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心中贴下的论争

      杏园香径 2005-3-20 20:19
谈谈进南中医后该做什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作者: 花开心中

发表日期: 2005-03-09 16:04:28
本版搜索 站内搜索 返回本版 返回类别 作者的家





近来看到不少同学在忧心忡忡地谈论中医的前途问题,说进了南中医以后不知道该干什么。对此我想说点自己的看法。
中医历史悠久,以深厚的东方文化为基础,一直深受中华民族的喜爱。西医是近千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但是很快其势头就在全球范围内超越了中医。这与时代的变迁是分不开的。我国的经济情况直到唐宋之时仍在世界范围内是相对发达的,医学也是如此,所以各国均来中国朝拜并学习中国的文化医学等。但是在清朝逐渐走向衰落之时,西方经济开始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也随之有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而西医的发展是与其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的,因此“沾光”有了长足的进步,并日渐精进。此时清朝的故步自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再加上中医本身的特点,使得中医在很大程度上裹足不前,到中华民国时中医更是受到打击和轻视,更加显得势单力弱。幸而新中国意识到了祖国医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绝无仅有的财富,并加以保护,再加上中医本身的生命力,才使得中医在现在这个西医盛行的时代生存下来。但就是这样,由于目前的情况仍是西方经济占优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整个世界都在西化,我们可以看到从饮食到文化的渗透,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因此西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占主导地位,即使在我们中国也是。很多人抱怨进中医院后没几年就把中医的东西忘得差不多了,在病房里基本都是西医唱主角,自己原先西医基础又不好,比人家西医学院出来的人差一截,早知道当初考西医的。这也是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事实。那么我们应当怎么办?已经进了中医学院了,就以为进了火坑自认倒霉自暴自弃了?当然不是。

首先你们要先弄清楚自己对中医的感觉,到底想不想搞医,想不想搞中医。第一年学的都是中医的基础理论,我想大多数人都可以找到感觉,就是信与不信,喜欢与不喜欢。我知道不少人是糊里糊涂考进来的,甚至是被父母逼进来的。如果你们当真好好琢磨了以后是这种负面的感觉,甚至很讨厌中医,那么我觉得强迫你们学中医是没有用的,结果不仅是你们学不好,而且以后还多了一批中医内部反对中医、挖自己墙角的人,显然对你们自己以后工作不利,也对中医的发展不利。那么我建议你们与南医(或者其他西医学院)学生搞好关系,设法去听南医的课或者借他们笔记来自学,干脆在西医上面下功夫。要是根本就对医不感兴趣的,那就干脆只保证各门功课及格最后能够拿到毕业证书,然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在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或专业上,去搜集信息看哪所大学提供夜校或者通过自考能够给你本科学历的,平时多参加社会实践,不要总是家教什么的,要有的放矢地寻找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公司哪怕不要工资去做,以积累经验和扩大交际面,也许在以后找工作时就有大用处(这一点对于其他学生也适用,毕竟现在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

那么喜欢中医相信中医的人呢?我们握个手先,我本人就是坚定的中医拥护者。不管是我本人看到听到别的中医手下创造的奇迹,还是我本人在行医过程中所亲身体验到的成效,无一不让我感到中医实在是一门奇妙的学问,而且乐趣无穷。课堂上老师讲的理论可能显得十分枯燥乏味,但是如果你抱着对中医的坚定信念,不管理不理解先啃下去,记牢了,以后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你就会觉得得心应手,而且原来不懂的东西突然就十分清晰了,并且由于运用得当产生良好的效果,你也会有一种成就感。这和学英语有相似之处,都是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依靠平时的积累和刻苦的背诵学出来的。我建议你们:
第一,上课时认真听,有不懂的课后尽管问,问得老师哑口无言最好,一方面可以锻炼你的思维能力并在提问中加深你对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顺便给我们的老师施加压力让他们不得不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对师生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都是有利的,不过千万别告诉老师说你是故意的哦,呵呵!
第二,广泛阅读,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不要局限于本校,现在有各大高校通用的图书证,去办一张,这样如果有的书在本校借不到还有其他寻求途径。不仅课本是必看的(课本中还有好多课堂上不讲的,也最好看一下,哪怕不背),课本中提到的相关医学典籍也是很有必要看的,现在本科也有导师制,可以请教你们的导师在你们这个阶段该读什么书。值得一提的是,中医不仅是医学,她包罗万象,对历史、地理、文化甚至天文的了解对深刻理解中医有莫大的好处,平时不想看艰涩难懂的古文时,可以把这些书作为消遣来看,这也是一种积累。只是一头埋进故纸堆,恐怕也容易让脑袋生锈,现代的科技发展也是需要了解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你根本都不知道有这种东西存在的话,也就不知道怎么利用它去达到你的目的了。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现在上网很方便了,也便宜许多,你们恐怕无法想象我们学校刚提供上网服务的时候,上网费18元/小时,而且是在本部的金杏楼,我是咬着牙去上的,现在已经便宜太多了,而且到处都有提供网络服务的地方。通过网络,你可以找到你所需要的医学信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开阔视野开放思维等等。
第四,在各家医院实习时,机灵点,人要勤快,多为上级医生做事,尤其是有本事的医生,先让人家喜欢你,人家才可能教你比教别人更多的东西。求教时脸皮要厚,女生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与医生接触,不要害羞一天到晚躲在一边聊天,以后有得是时间让你说话,现在关键是求知识。机会是自己创造的,一定要千方百计捞到跟老中医抄方的机会,同时不要指望抄方没多久就大彻大悟了,你不过在积累而已。要耐得住性子学习,你现在少玩一点,多学一点,也就离以后的辉煌近一些。虽然我知道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我自己还时常忍不住丢下书干别的事,但是至少该做什么自己心里要有个谱,不要到最后毕业了再慨叹光阴都荒废了。
第五,关于选修课,有关四大经典的课我强烈建议都选了,必须课讲得太少了。文学欣赏有的老师是不赞成选的,我却认为开这门课十分好,加强文学修养对理解中医也是有帮助的,还有对日后写论文也有好处。中医讲究悟性,有的人先天悟性好,有的人可以靠后天的文化艺术熏陶出悟性来。不要小看了文学。至于电影艺术欣赏(如果现在还有的话)就纯属兴趣爱好了,有时间选一个也无所谓。

总的来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结合目前社会的实际情况,拟定自己人生大体目标和方向,然后据此行动。
我现在能想到的就是这么多,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看见了,这美丽新世界就在前面,加油跑啊…… 
咫尺天涯


--------------------------------------------------------------------------------


回应人: 九尾熊 发表日期: 2005-03-09 18:42:00



呵呵

已经毕业了,不管了

反正现在从事的不是中医 也不是西医

回想自己的大学没什么大的感觉,就那样了,呵呵!




 这世上, 
 总有些东西 
 是我们所得不到的; 
 总有些地方 
 是我们所达不到的! 
 何必强求呢? 
 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这日子没法过了


--------------------------------------------------------------------------------


回应人: 三枝熏 发表日期: 2005-03-09 21:08:34

好帖,要顶一下

希望新进校的DDMM们好好看看



--------------------------------------------------------------------------------


回应人: 砒霜,毒药 发表日期: 2005-03-10 13:02:31

顶一下


--------------------------------------------------------------------------------


回应人: 纯粹主义 发表日期: 2005-03-10 14:30:48

有句话不得不说,找工作真的很难``~~~`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回应人: 壳斗 发表日期: 2005-03-11 17:05:49

......

自己做到了吗?有人做到吗?

总的来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结合目前社会的实际情况,拟定自己人生大体目标和方向,然后据此行动。

泛泛之谈(不含贬义,别误会),不过其实真的没有什么用处






 我想我不够爱你 
 QQ:85999696 


--------------------------------------------------------------------------------


回应人: 格物致知、明心见性 发表日期: 2005-03-11 21:00:02

楼主情真意切,写得相当中肯,相信对很多同学,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都很有帮助。但是,一些细节上还是有待推敲的,比如“文学欣赏有的老师是不赞成选的,我却认为开这门课十分好,加强文学修养对理解中医也是有帮助的,还有对日后写论文也有好处。”我不知道楼主是老师还是学生,不管身份如何,但凡有写医学论文经历的人,是都不应该在这个观点上犯错误的。

医学首先是科学,而不是文学艺术,科研论文的首要要求是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也就是“科学、严谨,而又不失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文采如何,这只是锦上添花的细节,不必吹毛求疵,否则就本末倒置了。另外,理解中医靠的是古文功底,而不是文学修养,个人以为,能通过高考的人,就肯定能读懂医古文,因为坦率地说,医古文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相对最不晦涩的部分。实在不行的话,打个电话请教老师就可以了。

既然提到选修课,我就多罗嗦几句,我们学校很多老师的水平是相当了得的,而他们因为年纪的原因,不会给我们上必修课而只会来上选修课。所以,我个人以为,上什么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个老师开课。在决定你的课程之前,全面准确地了解相关信息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真的很幸运,因为南中医的选修课是免费的,这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年代几乎是一种奢侈,更何况有这么多的德高望重的教授在晚上或周末亲自走上讲台。直到现在回想起来,我都庆幸自己的机遇,也感谢我的那些选修课的老师们。他们可能不认识我,但是我会一辈子记得他们教授给我的知识和思想。


2005年3月11日20:48


于上海华山医院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 
  
 Amicus Plato , Amicus Aristotle ,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 . 
        ——哈佛大学校训 


--------------------------------------------------------------------------------


回应人: Sof)For 发表日期: 2005-03-11 23:01:36




 for the sake of dreams...! 


--------------------------------------------------------------------------------


回应人: 花开心中 发表日期: 2005-03-12 15:56:48

格物致知、明心见性,我赞同“理解中医靠的是古文功底”这句话,不过关于写论文,我并不是说写论文要像写散文那样优美。我认为,文学修养还是需要的,除非通篇都是抄来的,否则,还是需要语言的组织能力的。而通过阅读,可以加深我们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我看见了,这美丽新世界就在前面,加油跑啊…… 
咫尺天涯


--------------------------------------------------------------------------------


回应人: 纯粹主义 发表日期: 2005-03-12 16:55:01

我到觉得文学修养对于中医而言很重要,因为这有助于建立一个博学儒雅的医生形象``

以前也曾去过37°医学网``但,我发现这对我并没有很切实的帮助`~到是图书馆的书,更有用些``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回应人: howl 发表日期: 2005-03-14 11:19:47

怎么每年都有人讲这个话题,累不累啊,该干吗干吗去,混口饭吃而已,多大的事。

 Que sais-je? 


--------------------------------------------------------------------------------


回应人: shepherd 发表日期: 2005-03-17 19:32:08

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这所学校。我对他是没有什么感觉的。我觉得他没有我想象中的大学的感觉。我会努力喜欢他。


--------------------------------------------------------------------------------


回应人: 格显.青忧 发表日期: 2005-03-18 20:53:29

我今年大二,学的是药理。目前还没有出现换专业的想法。倒是有许多关于今后不切实际的梦想生活。比如我酷爱摇滚,也自学了吉他,因此常常想自己如果能组织个乐队就好了,而且我也喜欢那种充满激情又自由的生活。但我也知道太不现实,因为我的水平太烂。对我来说,不管是读文学作品,还是听歌,或者上课,和朋友玩,我都是想认识这个世界,我对它充满好奇,我渴望“流浪”,到处去欣赏生活。我想,一切都尽力而为吧。。。。。。。

                          小子 
                       好好学习,天天快乐 


--------------------------------------------------------------------------------


回应人: 昆仑大士 发表日期: 2005-03-19 14:46:58

花开心中说得很好,我完全赞同。

但补充两句:

我感到,现在的中医院校好像缺少两门课程。目前的一些有识之士们也在呼谕。在最新版的二十一世纪教材中才免强加进了一点点相关的内容,有的只是加进了片言只语,但还没系统地阐述。

这两门课:一是人体科学,二是中国古典哲学。



人体科学绝不是现在认为的西医解剖学,解剖学发现的只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还离人体科学的境界还差得很远。 在物质层面之上,精-气-神-虚-道,它们的规律,是要正确地认识的。 现在最新版的中医教材第一次提到了“气功”二字。这是了不起的。人们终于敢于向真理的方向迈进一步了。 关于经终问题,用解剖学也是无济于事的。   

中国古典哲学,是以气一元论为理论基础的。以数术之学为理论工具的。这是中医的灵魂。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做如是观 
当知此处 即为是塔


补充日期: 2005-03-19 14:51:00

回一个贴,竟然打错了这么多字?

不过还好,算了一下,打对的字还是占多数。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做如是观 
当知此处 即为是塔


--------------------------------------------------------------------------------


回应人: stevens22 发表日期: 2005-03-19 15:15:01

以下是引用片段:
现在最新版的中医教材第一次提到了“气功”二字。这是了不起的。人们终于敢于向真理的方向迈进一步了。

说什么呢,我?

最近邮箱经常收到大0-元的“真相邮件”,语法结构同上。


 生如孔雀,尽管一生再黯淡,平庸的岁月再漫长, 
 也总可以等到开屏的瞬间。这样的瞬间,便足以将生命照亮。 
  
  
  


--------------------------------------------------------------------------------


回应人: 纯粹主义 发表日期: 2005-03-19 15:36:53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工作吧`~

有些话还是要有人说的,也许就真的帮助了一些人``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回应人: 昆仑大士 发表日期: 2005-03-19 19:29:11

大-J元的劳什子是政治,不可与学术同日而语。

从语境上体察一下,不难知道,大=J元著者的品位是等而下之的。他们缺少那种伟人所独有的大气,在策略和政治手法上也并不高明。是一群书生在发泄对其自身境遇的不満而已。

因为,他们没有敢于亮出自己的旗帜,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和纲领,他们不懂得中国的实际,他们还很幼稚,还缺少急风骤雨的锻炼。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做如是观 
当知此处 即为是塔


补充日期: 2005-03-19 20:19:41

现代的新版中医院校教材中的《内经学》,其体系结构已全然西化了,哪里还是内经学了呢。

要学内经,就径学原著。当然古文功底是必须的。但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古典哲学。否则无法真正现解内经。

因为,内经一书,是哲学与医学融为一体的,以哲学的概念解说中医。古医学是具体的哲学。

再如《难经》里面的五行相入学说,在今天的人们竟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对于这个基石性的问题都不明白,这不是中医界的悲哀是什么呢?

八卦相荡,五行相入,天人合一,这是中医的基本切入点。所以内经开篇便言,法于阴阳,合于数术.....依四时之法成......这四时之法是什么呢?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没有人怀疑过,时间与空间是统一的。空间是时间的逻辑存在,时间是空间的历史展开式。这个常识性的问题,在西方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其实,中仲景以降,中医就已经开展走进误区了。虽然它在形式上是在丰富和发展着的。但那不过是人类理性的发展。是用后天的思维构想出的东西居多。只是金元四大家又重彰上古之神韵。

例如,现在中医院校的药膳学一书,其中错误之处就很多。因为自神农氏偿百草以来,又新增了很多新的东西,包括外国引进的如番茄等。神农氏没有偿过,古药书上没有写过。中药的四气五味是怎么来的,人们并不知道,只是盲目地否定上古的神话,而私以己意推之。 按今人所说,药之四气五味是根据服药对人体的作用征象来验证的,是长期“实践”中积累的。这是今人的无知,并不怪今人。因为他们并没有体认过上古的时代,也并不懂得用宇宙全息规律来映照上古时的画象。因为他们的五官感觉器官的功能是受限的,就像一个盲人无论如何无法知道太阳的颜色一样。

神农氏偿百草,一个偿字没有口字旁,怎么能说是用嘴偿的呢,药之温热寒凉之四性是用嘴能偿出的吗? 那个偿字的右侧尚头在黄帝内经祝由十三科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是代表宇宙本源的一种“能量”的符号。这意谓着,神农氏时代的人们,有些人有着直接与宇宙能量沟通的本领或功能。“字”是历史的积淀,包藏着无数历史的信息。 左边的人字旁是告诉人们,四气是用体察的,人即人体之意,用今天的话说,叫人体科学。这是一个小宇宙,与大宇宙是全息地对应着的。孟子说,宇宙万物皆备于我。就是这个道理。人天合一啊。

有志于重构祖国医学的青年们,必须要补前面说的两门课。补第一课,才能开展出超感官知觉,药之性味,于百尺之外一望而知。千里遥诊、悬丝诊脉也才并非是神话了。 往昔扁鹊饮“上泉之水”而得超感官知觉,成就一代之明医。 这“上泉之水”四字后人总是错过,未能细思。因而也便无法知道扁鹊是如何入于医道之幽微的。 须知这上泉之不即是人的唾液,这是一种古代方家的修练之法。引上泉之水入于下丹田,为玉液还丹。以后有炼津生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道法自然等的过程,治医者不必全修,其小成糠粃便足以陶铸扁鹊神农矣。

第二课,是祖国医学的理论工具。也就是易数。张介宾云,不知易不可以言医。试问今之学中医者,又有几人而知易耶? 易学做为中国古典哲学的精华,是贯穿于中医理法方药的全部过程的。

第一课是关于宇宙本体论的,第二课是宇宙规律论的。

昔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怠;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兵家且如此,而况于医者乎?

有志于斯者,当思大医之精诚!!!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做如是观 
当知此处 即为是塔


--------------------------------------------------------------------------------


回应人: jbcnk 发表日期: 2005-03-20 00:58:51

乍一看, 很有鼓动性 ,本想多说几句 ,看看楼上的各位补充的观点,基本涵盖了本人的观点 ,我想说一说我对于目前中医现状的一些思考。
现在的中医学生和年轻医生包括教师,对待中医的态度有点偏离,总是爱夸夸其谈,把中医演绎得象一门踏虚蹈空的文字游戏,容易想当然,说起来一套一套,总是离开临床的实际去空谈,常常认为古人也是这种想法,其实我们和真正的中医已经偏离很远了。结果就是我们的理论设计很完美,而实际的治疗效果总让人泄气。
读书 死命地读医书有多大用?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理法方药四环节离开了辨证,根本毫无用处,你的基础理论再扎实,理法方药即便可以做到滴水不漏,离开辨证,你至多是个中医的文字工作者。应付各类中医考试可以说绰绰有余,学了这些除了作作文字游戏还能干什么?
我们的前辈们不是这样的,中医其实很注重实践的,从神农尝百草,到张仲景治方著述,都是“有其证方用其药”,有了某些症状用某些药肯定有效果,比如麻黄证桂枝证白虎证等用方药的名字命名的病证,和用百合药名命名的百合病。这证明中医一开始就很注重临床疗效,至少从它发源是这样,历史上的名医一定不少,我按我自己的理解把他们分为三类,第一种:不注重理论研究,而讲究实效的,这种人在给别人治疗时注重经验,所用方药经过多次实践检验的。二种,不注重实践,重视理论,甚至生平从未给人治过病,专门从前人留下的书籍中吸取经验,再加入自己的体会写出新的书流传下去在中医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比如清代的本草学家汪昂。三种人,是前两种人的结合,如刘完素。以上这三种人,论医术谁比较高,当然是第一种和第三种,但后人记住的就只能是后两者,因为他们的书留了下来。而这后两种人常常是读书人,就爱咬文嚼字,常常就一些没必要的问题纠缠不清,他们在记述前人的经验时往往就不自主地加入一些自己的主观的东西进去,好凑齐一套完美的理论使他能够很好地解释前人的那些经验,等于说他们创造了一群公式好让后人可以去套。这样没有错。但每代人都喜欢加一些主观的东西进去,到了我们这代中医,把那些公式化的东西玩得津津有味,还带点沾沾自喜,把中医发源时的注重药证相合,注重实效的初衷忘得一干二尽。整日醉心与在一些无足轻重的环节上纠缠不清,做文字游戏,玩口水大战。让我想起了买牍还珠的寓言故事。(我看对什么“上泉之水”的讨论就真的没必要)
中医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医说穿了是一门经验医学,基础理论是学中医的先决条件,是一门工具,而绝不是中医的全部,象南中医这样想用流水线生产的方式为中国每年培养出那么一大批中医,是绝对不可能的,我敢肯定。
再者 ,中医赖以生存的土壤正飞速地消失。怎么讲,中国自从有“革命“这个伟大的名词以来,每逢一场革命,从来就是先革“封建文化”的命,(可是在我的印象中,那些封建文化恰巧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化大革命,则更加彻底地割断了我们和传统文化的联系,三次文字简化运动,拉远了我们和历史的距离。。。(多了不好讲,个中滋味自己体会)我曾经听过基础系的一位研究生才俊对“穷而后工”的解释是“一个人穷了以后就要认真工作”,在四年级时同年级一位女生深度沉迷于《孝庄秘史》,看完了后说那是明朝的故事,有人好心提醒她,那是清朝,她说“绝对是明朝,你没看见上面的人都留着辫子呢吗?”,以上两人我看身为中医学生,都该反省。我们现在对七夕节都不在意了,而在日本,日本人都认为这是他们的传统节日,牛郎织女是日本人。端午,重阳我们也不过了,顶多保留个清明节,这两个节日在韩国还是很重要的,去年网上说韩国人向世界申请端午节的文化知识产权。。。总之我们变得越来越不象中国人了,反倒是日韩好象变成中国人了
现在都说最重要的人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我看中医要争取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我们首先得争取回我们做中国人的权利。
最后,想向大家请教一下焦点问题,老生常谈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中医和西医的关系问题,我一直很困惑很痛苦的问题,中医和西医怎样能够结合?中医和西医能结合吗?或者中医和西医应该结合吗?我看放眼中国,没一个人有自信回答这个问题,既然那么多专家学者都不能回答,我这个无名小卒嚼一嚼舌头也无所谓:从前所谓的中西医会通派(张锡纯,郓铁憔等),也只是在技法上的结合,在理论上没有一个人能有突破,完全靠一股蛮力把中西医捏合在一起,要使中西医结合变得有意义,必须使两者在理论上完全结合,在辨证时你的思维可以在中西医理论系统里切换自如,通行无阻。世界上有哪个狂人敢声称自己能做到?“猪是猪,羊是羊,猪肉长不到羊身上”南中医的有识之士在形容中西结合时无一例外地用到了“嫁接”和“无性繁殖”这两个词,即使成功只不过得到了个实验品,现如今中医院里号称中西医结合的哪个不是先学西医后半路出家学点中医,挂中医之名,行西医之实,妄言中西结合,想把中西捏合在一起,想学张锡纯,你有他那么厚的国学功底吗?你们在张锡纯钻研国学的年纪正忙着天天学习毛主席语录呢,中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象一个宿主被西医寄生,被西医不断蚕食,不断走向衰亡,只有针灸一块阵地依然坚挺,要想给中医找条活路,停止把中医和西医的结合(把他留给科研领域),中医执照的只准开中医药方西医执照的不准开中医药方。
有不同意见发表好了,如果你看了我的帖子很不爽,有什么火冲我发好了,我好困哪,睡觉去了,明早还要抄方,老人家自己谁不着,也不让我们年轻人睡,那么早,靠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士伏处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 
 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我的信箱


--------------------------------------------------------------------------------


回应人: 昆仑大士 发表日期: 2005-03-20 12:25:49

楼上仁兄高见解深刻,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正义感和使命感,这种精神足令人钦佩。是真可足与论道者。

对于楼主仁兄的后半篇文章中的观点,我是赞同的。在上大三的时候,我就开始主张中西文化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那是哲学上的问题。现在看来,中西医理论的不可通约性表现的更为具体和直接。

中医现存最早的经典之作叫《黄帝内经》,为什么叫内经而不叫外经呢?

诚然,中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要有实践的基础,它离不开长期经验的积累,临床经验是必要的,但它不是全部,绝不是经验主义。靠经验积累升华而成的理论,充其量只能叫“外经”,或连个“经”字也不配,应叫“外科”“外学”之类的。这是西方的实证主义思维方的所独有的特点。我们现在的人们,由于早期从小学就开始的教育,不自觉地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丢失了本来属于我们的“自己”,难怪花开心中这些天总在找东西,我问她找什么,她说要找回真正的“自己”。前几天,有三位朋友从日本回来,他们谈起在东京时的感受时说,看到日本人,仿佛看到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具有中国文化所熏陶的优秀的品质,而我们呢,我们根本就不象是中国人。难怪前些年人们抨击我们说“我们中国人是香蕉人士”,即黄色皮肤,白色的思想,我们除了还保有这一点黄色的皮肤之外,再没有什么属于我们原本自己的了。

内经之为内经而不叫外经,这正是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根本分水岭。即一个是内证的,一个是外求的。外求的便是实证主义的东西,也就是“科学”的东西,“科学”这个字眼本身就是分科之学的意思,它代表不了人类智慧和知识的全部,它只是做为一种方法论的意义而存在着的东西,但它却借着政治的势力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强奸了一百多年。搞什么中西医结合,无非是想把这种强奸的事实合法化。   内证的学问与外求的相反,这不只是方向不同,其根本的理论基石就不同,它们是建立在不同的基点上的两个理论大厦。 内者,内省、内照之谓,这是一切东方之学的基本特色。从先秦哲学,到宋明理学,无不一以贯之,是以这种思想为核心的。从二王(王夫之,王阳明)对其做了最后的总结开始,这个灿烂辉湟的时代便也成了历史的烟云。 时到今天,人们提起董仲疏来,多数人对他的思想要么不了解,要么不理解,要么视为异端,这位天才的思想家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在今天人们的心目中已降到了最低的位阶。  所以,我们今天读不懂古人的著作,更不理解古人的心境。在明.李梴的<医学入门>中开篇所述的一些内容我们今天总是视而不见。欲学医者,先须对无极图而观照,这是入门的第一步。没有这个环节,学得再多,读的书再多,充其量也只能是个医学博士,因为那是外求的知识。 在我开始读古天文书的时候,对古人星分五色的论述大为惊异。因为用人的肉眼看来,天上的星星很难分辩出红黄白黑青五色的,可是用你的功力去看,不只是星分五色,其润枯芒角也大与肉眼所见不同,那是极清明寂照的境界。可见古人写书不都是用的什么经验,其根本性的基石性的东西是古人的超感官知觉所体察的。 在我小的时候,我与妈妈一起去山里拣蘑菇,进山不远,我说:这附近有人参。妈妈不信,只催我快走,在回头喊我时,正发现一颗很大的人参。也就是从这时,我才知道,人们对百草并没有敏感的感觉,更感觉不到本草之温凉寒热。后来读书时发现,人们把有的药的四性都弄反了,还在那里你争我吵的论个不休,我觉得不理解,这样简单的事,用体感在几尺之外体察一下就可以了,还争个什么劲呢?后来才知道,世上的人大都是这样的。他们看不见人体经络,只能按图索骥;他们看不见人体之气色与神光,只能望其面色。世人只见有形,不见无形。也就是说,只见器不见道,人已去道日远矣。因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君子道而不器,他们早已忘却了这一点。自从南斗司天,北斗司地,人天分司以后,他们就不再具有这种功能了。当着今天,有人鼓着勇气说开这一点的时候,世上的人们就受不了了。他们认为,看不见的就是不存在的,英国的大哲学家贝克莱说的更直白,他说:“只要我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悬崖”。那个笛卡尔更干脆,连看都不屑一看,“我思故我在”而为圭臬。接下来的就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了,故一一从略。
未完...
午饭时间到了 88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做如是观 
当知此处 即为是塔


--------------------------------------------------------------------------------


回应人: stevens22 发表日期: 2005-03-20 14:22:36

凭心而论,我对楼上的大师是很佩服的,古文功底相当扎实,对中医的历史也很熟埝。大师还批评当代的中国人就像“香蕉人”,本人甚有同感:和日本人相比,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确实亟需加强。

不过有时我也不愿做沉默的大多数。尽管水木被封,百合解散,这里还能言无忌。科学从来就是和各种神秘现象作斗争的,这已毋需多舌。文明发展到今天,如果还有人对所谓人体神秘现象大加推崇,不是乡下的父老乡亲便是城里的小BB(我属于后者,记得小时候看日本动画片圣斗士星矢,对小宇宙一度痴迷不已,还练过好几年气功)。那时候全国对人体神秘现象的热情很高涨,甚至还有印度大师来办学习班。后来的事大家都有数,反正没见过人飞起来。至于治病,我认为还是有一定辅助作用的,心理调节能影响人的内分泌,还有导引。

不可否认,我们的先人很智慧。他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形成了目前的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但那种认为现代科学“借着政治的势力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强奸了一百多年”,“……中西医结合,无非是想把这种强奸的事实合法化”的观点已不仅仅是荒谬,几近无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各取所长才是正道。中医不只是为了发展,更是为了尊重事实。自身的弱点应该心里有数,光靠玄乎的牛皮玩意吆喝,除了越来越像阴虚火旺的算命术士,毫无用处。

赫赫,想起我小时候跟妈妈上街,内急。妈劝我忍耐片刻,周围没有公厕。我冥冥中感到什么,坚持说有,果在方圆百米内觅得公厕一间。后也曾与儿时玩伴叙之,自曰仙人,被鄙。

俱往矣,还请大师与时俱进,有冒犯处,海谅!


 生如孔雀,尽管一生再黯淡,平庸的岁月再漫长, 
 也总可以等到开屏的瞬间。这样的瞬间,便足以将生命照亮。 
  
  
  


--------------------------------------------------------------------------------


回应人: 王星薇 发表日期: 2005-03-20 15:06:04

太长了,没看完。

俺也讲两句,针对学习方法,本人认为,各学科是相通的,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现代教育的最大缺点就是所谓的专,应试教育,实用主义,其实是过分狭窄,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了瓶颈,并且容易固步自封。

针对中医学习,毕竟每年那么多人毕业,不可能人人都以中医为毕生职业,现代社会么,好歹也得混个学历,但是,请同学们相信,在你有机会学习的时候,不要放过机会,也许现在你不知道是不是能用上,在你人生几十年的道路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用上,当机会来的时候,你会为你学习到的东西感到庆幸。

一个人的时间花在哪是可以看得出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能迷茫,可能不知道什么方法合适,但是首先是沉下心去学,最后都是殊途同归的。


     
 一丝清香, 
 十分颜色; 
 一尘俱无, 
 日丽舒卷、菡萏别样红。 
 生生矣,不蔓不枝; 
 微雨轻风,摇荡绿圆举。 
 草际烟光,水心云影,乾坤最上文章。 
将捣糨糊进行到底


--------------------------------------------------------------------------------


回应人: 昆仑大士 发表日期: 2005-03-20 16:15:20

学术上的争鸣无所谓冒犯,各位仁者不必客气。

只是我觉得自己不通医术,面对高热之人,径直施以寒凉之剂,这样看来是不行的。还需反佐才是。

我为能听到各位仁兄的批评和意见而真心地感到高兴,也希望你们继续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勤攻吾缺。

第二十层楼主人教导我与时俱进,这是很衷肯的,我欣然接受。因为这句话包含了一半的真理。这半个真理就不易了。 这句话典出于“与时消息”,因为“消息”一词现代的含义变了,人们往往会生歧义。所以就省去一半含义,一半一半地说。这里,消者为退为降,息者为进为升。是升降出入之机,与时谐行。故“以四时之法成”,缘有以也。  脾气主升,是与时之升也,也叫与时俱进。但若无胃气之降,以此中轴带动肺之降肃,则人体气机岂能调畅? 实大为不解,望企垂教一二为盼。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做如是观 
当知此处 即为是塔


--------------------------------------------------------------------------------


回应人: jbcnk 发表日期: 2005-03-20 17:31:26

我想知道昆仑大士是学什么的,应该是南中医药大学基础系的研究生没错,你让我很佩服,让我改变了对基础研究都是混日子的看法,看得出来你是真下过工夫研究学问的,不过我猜不出来你是学什么的,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你研究这些的目标是什么?你虽然对我的观点做了些评论,只能表明你我观点上有共同之处,但根本没有解决我心中的困惑:我们应该怎样去继承中医,怎样去学,才能避免中医衰亡的命运,这个问题我在实习点问过许多带教老师,没有人愿意回答,或答非所问,或者干脆劝我转投西医,我听了真好伤心。
你好象很不赞同实证主义,把他和经验主义列为同类,好象他们一无可取之处,你是不是保守得有点顽固了,实证主义是要反对的,但实证主义所包含的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是不是该提倡,总强过主观主义,我说了现在中医的最大毛病是主观主义,“用体感在几尺之外体察一下就可以了”“其根本性的基石性的东西是古人的超感官知觉所体察的”看了你说的话让我满脑子问号,你说的中医好象倒退到了远古的巫医,中药治疗的原理是“以偏纠偏”药性的确定只能来源于实践,正是由于一些人从主观出发,才导致有“人血馒头能治痨病”的说法。
你的学识让我佩服,只不过你的方向有偏差。你有点走火入魔了,站在我的角度上看你,这样搞中医是危险的。(谁对谁错,总要讨论过才有结果,我坚信,我按我这个方向坚持下去,肯定不会成为“上工”,但至少是“中工”,而你则不是“上工”就是“杀人无算”的“下工”)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士伏处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 
 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我的信箱


--------------------------------------------------------------------------------


回应人: 昆仑大士 发表日期: 2005-03-20 19:06:42

楼上所言极是,先谢谢您的直言。

确实,我所走的路是一条险径,因而不是大多人所能走的路。但道路不同,达到的目的也许是一致的。区别只在于坦途远一些,险径更近些。让南中医大的学子们都走这条险径是不现实的,至少在思想上的困惑就很难在短时期内解决。

您说起巫医,这还要正视一下我们祖国医学的发展史。在上古之时,医巫是不分的。巫咸为帝喾的妃子剖腹产的故事可能大家并不陌生。何果把这个外科手术视为巫术,那只能愿我们自己头脑中先入为主的成见还没有清除。

学中医,我主张上求古风,溯大道之源。但并不是反对西方的实证主义。我是主张西方的基于经验的文化与东方的基于体验的文化之间有不可通约性的。因些,就不宜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中医学术。

张仲景的六经辩证理论,我问了好些包括教授在内的专家们,他们竟然答非所问。做为一个中国人,竟然不知道六经辩证理论的理论建构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当然,这不怪他们,自仲景以降两千年来,很少或无人公开指出过这一点。还有四分辩证、三焦辩证,这些理论构架的思想来源是什么,人们很少去考虑。因而也就不知道我们祖国医学的根在哪里了。 前面有人讲过中医要讲临床经验,但古医书上很少说到临床二字。常听说的是临证,故有临证指南一书问世。临床与临证不只是字面上的差异。这是治学的方法论上的两条道路。 仲景每每说到逆传入里等等,为什么叫逆传,是逆什么?你们想到过吗?《难经》尝言男起于寅、女逆于申,这是什么意思呢?你们想过吗?  连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搞清,只靠着成方和经验去套用,充其量再加个随证加减,成方载化的,这就可以悬壶济世了吗?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不可得也;治医者,其理未明,而徒逞其术者,岂不危乎? 以此行医,是救人耶?亦杀人耶?

花开心中从中医所处的宏观的时代背景为参照系分析了目前中医之命运。这是从外因入手分析的。是中医现在命运的外部条件。但中医的命运终是他自身内部的矛盾所决定的,是广大中医队伍自身内部的原因所造成的。

未来的中医向何处去? 这已是每一个优秀学子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了。一些抱有着忧患意识的同仁们无不在苦苦地思索。 吾等不才,亦未敢懈怠,虽九死兮而犹未悔。 然世之沉陷日深,病已入骨髓,非一朝一夕所以济事也,故吾等登高一呼,而世之谤我笑我辱我毁我者群起矣。 吾哀众生之可闵,以其尚有向明之愿也。 此非众生之咎,是时局使然也。 万物莫不与时消息,其生也以时,其杀也以时。如刑德之二柄,肝肺之两用也。

楼上问我是学什么的,意思是掌握真理的必是学哪一个具体的分科的。这个下意识表明了什么呢?它表明了人们普遍默认的科学就是真理。须知科学是一分为二的,因而分科越来越细,最后一叶之明,而不知众树之形。中医走的是相反的道路,它强调的是整体观,把宇宙和人体都是做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这个东方所独有的思维方式也引起了西方人士的关注,它们提出了分形几何学、系统论、全息论乃至量子理论等无不是这种思想的启发。  学习书法的人们都知道要有高的成就 ,是要上溯二王之风。 学习中医的不自觉以要用否定的方式,好像只有否定了前人的就是进步了。   故然,西方的理论就是否定式发展的,一个新的理论否定了旧的理论,构建了全新的体系,进而再为更新的理论所否定。欧洲的文艺复兴不过是否定之否定。它们的发展链条在他们那里是合理的。 中医并不是这样,七千年来(这是最新的认识,中华是七千年的文化了),医学像一颗大树,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从内经开始,人们没有突破这个天人合一的理论构架,只是在为这个构架增姿添色,是一个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它走的是这样的演绎道路。 金元四大家的理论,如异峰突起,然而仍然在内经这个伟大的理论体系之内。 当然,要了解金元四大家的理论,我建议读一下这四人的历史,在《金史》、《元史》中有记载的。去直读古版的,不要看译文,因为译文有很多弄错了。   前天些天看一本现在最新版的中医院校教材《金匮要略》时,发现不少译文都是牵强的。 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一章中“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等一段,就翻译和诠释的风马牛不相及。这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并不懂得天文历算知识。古之医家是要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非如此,岂敢言医?故有良相之才,乃可以为医也。 这个标准对于今天的芸芸学子们来说,也太苛求了。这也是办不到的。不现实的也就是不合理的。因为是时局决定的。时间决定一切,这是时间决定论。中医的立论基点之一就是一个时字。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合于数术....”,此真大丈夫之能事也,此真大道之纲领也。

愿有志于斯者勉之,无志于斯者非之。非之而何?其必曰: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共同推动事故的前进与发展。所以,为历史为中医的命运负责的人们,敞开胸怀,去拥抱那些反对派们吧!!!因为他们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做如是观 
当知此处 即为是塔


--------------------------------------------------------------------------------


回应人: 王星薇 发表日期: 2005-03-20 19:11:06

同意楼上的,我看昆仑大士也是走火入魔拉~~~哈哈,不过他已经承认错误了,对于高热之人岂能径直用过寒之剂呢?也得考虑对方体质能否承受的问题。

昆仑JJ么,不是研究生,本科的专业也跟医药无关就是了

关于楼上的困惑,我的回答是,如何继承和振兴中医,不用缘外求法,方法就在包括楼上的在内的千千万万想继承和中医的同学们自己脑子里!若振兴中医已有可行之法,则当今中医兴矣。


     
 一丝清香, 
 十分颜色; 
 一尘俱无, 
 日丽舒卷、菡萏别样红。 
 生生矣,不蔓不枝; 
 微雨轻风,摇荡绿圆举。 
 草际烟光,水心云影,乾坤最上文章。 
将捣糨糊进行到底


补充日期: 2005-03-20 19:13:57

我靠,婶插队!我哭!!!!就凭这个,将来你非请我吃饭不可,说什么这饭你也是欠下了,不管


     
 一丝清香, 
 十分颜色; 
 一尘俱无, 
 日丽舒卷、菡萏别样红。 
 生生矣,不蔓不枝; 
 微雨轻风,摇荡绿圆举。 
 草际烟光,水心云影,乾坤最上文章。 
将捣糨糊进行到底


--------------------------------------------------------------------------------


回应人: 昆仑大士 发表日期: 2005-03-20 19:32:20

薇薇同学,你倒底是叫我婶呢?还是叫姐姐呀?  我看你才走火入....了呢,摸摸你的额头,热么?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做如是观 
当知此处 即为是塔


--------------------------------------------------------------------------------


回应人: jbcnk 发表日期: 2005-03-20 20:11:12

不愧是大士,不食人间烟火类型的 讲话都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小弟今天领教了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