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笔记,有很多类型,上天入地,古人古事,今人今事,无所不记,无所不谈。有些也有些隆重的意思,做记录,做考证,十分谨慎,在后世出名,且大多成了重要的史料资料。而有时其中一些看似闲散的段落更令人流连。字里行间,一个人的情怀及趣致值得欣赏。
早已看淡看轻时间貌似重要的种种,内容闲杂琐碎,似只是作者晚年时用以打发时间或整理心得的一种。笔下闲心闲情,且大多点到为止,也无深化,也不渲染,恰如中国画水墨之间的那份清淡有余,不愠不火。
《鹤林玉露》。作者罗大经,号鹤林,南宋吉水人。担任过一些微小官职,被牵累罢官后,就再无返回仕途,隐居山林中,写书度日。这本书被介绍为“体例在诗话,语录,小说之间,宗旨在文士,道学,山人之间。”书名出自杜甫诗句“爽气金天豁,清谈玉露繁”。
一些书中片段。
《绘事篇》,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泉者不能绘其声,绘人者不能绘其情,然则言语文字,固不足以尽道也。此段感觉十分精确。雪之清冽,月之明亮,花之芬芳,泉之丁冬,人之情衷,是形体所不能涵盖负载的。就如同旅途中如果经过一处绝美幽僻地,心里十分舍得,知道拍照完全多余,文字也难形容,只有用记忆来保存它。越隐秘的存在越珍重。一切事物的精髓自在无法言说的沉默和空白处,而绝无可能用以喧闹地投机或表演。
《守世守己》,无可无不可,应世法也。有为有不为,守己法也。这种警戒素来可贵,如同老人的经验就该听下。有无理解透彻倒是其次。因为很多道理即使即可获取,也需要走过一段路后才能明白。还没有成熟的心,导致耳目不清明,一些话是枉然。即使简易如一句“难得糊涂”,也要过了30岁才能体会到其间的智慧。年少的时候,觉得事事要明白,事事要追究,事事要执意。登上半山腰后,看到脚下枝叶纠葛,大多是非都可忽略。前面的路长远,山顶还在云深处,轻装上路,不拘一格。无可无不可,有为有不为,心里通透,便回转自如,颠覆自在。
《文章》,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此论后世之文也。文者,贯道之器,此论古人之文也。天以云汉星斗为文,地以山川草木为文,要皆一元之气所发露,古人之文似之。巧女之刺绣,虽精妙绚烂,才可人目,初无补于实用,后世之文似之。这真是绝高的标准,恐怕只有老庄等人的文章,才能称之为贯道之器。大部分文人,能做出刺绣精妙文章已算不易,更不消说现在那些工业流水线般制作出来的纯为娱乐和商业用的文字,小说如影视剧本,诗歌如牢骚咒骂,如果现在他看到,又该作何比喻。一针一线刺绣工都已珍稀。
《付与天地》,两句诗“岂无他忧能我老,付与天地从今始。”诗句自由开阔的天然气势,似有一种决断,一种释然。一切都可付与天地,清空,归零,消解,放下。喜诵之的人,也许都有过心意重重辗转反侧的黑暗无眠夜。但是终于可以一马平川,因为知道要把心放空。
《了翁孙女》,陈了翁日与家人会食,男女各为一席,食已,必举一话头,令家人答。一日问曰:“并坐不横肱,何也?”其孙女方七岁,答曰:“恐妨同坐者。”七岁的幼小女童,尚知道与人并坐要收起胳膊不能横放,只为不妨碍同坐者的举动。约束自己,与人方便。家教到如此程度,古人的礼仪可见一斑。如果是从小就被娇惯的孩子,社会给予的价值观,又是以功利为首要,哪怕损人利己不足惜,若能知晓文中如此之美德,实在可贵。
《慈湖诗》,六言一首“净几横琴晓寒,梅花落在弦间。我欲清吟无句,转烦门外青山。”罗评价为“句意清圆,足视其所养。”清圆两字精妙。如无所养,自然也无从显出清圆。句子从心里流出。人与心,心与文,自然都是重重关联。四句诗,环环相扣,如流水般自在,顺畅。素来简纯最见功力。节制有大美。
书末最后一篇《道不远人》,记有孔子“道不远人”,孟子“道在迩而求诸远”,以及一首佛家的悟道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撚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短短三段摘录,整篇作为结尾,似无心,又似自有一种深意。百转千折,来回求索之后,单纯的真理,原来只在与自己最为接近的地方,朴素无伪。古人的原意也许是人不该舍弃原本,而去追求无关的东西,离自己的初衷越来越远。但那首诗,却令人有新的体会。世间事原无轻巧,缺乏一段回头看似浪费波折的寻寻觅觅,结果处也无有强烈的豁然开朗。春在枝头的所得固然十分惊喜,而究其关键,却还是那段芒鞋踏破的过程。
早已看淡看轻时间貌似重要的种种,内容闲杂琐碎,似只是作者晚年时用以打发时间或整理心得的一种。笔下闲心闲情,且大多点到为止,也无深化,也不渲染,恰如中国画水墨之间的那份清淡有余,不愠不火。
《鹤林玉露》。作者罗大经,号鹤林,南宋吉水人。担任过一些微小官职,被牵累罢官后,就再无返回仕途,隐居山林中,写书度日。这本书被介绍为“体例在诗话,语录,小说之间,宗旨在文士,道学,山人之间。”书名出自杜甫诗句“爽气金天豁,清谈玉露繁”。
一些书中片段。
《绘事篇》,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泉者不能绘其声,绘人者不能绘其情,然则言语文字,固不足以尽道也。此段感觉十分精确。雪之清冽,月之明亮,花之芬芳,泉之丁冬,人之情衷,是形体所不能涵盖负载的。就如同旅途中如果经过一处绝美幽僻地,心里十分舍得,知道拍照完全多余,文字也难形容,只有用记忆来保存它。越隐秘的存在越珍重。一切事物的精髓自在无法言说的沉默和空白处,而绝无可能用以喧闹地投机或表演。
《守世守己》,无可无不可,应世法也。有为有不为,守己法也。这种警戒素来可贵,如同老人的经验就该听下。有无理解透彻倒是其次。因为很多道理即使即可获取,也需要走过一段路后才能明白。还没有成熟的心,导致耳目不清明,一些话是枉然。即使简易如一句“难得糊涂”,也要过了30岁才能体会到其间的智慧。年少的时候,觉得事事要明白,事事要追究,事事要执意。登上半山腰后,看到脚下枝叶纠葛,大多是非都可忽略。前面的路长远,山顶还在云深处,轻装上路,不拘一格。无可无不可,有为有不为,心里通透,便回转自如,颠覆自在。
《文章》,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此论后世之文也。文者,贯道之器,此论古人之文也。天以云汉星斗为文,地以山川草木为文,要皆一元之气所发露,古人之文似之。巧女之刺绣,虽精妙绚烂,才可人目,初无补于实用,后世之文似之。这真是绝高的标准,恐怕只有老庄等人的文章,才能称之为贯道之器。大部分文人,能做出刺绣精妙文章已算不易,更不消说现在那些工业流水线般制作出来的纯为娱乐和商业用的文字,小说如影视剧本,诗歌如牢骚咒骂,如果现在他看到,又该作何比喻。一针一线刺绣工都已珍稀。
《付与天地》,两句诗“岂无他忧能我老,付与天地从今始。”诗句自由开阔的天然气势,似有一种决断,一种释然。一切都可付与天地,清空,归零,消解,放下。喜诵之的人,也许都有过心意重重辗转反侧的黑暗无眠夜。但是终于可以一马平川,因为知道要把心放空。
《了翁孙女》,陈了翁日与家人会食,男女各为一席,食已,必举一话头,令家人答。一日问曰:“并坐不横肱,何也?”其孙女方七岁,答曰:“恐妨同坐者。”七岁的幼小女童,尚知道与人并坐要收起胳膊不能横放,只为不妨碍同坐者的举动。约束自己,与人方便。家教到如此程度,古人的礼仪可见一斑。如果是从小就被娇惯的孩子,社会给予的价值观,又是以功利为首要,哪怕损人利己不足惜,若能知晓文中如此之美德,实在可贵。
《慈湖诗》,六言一首“净几横琴晓寒,梅花落在弦间。我欲清吟无句,转烦门外青山。”罗评价为“句意清圆,足视其所养。”清圆两字精妙。如无所养,自然也无从显出清圆。句子从心里流出。人与心,心与文,自然都是重重关联。四句诗,环环相扣,如流水般自在,顺畅。素来简纯最见功力。节制有大美。
书末最后一篇《道不远人》,记有孔子“道不远人”,孟子“道在迩而求诸远”,以及一首佛家的悟道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撚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短短三段摘录,整篇作为结尾,似无心,又似自有一种深意。百转千折,来回求索之后,单纯的真理,原来只在与自己最为接近的地方,朴素无伪。古人的原意也许是人不该舍弃原本,而去追求无关的东西,离自己的初衷越来越远。但那首诗,却令人有新的体会。世间事原无轻巧,缺乏一段回头看似浪费波折的寻寻觅觅,结果处也无有强烈的豁然开朗。春在枝头的所得固然十分惊喜,而究其关键,却还是那段芒鞋踏破的过程。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