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糖的小屋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走向我。

首页 >>
关于糖糖

烂掉你牙齿的糖糖,最爱啃书行走海吃

最爱两个艾米莉:狄金森和勃朗特;喜欢简.奥斯汀胜于夏洛蒂.勃朗特;推崇伍尔夫、博尔赫斯、加缪和茨威格的文字;迷恋里尔克、佩索阿、叶芝的诗;向往俄罗斯的白银时代和昔日的塞纳河左岸……

怀念属于童年记忆的西城楼阁,那些粉墙黛瓦和小桥流水;追忆属于青春故事的北城,那些梧桐、城墙、青山和校园;想念那些散落在天涯的“花儿”。而我们都在为了自己想要的小小幸福而努力……

肉食主义者,享乐主义者;走的地方不多,搜罗的食粮不少(物质和精神),对食物的要求不高;最重要的是有好的分享对象和开心的气氛,拉拉拉……

 似水流年
 你说的话
  你的家家

两部男人的电影(-)《柏林苍穹下》 [2005-9-14]
tongflower 发表在 他世界
疯狂的表达欲,下笔踌躇……最近的状态一直是如此。于是从光影和文字中去寻找失落的表达力,还是无法摆脱郁结于心的惶然之意。惶然,是弥漫到精神领域的迷雾,让人魂不守舍的力量。

现实的戏剧感和荒诞感,有时候简直超越了戏剧,以至于,戏剧本身都黯淡逊色不少,无论是追随作家的心灵轨迹,亦或是透过镜头看世界,均是站在观者的位置,观者,他拥有足够的距离感来思索,他有时足够冷静,有时又可以逞性妄为,无人可以代替这个位置的微妙。

秋天,翻出朋友推荐的两部影片,维姆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以及金基德的《弓》,看似浑然没有联系的两部电影,但却有着共同的特质:男人的视角。
是的,这是两部男人的电影。你知道,他的思想,他想表达的内涵,但你并不喜欢那样的表达方式。 在这样的电影里,你总能发现一种野心勃勃的东西:男人所理解的世界与爱情。

《柏林苍穹下》:思想的呻吟

在《柏林苍穹下》这部电影里,你通过一双超脱凡俗的永恒的存在——天使,观察各个阶层的人们的生活,聆听他们内心的呼喊,感受到人世的沧桑变幻,最终发现凡俗微不足道的美丽,并且甘愿投身拥抱尘世。

柏林,不是巴黎、纽约或者伦敦,这是一个背负着沉重过去的,伤痕累累的城市,它深沉、厚重、理性、硬朗。这个城市的天空下,有谁会记取这些平凡的事件和小人物呢?刷房子的女人,失恋的青年,和儿女互不理解的父母,无家可归的人,一个见证战争的老人,一次车祸,一个小生命的降临,……所有的人,无论尝受悲欢离合,都化作这个世界庞大的肌体上的瞬间偶发的感官和精神体验的代表,而这一切刹那的演变,如若没有永恒的,无所不在目光的注视,注定遭到埋没。重要的是你发现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拥有哲学性的深沉思索。

在柏林,整个城市,都在思考,都在沉吟……而文德斯仿佛想通过镜头包罗人间万象,他想要囊括包容的思想太芜杂了,以至于前面的一切仿佛冗长的记录片,堆砌、罗列、去中心化、漫无目标,“想讲道理,又分明陷入了思想痛苦的呻吟。”

此时,天使的目光终于停留在一个马戏团杂技女演员的身上,没错,她迷人、失落,同时对爱情抱有疯狂的热望……豪无疑问,天使坠落尘世,奔赴她而去,只是令人惊异的是,这个女子和变成凡人的天使在一个酒吧里平常不过的相遇时,絮絮叨叨说的那番话,强调相遇和爱情的重要,完全毁了那个美丽的瞬间的诗意。也许,对天使而已,一切都不再那么惊心动魄了,平凡的无足轻重的位置才更令他着迷,他只想参与,卷入最平俗的细节,感受到风的吹拂、事物丰富的质感、色彩的绚丽、音乐的震撼、情感的撩动……带着穿越永恒、跨越沧桑的心理高度,他反倒无言了。

“当一个人,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反复说这句话的大人正是站在这样一个心理高度在俯瞰孩子的世界的,天使亦是站在永恒的高度俯瞰尘世,就像在完全失去的时候缅怀,或者在没有获得的时候怀想,那个时候的他远远会超于那些置身其中、轻易拥有一切的当局者,从此放弃追求高度,为那些被平常人忽略的微小感触而震颤。

叹生活中,有多少美丽是为我们平素忽略的呢?那些我们熟识无睹的风景,我们早已习惯了的眼前人,还是在最初的时候令我们涌起怜惜之意、感激之情吗?“旧游何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很多东西是不是一直停留在原地,但从什么时候起桌子底下的那块地根本不能给我们带来安全了?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不停抱怨,仿佛连童年时候阳光的味道都不存在了?

维姆文德斯的电影,他的“宏大叙事”牵连出了那么多的思考和自省,他很好,但他不那么令人愉快。就是如此。


图片如下:



≡≡≡≡≡ 评论(共 条)我要评论
Powered by 5D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