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项:问题类型
一般问题.常用于问诊开始,用一般的问话去获得某一方面的大量资料,让病人象讲—样叙述他的病情.如:“今天来,有哪里不舒服?”或者“请告诉我你的一般健康情况吧。”待获得一些信息后,再有侧重地追问一些具体问题.
特殊问题,用于收集一些特定的有关细节.如“扁桃体切除时你几岁?”你何时开始腹痛的呢?”“你腹痛有多久了?””你的疼痛是锐痛还是钝痛?”提出特殊的问题要求获得的信息更有针对性,重点选择性提问是一种直接问题,要求病人回答“是”或“不是”,或者对提供的选择作出回答,如“你头痛厉害吗?你的疼痛是锐痛还是钝痛?”(但开始最好是一般性:“谈谈你头痛的情况吧”).
为了系统有效地获得准确的资料,询问者应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提问进程,例如:开问用“请你告诉我,什么事使你忧虑.”,而不是用“是你的工作使你焦虑不安吗?”
以下是系列从一般到特殊提问的各种例子.
询问者:“请告诉我你哪里不舒服”(一般提问)
病人:“近两周,我的胃一直在痛,就在这儿(指着痛的地方),在肚脐上方.”
询问者:“请告诉我,你痛的情况.”(一般提问)
病人:“哦,太糟了.”
询问者:“疼痛象什么样?”(直接提问)
病人:“烧灼样.”
询问者:“痛在深处还是在表面?”(直接选择提问)
病人:“相当深.”
询问者:“痛的部位有变动吗?”(直接提问)
病人:“不”.
询问者:“哪些情况使疼痛更厉害了”。(直接提问)
开始提问时,应避免用直接或选择性问题,这样会限制病人交流信息的范围,使获取必要的资料变得困难费时.
例如:开始时,如不用一般性提问:“疼痛象什么样?”,而用不恰当的一系列直接提问。
询问者:“是持续痛吗?”
病人:“不是.”
询问者:“是刺痛吗?”
询问者:“是钝痛吗?”
病人:“不是。”
再者,不正确的提问可能得到错误的信息或遗漏有关的资料,询问者应予避免.
诱导性提问是一种能为病人提供带倾向性特定答案的提问方式,问题的措词已暗示了理想的答案.这种提问也应避免,因为病人易于默认医生的诱问,而不会轻易否定(如:(1)你没有恶心,是吗?(2)你的左胸痛放射至左手指尖,对吗?)
诘难性提问常使病人产生防御心理,也不宜使用.(如“为什么你不早点来,而拖了六周才来看病?”“你为什么当时吃那样脏的食物呢?”)
连续提问是提出一系列问题不容许病人分别回答每一个问题,可能会使病人对要回答的问题混淆不清.如:“饭后痛得怎么样?和饭前不同吗?是锐痛,还是钝痛?”,连续提问也可是列多个选择的问题,如“你家族中有哪个患过癌症、糖尿病、心脏病或高血压吗?”。
标准:
5.一开始和每一部分开始都用通俗易懂的一般性问题提问,紧接着用更具体直接的问题深入细问,以便病人集中详细说明之,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确切回答.不提复杂或诱导性问题,如“当你头痛时伴有呕吐吗?下午你发热吗?”.
3.不能用通俗易懂的提问开头,一开始就以具体直接的问题提问,或用一些诱导性、诘难性、连续性提问.
1.常用诘难性、连续性或诱导性提问,例如:“你的孩子一直在腹泻,不是吗?”“你是不、是下午发热?”.
第六项:重复提问
有时为了核实资料,需要就同样的问题多问几次,重申要点.但无计划的重复提问可能会挫伤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失去病人的信任.例如:在现病史中已知一个姐姐和两个兄弟也有类似的头痛,如再问病人有否兄弟姐妹则表明询问者未注意倾听.
结合其它问诊技能,如:归纳总结,将有助于减少重复提问.在静听与解释等技巧的使用时,也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问.
标准:
5.为了阐明或总结偶尔重复提问或追问先前已提供的情况.例如,对大便带血的历史应说明其重要性,要求病人重复仔细描述.
3.很少重复提问,但是重复提问并非为了阐明或总结,而是由于遗忘了某些资料.
1.因无法记住已收集到的资料,而频繁重复提问.
第七项:小结和记录
每一项结束时进行小结具有以下目的:
1)唤起询问者的记忆以免忘记要问的问题;2)让病人知道询问者如何理解他的病史;3)提供机会核实病人所述病情(如:“刚才你说你的下背痛深在而持续,而大腿外侧痛则比较表浅—对吗?”)病史核实通常在小结时进行,但亦可用于难以插话的病人或力图使其专心倾听;4)提供机会澄清所获信息.(如:我还不清楚你的疾病对你上学有多大妨碍,能否告诉我发病后你缺课多少天?)
对主诉和现病史,作一详细的总结是很重要的.
总结家族史时,只需要简短的概括,特别是阴性或不复杂的阳性家族史.
总结系统回顾时,最好只总结阳性发现,(如:除了每个月有几次头痛和便秘,你似乎相当健康,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弄清你背部的问题,你觉得是这样的吗?)
详细的主诉和现病史小结可以得3分,主诉、现病史加上1—2其它项目的小结可以得4分;详细的主诉、现病史及其它各个项目的小结才能得满分——5分。
如果缺少主诉和现病史小结,尽管其它项目有小结,也只能得2分,如果根本没有小结只能得1分.
标准:
5.在每一主要项目询问结束时(如现病史、过去史)能总结记录已获得的资料,力求核实和阐明所获得的资料,并确保没有遗漏重要的内容.
例:你已经告诉我,你发烧已经一周,伴有右胸痛,近2天来咳嗽时痰中带血,对吗?
3.有时在某一项询问结束时,也作总结和记录,但不完全、不彻底.
1.对任何所得的资料不总结,不记录.
第八项,避免医学术语
术语即外行难懂的专业性用语或隐语,作为与病人交谈的一种技巧,必须用常人易懂的词语代替难懂的医学术语。询问者常常因病人能使用1-2个医学术语就误认为他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例如:有的病人因耳朵患病而熟悉“中耳炎”这个词,但他并不懂“心悸”的含义;可是询问者因病人用了“中耳炎”这个术语,就以为用医学术语提问不成问题.由于病人不愿承认他不懂的问题,术语还可能引起误会。因此,询问者应对有疑的术语作适当的解释(如“湿性咳嗽——有痰的咳嗽”)。
标准
5.不用医学名词或术语提问,语言简单易懂,适合于病人的文化程度.如果使用术语,必须立即向病人解释.
例:“你是否有过咯血,换句话说有没有咳出过血痰?”
3.偶尔使用医学术语,除非病人特殊要求,否则不作解释.
1.整个问诊都用医学术语又未作解释.
第九项:引证核实
为了收集到尽可能准确的病史,询问者应引证核实病人提供的信息.如果病人提供了特定的诊断和用药,就应问明诊断是如何作出的及用药剂量.还要核实其它一些情况,包括饮酒史、吸烟史、兴奋药品和咖啡因服用史,以及过敏史.有关习惯和嗜好方面的情况应包括名称用量和时间。例如,饮酒史,应问清喝什么酒,喝多少,多长时间,以及喝酒的方式。
问诊时,如病人用了术语或特殊的诊断,询问者应加以引证核实.
例1,病人:“我常有心悸”。
询问者:“请你确切地说明一下是怎样的感受”。
例2,病人:“我父母都有消化性溃疡。”
询问者:“他们是否经过医生的治疗?”或“做了什么检查才发现有消化性溃疡?”或“他们怎样知道得了溃疡病?”
按标准如核实了一半项目可以得3分.全部项目都核实了,可以得5分,没有想到则只能得1分.
标准:
5.总是从病人的回答中去寻找特殊的、有价值的证据,如病人说:“我对青霉素过敏。”则追问“你怎么知道你过敏?过去你用青霉素时有哪些反应?”。对嗜好和药物治疗,应问明数量,时间和程度.
3.有时从病人的回答中去寻找特殊的、有价值的证据,但不是始终如一,虽有记录但不完整.如询问者引证了每一条,但并非每一条都很完整,可给4分.
1.不能从病人的回答中去寻找特殊的有价值的证据,只满足表面信息,也不作记录。
一般问题.常用于问诊开始,用一般的问话去获得某一方面的大量资料,让病人象讲—样叙述他的病情.如:“今天来,有哪里不舒服?”或者“请告诉我你的一般健康情况吧。”待获得一些信息后,再有侧重地追问一些具体问题.
特殊问题,用于收集一些特定的有关细节.如“扁桃体切除时你几岁?”你何时开始腹痛的呢?”“你腹痛有多久了?””你的疼痛是锐痛还是钝痛?”提出特殊的问题要求获得的信息更有针对性,重点选择性提问是一种直接问题,要求病人回答“是”或“不是”,或者对提供的选择作出回答,如“你头痛厉害吗?你的疼痛是锐痛还是钝痛?”(但开始最好是一般性:“谈谈你头痛的情况吧”).
为了系统有效地获得准确的资料,询问者应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提问进程,例如:开问用“请你告诉我,什么事使你忧虑.”,而不是用“是你的工作使你焦虑不安吗?”
以下是系列从一般到特殊提问的各种例子.
询问者:“请告诉我你哪里不舒服”(一般提问)
病人:“近两周,我的胃一直在痛,就在这儿(指着痛的地方),在肚脐上方.”
询问者:“请告诉我,你痛的情况.”(一般提问)
病人:“哦,太糟了.”
询问者:“疼痛象什么样?”(直接提问)
病人:“烧灼样.”
询问者:“痛在深处还是在表面?”(直接选择提问)
病人:“相当深.”
询问者:“痛的部位有变动吗?”(直接提问)
病人:“不”.
询问者:“哪些情况使疼痛更厉害了”。(直接提问)
开始提问时,应避免用直接或选择性问题,这样会限制病人交流信息的范围,使获取必要的资料变得困难费时.
例如:开始时,如不用一般性提问:“疼痛象什么样?”,而用不恰当的一系列直接提问。
询问者:“是持续痛吗?”
病人:“不是.”
询问者:“是刺痛吗?”
询问者:“是钝痛吗?”
病人:“不是。”
再者,不正确的提问可能得到错误的信息或遗漏有关的资料,询问者应予避免.
诱导性提问是一种能为病人提供带倾向性特定答案的提问方式,问题的措词已暗示了理想的答案.这种提问也应避免,因为病人易于默认医生的诱问,而不会轻易否定(如:(1)你没有恶心,是吗?(2)你的左胸痛放射至左手指尖,对吗?)
诘难性提问常使病人产生防御心理,也不宜使用.(如“为什么你不早点来,而拖了六周才来看病?”“你为什么当时吃那样脏的食物呢?”)
连续提问是提出一系列问题不容许病人分别回答每一个问题,可能会使病人对要回答的问题混淆不清.如:“饭后痛得怎么样?和饭前不同吗?是锐痛,还是钝痛?”,连续提问也可是列多个选择的问题,如“你家族中有哪个患过癌症、糖尿病、心脏病或高血压吗?”。
标准:
5.一开始和每一部分开始都用通俗易懂的一般性问题提问,紧接着用更具体直接的问题深入细问,以便病人集中详细说明之,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确切回答.不提复杂或诱导性问题,如“当你头痛时伴有呕吐吗?下午你发热吗?”.
3.不能用通俗易懂的提问开头,一开始就以具体直接的问题提问,或用一些诱导性、诘难性、连续性提问.
1.常用诘难性、连续性或诱导性提问,例如:“你的孩子一直在腹泻,不是吗?”“你是不、是下午发热?”.
第六项:重复提问
有时为了核实资料,需要就同样的问题多问几次,重申要点.但无计划的重复提问可能会挫伤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失去病人的信任.例如:在现病史中已知一个姐姐和两个兄弟也有类似的头痛,如再问病人有否兄弟姐妹则表明询问者未注意倾听.
结合其它问诊技能,如:归纳总结,将有助于减少重复提问.在静听与解释等技巧的使用时,也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问.
标准:
5.为了阐明或总结偶尔重复提问或追问先前已提供的情况.例如,对大便带血的历史应说明其重要性,要求病人重复仔细描述.
3.很少重复提问,但是重复提问并非为了阐明或总结,而是由于遗忘了某些资料.
1.因无法记住已收集到的资料,而频繁重复提问.
第七项:小结和记录
每一项结束时进行小结具有以下目的:
1)唤起询问者的记忆以免忘记要问的问题;2)让病人知道询问者如何理解他的病史;3)提供机会核实病人所述病情(如:“刚才你说你的下背痛深在而持续,而大腿外侧痛则比较表浅—对吗?”)病史核实通常在小结时进行,但亦可用于难以插话的病人或力图使其专心倾听;4)提供机会澄清所获信息.(如:我还不清楚你的疾病对你上学有多大妨碍,能否告诉我发病后你缺课多少天?)
对主诉和现病史,作一详细的总结是很重要的.
总结家族史时,只需要简短的概括,特别是阴性或不复杂的阳性家族史.
总结系统回顾时,最好只总结阳性发现,(如:除了每个月有几次头痛和便秘,你似乎相当健康,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弄清你背部的问题,你觉得是这样的吗?)
详细的主诉和现病史小结可以得3分,主诉、现病史加上1—2其它项目的小结可以得4分;详细的主诉、现病史及其它各个项目的小结才能得满分——5分。
如果缺少主诉和现病史小结,尽管其它项目有小结,也只能得2分,如果根本没有小结只能得1分.
标准:
5.在每一主要项目询问结束时(如现病史、过去史)能总结记录已获得的资料,力求核实和阐明所获得的资料,并确保没有遗漏重要的内容.
例:你已经告诉我,你发烧已经一周,伴有右胸痛,近2天来咳嗽时痰中带血,对吗?
3.有时在某一项询问结束时,也作总结和记录,但不完全、不彻底.
1.对任何所得的资料不总结,不记录.
第八项,避免医学术语
术语即外行难懂的专业性用语或隐语,作为与病人交谈的一种技巧,必须用常人易懂的词语代替难懂的医学术语。询问者常常因病人能使用1-2个医学术语就误认为他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例如:有的病人因耳朵患病而熟悉“中耳炎”这个词,但他并不懂“心悸”的含义;可是询问者因病人用了“中耳炎”这个术语,就以为用医学术语提问不成问题.由于病人不愿承认他不懂的问题,术语还可能引起误会。因此,询问者应对有疑的术语作适当的解释(如“湿性咳嗽——有痰的咳嗽”)。
标准
5.不用医学名词或术语提问,语言简单易懂,适合于病人的文化程度.如果使用术语,必须立即向病人解释.
例:“你是否有过咯血,换句话说有没有咳出过血痰?”
3.偶尔使用医学术语,除非病人特殊要求,否则不作解释.
1.整个问诊都用医学术语又未作解释.
第九项:引证核实
为了收集到尽可能准确的病史,询问者应引证核实病人提供的信息.如果病人提供了特定的诊断和用药,就应问明诊断是如何作出的及用药剂量.还要核实其它一些情况,包括饮酒史、吸烟史、兴奋药品和咖啡因服用史,以及过敏史.有关习惯和嗜好方面的情况应包括名称用量和时间。例如,饮酒史,应问清喝什么酒,喝多少,多长时间,以及喝酒的方式。
问诊时,如病人用了术语或特殊的诊断,询问者应加以引证核实.
例1,病人:“我常有心悸”。
询问者:“请你确切地说明一下是怎样的感受”。
例2,病人:“我父母都有消化性溃疡。”
询问者:“他们是否经过医生的治疗?”或“做了什么检查才发现有消化性溃疡?”或“他们怎样知道得了溃疡病?”
按标准如核实了一半项目可以得3分.全部项目都核实了,可以得5分,没有想到则只能得1分.
标准:
5.总是从病人的回答中去寻找特殊的、有价值的证据,如病人说:“我对青霉素过敏。”则追问“你怎么知道你过敏?过去你用青霉素时有哪些反应?”。对嗜好和药物治疗,应问明数量,时间和程度.
3.有时从病人的回答中去寻找特殊的、有价值的证据,但不是始终如一,虽有记录但不完整.如询问者引证了每一条,但并非每一条都很完整,可给4分.
1.不能从病人的回答中去寻找特殊的有价值的证据,只满足表面信息,也不作记录。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