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经验医学阶段(强调经验的作用)、实验医学阶段(强调技术的作用)与总体医学阶段(强调在经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思维)。技术、经验与思维是临床认识、判断疾病的必要条件,构成了三大过硬的诊断支柱。三者的关系应该而且必须是:诊断技术是手段,临床经验是基础,而诊断思维则是前提。要在临床实践中反复摸索揣摩,才能正确处理。
(一)诊断技术
现代化医疗仪器和技术设备日趋精良,正朝着灵敏、精确、快速、高效、多功能、组合型、微型化、系列化、自动化、无创伤的方向发展,是人类感官的不断延长。由于其精确性、可靠性、特异性与先进性不断提高,使临床医师获得新的思维素材和更为真实和准确的信息,认识能力更加精细而深刻,思维领域更加拓宽,诊断思维的内容达到了直观化与清晰化,简化了认识疾病的过程,从而协助诊断思维形象性和能动性。
但随之而来,往往是过分迷信和依赖仪器与技术设备,忽视床旁细致观察,轻视临床经验和诊断思维,使医患关系冷漠疏远,医疗过程形成机械化和遥控化。必须强调;任何的现代的仪器或技术检测设备,都是临床医师观察器官的延伸,都只是诊断的手段,不可能、也无法替代医生的诊断思维。如据尸检结果统计发现,成都一家医院20世纪50年代误诊率为28.7%,60年代29.1%,70年代36.7%,80年代32.5%;与北京、天津同样,误诊率并未因现代诊断仪器检测技术的发展而下降。
因此,在任何时刻,诊断技术检测获得的信息不能处于主导地位。检测技术得出的结果只是相对的,呈明显的时间性和阶段性。从诊断技术本身而言,还受到了技术操作是否熟练可靠、检测方法先进与否、检测结果有无得当解释等的考验与制约。对于各种诊断技术检测的方法、数值和结果,临床医师应采取正确的态度。
1.每项技术检测要标出正常值或参考值由于实验室的标本收集、保存与检测方法之间的不同,每个实验室对某项检测可有不同的正常值或参考值。
2.正确对待正常值或参考值诊断技术检测中的正常值或参考值,一般来自X(均值)±2×SD标准差)。五项诊断技术检测的正常值可有5%的误差,12项诊断技术检测将有46%的机遇发生误差,20项诊断技术检测误差机遇将达64%,25项诊断技术检测将有72%机遇的误差。因此,诊断技术检测的项目越多,误差的机遇也越发增大,这在临床医师方面而言,评价诊断技术检测结果时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但连续多次检测,常可防止某些生物学参数偶尔偏离均值的假象。
3.正确对待诊断技术检测结果每项诊断技术检测结果,均有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阳性率(误诊率)与假阴性率(漏诊率)的概率。为了避免漏诊,敏感性较高的诊断技术检测结果更为可靠;为了避免误诊,特异性较强的诊断技术检测结果更能信赖。但任何诊断技术检测结果,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两者绝不可能都达到100%,因此其准确性不可能达到100%,而只能相对反映疾病的本质,不免有误诊或漏诊。如脑梗死在4~14日内CT扫描70%~80%能出现脑低密度区,但极早期(5~6小时前)或梗死位于脑干下段难以检出。故对待诊断技术检测结果,应持“不可不信,但不可迷信”的态度,要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二)临床经验
临床经验乃医师在医疗实践中正确反映疾病本质的感性知识形态,是医学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与认识能力的要素,是医学理论与医疗实践相结合的中介环节,是连接多个和个别的纽带。医学理论来自医疗实践,而只有通过临床经验,才能由个别丰富起来,才能转化为临床医师的认识工具。
临床经验是在医疗过程中,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获得对疾病表面现象的初步认识,其原本和内容都是客观的。解决具体诊断问题,必须以临床经验为桥梁,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病例相结合。临床经验较丰富,就越能在认识过程中发挥作用,启发和导向诊断思路,调动解决疑难问题的信息存储,得心应手,很多诊断问题就得以迎刃而解。
1.理解疾病内涵
临床经验可以直接引导医师对病史资料的收集和选择,从零乱无序的资料中找出重点和着眼点、探得端倪,成竹在胸,取得反映疾病本质的部分,为正确诊断奠定了基础。
2.识别疾病假象
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善于从扑朔迷离、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廓清真相,消解迷误,从而由无序走向有序,进而认识疾病本质。
3.提供思维方向
阅历丰富,见多识广,使临床医生开拓思路,指点迷津,常可洞察不显著征象的重要意义,抓住关键性的诊断线索,克服诊断思维的盲目性。
4.简化逻辑推理
长期耳濡目染,日积月累,经验丰富,使临床医生敏锐地找准切人点,理解整个临床资料在疾病表现中的诊断意义,勾划轮廓,驾轻就熟,浑洒自如,简化了逻辑推理的程序,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丰富的临床经验虽然十分可贵,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需要认真克服。
1.以偏概全
由于工作条件、接触具体病例以及专业分工的差异,各个临床医生所积累和获得的经验各不相同,具有显著的个体化。如不系统总结,往往易于将个别病例的分散而局限的表现,误视为普遍可靠的诊断依据而加以运用,将个别误为一般,自以为是,坚持己见,给诊断思维带来倾向性、选择性与主观性。
2.经验的习惯性
临床医生将已有的经验规范化,形成习惯性、机械性思维联系,根深蒂固,以同样重复、刻板、呆滞、固定、僵化的思路,因循苟且,固步自封,主观片面地解释临床资料,缺乏新意,体现了思维内容的贫乏苍白与思维方式的封闭心理。已经获得的经验,不要成为某种固定的模式应用于任何一个患者,具体病情还是具体对待。
3.时间的局限性
临床经验乃是医疗实践的产物,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由于临床医学迅猛发展,高新诊断技术层出不穷,新的诊断信息纷至沓来,临床经验需要不断更新,反复修改、充实与丰富,不能停留在原有的阶段。若片面夸大、坚持陈旧的临床经验,作为诊断疾病的尺度,在新情况、新问题前必将招致失误。
熟能生巧,心领神会,扎实过硬的临床经验需要医学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日益丰富,需要在反复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临床医生只能以经验作引导,不能将经验僵化和绝对化。
(三)诊断思维
临床诊断疾病,采用各种技术手段获取大量资料,如单凭经验做出判断极不可靠,只有正确运用诊断思维,才能丝丝入扣,细致镇密,取得较为全面深人的认识。诊断思维只能是开放、动态的,而并非封闭、僵化、静止与固定的。
诊断思维既有理论思维,又有经验思维,理论思维要与经验思维相贯通;既有形象思维,又有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要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既有逻辑思维,又有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要受辩证思维的渗透指导。因此,诊断思维是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思维的相互渗透与统一。
诊断思维切忌陷人以下误区,要坚决认真克服与避免。
1.思维倒转
即单凭特殊性诊断技术检测结果,定出诊断,然后再逆行推理,将各种临床资料纳入此结论的框架之中。例如,有的临床医生在门诊病历上写着出(型)超(声)诊断慢性胆囊炎,而病史、体检却毫无记载。不少临床医生乐于各种诊断技术检测大包围,毫无目的性与针对性,不能否认这是受了思维倒转的影响;随着技术检测大包围而来的,就是各种药物治疗大包围。
2.思维简化
即脱离临床资料,凭空提出无数假设,毫无主见、模棱两可,单靠诊断技术检测结果而得出结论,在临床上当前已成为不少医生的通病。如患有“关节炎”,不分年龄、性别,不问受累关节大小,不论关节有无炎性征象或活动受限,不顾关节外表现是否存在,如抗“O”(抗链球菌溶血素0,ASO)增高,即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如类风湿因子(RF)阳性,即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性;如血清尿酸增高,即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如RF阴性,尿酸与ASO正常,即列为“疑难”病例。这种假设、诊断的随波逐流,见风使舵,是思维简化的通常表现。
3.思维惰性
是一种思维定势,具体体现于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静止而片面地对待病情。思维定势也称“心向”,是在认识事物时,以既往经验为基础,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思路准备状态。如有的临床医生,思路束缚在既往所熟悉的狭小范围内,往往轻易重复过去的思路,形成思维“一贯制”,如法炮制、自我封闭,对自己比较生疏的疾病表现视而不见,阻碍了诊断思维的开拓。诊断思维贯穿于整个临床实践过程,就要求做到:掌握全面、高瞻远瞩、实事求是、开放创新。
(一)诊断技术
现代化医疗仪器和技术设备日趋精良,正朝着灵敏、精确、快速、高效、多功能、组合型、微型化、系列化、自动化、无创伤的方向发展,是人类感官的不断延长。由于其精确性、可靠性、特异性与先进性不断提高,使临床医师获得新的思维素材和更为真实和准确的信息,认识能力更加精细而深刻,思维领域更加拓宽,诊断思维的内容达到了直观化与清晰化,简化了认识疾病的过程,从而协助诊断思维形象性和能动性。
但随之而来,往往是过分迷信和依赖仪器与技术设备,忽视床旁细致观察,轻视临床经验和诊断思维,使医患关系冷漠疏远,医疗过程形成机械化和遥控化。必须强调;任何的现代的仪器或技术检测设备,都是临床医师观察器官的延伸,都只是诊断的手段,不可能、也无法替代医生的诊断思维。如据尸检结果统计发现,成都一家医院20世纪50年代误诊率为28.7%,60年代29.1%,70年代36.7%,80年代32.5%;与北京、天津同样,误诊率并未因现代诊断仪器检测技术的发展而下降。
因此,在任何时刻,诊断技术检测获得的信息不能处于主导地位。检测技术得出的结果只是相对的,呈明显的时间性和阶段性。从诊断技术本身而言,还受到了技术操作是否熟练可靠、检测方法先进与否、检测结果有无得当解释等的考验与制约。对于各种诊断技术检测的方法、数值和结果,临床医师应采取正确的态度。
1.每项技术检测要标出正常值或参考值由于实验室的标本收集、保存与检测方法之间的不同,每个实验室对某项检测可有不同的正常值或参考值。
2.正确对待正常值或参考值诊断技术检测中的正常值或参考值,一般来自X(均值)±2×SD标准差)。五项诊断技术检测的正常值可有5%的误差,12项诊断技术检测将有46%的机遇发生误差,20项诊断技术检测误差机遇将达64%,25项诊断技术检测将有72%机遇的误差。因此,诊断技术检测的项目越多,误差的机遇也越发增大,这在临床医师方面而言,评价诊断技术检测结果时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但连续多次检测,常可防止某些生物学参数偶尔偏离均值的假象。
3.正确对待诊断技术检测结果每项诊断技术检测结果,均有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阳性率(误诊率)与假阴性率(漏诊率)的概率。为了避免漏诊,敏感性较高的诊断技术检测结果更为可靠;为了避免误诊,特异性较强的诊断技术检测结果更能信赖。但任何诊断技术检测结果,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两者绝不可能都达到100%,因此其准确性不可能达到100%,而只能相对反映疾病的本质,不免有误诊或漏诊。如脑梗死在4~14日内CT扫描70%~80%能出现脑低密度区,但极早期(5~6小时前)或梗死位于脑干下段难以检出。故对待诊断技术检测结果,应持“不可不信,但不可迷信”的态度,要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二)临床经验
临床经验乃医师在医疗实践中正确反映疾病本质的感性知识形态,是医学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与认识能力的要素,是医学理论与医疗实践相结合的中介环节,是连接多个和个别的纽带。医学理论来自医疗实践,而只有通过临床经验,才能由个别丰富起来,才能转化为临床医师的认识工具。
临床经验是在医疗过程中,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获得对疾病表面现象的初步认识,其原本和内容都是客观的。解决具体诊断问题,必须以临床经验为桥梁,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病例相结合。临床经验较丰富,就越能在认识过程中发挥作用,启发和导向诊断思路,调动解决疑难问题的信息存储,得心应手,很多诊断问题就得以迎刃而解。
1.理解疾病内涵
临床经验可以直接引导医师对病史资料的收集和选择,从零乱无序的资料中找出重点和着眼点、探得端倪,成竹在胸,取得反映疾病本质的部分,为正确诊断奠定了基础。
2.识别疾病假象
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善于从扑朔迷离、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廓清真相,消解迷误,从而由无序走向有序,进而认识疾病本质。
3.提供思维方向
阅历丰富,见多识广,使临床医生开拓思路,指点迷津,常可洞察不显著征象的重要意义,抓住关键性的诊断线索,克服诊断思维的盲目性。
4.简化逻辑推理
长期耳濡目染,日积月累,经验丰富,使临床医生敏锐地找准切人点,理解整个临床资料在疾病表现中的诊断意义,勾划轮廓,驾轻就熟,浑洒自如,简化了逻辑推理的程序,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丰富的临床经验虽然十分可贵,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需要认真克服。
1.以偏概全
由于工作条件、接触具体病例以及专业分工的差异,各个临床医生所积累和获得的经验各不相同,具有显著的个体化。如不系统总结,往往易于将个别病例的分散而局限的表现,误视为普遍可靠的诊断依据而加以运用,将个别误为一般,自以为是,坚持己见,给诊断思维带来倾向性、选择性与主观性。
2.经验的习惯性
临床医生将已有的经验规范化,形成习惯性、机械性思维联系,根深蒂固,以同样重复、刻板、呆滞、固定、僵化的思路,因循苟且,固步自封,主观片面地解释临床资料,缺乏新意,体现了思维内容的贫乏苍白与思维方式的封闭心理。已经获得的经验,不要成为某种固定的模式应用于任何一个患者,具体病情还是具体对待。
3.时间的局限性
临床经验乃是医疗实践的产物,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由于临床医学迅猛发展,高新诊断技术层出不穷,新的诊断信息纷至沓来,临床经验需要不断更新,反复修改、充实与丰富,不能停留在原有的阶段。若片面夸大、坚持陈旧的临床经验,作为诊断疾病的尺度,在新情况、新问题前必将招致失误。
熟能生巧,心领神会,扎实过硬的临床经验需要医学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日益丰富,需要在反复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临床医生只能以经验作引导,不能将经验僵化和绝对化。
(三)诊断思维
临床诊断疾病,采用各种技术手段获取大量资料,如单凭经验做出判断极不可靠,只有正确运用诊断思维,才能丝丝入扣,细致镇密,取得较为全面深人的认识。诊断思维只能是开放、动态的,而并非封闭、僵化、静止与固定的。
诊断思维既有理论思维,又有经验思维,理论思维要与经验思维相贯通;既有形象思维,又有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要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既有逻辑思维,又有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要受辩证思维的渗透指导。因此,诊断思维是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思维的相互渗透与统一。
诊断思维切忌陷人以下误区,要坚决认真克服与避免。
1.思维倒转
即单凭特殊性诊断技术检测结果,定出诊断,然后再逆行推理,将各种临床资料纳入此结论的框架之中。例如,有的临床医生在门诊病历上写着出(型)超(声)诊断慢性胆囊炎,而病史、体检却毫无记载。不少临床医生乐于各种诊断技术检测大包围,毫无目的性与针对性,不能否认这是受了思维倒转的影响;随着技术检测大包围而来的,就是各种药物治疗大包围。
2.思维简化
即脱离临床资料,凭空提出无数假设,毫无主见、模棱两可,单靠诊断技术检测结果而得出结论,在临床上当前已成为不少医生的通病。如患有“关节炎”,不分年龄、性别,不问受累关节大小,不论关节有无炎性征象或活动受限,不顾关节外表现是否存在,如抗“O”(抗链球菌溶血素0,ASO)增高,即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如类风湿因子(RF)阳性,即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性;如血清尿酸增高,即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如RF阴性,尿酸与ASO正常,即列为“疑难”病例。这种假设、诊断的随波逐流,见风使舵,是思维简化的通常表现。
3.思维惰性
是一种思维定势,具体体现于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静止而片面地对待病情。思维定势也称“心向”,是在认识事物时,以既往经验为基础,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思路准备状态。如有的临床医生,思路束缚在既往所熟悉的狭小范围内,往往轻易重复过去的思路,形成思维“一贯制”,如法炮制、自我封闭,对自己比较生疏的疾病表现视而不见,阻碍了诊断思维的开拓。诊断思维贯穿于整个临床实践过程,就要求做到:掌握全面、高瞻远瞩、实事求是、开放创新。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