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有位医家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读书三年觉得天下无病不可看,行医三年觉得天下无病可看。这反映对疾病的认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要认识一种疾病,要看好一个病人很不容易。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任何创造性的工作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要有效地改造世界,首先要正确地认识世界,而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必须遵循认识论的规律,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
医生看病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诊断就是认识客观对象,即患者疾病的本质;治疗就是改造客观对象,即把患者的病治好。而这是一个非常完整又非常复杂的认识过程,要取得成功,不仅需要足够的医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相应的物资设备,良好的医疗作风和道德,还需要具备认识论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没有这些是不能看好病的,是难以做一个好的医生的。
临床诊断思维是医生运用医学理论和既往的经验对于疾病的认识过程。临床思维与其他科学中常有的思维既有共同的一面,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研究并掌握这些特点,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颇有神益。
(一)认识客体(患者)的复杂性
临床医学的认识对象,即认识的客体是患者。人是既有社会属性又有自然属性的复杂的有机体。就其结构和功能而论,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人与人之间又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危害人类的疾病到底有多少种,恐难以精确统计。人体的许多奥秘尚不为人所知。临床上患者的疾病表现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当人体罹患疾病后,必然会由于个体的差异造成症状、体征、病理变化及疾病转归的千差万别。
同时,人又是社会的成员,社会心理因素在致病和治病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我们认识到客体的这些自然和社会属性的复杂性,就必然会明确,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一定要经历一个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过程。
其次,我们认识的客体是具有思维和行为的社会的人。这种思维和行为是患者主观能动的。这种主观能动性可为诊断带来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其正效应就是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能比较正确的认识和反映疾病造成的自我感受,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但患者思维造成的负效应又会干扰医生的诊断,倘若医生不进行细致的临床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就会被假象所迷惑,导致误诊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一定要使自己的思维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二)诊断中经验思维的应用
临床诊断思维与其他科学思维有一个显著的不同是,时间观念很强,尤其处理急症,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做出诊断并提出处理措施。这种情况下,经验思维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特殊思维方式,就可以借助于头脑中已有的各种疾病模式,对急症患者进行各个相似的分析,确认其从属程度,并将这种程度进行叠加,然后分析综合,用相应的模式反映疾病的本质和类别。
例如,一个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的患者,有经验的医生就会立刻初步判断可能是颅内感染。对于昏迷患者,有经验的医生根据简要的病史,以及脉搏、呼吸的深浅和气味、瞳孔变化、皮肤温度和颜色等,就可初步判断是外伤性还是感染性,是中毒性还是代谢性昏迷。对于复杂的病例诊断不适用此种思维。
(三)概然性判断与实然性判断
概然性判断是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所做出的可能性诊断。随着病情的发展或检验手段的应用,这种可能性就会变成现实,由“拟诊”变为“确诊”。
例如一患者,发热、恶心、呕吐、厌油、右上腹不适、肝轻度肿大、质地充实、有压叩痛、谷丙转氨酶升高、HBsAg(+),我们可以初步诊断为“急性肝炎,乙型肝炎可能性大”,但究竟是乙型肝炎,还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又感染其他型肝炎病毒,就需要作相应的化验来确立诊断。这种初诊思维就是概然性的。
造成概然性判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认识客体(患者)的因素(例如,病情尚未表现出“特有症状与体征”,使诊断缺乏特异性很强的根据等),也有认识主体(医生)的因素(如知识经验不足或观察不细致;思维方式的混乱等),正确认识诊断的概然性,对于提高医生的正确诊断率,防止误诊有着重要意义。
实然性判断,是指具有确定内容和充分根据的判断,即“确诊”。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可以查获病原体或血清特异抗体或具有特殊病理改变的疾病诊断中。实然性判断其中也包含概然性判断,许多疾病的诊断过程,往往是由概然性向实然性的进展,二者都是临床思维的特征。
医生看病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诊断就是认识客观对象,即患者疾病的本质;治疗就是改造客观对象,即把患者的病治好。而这是一个非常完整又非常复杂的认识过程,要取得成功,不仅需要足够的医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相应的物资设备,良好的医疗作风和道德,还需要具备认识论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没有这些是不能看好病的,是难以做一个好的医生的。
临床诊断思维是医生运用医学理论和既往的经验对于疾病的认识过程。临床思维与其他科学中常有的思维既有共同的一面,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研究并掌握这些特点,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颇有神益。
(一)认识客体(患者)的复杂性
临床医学的认识对象,即认识的客体是患者。人是既有社会属性又有自然属性的复杂的有机体。就其结构和功能而论,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人与人之间又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危害人类的疾病到底有多少种,恐难以精确统计。人体的许多奥秘尚不为人所知。临床上患者的疾病表现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当人体罹患疾病后,必然会由于个体的差异造成症状、体征、病理变化及疾病转归的千差万别。
同时,人又是社会的成员,社会心理因素在致病和治病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我们认识到客体的这些自然和社会属性的复杂性,就必然会明确,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一定要经历一个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过程。
其次,我们认识的客体是具有思维和行为的社会的人。这种思维和行为是患者主观能动的。这种主观能动性可为诊断带来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其正效应就是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能比较正确的认识和反映疾病造成的自我感受,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但患者思维造成的负效应又会干扰医生的诊断,倘若医生不进行细致的临床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就会被假象所迷惑,导致误诊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一定要使自己的思维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二)诊断中经验思维的应用
临床诊断思维与其他科学思维有一个显著的不同是,时间观念很强,尤其处理急症,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做出诊断并提出处理措施。这种情况下,经验思维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特殊思维方式,就可以借助于头脑中已有的各种疾病模式,对急症患者进行各个相似的分析,确认其从属程度,并将这种程度进行叠加,然后分析综合,用相应的模式反映疾病的本质和类别。
例如,一个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的患者,有经验的医生就会立刻初步判断可能是颅内感染。对于昏迷患者,有经验的医生根据简要的病史,以及脉搏、呼吸的深浅和气味、瞳孔变化、皮肤温度和颜色等,就可初步判断是外伤性还是感染性,是中毒性还是代谢性昏迷。对于复杂的病例诊断不适用此种思维。
(三)概然性判断与实然性判断
概然性判断是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所做出的可能性诊断。随着病情的发展或检验手段的应用,这种可能性就会变成现实,由“拟诊”变为“确诊”。
例如一患者,发热、恶心、呕吐、厌油、右上腹不适、肝轻度肿大、质地充实、有压叩痛、谷丙转氨酶升高、HBsAg(+),我们可以初步诊断为“急性肝炎,乙型肝炎可能性大”,但究竟是乙型肝炎,还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又感染其他型肝炎病毒,就需要作相应的化验来确立诊断。这种初诊思维就是概然性的。
造成概然性判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认识客体(患者)的因素(例如,病情尚未表现出“特有症状与体征”,使诊断缺乏特异性很强的根据等),也有认识主体(医生)的因素(如知识经验不足或观察不细致;思维方式的混乱等),正确认识诊断的概然性,对于提高医生的正确诊断率,防止误诊有着重要意义。
实然性判断,是指具有确定内容和充分根据的判断,即“确诊”。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可以查获病原体或血清特异抗体或具有特殊病理改变的疾病诊断中。实然性判断其中也包含概然性判断,许多疾病的诊断过程,往往是由概然性向实然性的进展,二者都是临床思维的特征。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