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安妮宝贝——琼屑谈之婴儿

      我的禅 2008-6-22 22:51
老子在他的学说里,用了很多现实存在来形容他无法度量的道。那些简单朴素的比喻,全部来自生活里常见的一切。水,风箱,祭祀时使用的草扎成的狗,车轮,婴儿,陶器,山谷,大溪,弓弦……诸如此类。(老子)概括出真理的单纯性,注定会成为一篇流传永久的经文。
    
    
     其中婴儿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质真若渝。
     圣人皆孩之。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婴儿之未孩,是尚未学会笑的婴儿。婴儿的笑容代表的是一种交际性,并不具备情感,与喜欢或者愉悦无关,只是一种可以与别人产生呼应的能力。有人说,越早学会笑的婴儿,越聪明,而迟一点开口说话的婴儿,则尊贵。沉默是金,内慧的人,不会沉溺于泛泛而谈,做热烈的口头表达。职业性的除外,说话是工作。流传已久的民间经验,通常无法得知它们背后的科学基础,但无疑是坚实的传播。还没有学会笑的婴儿,大概是出生后半个月或一个月的限期。现代的孩子因为营养充足,普遍早熟和聪明。据说有些孩子一生下就会露出笑容,亦有孩子满月之后能笑得发出声音。
    
    
     还未曾露出笑容的婴儿,囟门未愈合,头顶一道缝隙,让人觉得他们的身躯与心灵是敞越开放的,一切都可与天地贯通。但越是这样带着真气的个体,越懒得做出交流互换的姿态。他们只是熟睡,醒来后需索进食,到处观望,但一切视而不见。他更不会说话,也不示意,只以发声来表达感受。这样,在开放性的身体里面,其中有极其强悍的守一的能量,它隐藏而专注,光而不耀,看似柔软,却直接有力。
    
    
     生命力最初的表现形式,如同发芽的种子,绿色嫩芽看似弱小,却能从土壤里钻出来,四处伸展。花园里的牡丹,从土壤下钻出红色尖芽,枝叶片逐渐伸展茁壮,打出幼小花蕾,到繁荣绽放,如同无意中获得的神力。黑暗混沌中自有一种巨大能量。即使没有勤于浇水施肥,一夜夜湿润春雨,一日日温暖阳光,仍旧会给予天地平衡的照顾。一切都是有着安排的。这也如婴儿的能量。到了成人,这种能量已完全被损耗无漏,也被外界种种影响的遮蔽,心里已经看不到它,感受不到它。
    
    
     很多成人的父母,因为已经失去自己的能量,完全无知婴儿的天分。他们觉得婴儿天生软弱,应该全力控制掌握。随着一天天生长成熟,指导学习,认物,认字,对人迎来送往,给予自己认可以食指和衣着,当成放在模具里印制的面团,揉来搓往,干扰破坏,自认这样才是安全和尽责。给予衣食照顾,如同给予种子土壤和养护,适宜需要就可。重要的,却是让他得到独力进递生命历程的自由,给予遵循和保护。
    
    
     与其不遗余力地诱导逼迫,学数字,学字母,分颜色,打招呼,不如多在一起玩耍欢笑,带他外出活动,一起看展览参观博物馆观看电影听音乐四处旅行,亲临感受一切美好丰富事物。智慧,审美,情感,乐趣,思考,平衡……种种能力,自会从日益扩展和积累的见识中所得。费心教会童学习或掌握什么技能并不是一种必要,顺应生命内在能量的秩序,处处自然,给予扶持和开拓,才能伸展自如。
    
    
     他洁净,充满芳香,天生具备美丽肌肤和饱满脂肪。早上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情是微笑,看到成人出现在他的床边,笑容毫无心机,真挚愉悦,并且慷慨地把这样的笑容给予每一张陌生的脸。困了睡,饿了吃,渴了喝水,清醒了玩耍,高兴时尖叫,委屈时哭泣。观察身边的人与物,不放过点滴细节。一个青花大瓷瓶,一块小小花布,一只鸟,一辆开过的车……全部值得凝望半天。任何东西都想用手摸一摸,放到嘴巴尝一尝,专注而不执意,好奇而不多情,放手就丢,转眼就忘。对世界万物,不着意而相忘,与视万物为刍狗的天地,有相似的不仁。
    
    
     这个咿咿呀呀发出清脆声音的小人儿,目标明确,意愿诚实,心地如明镜,不遵照外界规则,不做判断没有偏见,不分对错是非美丑良善,没有成见,不做概念。这小小的人儿比任何成人都圆满,因为他充满天赋的内在能量。红尘里辗转反侧久长之后,谁能轻易做到和而无我?惟独婴儿天生如此。
    
    
     再看看老子那一段;呵,众人都兴高彩烈的样子,好像参加丰盛宴席的劲头,又像春天一起去登台望远地热闹,而我独自淡泊着,安静着,不炫耀自己,混混沌沌,像还不知道笑的婴儿,闲闲散散,好像无家可归……这个即将西出阳关的老头儿,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带着对喧嚣尘世的洞彻,对清明天道的了悟,飘然远去。
    
    
     终生修炼之后的道路,也是为了通向最初的本真和完满。反朴归真,如同新生。就是这样一个圆圈。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