”,面朝“文学”,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文学的存在方式、人们的艺术思维模式与审美习惯。
计算机及其网络改变着世界文明的面貌。网络数字化的生活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空间概念对人类自由活动的束缚,使得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跨越地理障碍进行交流。网络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联系到一起,打破学科的界限和区域,加强彼此的了解与合作。自由的写作、阅读、交流,正是文学在网络空间里得以缘起的吸引力。电子数码信息图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具有无限的开放性,为各民族文学艺术的相互融合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这使我们想起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世界文学未来前景的描述:“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现在人们所说的网络文学多是指在网上“发表”的文学作品,包括那些经过编辑、登载在各类网络艺术刊物(电子报刊)的作品,电子公告栏(BBS)上不经编辑、个人随意发表的文学作品,以及一些电子邮件(E-mail)中的文学作品。这种网络文学又被"榕树下"等网站称为"网络原创文学"。
目前较有影响的文学网站有“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榕树下”(www.rongshu.com)、“中文网络文学精萃”(www.chinese-literature.com)、“黄金书屋”(goldnets.myrice.com)、“碧海银沙”(www.silversand.net)等网站。
近年来出版的较有影响的网络文学作品有《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蔡智恒著,知识出版社1999年11月版)、《小妖的网》(周洁茹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版)、《告别薇安》(安妮宝贝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旧同居时代》(张建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智圣东方朔》(龙吟著,作家出版社2000年1月版),《点击1999》(顾湘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0年1月版),“网络之星”丛书3卷(花城出版社2000年3月版)、“网络文学”丛书10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有评论形容图书市场将由“读图时代”进入“读网时代”。
网络文学分为三类样态:一类是已经存在的文学作品经过电子扫描技术或人工输入等方式进入互联网络;一类是直接在互联网络上"发表"的文学作品;还有一类是通过计算机创作或通过有关计算机软件生成的文学作品进入互联网络,如电脑小说《背叛》,以及具有互联网络开放性特点、几位作家几十位作家甚至数百位网民共同创作的“接力小说”等。
二、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网络文学在起步的时候,作者多数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青年”。他们理工科出身居多,爱好文学,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相当的艺术创作水平。他们不愿意、不屑于投稿于传统的纯文学刊物,是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给了他们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和发表园地。
中文网络文学较早的是1991年王笑飞创办的海外中文诗歌通讯网(chpoem-1@listserv.acsu.buffalo.edu)。1994年2月,方舟子等人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http://www.xys.org)。与此同时,诗阳、鲁鸣等人于1995年3月创办网络中文诗刊《橄榄树》(http://www.rpi.edu/~cheny6/)。1995年底,几位原来活跃于中文诗歌通讯网的女性作者独自创办了一份网络女性文学刊物《花招》(http://www.huazhao.com)。
发展到1998年,开始出现了一部最有代表性也最具影响力的中文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台湾成功大学水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蔡智恒,从1998年3月22日起以jht为笔名在电子公告栏(BBS)上发表了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作品讲述了“痞子蔡”、“轻舞飞扬”通过互联网络相遇相识、再约见面、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痞子蔡”、“轻舞飞扬”都是男女主人公在上网时用的代号。他们在网上相遇,互寄电子邮件,每天凌晨3点一刻到网上聊天室谈话,后来开始约会,一起去看《泰坦尼克号》。两人坠入爱河。最后得重病的 “轻舞飞扬”悄悄离开“痞子蔡”,而“痞子蔡”设法赶到医院陪她度过了最后的时光。这篇网络言情小说描摹了网上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使用了一些只有网民才熟悉的"网络语言",如网民交流时用冒号和反括弧表示高兴(:)),因而在语言上具有鲜明的网络特点。加上讲述的这场“网络爱情”故事笔法细腻,情感真挚动人,被台湾媒体誉为“网络上的《泰坦尼克号》”。不仅国内许多媒体有摘录和报道,网上一些中文网站也频繁加以张贴。该作在台湾被改编为电影,在大陆成为畅销书。
国内也有类似的网络言情小说。1998年第6期《天涯》就刊登了一篇“佚名”的网络小说《活得像个人样》。由于这篇网络小说在电子公告栏上多次辗转张贴,原作者已无从知晓。小说讲述了在电脑公司工作的年轻职员“我”与女友碎碎的故事和与网友“勾子”、“国产爱情”从网上交谈到现实交往的经历。
网络文学是一种互动式的大众文学。由于网络文学的发表无须编审,许多不经网站筛选就在网上发表,一方面互联网以其开放性平等性打破了传统精英作家的话语垄断,成为网民“发泄”和“表达”的最佳媒体,而且可以实现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充分交流,另一方面随心所欲的“贫血”作品充斥网上,“垃圾太多”成为网络文学的一个弊端。一些持保守态度的作家认为网络文学只可算是习作或是“文学卡拉OK”,“充其量是通俗文学,是快餐型文化的一部分”。人们目前对网络文学的热衷,很大程度上在于一种新奇感。
网络文学的传播速度远快于传统文学。不久前,美国著名恐怖文学作家斯蒂芬•金的新作《驾御子弹》在网上发布,第一天就有40万网民在网上花2.5美元下载到个人电脑上。可以说,对于网民而言,传统文学的位置正逐步被网络文学所替代。
更具有网络特点的网络文学,是接龙小说的出现。接龙小说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特点,使文学创作变成了一项集体参与的文学活动。就像中国古代三五文人一起喝酒时行酒令、作顶真诗,不过是喝酒变成了上网。1999年1月开始,新浪网与《中华工商时报》联合举办为期1年的接力小说活动。小说题目为《网上跑过斑点狗》,第一章由青年作家邱华栋、李冯、李大卫写作,其余由网民和读者共同续写,计划最终完全一篇6万字左右的中篇小说。小说试图反映互联网给人类的生活、工作、爱情带来的冲突与影响,揭示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篇小说后来因网民和读者反应不积极等原因而夭折了。
三、网络文学的特征
自由、快捷、恣意——网络文学的三个特征。网络文学的本质特征是自由,由于它不依赖传统纸面媒体,不需要占用有形的纸面文化资源,因而,它对现有的文化资源配置体系是一场突破,它可能突破现有纸面文化资源的意识形态霸权,在另一条完全不同的方向上开辟一条新的文学战线。目前的网络文学发表体制来说,网络文学的发布有这样几种方式,网上文学期刊发表、个人网页发布、讨论区张贴、电子邮件传播等,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不需要编辑、主编、文化官员的审查的,因而,它在发布上相对而言处于更为自由的位置,可以相对地说,它是一种自由的文学。同时,网络文学的传播也和纸面文学的机制不一样,纸面文学依靠刊物和报纸的发行,依靠人工邮递,发行环节多,速度慢,费用高,发行范围受限制,但是,网络文学不一样,它先天地就在网上自由地传输,它先天地就是属于整个网络世界的,因而也是属于全球的,理论上说,它可以在一夜之间传遍整个世界,传遍网上的角角落落。因为它的发布和传播是以一种蜘蛛网的形式几何级数地展开的。这要导致网络文学的第三个主要特征:恣意。它是率性而为的结果,它大多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是出于游戏的目的,它更符合文学艺术作为游戏的自由精神、非功利精神。
最能体现网络文学的本质特征的当属网络原创文学,它的特征是“在线”的三位一体——网民在电脑上进行创作,然后在网络中发表,并由其他网民完成阅读、参与评论。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创作活动,创造网络文学的作者一般是在业余时间为了悦己悦人而进行的活动,题材选择的自由,情节架构的随意,语言节奏的加快,是网络文学的总体特征。对于读者来说,网络文学一方面呈现出新鲜的阅读快感,另一方面与网民大抵相似的精神经历容易引起情绪的共鸣。
目前网络文学主题主要是两个字:情与欲。爱情的迷惘,生活的困扰,网恋的痛苦,物质追求中人生价值的失落,成为许多网络文学作品的题材。《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小妖的网》、《点击1999》都讲述了美丽动人的网恋故事,作品语言带有网民特点,使用了许多网络符号。
但总体上看,网络文学的许多作品,都带有都市青年的时尚特点,而内容较为平面,不能满足更多读者深层次的审美需求。网络作家与传统作家最大的差距在于,你可以从网络作家的作品中去感受他们,却无法去获得什么。有分析认为,网络文学的劣势,是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和关注人类命运的精神。可以说,网络作家在艺术上和思想深度上还远未成熟。
四、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从艺术的“生产工具”方面考察,文学的“生产工具”或者说媒介就是“语言”。我国传统文学作品,从远古的龟甲简牍文学发展到现代的纸介质文学,语言都是其存在的基本形式;网络文学的存在也是以语言的形式存在,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语言,我们称之为是数码,即“bit”(数位)和“byte”(字节)的转换与解码。从人性化语言到智能化语言,文学生产工具发生了比较大的变迁,这种变迁改变了书写者与阅读者的范围,反映了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建立了新的文学社会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生产工具以及文化传播体系的改变时常是缔造一个新型社会的重要条件。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文学,究竟有没有改写传统文学的既定规范?有人认为,网络不过是作品传播、发表的一个新兴渠道而已,其文学特质没有任何变化,所以网络文学的概念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对于文学说来,无论是网上传播还是平面出版传播,只是传播的方式不同,而不会是文学本质的不同。”又有人认为网上创作无拘无束,构成了涂鸦艺术,虽然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但是很多进入不了艺术范畴,更无从谈对传统文学的取代了。
文学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由很多社会要素组成,不同时代的书写工具和传播途径对文学本质总是有着不同的影响。当初造纸术的发明为文学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网络的介入多少也会为文学带来一些改观。但就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来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二者的根本特征是一致的。文学是关注社会、历史,关注社会历史中的人,是关注人的心灵与情感的,只要是真正的文学,都莫不如此,网络文学并没有超出这个范畴。从技术上讲,网络作为一个载体,是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的一种新型媒介,网上传播有着其他媒介所不具备的便利和快捷。由于技术原因,网络文学在行文的规矩和形式上,与传统文学有所区别,文中夹杂大量的外文字母、单词和符号,但是这些还没有成为文学的本质。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文学的内在精神上,应该是相同的。对此,作家张抗抗不无遗憾地表示,“我本来做好准备要步入一个新奇的领域,但是阅读后发现目前的文学与传统文学本身区别不大。”张抗抗对于网络文学可能产生哪些冲击表示茫然:“网络文学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阅读的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但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文学本身?比如说,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虽然网络文学也像它赖以生存的网络一样,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极快的发展变异速度,但是,在文学领域里它仍有着先天后天的诸多不足。正如有人用“头重脚轻根底浅”来形容它一样,一方面网络文学以其“自由地表述”、“交互式沟通”等特征引得无数网民为之沉迷为之喝彩,另一方面创作者们文化底蕴的缺失又使得网络文学带有先天性的“肌无力”。
应该说,“网络文学”不是一个完全成熟定型的概念,它更多地是代表了一种现象。网络文学的发展自然要依赖于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网民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文学读者的多少,电子商务的繁荣也会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网络文学的繁荣。就目前中国网民的组成结构和数量来看,网络文学尚不具备一个牢固的群众基础,其发展自然就会受到限制。与发展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好像是站在成年人旁边的婴幼儿。网络对人类生活有根本的改变,但如果说它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人的精神创造和思考,实在为时过早和有夸大之嫌。网络找到了一些促使人思考的信息,信息在网上传播的速度很快,但计算机只是一种技术而不是艺术,网络只是一种沟通世界的工具而代替不了文学创作本身。
目前网络技术的非人性化以及网络文学的非审美化,是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最大的先天性症候;自由性大于艺术性是网络文学一个明显的尴尬。数字化技术既可以为文学美容,也可以将文学毁容,艺术走近科学并非总是艺术的福音,科学对于艺术的精神放逐和价值冷漠不能不引起艺术的警惕。网络文学追求的不是长久的感悟,而是片刻的打动。维系文学发展的最主要动力还是文学的精神深度和艺术的创造性,这个不是人人自由参与就可以实现的。大量垃圾文学、缺血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的自由性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人称之为“乌托邦式的自由”。要获得与传统文学比肩的话语权利,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网络文学的春天有赖于超文本技术的不断完善,有赖于广大网民的参与和努力,有赖于人们上网心理机制的不断成熟。
网络可利用的特点有二:一是开放性,二是多媒体性。常规的文学作品一经印刷发行,就已定型,广大读者读到的也只有同一个版本,要等到再版时才可能进行修改。但是网络上的创作却是随时可以更动的,可以永远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可以有“互动性”,根据不同的日期、针对不同的读者提供不同的版本,也可以由众人集体创作。网络文学(在互联网上发表的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学(在纸质媒介上发表的文学作品)相比,优越性显而易见。主要是:原来危如蜀道、小似羊肠的发表渠道,转眼成了一条没有阻碍的通衢大道。
你只要把大作往某个网站或个人主页上一贴,作品就已发表成功,所有传统媒介中的复杂流程,在这里已简化为鼠标的轻轻一击。如何命名你的作品,也悉听尊便。理论上,全世界所有网民都是你潜在的读者。如果你夸口大作相当于印行了两亿册,我也没法驳斥你。
就文学而言,网络只能代表技术进步,这一点它和电脑给作家的写作带来方便没什么两样,文学的真正功能不会因为网络发生变化。网络不会优化你的遣词造句能力,不会帮助你轻易获得灵感,不会使你的叙事能力突然大幅提高。比如,人们常常津津乐道这样一段“网络文学”经典:
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我有一千万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我有翅膀吗?没有。所以我也没办法飞。
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爱情的火焰。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得出吗?不行。所以我并不爱你。
说句实话,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段话摘自一部名叫《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网络小说,单单要我相信仅凭它就能断言“网络文学”的魅力和独特性,我可做不到。我承认写得很棒,但我认为这是属于文学的“棒”,而不是属于网络的“棒”。文学是人学,不管它写在网络空间里还是出现在传统媒质上,都不会有什么两样。不同的只是载体或介质,相同的是人的基本属性。
网络文学充其量只会使文学写作变得容易,文学传播变得方便,而无法颠覆文学的本质。
其实,今天人们谈论的某些网络文学的特征,与文学的本质并无关联,而只是别种因素的介入,一旦这种因素不复存在,寄生其上的文化、技术特征也将随之消失。比如,网络文学由于不必担心因文惹祸,所以放言大胆,无所顾忌,而一旦现实社会中的政治防范松懈了,言论自由能够得到保障了,这一暂时被人视为特色的东西,立刻会因其粗疏无文而遭到淘汰。相比较而言,网上的文学批评目前更具有网络文学的鲜明特征:它们童言无忌,凶悍泼辣,擅长一刀封喉,一剑毙敌。然而,这一特点是否与目前上网费用过于高昂有关呢?一旦上网资费不再令人生畏,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斟酌词句,掂量观点时,这一让人咋舌的网上批评奇观,会不会同样不复存在了呢?此外,网上文本中普遍泛滥的错别字和滥用标点符号现象,也不能放在文学特征中进行考察,那也依旧可以在资费、输入法等经济、技术领域找到答案。至于被人视为网络文学标志性特征的“小说接龙”,更是与文学无关,它属于游戏范畴,和打桥牌没什么区别。
对传统文学的影响
网络文学并不具备如同电影区别于舞台剧那样明显的个性特征。人们在互联网或电子读书器上阅读小说,与在书籍、报刊上阅读,有什么两样呢?纸张消失了,文学依然故我。互联网对文学最大的打击,不是在传统文学外另立一座名唤“网络文学”的山头,而是有可能大幅度削减传统文学的读者队伍,正如电影的出现没有改变话剧的本质,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剧院的上座率。当然,这已经把话题从文学延伸到社会学领域了。这正好说明,不少人在谈论“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侵犯时,有意无意间放弃了文学的立场,而被社会学领域的种种花哨现象弄迷糊了。
新世纪网络文学发展的可能性。我们有必要先来认识一下网络文学的现状,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注重技巧与语言、不注重形式与整体性、因此也缺乏了一种严谨。网络写手与网络文学一样,还需要长久的锤炼。写作主体的非专业性直接导致了网络文学的这一特质。
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文学发展的必要性,其前提是发展有自身特色的文学形式与文学种类。犹太国被巴比伦灭亡,便离开了耶路撒冷,散落到世界各地,从来没有过自已的国家。而犹太民族却从来都活跃在种族的论战之中,犹太民族是民族之林里的流浪者,作为一个文学的旁观者,我衷心的希望网络文学不是文学中的犹太民族,不只是一个活跃市场的小丑。可以预言文学会因为网络文学的发展而加速其溃败的进程,当然传统文学不会从根本上消失,就如同文言文学即使是今天也依然没有消失一样,但是,纸面阅读会逐渐减少,这对文学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现在我们尚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网上阅读在阅读心态上的紧张性可能是不利于审美的,这一点不能不让人担忧。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在质量上的确劣于纸面文学,如何借鉴纸面文学的成就,结合自身优势的发挥,形成网络文学的高潮局面,这是网络文学面临的最大问题。
网络目前还是一种时尚,至于文学则已经存在几千几万年了,你可以把网络理解为一种新的媒体、新的传播和储存方式、新的书籍、书箱、书橱、书店甚至图书馆,文学讲习所和研讨会,但是你不能如此来理解文学,因为文学永远离不开人的心灵,人的活生生的感受和体验。即便网络不久就会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但是文学仍然是文学,人们不再谈论的会是网络,而不是文学。
网络文学要想发展不能再是自生自灭的。自生自灭只会导致不断的走入误区,走入怪圈,然后继续流浪下去。创新不死,网络文学才会不死
五、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网络文学一定意义上是青年人的文学,值得热情关注,应当充分重视。因为据统计,目前国内上网的约8000万网民中,21岁到35岁的占80%。网络文学兴起的背后是70年代乃至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青年文学爱好者的迅速成长。有人甚至将网络文学形容为“时代新文化运动的先声”,网络文学的兴起能够“吹响新文明的号角”。过分的吹捧不利于新一代网络文学作家的成长,保守的指责更是无视现实的做法。这一批青年创作队伍的培养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2、网络文学需要健康说理、鞭辟入里的网络文艺批评。目前网络上关于网络文学的“e批评”十分热闹。这种“e批评”是指在网上非常普遍的、任何网民都可以张贴上去的评论,可以长篇大论,也可以一句话、一个词。几乎所有的重要文艺现象,在网上都有大量的或短或长的“e批评”。如一些网站专门开通“王朔与金庸”“我看美女作家”频道。但这些评论多数在论坛上不经任何编辑地张贴,随感式、谩骂式的批评较为常见。网上文艺理论、文艺批评还相当薄弱,学院式、学理式的文艺批评的声音几乎没有。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大批学识渊深、学理讲究的文艺评论家投身其中,对这一现象及作品认真评说。
3、著作权问题是关系到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难点问题。1999年王蒙、毕淑敏等6位作家状告“北京在线”(www.bol.com.cn)网站侵权,引起文艺界和网络界广泛关注,判决结果引起争议。六位著名作家状告“北京在线”网站未经许可将他们享有完全著作权的文学作品,如《坚硬的稀粥》、《一地鸡毛》、《预约死亡》、《黑骏马》登载到网上,法院判决六作家胜诉。法院判决指出,作品上网是作品传播的一种新方式,作品的数字化行为本身并不具有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独创性,作品载体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并不影响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因此,被告未经允许将原告作品上载到因特网上,侵害了原告对其作品享有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被告应停止侵权,在自己的主页上刊登致歉声明,并分别赔偿原告经济损失。此案被称为“中国网络侵权第一案”,其审理结果对网上著作权保护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有业内人士认为,过度保护网上版权会阻碍国内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目前中文网络信息资源还处于匮乏的阶段,现有作品的数字化也是促进我国科技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以国家图书馆为首正在启动的"数字图书馆"工程,网上版权的问题如何解决就成为一个难题。不过,此案判决后,许多文学类站点不再随意把传统作家的代表作品数字化了,一些图书网站开始重视网上著作权问题。如博库网站就与刘恒等数几十位知名作家签约,取得在网上登载这些作家作品的权利。
4、网络文学在网络世界里占据了一块地盘,甚至还“破网而出”,以纸质形式不断进入图书市场,与传统的纸介质印刷文学形成了互为补充、共生共长之势,出现网上网下都引人注目的局面,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我国文学发展的总体格局,这种景观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人们对“网络文学”这种新生事物的态度褒贬不一,但不容置疑的是:在社会某些群体那里,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光与电代替纸和笔,是不可忽视的文化趋向。大体而言,网络文学目前处在自发、随意的创始过程中,还难以与传统的纸上文学相抗衡,许多作品还相当幼稚。但不少网络文学作者认为,当网络成为人们更习惯和熟悉的媒体时,网络文学将成为文学流通的重要方式。
5、由于发表无需看任何人脸色,写作无需听任何人指令,网络文学起步伊始就获得了对文学创作最为重要的自由感。要知道这可是传统文学奋斗了两千年都没有得到过的殊荣。如果他担心自己发表在虚拟世界的作品会在现实世界遇到麻烦,他只要简单地隐掉自己的真实身份即可,每一个网虫都会告诉你,这是虚拟世界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以至这么做是否合法都变得无关紧要、无人过问了。写作不受限制,发表没有阻碍,网络文学最大的敌人,正在于它那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我们知道,正如遥遥无期的长寿不是生命,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也不再是自由。“没有制约的权力会导致腐败”,在网络世界同样极易发生,而且某种程度上几乎不可避免。谁来制约网络作家呢?除了他本人,没有任何人,这便和世上最无道的帝王一样了。所以,网络文学的美好,注定只是理论上的,网络文学的自由也和网络的本性一样,注定是虚拟的。个人立身行事中弥足珍贵的责任意识,在这里因为缺乏明确的负责对象而突然进入真空状态。由于以匿名方式存在,他甚至不必对自己负责。在文学的自由得到最大程度张扬之时,文学的尊严竟也难觅影踪;创造的限制消失了,创造的激情竟也一去不返。没有压力,何来动力。这样的网络文学充其量只是一种对现状的描述,无法成为值得展望的前景。
六、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
文学,不仅需要文字功力,尚需诸多章法与技巧。功力何来,无非读书,无非拜师,无非自悟,于他人真经真传真施中,学其精华。“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只能识稻草”,否则即是天才,也将是不学无术。就目前的网络文学,总体看,好的方面是开放、热闹、随意、率真、直面生活,展示了时下年轻人的时尚、心态与向往;这同时也正是其不足,浮泛、轻率、急就而外,不是没有但少见其内蕴、张力与圆熟。“一个作家好比一口井,重要的是井里要有水。”(海明威)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存在负面问题。
网络文学在当前存在的这些局限和缺陷是明显的事实,毋庸回避。但任何新生事物在最初时候都不会是完善的。假若我们从辩证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话,局限和缺陷的反面却又正是它的生命和活力。我想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它。
第一,网络文学的创作体现着真正的“创作自由”。网络文学的作者在网上写作,在网上发表,他们几近摆脱了实用功利主义的束缚。因为没有稿酬,他们就不再以赚钱为写作的目的之一;因为没有编辑出版界的干预,他们不必为主流意识形态所左右;因为大多数人不用实名,功名似乎也与他们无缘。他们可以说纯粹率性而作,由着他们对生活的感悟,由着他们自由情感的驱使,由着他们自己对文学观念的个人理解,毫无顾忌地抒写。试想,以前除了“人之初”的文学创作和少数真正的天才艺术家之外,有过这样的文学创作吗?可能从前有人想过“写给自己看”,但这决不是文学活动,因为真正的文学活动是脱离不开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者的循环规律的。现在,在网上,有那么多的人参与文学活动,包括有那么多的人创作,有那么多的人阅读,有那么多的阵地可以发表,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关键正在于它是一种目前最为自由的文学活动。曾几何时,文学界有多少人为“创作自由”奔走呼喊,著名电影演员赵丹在临终之前提议对艺术界要“无为而治”遭到批判时也有很多人为此愤愤不平,然而,真的出现了这样一种相对来讲“创作自由”的文学现象时,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它的最杰出的优势却抓住它的一些局限和缺陷持之以否定态度呢?
第二,网络文学的“超文本”写作拓展了文学创作最大程度的空间。传统的文学文本因为是某一个作家的个体创作,所以它一旦创作完成,文本的结构也就被固定了下来。读者的欣赏和解读虽然可以对此“再创造”,但这种再创造是在文本之外的,也就是说读者不可能改变原来的文本结构。网络文学的“超文本”与此截然不同。在网上,第一文本的诞生并不意味着它定格,他人完全可以不受第一文本的限制,而采用技术化的剪接和拼贴,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加以无限制地加工和再创作,有人戏之为“最终使你根本认不出这个‘孩子’与自己有什么‘血缘’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无所谓“作者”和“读者”。只要你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你既是读者,也同时可以成为作者。与网络文学的这种交互性特征相比较,传统文学再怎么具有开放性,也远不能及。艺术活动一旦人人都想参与,也人人都能够参与,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正是真正的艺术活动。它回复到了艺术活动童年时代的本真,它扫除了私有化社会以来越来越滋长和蔓延了的贵族化,艺术历史的螺旋形发展促使艺术走上一个更高的阶梯。
第三,网络文学为多种艺术样式的融合提供了可能。语言文字作为文学的唯一媒介的现象已经不再,具有直接诉诸于视听觉特征的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样式可以直接介入到文学创作和欣赏中来。只要一个作者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在网络上,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书写文字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运用技术化的手段,把相关的绘画、音乐等作品剪辑到文字之中,使得自己的“文学作品”具有一种直观感,似乎让读者可以同时获得多种艺术形式的享受。这虽然有碍于传统文学观念中力求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但不排斥直接诉诸于读者感觉器官能够带来的别一样的美感。
网络文学的全面高涨决不能说明传统的文学将被取而代之,起码在目前尚不能定论。但是,它的发展前景是不可逆转的。作为一个范畴的“网络文学”本身包含着两项基本要素,即“网络”与“文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网络是当代高科技的代表,文学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科技与人文在“网络文学”旗帜之下的统一,带来了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其一,网络文学的始作俑者多数是学理工科的海外留学生,原因不是别的,只是由于他们有使用网络的便利。当然,并非所有的理工科学生都成为网络文学作者,这里起作用的因素,经常是这些学生是否在接受传统文学熏陶时形成了一定的文学爱好与才能。相比之下,文科学生或学文科出身者要想成为娴熟的网络文学作者,至少必须初通计算机、掌握上网技能。其二,网络文学以双重语言为工具,此即自然语言和计算语言。自然语言呈现于人机界面,计算语言则用于程序开发。其三,网络文学活动既是文学意义上的写作与阅读,又是科技意义上的程序应用。对于纯文字型的作品来说,所应用的也许不过是与字处理、文件上载与下载有关的程序;对于多媒体型的作品来说,所应用的软件便多种多样。其四,网络文学读者不仅从作品中体验到文学趣味,而且感受到科技意蕴。真正的鉴赏家,要能从文学和科技双重角度揭示作品的价值。其五,网络文学内容的评价,受审美标准和科技标准的双重影响。技术含量高低,早晚将成为评价作品的尺度之一。其六,网络文学环境由文学氛围与系统平台共同构成。跨平台调用网络文学作品,其效果必然有所变化。不论我们将网络与文学的哪一方当成父根(同时将另一方当成母根),网络文学都不是简单地继承父母的基因,而是熔铸双方的影响、创造自身的特色。我们期待着网络文学的迅速成熟。
参考资料:
1)《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知识经济出版社 1999年版
2)《中华文学选刊》 2002年第7期
3)《人民日报》 2003年6月
4)《网络文学现状与思考》 邱峰 网易网站
5)《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2年7月22日 CNNIC第十次
6)《新浪网》读书频道
题目: 网络文学发展刍议
学生姓名: 葛
学生学号: 011210277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专业层次: 本科
指导老师: 张晓东
二○○四年六月十日
《网络文学发展刍议》目录
内容提要:………………………………………………………(3)
关键词……………………………………………………………(3)
一、网络文学的含义 ……………………………………………(3)
二、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4)
三、网络文学的特征 ………………………………………………(5)
四、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与联系…………………………(6)
五、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10)
六、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11)
参考资料:…………………………………………………………(13)
网络文学发展刍议
内容提要:
网络文学,文学的新生。网络文学是信息化的产物,是网络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世界的诞生,给文学带来影响,比较于口头文学、纸面文学,网络文学的历史是如此短,但是其成果却已经不能小觑。仅仅是两、三年的时光,网络文学诞生了它的成名作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文学的存在形式、人们的艺术思维模式与审美习惯。文学是自由的、人性的、游戏的、非功利的,网络文学正是将文学的大众性、游戏性、自由性还给了大众。
关键词:网络文学 传统文学 发展 影响
一、网络文学的含义
历史的发展总是催生它的文化形态随之发展和改变,同时为这种存在形态的嬗变提供着机遇。当计算机网络从文学地平线上升起时,它以其快捷的信息处理、自由的虚拟空间,很快吸引了文学的目光,诞生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网络文学背靠“网络”,面朝“文学”,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文学的存在方式、人们的艺术思维模式与审美习惯。
计算机及其网络改变着世界文明的面貌。网络数字化的生活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空间概念对人类自由活动的束缚,使得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跨越地理障碍进行交流。网络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联系到一起,打破学科的界限和区域,加强彼此的了解与合作。自由的写作、阅读、交流,正是文学在网络空间里得以缘起的吸引力。电子数码信息图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具有无限的开放性,为各民族文学艺术的相互融合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这使我们想起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世界文学未来前景的描述:“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现在人们所说的网络文学多是指在网上“发表”的文学作品,包括那些经过编辑、登载在各类网络艺术刊物(电子报刊)的作品,电子公告栏(BBS)上不经编辑、个人随意发表的文学作品,以及一些电子邮件(E-mail)中的文学作品。这种网络文学又被"榕树下"等网站称为"网络原创文学"。
目前较有影响的文学网站有“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榕树下”(www.rongshu.com)、“中文网络文学精萃”(www.chinese-literature.com)、“黄金书屋”(goldnets.myrice.com)、“碧海银沙”(www.silversand.net)等网站。
近年来出版的较有影响的网络文学作品有《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蔡智恒著,知识出版社1999年11月版)、《小妖的网》(周洁茹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版)、《告别薇安》(安妮宝贝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旧同居时代》(张建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智圣东方朔》(龙吟著,作家出版社2000年1月版),《点击1999》(顾湘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0年1月版),“网络之星”丛书3卷(花城出版社2000年3月版)、“网络文学”丛书10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有评论形容图书市场将由“读图时代”进入“读网时代”。
网络文学分为三类样态:一类是已经存在的文学作品经过电子扫描技术或人工输入等方式进入互联网络;一类是直接在互联网络上"发表"的文学作品;还有一类是通过计算机创作或通过有关计算机软件生成的文学作品进入互联网络,如电脑小说《背叛》,以及具有互联网络开放性特点、几位作家几十位作家甚至数百位网民共同创作的“接力小说”等。
二、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网络文学在起步的时候,作者多数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青年”。他们理工科出身居多,爱好文学,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相当的艺术创作水平。他们不愿意、不屑于投稿于传统的纯文学刊物,是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给了他们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和发表园地。
中文网络文学较早的是1991年王笑飞创办的海外中文诗歌通讯网(chpoem-1@listserv.acsu.buffalo.edu)。1994年2月,方舟子等人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http://www.xys.org)。与此同时,诗阳、鲁鸣等人于1995年3月创办网络中文诗刊《橄榄树》(http://www.rpi.edu/~cheny6/)。1995年底,几位原来活跃于中文诗歌通讯网的女性作者独自创办了一份网络女性文学刊物《花招》(http://www.huazhao.com)。
发展到1998年,开始出现了一部最有代表性也最具影响力的中文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台湾成功大学水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蔡智恒,从1998年3月22日起以jht为笔名在电子公告栏(BBS)上发表了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作品讲述了“痞子蔡”、“轻舞飞扬”通过互联网络相遇相识、再约见面、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痞子蔡”、“轻舞飞扬”都是男女主人公在上网时用的代号。他们在网上相遇,互寄电子邮件,每天凌晨3点一刻到网上聊天室谈话,后来开始约会,一起去看《泰坦尼克号》。两人坠入爱河。最后得重病的 “轻舞飞扬”悄悄离开“痞子蔡”,而“痞子蔡”设法赶到医院陪她度过了最后的时光。这篇网络言情小说描摹了网上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使用了一些只有网民才熟悉的"网络语言",如网民交流时用冒号和反括弧表示高兴(:)),因而在语言上具有鲜明的网络特点。加上讲述的这场“网络爱情”故事笔法细腻,情感真挚动人,被台湾媒体誉为“网络上的《泰坦尼克号》”。不仅国内许多媒体有摘录和报道,网上一些中文网站也频繁加以张贴。该作在台湾被改编为电影,在大陆成为畅销书。
国内也有类似的网络言情小说。1998年第6期《天涯》就刊登了一篇“佚名”的网络小说《活得像个人样》。由于这篇网络小说在电子公告栏上多次辗转张贴,原作者已无从知晓。小说讲述了在电脑公司工作的年轻职员“我”与女友碎碎的故事和与网友“勾子”、“国产爱情”从网上交谈到现实交往的经历。
网络文学是一种互动式的大众文学。由于网络文学的发表无须编审,许多不经网站筛选就在网上发表,一方面互联网以其开放性平等性打破了传统精英作家的话语垄断,成为网民“发泄”和“表达”的最佳媒体,而且可以实现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充分交流,另一方面随心所欲的“贫血”作品充斥网上,“垃圾太多”成为网络文学的一个弊端。一些持保守态度的作家认为网络文学只可算是习作或是“文学卡拉OK”,“充其量是通俗文学,是快餐型文化的一部分”。人们目前对网络文学的热衷,很大程度上在于一种新奇感。
网络文学的传播速度远快于传统文学。不久前,美国著名恐怖文学作家斯蒂芬•金的新作《驾御子弹》在网上发布,第一天就有40万网民在网上花2.5美元下载到个人电脑上。可以说,对于网民而言,传统文学的位置正逐步被网络文学所替代。
更具有网络特点的网络文学,是接龙小说的出现。接龙小说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特点,使文学创作变成了一项集体参与的文学活动。就像中国古代三五文人一起喝酒时行酒令、作顶真诗,不过是喝酒变成了上网。1999年1月开始,新浪网与《中华工商时报》联合举办为期1年的接力小说活动。小说题目为《网上跑过斑点狗》,第一章由青年作家邱华栋、李冯、李大卫写作,其余由网民和读者共同续写,计划最终完全一篇6万字左右的中篇小说。小说试图反映互联网给人类的生活、工作、爱情带来的冲突与影响,揭示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篇小说后来因网民和读者反应不积极等原因而夭折了。
三、网络文学的特征
自由、快捷、恣意——网络文学的三个特征。网络文学的本质特征是自由,由于它不依赖传统纸面媒体,不需要占用有形的纸面文化资源,因而,它对现有的文化资源配置体系是一场突破,它可能突破现有纸面文化资源的意识形态霸权,在另一条完全不同的方向上开辟一条新的文学战线。目前的网络文学发表体制来说,网络文学的发布有这样几种方式,网上文学期刊发表、个人网页发布、讨论区张贴、电子邮件传播等,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不需要编辑、主编、文化官员的审查的,因而,它在发布上相对而言处于更为自由的位置,可以相对地说,它是一种自由的文学。同时,网络文学的传播也和纸面文学的机制不一样,纸面文学依靠刊物和报纸的发行,依靠人工邮递,发行环节多,速度慢,费用高,发行范围受限制,但是,网络文学不一样,它先天地就在网上自由地传输,它先天地就是属于整个网络世界的,因而也是属于全球的,理论上说,它可以在一夜之间传遍整个世界,传遍网上的角角落落。因为它的发布和传播是以一种蜘蛛网的形式几何级数地展开的。这要导致网络文学的第三个主要特征:恣意。它是率性而为的结果,它大多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是出于游戏的目的,它更符合文学艺术作为游戏的自由精神、非功利精神。
最能体现网络文学的本质特征的当属网络原创文学,它的特征是“在线”的三位一体——网民在电脑上进行创作,然后在网络中发表,并由其他网民完成阅读、参与评论。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创作活动,创造网络文学的作者一般是在业余时间为了悦己悦人而进行的活动,题材选择的自由,情节架构的随意,语言节奏的加快,是网络文学的总体特征。对于读者来说,网络文学一方面呈现出新鲜的阅读快感,另一方面与网民大抵相似的精神经历容易引起情绪的共鸣。
目前网络文学主题主要是两个字:情与欲。爱情的迷惘,生活的困扰,网恋的痛苦,物质追求中人生价值的失落,成为许多网络文学作品的题材。《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小妖的网》、《点击1999》都讲述了美丽动人的网恋故事,作品语言带有网民特点,使用了许多网络符号。
但总体上看,网络文学的许多作品,都带有都市青年的时尚特点,而内容较为平面,不能满足更多读者深层次的审美需求。网络作家与传统作家最大的差距在于,你可以从网络作家的作品中去感受他们,却无法去获得什么。有分析认为,网络文学的劣势,是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和关注人类命运的精神。可以说,网络作家在艺术上和思想深度上还远未成熟。
四、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从艺术的“生产工具”方面考察,文学的“生产工具”或者说媒介就是“语言”。我国传统文学作品,从远古的龟甲简牍文学发展到现代的纸介质文学,语言都是其存在的基本形式;网络文学的存在也是以语言的形式存在,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语言,我们称之为是数码,即“bit”(数位)和“byte”(字节)的转换与解码。从人性化语言到智能化语言,文学生产工具发生了比较大的变迁,这种变迁改变了书写者与阅读者的范围,反映了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建立了新的文学社会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生产工具以及文化传播体系的改变时常是缔造一个新型社会的重要条件。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文学,究竟有没有改写传统文学的既定规范?有人认为,网络不过是作品传播、发表的一个新兴渠道而已,其文学特质没有任何变化,所以网络文学的概念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对于文学说来,无论是网上传播还是平面出版传播,只是传播的方式不同,而不会是文学本质的不同。”又有人认为网上创作无拘无束,构成了涂鸦艺术,虽然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但是很多进入不了艺术范畴,更无从谈对传统文学的取代了。
文学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由很多社会要素组成,不同时代的书写工具和传播途径对文学本质总是有着不同的影响。当初造纸术的发明为文学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网络的介入多少也会为文学带来一些改观。但就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来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二者的根本特征是一致的。文学是关注社会、历史,关注社会历史中的人,是关注人的心灵与情感的,只要是真正的文学,都莫不如此,网络文学并没有超出这个范畴。从技术上讲,网络作为一个载体,是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的一种新型媒介,网上传播有着其他媒介所不具备的便利和快捷。由于技术原因,网络文学在行文的规矩和形式上,与传统文学有所区别,文中夹杂大量的外文字母、单词和符号,但是这些还没有成为文学的本质。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文学的内在精神上,应该是相同的。对此,作家张抗抗不无遗憾地表示,“我本来做好准备要步入一个新奇的领域,但是阅读后发现目前的文学与传统文学本身区别不大。”张抗抗对于网络文学可能产生哪些冲击表示茫然:“网络文学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阅读的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但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文学本身?比如说,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虽然网络文学也像它赖以生存的网络一样,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极快的发展变异速度,但是,在文学领域里它仍有着先天后天的诸多不足。正如有人用“头重脚轻根底浅”来形容它一样,一方面网络文学以其“自由地表述”、“交互式沟通”等特征引得无数网民为之沉迷为之喝彩,另一方面创作者们文化底蕴的缺失又使得网络文学带有先天性的“肌无力”。
应该说,“网络文学”不是一个完全成熟定型的概念,它更多地是代表了一种现象。网络文学的发展自然要依赖于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网民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文学读者的多少,电子商务的繁荣也会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网络文学的繁荣。就目前中国网民的组成结构和数量来看,网络文学尚不具备一个牢固的群众基础,其发展自然就会受到限制。与发展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好像是站在成年人旁边的婴幼儿。网络对人类生活有根本的改变,但如果说它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人的精神创造和思考,实在为时过早和有夸大之嫌。网络找到了一些促使人思考的信息,信息在网上传播的速度很快,但计算机只是一种技术而不是艺术,网络只是一种沟通世界的工具而代替不了文学创作本身。
目前网络技术的非人性化以及网络文学的非审美化,是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最大的先天性症候;自由性大于艺术性是网络文学一个明显的尴尬。数字化技术既可以为文学美容,也可以将文学毁容,艺术走近科学并非总是艺术的福音,科学对于艺术的精神放逐和价值冷漠不能不引起艺术的警惕。网络文学追求的不是长久的感悟,而是片刻的打动。维系文学发展的最主要动力还是文学的精神深度和艺术的创造性,这个不是人人自由参与就可以实现的。大量垃圾文学、缺血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的自由性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人称之为“乌托邦式的自由”。要获得与传统文学比肩的话语权利,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网络文学的春天有赖于超文本技术的不断完善,有赖于广大网民的参与和努力,有赖于人们上网心理机制的不断成熟。
网络可利用的特点有二:一是开放性,二是多媒体性。常规的文学作品一经印刷发行,就已定型,广大读者读到的也只有同一个版本,要等到再版时才可能进行修改。但是网络上的创作却是随时可以更动的,可以永远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可以有“互动性”,根据不同的日期、针对不同的读者提供不同的版本,也可以由众人集体创作。网络文学(在互联网上发表的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学(在纸质媒介上发表的文学作品)相比,优越性显而易见。主要是:原来危如蜀道、小似羊肠的发表渠道,转眼成了一条没有阻碍的通衢大道。
你只要把大作往某个网站或个人主页上一贴,作品就已发表成功,所有传统媒介中的复杂流程,在这里已简化为鼠标的轻轻一击。如何命名你的作品,也悉听尊便。理论上,全世界所有网民都是你潜在的读者。如果你夸口大作相当于印行了两亿册,我也没法驳斥你。
就文学而言,网络只能代表技术进步,这一点它和电脑给作家的写作带来方便没什么两样,文学的真正功能不会因为网络发生变化。网络不会优化你的遣词造句能力,不会帮助你轻易获得灵感,不会使你的叙事能力突然大幅提高。比如,人们常常津津乐道这样一段“网络文学”经典:
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我有一千万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我有翅膀吗?没有。所以我也没办法飞。
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爱情的火焰。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得出吗?不行。所以我并不爱你。
说句实话,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段话摘自一部名叫《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网络小说,单单要我相信仅凭它就能断言“网络文学”的魅力和独特性,我可做不到。我承认写得很棒,但我认为这是属于文学的“棒”,而不是属于网络的“棒”。文学是人学,不管它写在网络空间里还是出现在传统媒质上,都不会有什么两样。不同的只是载体或介质,相同的是人的基本属性。
网络文学充其量只会使文学写作变得容易,文学传播变得方便,而无法颠覆文学的本质。
其实,今天人们谈论的某些网络文学的特征,与文学的本质并无关联,而只是别种因素的介入,一旦这种因素不复存在,寄生其上的文化、技术特征也将随之消失。比如,网络文学由于不必担心因文惹祸,所以放言大胆,无所顾忌,而一旦现实社会中的政治防范松懈了,言论自由能够得到保障了,这一暂时被人视为特色的东西,立刻会因其粗疏无文而遭到淘汰。相比较而言,网上的文学批评目前更具有网络文学的鲜明特征:它们童言无忌,凶悍泼辣,擅长一刀封喉,一剑毙敌。然而,这一特点是否与目前上网费用过于高昂有关呢?一旦上网资费不再令人生畏,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斟酌词句,掂量观点时,这一让人咋舌的网上批评奇观,会不会同样不复存在了呢?此外,网上文本中普遍泛滥的错别字和滥用标点符号现象,也不能放在文学特征中进行考察,那也依旧可以在资费、输入法等经济、技术领域找到答案。至于被人视为网络文学标志性特征的“小说接龙”,更是与文学无关,它属于游戏范畴,和打桥牌没什么区别。
对传统文学的影响
网络文学并不具备如同电影区别于舞台剧那样明显的个性特征。人们在互联网或电子读书器上阅读小说,与在书籍、报刊上阅读,有什么两样呢?纸张消失了,文学依然故我。互联网对文学最大的打击,不是在传统文学外另立一座名唤“网络文学”的山头,而是有可能大幅度削减传统文学的读者队伍,正如电影的出现没有改变话剧的本质,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剧院的上座率。当然,这已经把话题从文学延伸到社会学领域了。这正好说明,不少人在谈论“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侵犯时,有意无意间放弃了文学的立场,而被社会学领域的种种花哨现象弄迷糊了。
新世纪网络文学发展的可能性。我们有必要先来认识一下网络文学的现状,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注重技巧与语言、不注重形式与整体性、因此也缺乏了一种严谨。网络写手与网络文学一样,还需要长久的锤炼。写作主体的非专业性直接导致了网络文学的这一特质。
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文学发展的必要性,其前提是发展有自身特色的文学形式与文学种类。犹太国被巴比伦灭亡,便离开了耶路撒冷,散落到世界各地,从来没有过自已的国家。而犹太民族却从来都活跃在种族的论战之中,犹太民族是民族之林里的流浪者,作为一个文学的旁观者,我衷心的希望网络文学不是文学中的犹太民族,不只是一个活跃市场的小丑。可以预言文学会因为网络文学的发展而加速其溃败的进程,当然传统文学不会从根本上消失,就如同文言文学即使是今天也依然没有消失一样,但是,纸面阅读会逐渐减少,这对文学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现在我们尚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网上阅读在阅读心态上的紧张性可能是不利于审美的,这一点不能不让人担忧。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在质量上的确劣于纸面文学,如何借鉴纸面文学的成就,结合自身优势的发挥,形成网络文学的高潮局面,这是网络文学面临的最大问题。
网络目前还是一种时尚,至于文学则已经存在几千几万年了,你可以把网络理解为一种新的媒体、新的传播和储存方式、新的书籍、书箱、书橱、书店甚至图书馆,文学讲习所和研讨会,但是你不能如此来理解文学,因为文学永远离不开人的心灵,人的活生生的感受和体验。即便网络不久就会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但是文学仍然是文学,人们不再谈论的会是网络,而不是文学。
网络文学要想发展不能再是自生自灭的。自生自灭只会导致不断的走入误区,走入怪圈,然后继续流浪下去。创新不死,网络文学才会不死
五、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网络文学一定意义上是青年人的文学,值得热情关注,应当充分重视。因为据统计,目前国内上网的约8000万网民中,21岁到35岁的占80%。网络文学兴起的背后是70年代乃至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青年文学爱好者的迅速成长。有人甚至将网络文学形容为“时代新文化运动的先声”,网络文学的兴起能够“吹响新文明的号角”。过分的吹捧不利于新一代网络文学作家的成长,保守的指责更是无视现实的做法。这一批青年创作队伍的培养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2、网络文学需要健康说理、鞭辟入里的网络文艺批评。目前网络上关于网络文学的“e批评”十分热闹。这种“e批评”是指在网上非常普遍的、任何网民都可以张贴上去的评论,可以长篇大论,也可以一句话、一个词。几乎所有的重要文艺现象,在网上都有大量的或短或长的“e批评”。如一些网站专门开通“王朔与金庸”“我看美女作家”频道。但这些评论多数在论坛上不经任何编辑地张贴,随感式、谩骂式的批评较为常见。网上文艺理论、文艺批评还相当薄弱,学院式、学理式的文艺批评的声音几乎没有。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大批学识渊深、学理讲究的文艺评论家投身其中,对这一现象及作品认真评说。
3、著作权问题是关系到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难点问题。1999年王蒙、毕淑敏等6位作家状告“北京在线”(www.bol.com.cn)网站侵权,引起文艺界和网络界广泛关注,判决结果引起争议。六位著名作家状告“北京在线”网站未经许可将他们享有完全著作权的文学作品,如《坚硬的稀粥》、《一地鸡毛》、《预约死亡》、《黑骏马》登载到网上,法院判决六作家胜诉。法院判决指出,作品上网是作品传播的一种新方式,作品的数字化行为本身并不具有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独创性,作品载体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并不影响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因此,被告未经允许将原告作品上载到因特网上,侵害了原告对其作品享有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被告应停止侵权,在自己的主页上刊登致歉声明,并分别赔偿原告经济损失。此案被称为“中国网络侵权第一案”,其审理结果对网上著作权保护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有业内人士认为,过度保护网上版权会阻碍国内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目前中文网络信息资源还处于匮乏的阶段,现有作品的数字化也是促进我国科技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以国家图书馆为首正在启动的"数字图书馆"工程,网上版权的问题如何解决就成为一个难题。不过,此案判决后,许多文学类站点不再随意把传统作家的代表作品数字化了,一些图书网站开始重视网上著作权问题。如博库网站就与刘恒等数几十位知名作家签约,取得在网上登载这些作家作品的权利。
4、网络文学在网络世界里占据了一块地盘,甚至还“破网而出”,以纸质形式不断进入图书市场,与传统的纸介质印刷文学形成了互为补充、共生共长之势,出现网上网下都引人注目的局面,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我国文学发展的总体格局,这种景观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人们对“网络文学”这种新生事物的态度褒贬不一,但不容置疑的是:在社会某些群体那里,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光与电代替纸和笔,是不可忽视的文化趋向。大体而言,网络文学目前处在自发、随意的创始过程中,还难以与传统的纸上文学相抗衡,许多作品还相当幼稚。但不少网络文学作者认为,当网络成为人们更习惯和熟悉的媒体时,网络文学将成为文学流通的重要方式。
5、由于发表无需看任何人脸色,写作无需听任何人指令,网络文学起步伊始就获得了对文学创作最为重要的自由感。要知道这可是传统文学奋斗了两千年都没有得到过的殊荣。如果他担心自己发表在虚拟世界的作品会在现实世界遇到麻烦,他只要简单地隐掉自己的真实身份即可,每一个网虫都会告诉你,这是虚拟世界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以至这么做是否合法都变得无关紧要、无人过问了。写作不受限制,发表没有阻碍,网络文学最大的敌人,正在于它那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我们知道,正如遥遥无期的长寿不是生命,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也不再是自由。“没有制约的权力会导致腐败”,在网络世界同样极易发生,而且某种程度上几乎不可避免。谁来制约网络作家呢?除了他本人,没有任何人,这便和世上最无道的帝王一样了。所以,网络文学的美好,注定只是理论上的,网络文学的自由也和网络的本性一样,注定是虚拟的。个人立身行事中弥足珍贵的责任意识,在这里因为缺乏明确的负责对象而突然进入真空状态。由于以匿名方式存在,他甚至不必对自己负责。在文学的自由得到最大程度张扬之时,文学的尊严竟也难觅影踪;创造的限制消失了,创造的激情竟也一去不返。没有压力,何来动力。这样的网络文学充其量只是一种对现状的描述,无法成为值得展望的前景。
六、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
文学,不仅需要文字功力,尚需诸多章法与技巧。功力何来,无非读书,无非拜师,无非自悟,于他人真经真传真施中,学其精华。“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只能识稻草”,否则即是天才,也将是不学无术。就目前的网络文学,总体看,好的方面是开放、热闹、随意、率真、直面生活,展示了时下年轻人的时尚、心态与向往;这同时也正是其不足,浮泛、轻率、急就而外,不是没有但少见其内蕴、张力与圆熟。“一个作家好比一口井,重要的是井里要有水。”(海明威)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存在负面问题。
网络文学在当前存在的这些局限和缺陷是明显的事实,毋庸回避。但任何新生事物在最初时候都不会是完善的。假若我们从辩证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话,局限和缺陷的反面却又正是它的生命和活力。我想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它。
第一,网络文学的创作体现着真正的“创作自由”。网络文学的作者在网上写作,在网上发表,他们几近摆脱了实用功利主义的束缚。因为没有稿酬,他们就不再以赚钱为写作的目的之一;因为没有编辑出版界的干预,他们不必为主流意识形态所左右;因为大多数人不用实名,功名似乎也与他们无缘。他们可以说纯粹率性而作,由着他们对生活的感悟,由着他们自由情感的驱使,由着他们自己对文学观念的个人理解,毫无顾忌地抒写。试想,以前除了“人之初”的文学创作和少数真正的天才艺术家之外,有过这样的文学创作吗?可能从前有人想过“写给自己看”,但这决不是文学活动,因为真正的文学活动是脱离不开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者的循环规律的。现在,在网上,有那么多的人参与文学活动,包括有那么多的人创作,有那么多的人阅读,有那么多的阵地可以发表,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关键正在于它是一种目前最为自由的文学活动。曾几何时,文学界有多少人为“创作自由”奔走呼喊,著名电影演员赵丹在临终之前提议对艺术界要“无为而治”遭到批判时也有很多人为此愤愤不平,然而,真的出现了这样一种相对来讲“创作自由”的文学现象时,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它的最杰出的优势却抓住它的一些局限和缺陷持之以否定态度呢?
第二,网络文学的“超文本”写作拓展了文学创作最大程度的空间。传统的文学文本因为是某一个作家的个体创作,所以它一旦创作完成,文本的结构也就被固定了下来。读者的欣赏和解读虽然可以对此“再创造”,但这种再创造是在文本之外的,也就是说读者不可能改变原来的文本结构。网络文学的“超文本”与此截然不同。在网上,第一文本的诞生并不意味着它定格,他人完全可以不受第一文本的限制,而采用技术化的剪接和拼贴,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加以无限制地加工和再创作,有人戏之为“最终使你根本认不出这个‘孩子’与自己有什么‘血缘’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无所谓“作者”和“读者”。只要你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你既是读者,也同时可以成为作者。与网络文学的这种交互性特征相比较,传统文学再怎么具有开放性,也远不能及。艺术活动一旦人人都想参与,也人人都能够参与,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正是真正的艺术活动。它回复到了艺术活动童年时代的本真,它扫除了私有化社会以来越来越滋长和蔓延了的贵族化,艺术历史的螺旋形发展促使艺术走上一个更高的阶梯。
第三,网络文学为多种艺术样式的融合提供了可能。语言文字作为文学的唯一媒介的现象已经不再,具有直接诉诸于视听觉特征的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样式可以直接介入到文学创作和欣赏中来。只要一个作者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在网络上,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书写文字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运用技术化的手段,把相关的绘画、音乐等作品剪辑到文字之中,使得自己的“文学作品”具有一种直观感,似乎让读者可以同时获得多种艺术形式的享受。这虽然有碍于传统文学观念中力求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但不排斥直接诉诸于读者感觉器官能够带来的别一样的美感。
网络文学的全面高涨决不能说明传统的文学将被取而代之,起码在目前尚不能定论。但是,它的发展前景是不可逆转的。作为一个范畴的“网络文学”本身包含着两项基本要素,即“网络”与“文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网络是当代高科技的代表,文学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科技与人文在“网络文学”旗帜之下的统一,带来了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其一,网络文学的始作俑者多数是学理工科的海外留学生,原因不是别的,只是由于他们有使用网络的便利。当然,并非所有的理工科学生都成为网络文学作者,这里起作用的因素,经常是这些学生是否在接受传统文学熏陶时形成了一定的文学爱好与才能。相比之下,文科学生或学文科出身者要想成为娴熟的网络文学作者,至少必须初通计算机、掌握上网技能。其二,网络文学以双重语言为工具,此即自然语言和计算语言。自然语言呈现于人机界面,计算语言则用于程序开发。其三,网络文学活动既是文学意义上的写作与阅读,又是科技意义上的程序应用。对于纯文字型的作品来说,所应用的也许不过是与字处理、文件上载与下载有关的程序;对于多媒体型的作品来说,所应用的软件便多种多样。其四,网络文学读者不仅从作品中体验到文学趣味,而且感受到科技意蕴。真正的鉴赏家,要能从文学和科技双重角度揭示作品的价值。其五,网络文学内容的评价,受审美标准和科技标准的双重影响。技术含量高低,早晚将成为评价作品的尺度之一。其六,网络文学环境由文学氛围与系统平台共同构成。跨平台调用网络文学作品,其效果必然有所变化。不论我们将网络与文学的哪一方当成父根(同时将另一方当成母根),网络文学都不是简单地继承父母的基因,而是熔铸双方的影响、创造自身的特色。我们期待着网络文学的迅速成熟。
参考资料:
1)《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知识经济出版社 1999年版
2)《中华文学选刊》 2002年第7期
3)《人民日报》 2003年6月
4)《网络文学现状与思考》 邱峰 网易网站
5)《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2年7月22日 CNNIC第十次
6)《新浪网》读书频道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