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变革

      教学反思 2005-4-23 15:31
1、水蒸气在天上
(教室1)

  上课铃响了。
  教室里仍一片喧闹。
教师的脸出现了,整个教室顿时没有一点声音。
(教师在与不在,学生的反映是两样,教学管理存在问题)
  上课的是一位年青的男老师。
  他把一杯水放在讲台上,然后一脸神秘地说道:
  “重要的事件将发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完就用湿毛巾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圈。
(语言到位,渲染的可以啊)
  教室静极了,学生们都睁大眼睛盯着黑板。
  几分钟后,老师问道:“黑板上发生了什么?”
  沉默,没人回答。
老师只好点名叫起了一个学生。
(没人回答,是不是需要时间,还是需要换个角度引导,还是日常教学的习惯反映,教师要扪心)
“黑板上的水干了。”学生低声说。
(学生问题回答错误的时候,教师评价的态度可以在这里看出来)
“大声点!”老师叫道。
(如果把这三个字用最委婉的口气叫出来,会是什么样子呢?)
  “水不见了。”
  “水到哪里去了?”老师追问道。
  “水被黑板吸掉了。”
老师露出一脸不高兴,连连说:“错了,错了!”“正确应是水蒸发了。”
(自己经常这样吗?善待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才能维持学生探究的主动性;明确学生探究的错误表象,应该分析实质,及时进行有效点拨引导,这才是教师要做的,两个问题意识态度,而是教学意识)
学生羞红了脸。待老师示意后,才敢坐下。
(师生关系的问题还是有教师听课的问题,其实学生回答问题的前后都应该自由,随便的)

老师说道:“刚才看到的就叫蒸发,明白了吗?”
(懂不懂,会不会,学生能怎么回答,,呵呵,我也这样“启发”;什么叫蒸发,是让学生观察、分析、的出来的,这就是填鸭)
  学生们忙不迭地点头,示意懂了。
  为了检查是否真懂,老师叫起了一个学生。
  “水无踪无影地消失了,就叫蒸发。”学生凭着感觉说。
  “错了!”老师叫道,“科学地应说,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地变为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就叫蒸发。”
  接着补充道:“水蒸气是一种气态的水,它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为了扩大理解的范围,老师指着讲台上那杯水问道:
  “这里的水也蒸发吗?”
  沉默,没人回答。
  老师叫起了一个学生。
  “杯里的水大概不会蒸发。”学生语气不是很肯定。
  “为什么?”老师惊讶地问。
  学生说:“杯里的水太多了。还有,如果蒸发了,那应看到杯里的水减少啊。”
  教师说:“错了!杯里的水也在蒸发。不信,回家时,放一杯水在书桌边。几天后,你们将看到水明显减少。”

  老师接着说:“不但杯里的水在蒸发,河里的水、湖里的水、海里的水都在蒸发。不信,你们看!”教师说着把手指向窗外。
  学生们转过了头,看到蓝天上漂着一朵朵白云。
  “地上的水变成了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在天上形成了白云;如果水蒸气凝结成较大的水滴,水滴落下来形成雨。
  当老师说这些时,语气也变得缓和。

  忽然,老师看到了两个学生窃窃私语。
“你俩在说什么?”老师生气地问道。
(我岂止是仅仅生气,,汗ing)
  “我问她,水蒸气如何变成雨?”一个学生怯生生地说。
教师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决定给学生演示一个实验。
(我们同行,学生出现的问题,用实验分析,其实在讲评课、习题课、都可以渗透实验,不仅仅是新授课!)
  在一杯热水上,放了一块玻璃片。
  几分钟后,他问道:“你们看到了什么?”
沉默,没人回答。
(现象很明显,但是没人回答,看来问题大大滴)
  “玻璃片上有了些小水珠。”被叫起来的学生说道。
  “小水珠如何来的?”
  “由热蒸气变来的。”
  老师终于有了一点笑容,并大声说:“大家给她鼓掌!”
“啪,啪”整齐的掌声足足持续了三十多秒。
(蓄谋已久的掌声,为谁而掌?)


  下课了,胡博士一行,慢慢地走回住处。
  路上,小杨说:“这老师,我不喜欢。像只老虎,吓得小孩,不敢回答问题。”
  胡博士说:“你看课堂上,小学生多规矩,那有一点孩子的天真和活泼。”
老王不同意地说道:“不错,学生是小孩。正因是小孩,若管得不严,课堂将成‘闹市’,乱烘烘的,无法上课。”
(因思维激发而像闹市一样,该是多高的境界?)

  半道上,小杨叫了起来,说在教室里忘了一件事。
  还没说完,拉着胡博士和老王就往回走。
  当赶回教室时,学生已回家了,只剩几个。
  小杨微笑着说:“同学们好!”
  “老师好!”学生礼貌地说。
  “我问你们一个问题好吗?”
  “好!”
  小杨指着教室空间问:“这里有空气吗?”
  “有”学生回答。
  “空气里有水蒸气吗?”
  “没有。”
  “那刚才用湿毛巾涂在黑板上的水呢?”小杨问。
  学生们说:“变成水蒸气,到天上去了。”

小杨小声说道:“听到了吗,水蒸气在天上!”
(战战兢兢)
  “这些学生,怎么会这么蠢!”老王不客气地说。

  一星期后,他们又回访了这个班。
  小杨认为,孩子们回家后,会按教师的建议,观察一杯水的蒸发。
  调查结果出乎他预料,98%的孩子没有做这个实验。
  小杨迷惑不解地说:“拿一杯水放在桌上,实验就这么简单,为什么不做一下?……没有条件做,没时间做,这些借口都不存在啊!”
  “还能说什么,只能说学生太懒!太懒!”老王快人快语。


  学生为什么缺乏求知欲?
  他们真的又懒又笨吗?
让我们走访下一所学校。
(1、老亓说,这个教师引导是三流,老师比学生想得到结论的心情还迫切;应该不给结论,让学生去观察、去找、去做、去体验。 天,这种生拉硬拽式的“启发”,,呵呵,是不是fphy的缩影!引导点拨算“几流”呢?
2、老师与老虎;民主意识、评价意识)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