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收购IBM的三个悬念
【2004-12-06 11:11】 【阿祥】 【天极网】
[文章导读]
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看来已成定局。不管怎么看都是一次壮举,都是全球PC业的一件大事
[正文]
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看来已成定局。一个PC业的后起之秀,要吃掉PC的创始者,不管怎么看都是一次壮举,都是全球PC业的一件大事。这一事件发生在中美PC企业之间,一旦收购成功,IBM的PC将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的联想,实在是让民族PC产业长脸的大喜事。
业界比较看好的是,联想重塑PC主业,并且加速国际化,收购IBM的PC业务也是一条捷径,也是迅速进入世界顶级PC厂商之列的理想之举。
联想在国内的市场已经做到了30%,实在是很不容易了,再往上走,步履维艰。所以,柳传志就有了一种担心,“联想发展到今天,如果不走出去的话,我们的营业额、利润很难增长,投资人不会满意,所以我们一定要往外走。”
往外走,联想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品牌的认知度,其次是渠道太长,运作不畅,物流成本偏高。收购IBM的PC业务,可以轻松化解这两个难题。
但是,由于这样的好事来得太快,就不能不让人产生一个疑问:IBM会白送给联想一个大便宜吗?
按中国人的俗话说,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IBM要把全线PC业务卖掉,并且卖给中国的一家土生土长的PC企业,难道真是联想的竞争力超过了IBM?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只能是自欺欺人。
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看,IBM之所以要卖掉PC业务,就是要卸包袱,卸掉一个利润增长无望而又消耗巨大资源的沉重包袱。
分析师敦促IBM抛弃个人电脑业务将近10年了,为了降低成本,IBM在逐步退出盈利微薄甚至亏损的PC制造领域。IBM个人系统部门今年前九个月的营收为94亿美元,税前运营利润仅为7000万美元,而在去年同期的营收为80亿美元,运营亏损1.27亿美元。
联想不惜投入10至20亿美元的巨资,收购IBM甩掉的一个包袱,这本身就充满了悬念。
悬念之一:一加一能否大于二?
一般来说,并购的目的是希望一加一大于二,但许多先例表明,企业并购的结果,不仅不是绝对的一加一大于二,而且要想等于二都很难,小于一的结果也并不鲜见。
最典型的是惠普与康柏的合并。两家世界顶级公司合并之后,并没有充分提高计算机业务的竞争力,也没有给自己带来稀缺资源,不管怎么看,新惠普的业绩都没有并购前预期的那样好。一加一没有大于二,惠普所面临的竞争就更为艰巨,一方面要应付戴尔的价格战,另一方面还要承受IBM综合服务的压力,日子很不好过。
有人认为,收购IBM的PC业务之后,联想就能完全控制亚太甚至全球大半PC市场。事实可能不会这么简单。
从亚太市场看,联想曾经稳居亚太第一的宝座,但今年一开始,市场行情就很不妙。今年第二季度整个亚太区(不包括日本)的个人PC销量增长19.6%,联想14.1 %的增长率已经低于平均值,而惠普增长35.7%,IBM增长27.5%,戴尔增长38.8%,都远远高于平均值近20个百分点。
从全球市场看,根据Gartner公布的最新数据,联想在全球PC市场只占2%的份额,排在第九位。数据显示,戴尔今年第三季度的市场份额为16.8%,惠普则为15%,IBM则排在戴尔和惠普之后位列第三,其份额也仅有5.6%。如果把IBM与联想的份额加在一起,也不到8%,只相当于戴尔和惠普各自所占份额的一半。联想即使收购了IBM的PC业务,与前两名也还有很大差距,何谈“完全控制亚太甚至全球大半PC市场”?
悬念之二:如何提高利润增长率?
联想虽然在国内PC市场占据四分之一以上的份额,但联想的海外业务去年亏损近5000万港元。PC是联想的主业,而联想台式机和笔记本在海外的收入微乎其微。
无论是全球PC市场,还是国内PC市场,利润率都在不断萎缩。
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占其总收 920亿美元的12%,但该业务不是盈利微薄就是亏损,预计今年的税前盈利不到1亿美元。清华同方2003年销售收入近67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却只有1.13亿元人民币。
自2001年以来,PC利润率每况愈下,从30%多下滑到目前的不足10%,一直未见反弹的迹象。数据显示,2004年第一季度中国台式PC销量增长了61万多台,增幅高达23%,但销售额仅增长1.5亿多元人民币,增长率不及1%。PC利润率的增长远远低于销量的增长,简直不成比例。
联想03/04财报更显现出不良苗头,销售规模比02/03财年增长了14.5%,但经营利润却由5.2%降至4.4%,已是其经营利润率连续第二年下降。主要原因是,经营成本的增加,管理费用上升了25.5%。
联想收购IBM笔记本与PC业务全线收购,包括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在内,将接手IBM在全球的一万多名员工和100多个分支机构,仅IBM美国总部相应业务部门就有5000人。面对这么庞大的机构,别说管理难度很大,光是经营成本,联想就很难控制。惠普的一名员工一针见血地指出,"通过收购IBM的PC工厂,来提升制造能力和技术能力,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戴尔PC赚钱,但也没有自己的工厂,都是由代工完成,除非联想有更大野心,否则没有意义"。
悬念之三:巨人退出之后又是什么格局?
舆论认为,IBM出售PC业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Gartner日前预测,由于增长放缓和利润下滑,全球十大PC制造商中的三家将在2007年前退出市场,其中最有可能的是IBM和惠普两大巨头。
可以肯定的说,IBM和惠普退出PC市场,完全是戴尔的打击。
在全球PC市场上,一家欢乐数家愁,唯在戴尔的份额和利润在同步大幅增长。戴尔独创的直销模式常胜不衰,这也是戴尔称雄全球PC市场的看家本领,无论是IBM,还是惠普,都曾经挑战过戴尔的直销霸权,结果无一例外都惨遭失败。凭借直销战略,戴尔在全球PC市场上的销售和份额不断提高,被誉为是近年来唯一一家保持盈利的PC厂商。
在国内市场上,在戴尔的穷追猛打下,联想正在节节败退,已经处在一个非常不利的尴尬局面。去年,戴尔在中国PC市场的出货量骤增63%,今年第二季度电脑销量增长了19%,创近两年来增长速度最低纪录,但销售收入则增长了20%,纯利润更是大幅增长到了7.99亿美元。惠普、戴尔不遗余力偷袭联想的渠道,事实上,渠道背叛联想的变故已经不可避免,有不少渠道都改投到了戴尔的门下。同样档次的PC,做戴尔代理,每台获利500~1000元,做联想代理,利润空间要少得多。联想在亚太区的销量70%来自中国,在香港地区的笔记本电脑市场上,联想已被IBM、惠普、戴尔、宏基和NEC挤到了市场前五名之后。
分析师认为,"2006年全球PC用户升级换代的周期将会结束,届时PC厂商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努力优化供应链效率,提升服务水平,降低产品价格。而对于为市场份额牺牲利润的全球性制造商来说,退出PC市场也是唯一合乎逻辑的选择。"
面对全球PC产业即将到来的低迷时期,IBM和惠普都要退出PC市场,联想在这个时候向国际市场扩张,一不小心,就很可能陷于进退维谷的两难困境:国际市场受阻,国内市场失守。
【2004-12-06 11:11】 【阿祥】 【天极网】
[文章导读]
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看来已成定局。不管怎么看都是一次壮举,都是全球PC业的一件大事
[正文]
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看来已成定局。一个PC业的后起之秀,要吃掉PC的创始者,不管怎么看都是一次壮举,都是全球PC业的一件大事。这一事件发生在中美PC企业之间,一旦收购成功,IBM的PC将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的联想,实在是让民族PC产业长脸的大喜事。
业界比较看好的是,联想重塑PC主业,并且加速国际化,收购IBM的PC业务也是一条捷径,也是迅速进入世界顶级PC厂商之列的理想之举。
联想在国内的市场已经做到了30%,实在是很不容易了,再往上走,步履维艰。所以,柳传志就有了一种担心,“联想发展到今天,如果不走出去的话,我们的营业额、利润很难增长,投资人不会满意,所以我们一定要往外走。”
往外走,联想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品牌的认知度,其次是渠道太长,运作不畅,物流成本偏高。收购IBM的PC业务,可以轻松化解这两个难题。
但是,由于这样的好事来得太快,就不能不让人产生一个疑问:IBM会白送给联想一个大便宜吗?
按中国人的俗话说,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IBM要把全线PC业务卖掉,并且卖给中国的一家土生土长的PC企业,难道真是联想的竞争力超过了IBM?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只能是自欺欺人。
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看,IBM之所以要卖掉PC业务,就是要卸包袱,卸掉一个利润增长无望而又消耗巨大资源的沉重包袱。
分析师敦促IBM抛弃个人电脑业务将近10年了,为了降低成本,IBM在逐步退出盈利微薄甚至亏损的PC制造领域。IBM个人系统部门今年前九个月的营收为94亿美元,税前运营利润仅为7000万美元,而在去年同期的营收为80亿美元,运营亏损1.27亿美元。
联想不惜投入10至20亿美元的巨资,收购IBM甩掉的一个包袱,这本身就充满了悬念。
悬念之一:一加一能否大于二?
一般来说,并购的目的是希望一加一大于二,但许多先例表明,企业并购的结果,不仅不是绝对的一加一大于二,而且要想等于二都很难,小于一的结果也并不鲜见。
最典型的是惠普与康柏的合并。两家世界顶级公司合并之后,并没有充分提高计算机业务的竞争力,也没有给自己带来稀缺资源,不管怎么看,新惠普的业绩都没有并购前预期的那样好。一加一没有大于二,惠普所面临的竞争就更为艰巨,一方面要应付戴尔的价格战,另一方面还要承受IBM综合服务的压力,日子很不好过。
有人认为,收购IBM的PC业务之后,联想就能完全控制亚太甚至全球大半PC市场。事实可能不会这么简单。
从亚太市场看,联想曾经稳居亚太第一的宝座,但今年一开始,市场行情就很不妙。今年第二季度整个亚太区(不包括日本)的个人PC销量增长19.6%,联想14.1 %的增长率已经低于平均值,而惠普增长35.7%,IBM增长27.5%,戴尔增长38.8%,都远远高于平均值近20个百分点。
从全球市场看,根据Gartner公布的最新数据,联想在全球PC市场只占2%的份额,排在第九位。数据显示,戴尔今年第三季度的市场份额为16.8%,惠普则为15%,IBM则排在戴尔和惠普之后位列第三,其份额也仅有5.6%。如果把IBM与联想的份额加在一起,也不到8%,只相当于戴尔和惠普各自所占份额的一半。联想即使收购了IBM的PC业务,与前两名也还有很大差距,何谈“完全控制亚太甚至全球大半PC市场”?
悬念之二:如何提高利润增长率?
联想虽然在国内PC市场占据四分之一以上的份额,但联想的海外业务去年亏损近5000万港元。PC是联想的主业,而联想台式机和笔记本在海外的收入微乎其微。
无论是全球PC市场,还是国内PC市场,利润率都在不断萎缩。
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占其总收 920亿美元的12%,但该业务不是盈利微薄就是亏损,预计今年的税前盈利不到1亿美元。清华同方2003年销售收入近67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却只有1.13亿元人民币。
自2001年以来,PC利润率每况愈下,从30%多下滑到目前的不足10%,一直未见反弹的迹象。数据显示,2004年第一季度中国台式PC销量增长了61万多台,增幅高达23%,但销售额仅增长1.5亿多元人民币,增长率不及1%。PC利润率的增长远远低于销量的增长,简直不成比例。
联想03/04财报更显现出不良苗头,销售规模比02/03财年增长了14.5%,但经营利润却由5.2%降至4.4%,已是其经营利润率连续第二年下降。主要原因是,经营成本的增加,管理费用上升了25.5%。
联想收购IBM笔记本与PC业务全线收购,包括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在内,将接手IBM在全球的一万多名员工和100多个分支机构,仅IBM美国总部相应业务部门就有5000人。面对这么庞大的机构,别说管理难度很大,光是经营成本,联想就很难控制。惠普的一名员工一针见血地指出,"通过收购IBM的PC工厂,来提升制造能力和技术能力,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戴尔PC赚钱,但也没有自己的工厂,都是由代工完成,除非联想有更大野心,否则没有意义"。
悬念之三:巨人退出之后又是什么格局?
舆论认为,IBM出售PC业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Gartner日前预测,由于增长放缓和利润下滑,全球十大PC制造商中的三家将在2007年前退出市场,其中最有可能的是IBM和惠普两大巨头。
可以肯定的说,IBM和惠普退出PC市场,完全是戴尔的打击。
在全球PC市场上,一家欢乐数家愁,唯在戴尔的份额和利润在同步大幅增长。戴尔独创的直销模式常胜不衰,这也是戴尔称雄全球PC市场的看家本领,无论是IBM,还是惠普,都曾经挑战过戴尔的直销霸权,结果无一例外都惨遭失败。凭借直销战略,戴尔在全球PC市场上的销售和份额不断提高,被誉为是近年来唯一一家保持盈利的PC厂商。
在国内市场上,在戴尔的穷追猛打下,联想正在节节败退,已经处在一个非常不利的尴尬局面。去年,戴尔在中国PC市场的出货量骤增63%,今年第二季度电脑销量增长了19%,创近两年来增长速度最低纪录,但销售收入则增长了20%,纯利润更是大幅增长到了7.99亿美元。惠普、戴尔不遗余力偷袭联想的渠道,事实上,渠道背叛联想的变故已经不可避免,有不少渠道都改投到了戴尔的门下。同样档次的PC,做戴尔代理,每台获利500~1000元,做联想代理,利润空间要少得多。联想在亚太区的销量70%来自中国,在香港地区的笔记本电脑市场上,联想已被IBM、惠普、戴尔、宏基和NEC挤到了市场前五名之后。
分析师认为,"2006年全球PC用户升级换代的周期将会结束,届时PC厂商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努力优化供应链效率,提升服务水平,降低产品价格。而对于为市场份额牺牲利润的全球性制造商来说,退出PC市场也是唯一合乎逻辑的选择。"
面对全球PC产业即将到来的低迷时期,IBM和惠普都要退出PC市场,联想在这个时候向国际市场扩张,一不小心,就很可能陷于进退维谷的两难困境:国际市场受阻,国内市场失守。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