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还是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滴=-


友情博客

搜索

最新评论

RSS

  • 我的 Blog:
    zhutouzhunao 最新的 20 条日志
    [熵]
    [地铁日志]
    [妙人妙事]
    [trouble tree]
    [粽子]
    [更矫情]
    [矫情]
    全站 Blog:
    全站最新的 20 条日志

心理承受能力好像下降了,很久都只能看温情脉脉的片子。每次在家里看碟的时候都强迫症一般不停地换。今天无意中找到《幻想曲》,其实是1945年推出的影片了,但是我一下子就被吸引而且心情马上变得宁静愉悦。古典音乐与动画是吾最爱的两种艺术形式。它们结合在这样一部影片里,其精美程度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说起来,我并不是很爱那种过度梦幻过度滑腻的影像,宁愿它质朴天然一些,想象力动人就好。但迪斯尼一向以精美著称,尤其是用充满童真的画面来表现浩荡的音乐,十分有趣味。因为看它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当看到那幕--慈爱的女人拉着深蓝色的大幕遮过漫天晚霞,夜来了——心里不禁一动。



《幻想曲》迪斯尼的动画之梦
  所有叙述故事的电影,在其开始创作之时,起码都要有一个文学性的故事梗概,这是实拍电影创作的最初基点。而动画电影在很多的时候也是这样。常常会有人问:动画电影的特性和本质究竟是什么呢?1945年, 迪斯尼就用他最具视觉魅力的影片《幻想曲》回答了这个问题。一部如此巨大恢弘的电影,却没有完整的文学故事,没有对白,然而他所创造的崭新的视听连觉的动画电影,却达到了任何一门单独艺术都无法比拟的交融完美的境界。

  《幻想曲》 “成为主流电影中最富有创新性的作品,其震撼力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同时他创造了迪斯尼有史以来最富于视觉冲击力和博采众长的动画艺术。”(美:《迪斯尼的艺术世界》)

  影片开始,当大幕缓缓拉开,乐手们提着乐器从天幕的后面走上舞台的时候,你以为这是一场电影音乐会。费城交响乐团像是出现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史塔科斯基,全世界唯独不用指挥棒的著名指挥家,踏上指挥台,四周一片空寂,那高大的背影像是创世主。他从容的张开双臂,在唤醒一个世界。他招唤着它,引导着它来临的脚步,整个乐队都在这个脚步之中。新世界的曙光照耀着他们,一层层色彩的身影投映在天幕上。乐师的影像逐渐虚化,代之以小提琴闪光的琴弦,各种琴弦在黎明的曙光中飞翔,漂流。星光散落下来,与太阳辉煌的光焰相接,敲响了神圣的晨钟。霞光满天,太阳升起来了,史塔科夫斯基站在巨大的光轮中,他呼唤着:一个幻梦般的、由画面和音乐融合而成的、瑰丽神奇的新世界诞生了-----

  《幻想曲》的创作基础来自音乐而不是文学;他是一个视听连觉的音乐会,“上演”的全部是世界名曲,它以音乐作为基础,但不受其原创动机的限制。迪斯尼的动画艺术家们沉浸在音乐中,无拘无束的展开自己的想象和创造。

  影片以巴赫的《托卡塔与赋格》音乐作为引子,从实拍的乐队转入绘制的画面,展开其视觉音乐的世界。其整体的结构依然如音乐会一般,每演奏完一段乐曲,银幕都会回到实拍的乐队和指挥台上,然后继续进入下一段。

  第二段:《胡桃夹子》是柴可夫斯基根据德国童话家霍夫曼的小说改编的芭蕾舞剧,原故事写是一个叫马莉的小姑娘,圣诞节的时候得到一枚胡桃夹子,晚上她做了一个梦,梦见胡桃夹子变成了英俊漂亮的王子,领着他的玩具跟老鼠作战,之后又把她带到了果酱山,受到糖果仙子的款待,享受了一次盛宴----但是我们看到,迪斯尼的画面完全不受到故事的约束,他的创作者们仅是沉浸于音乐之中,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进行创作。

  当“胡桃夹子”的音乐轻盈进入的时候,一群长着蜻蜓翅膀纤细小巧的仙子们带着七彩的光晕,流星似的飞进睡梦着的花园里,用她们手中的仙棒点亮了串串露珠和花蕊。花儿静静的开放了,夜的花园到处闪亮着晶莹、碎散、斑驳的星光----

  “牧童之舞”中他们创造了一群胖胖的孩子似的小蘑菇,在聚光灯下笨拙可爱的舞蹈嬉戏。接下来,《茶舞》的音乐中,则是桃花在水上的舞蹈。花朵飘落下来,翻转过身,花瓣朝下像穿着短裙的舞女,随着音乐急速旋转于水面上,她们围绕成一圈舞蹈,又随波流去-----而“阿拉伯之舞”迷幻的略带忧伤的音乐,则让他们想到黑色的金鱼。那些金鱼像围着黑色面纱的阿拉伯女子,只露出扑簌迷离的大眼睛。它们拖着长长的纱裙,慵懒而妩媚的在珊瑚群中辗转曼舞,忽而又形成神秘的阿拉伯图案,变换无定----

  最后的“花之舞”,是这段音乐中最美的段落。蜻蜓仙子们醒来了,他们追逐着枫叶旋舞于空中。晚秋的蒲花飘扬起来,像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一群“小天鹅”,穿着洁白蓬松的舞裙、但不是在舞台上,而是在无限广阔的大自然中飘然飞扬,翩跹降落。小仙子们用冰凌装点枯萎的草木,美妙的冬天来临了。她们随着音乐飞快滑翔在结了冰的湖面上,划出道道冰凌的花束,比花样滑冰的表演更加阔展轻盈,美妙得令人惊异。

  第三段,乐曲选自法国作曲家杜卡斯的《小巫师》这一段是故事性的。情节几乎完全是依据原曲创作,也是音乐界公认最符合原作的成功部份,后来被移植到《梦幻2000》中作为保留节目。小巫师采用了米老鼠的形象,它在师傅去休息的时候偷了魔法帽。于是他便施用魔法,令埽刍活起来替他干活,自己却躺在师傅的椅子上睡大觉,。在梦中他指挥众星旋舞,云团奔流,闪电霹雳----正当它以为自己成为了宇宙主宰的时候,埽刍不停的将担来的水倒进水缸, 水越来越多,从水缸中涌出来。小巫师不会收回魔法,情急中用斧头将埽刍劈碎,而碎片却变成了更多的埽刍,像一个强大的部队,埽刍排着队不断的将水倒进溢满的水缸,大水淹没了整个房间,小巫师焦急地翻着厚厚的魔法书,正在他即将被漩涡吞没的时候,师傅回来了―――

  第四段:《春之祭》,斯特拉文斯基是一个古典音乐的革命者,他的音乐打破了传统的和谐,创造了一个神秘的、不和谐的、极具张力的、全新的乐音领域/那些和声旋律充满了一种原始的生命力。《春之祭》原创取材于一段春的祭祀传说,表现异教徒以纯洁少女的生命为春天祭品的习俗。然而影片完全没有采用斯特拉文斯基原来的情节,只取其原始生命力的音乐感受,这也是作曲家最根本的特质。影片从宇宙的诞生到单细胞的形成,从两栖动物到恐龙世界的决战,然后火山爆发,山崩地裂。生灵灭绝,冰河世纪到来。这个段落令我们看到大自然的壮观巨变的景象,灾难和毁灭。风涌云幻、冰川火山、相残的恐龙是它的主角。

  影片至此像音乐会一样幕间休息,乐手们即兴演奏试音。银幕上幽默地演示人性化的线条变化与音乐声音的关系。鼓、小号、提琴、钢片琴、大管等等。
  第五段:贝多芬的《田园》,这一段在影片刚面世的时候是颇有争议的,有音乐评论界人士曾认为迪斯尼歪曲了贝多芬。亦或由于贝多芬在音乐家的心中过于神圣,因此他们并不去指责前几段音乐的诠释与音乐本身内容的差别之大,《田园》本身是严肃的、贝多芬是深刻的,这不是一段写景的音乐,而是表达作曲家内心的感受。而迪斯尼的艺术家们,竟然将它赋予希腊神话的背景之中,第一乐章:“初见田园时的景色”,他们让小天使和天马们飞翔着降落在春天的大地上快乐的嬉戏;第二乐章:“溪畔”的音乐中,他们令年轻的人马们在美妙的神话溪畔夜色中恋爱谈情;第三乐章:“农民欢会”中,人马们欢庆丰收,希腊的酒神成了快乐的胖大嫂闹出许多笑话;第四乐章:“雷电暴风雨”中宙斯令雷神制造闪电驱赶暴雨;第五乐章:“雨过天晴,农民感恩之歌”,缪斯女神在天空铺下了彩虹,阿波罗驾着太阳车离去,夜的女神以闪着星光的大氅覆盖大地。然而无论音乐评论家以为如何。这一段的画面的确是浪漫美妙的,而且与音乐配合得天衣无缝,贝多芬的《田园》在这里成为了背景音乐。对于不了解贝多芬的观众而言,只看影片是无可非议的。那么谙熟并酷爱音乐的迪斯尼难道不懂得贝多芬?或许正唯如此,他想证明动画艺术强大的视觉感染力无所不能?但是,有一点,尽管迪斯尼做到了他所想达到的效果,这个段落得却是过于甜俗些了。
  
  第六段:《时之舞》,是一段纯粹的芭蕾舞,背景酷似舞台又打破局限。然而演员不是公主、王子或魔鬼、仙女,却是大象、河马、鸵鸟和鳄鱼。迪斯尼似乎在告诉人们,动画艺术可以令鸵鸟表演芭蕾,比芭蕾舞演员还具高精的专业技巧,即使芭蕾舞蹈家也不得不为之赞叹。它可以令鳄鱼披着红色的斗蓬在西班牙舞曲中象是矫捷舞蹈的斗牛士,可以令肥硕沉重的巨大河马在睡梦中被一个轻盈的肥皂泡托上天空,可以令一群大象乘着肥皂泡被风儿吹走---《时之舞》是一段精彩动画的表演段落。

  第七场: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与八段舒伯特的《圣母颂》连接起来作为影片的最后段落。

  《荒山之夜》的音乐创作来自一部传说:荒山原指基辅附近的一座山。传说女巫们的安息节就在这座山上举行,六月二十五日,圣约翰之夜,在这里举行圣宴,黑神是一支黑色的山羊。影片以此段表现黎明前的黑夜,主题与音乐很接近,魔幻阴暗的音乐中,是一场揉合了巫术与宗教的欢会,众魔鬼:女巫、男妖、女妖、所有妖魔鬼怪都在这一晚大事欢聚,他们充分的表演自己。面目狰狞的黑夜之神高居首位,他巨大的手掌中燃起火焰,妖魔们在其掌上的火焰中舞蹈---这个夜晚是一个群魔乱舞的世界。然后,舞宴正值高潮,突然被来自教堂的钟声打断,黎明的曙光逼耀着黑神退却,众妖魔一轰而散,天亮了…!

  紧接着是舒伯特的《圣母颂》。舒伯特的《圣母颂》是所有作曲家所写的《圣母颂》中最著名的一首。画面上是宁静安详的清晨,朝圣者的队伍手持蜡烛,缓缓行进在透明的树林中,烛光的队伍走上山坡渐渐远去,镜头摇像天空…

  影片以宗教作曲家巴赫无标题音乐开始,经过了种种美妙的梦幻,神话,歌舞,魔界,最后在宁静圣洁的乐曲中得到了净化、超越,首尾相合。

  《幻想曲》极大的发挥了动画电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是迪斯尼的音乐之梦,也是迪斯尼对动画电影的最高理想。

  正是因为影片它抛弃了文学的拐杖,使得动画电影与实拍电影的区别凸现出来,并显出其超越之处,它鲜明的体现出动画电影与各门艺术的直接关系,音乐成为结构的主干,绘画和舞蹈在电影中走上了前台,时间与空间艺术完美结合的理想,在《幻想曲》里得到了充分展现。(作者:华雯 出处:南方网动漫频道)
-------------------------------
附:
《幻想曲2000》中的曲目简解:

1.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Symphony No.5)
  《幻想曲2000》首先登场的是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本段落只是一个开场,纯粹用一些几何图形的声影变化,画面十分超现实,跟当初1940年的《幻想曲》第一段巴哈的“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曲”有异曲同工之妙。

2.雷斯庇基:罗马之松(Pines of Rome)
  《幻想曲2000》第二段则是雷史毕基的“罗马之松”,此段的主角则是一群鲸鱼,这群鲸鱼在大海中遨游,整体呈现出的画面十分优美,最后鲸鱼们甚至腾空起来、飞上青天,完全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

3.格什温: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蓝色狂想曲”则完全不同于其它段落的纯粹古典音乐,本段落用到的是有点爵士味道的近代乐风,背景则是在30年代的纽约大都会,本段落大胆的用色及线条呈现出大都会生活的光怪陆离,尤其那位曼哈顿乐师穿着冰刀的狂舞节奏,实在令人印象深刻。

4.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快版(Piano Concerto No. 2,Allegro,Opus 102)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则是描述另一版本的玩具故事,内容则是关于一尊芭蕾女伶娃娃、一个独脚的锡兵玩偶以及一个坏心的吓人盒中怪脸,结果自然是邪不胜正、有情人终成眷属,本段落的人物迪斯尼则是采用电脑动画制作,再配合传统手绘的背景。

5.圣桑:动物狂欢节(Carnival of the Animals)
  “动物狂欢节”则是描述一群动作一致的火鹤,却因为其中一只火鹤迷上了玩溜溜球,使得整群火鹤步调大乱,这只火鹤玩起溜溜球的姿势十分滑稽,弄得水花四溅,同伴也跟着遭殃。

6. “魔法师的学徒”则是1940年版本《幻想曲》保留的段落,本片由迪斯尼招牌明星米奇主演,片中米奇偷懒乱施法术,睡着后甚至梦到自己指挥海浪、星辰,没想到惊醒后才发现淹没大水,结果搞的一团糟。

7.艾尔加:威风凛凛进行曲(Pomp & Circumstance)
  “威风凛凛进行曲”则是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这回迪斯尼让唐老鸭来扮演诺亚,当暴风雨来临前夕赶着一大堆动物登上方舟,后来更与汹涌的大洪水搏斗,最后风平浪静,所有动物都登上方舟甲板,共同迎向光明的未来。

8.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组曲(Firebird Suite)
  《幻想曲2000》最后一个段落则是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组曲”,片中无论是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或是火鸟翻飞燃烧整片天空,呈现的光影变化带给观众视觉上的震撼,为《幻想曲2000》画下绚烂的休止符。

作者:笑意 发表时间:2005-10-10  [所属栏目:更矫情] | [返回首页]
日志-1  每页显示-1 

评论(共 {Count}条) 我要评论
{CommentIp}{CommentTime} | {CommentAuthor} {CommentEmail}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