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去了趟北京科技馆新馆。距离我上一次去科技馆玩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那会儿我还在上小学,老爸每周都带我东转西走,长城故宫颐和园、名人故居博物馆、儿童乐园游乐场、茶馆剧场电影院……北京四六城里好玩值得玩的地方几乎带我转遍了,不像现在喜欢宅在家里,年纪大了,到了我带他出门的年纪,老爸却死活都不迈出家门一步,天天唠叨着“忒没意思,不如家里看国足……”连请爹娘去看场电影都不赏光,把本来兴高采烈的老妈总是弄得气鼓鼓的。
记不清是小学几年级了,应该是科技馆刚刚落成的头一两年,老爸非常积极的带我去参观。那会儿着实见识到了不少有趣玩意,很多试验模型和仪器放在如今也不显寒酸和落伍。而如今老馆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将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09年底科技馆新馆建成,落址在奥运公园里面,比老馆面积大了不少,具体地点在地铁奥运专线奥体中心站和奥运森林公园这两站的正中间。一般人喜欢在奥体中心下车,因为出了地铁可以顺便看看鸟巢和水立方再去科技馆,而我喜欢在森林公园下车,几乎没人坐到这里,往往是一个人走出地铁,一个人穿行在诺大而幽静的公园里,什么尾气污染也都能被茂密的植物洗涤一净,这一路上始终神清气爽。
其实新馆的种类设置没有太多变化,生物、物理、化学、数学那几个区域的展览设施还是过去那些形式和知识点,无非是设备更高端而已,增加了与时俱进社会应用展示。而一层名为“华夏之光”这个展厅在我记忆当众的老馆里是没有的,进去一看全是我喜欢的中国古代社科类技术展品,一天转遍四层的10多个展厅,惟独最爱一层这个“华夏之光”展厅,和四楼的“挑战与未来”这种纳米技术等等的新科技新材料展厅。
另外,科技馆里有好几个电影院,其imax厅的巨幕号称是全北京各个影院里最大的,进去一看果不其然,使得影博和华星这两家以巨幕为傲的imax屏在科技馆面前相形见绌,在里面看了一场imax+3D电影,出来之后晕晕乎乎找不着北,那效果震得我看电影时总是一惊一乍的。此外还有4D电影(就是增加了喷水座椅震动等等体验的)、穹幕电影(这个我总在天文馆去看,所以对科技馆的没啥概念)。
如果用心的话,只有一天时间绝对没法把新馆全逛下来,我舍弃了二楼三楼的物理化那些基础知识展览,其实里面大多数东西都是中学理科能接触到的,对于我来说没甚新意,对小孩子来说却十分有趣,因为有些知识他们还未涉及到,有些设备的趣味性不在知识点上而在动手性上,动手操作永远都是吸引小孩子的不二法宝。
于是,把剩下的时间平均分配到一楼古代社科馆和四楼高新技术馆里,其实所有的展品的价值都体现在动手参与上,所以我也就拍的很少,就随便放几张吧。
↓古代建筑里榫的技术和榫卯结构。
我经常在各种作品里读到有关古代建筑的文字里描述过去工匠的高超水平,建造复杂的建筑可以做到不用一根钉子,只用榫卯就支持起整个结构,这种叙述见得很多,书本上平面示意图也看过不少,但总是没有具体的概念,到底是怎样的。
这里把榫的局部单独抽离出来,可以让参观者体验一把如何做到严丝合缝又达到承重不散的效果的。这玩意看着不起眼,但是无论我怎么晃,都不会有一根木条掉出来,每个都卡得恰到好处。
↓后来我拆了一个组合,想自己安装起来。结果拆起来容易,三下五除二几秒钟就搞定了,想装起来……嘛嘛的,我对着桌子上的图示说明书一步一步安装,都按不起,一松手就稀里哗啦了,掀桌,最好只好把六根小木棍整齐的放在桌子上,在旁边观看者忍笑的表情下淡定滴离开了OTL。口胡……俺组的还是最容易的好不好,居然还有那种二十多根棍子的,古人的立体几何学的不要太好噢。泪奔了。
↓这个是我的最爱——星图。我从小的兴趣就是蹲天文馆看各种展览,还买了各种星图星盘,以及一个天文望远镜,有事没事就仰着脖子数星座,可是现在尾气污染的太严重,连月亮都快看不到了,就别说找星星了。不过现在在晴朗的夜里你抬起头望天空,依靠那些还能被人眼识别到的寥寥可数的几颗星星,还是能够分辨出屈指可数的几个星座的。例如猎户座,这是我认识的第一个星座,也是无论何时都最容易识别出来的,比北斗七星还容易找到,冬季里一抬头就位于头顶正上方。
↓中西方对于星星区域划分起的名字虽然不同,但其实很多西方星座和中国星宿的形状是重合的。
↓古代医学区的划分它可逗了,一边是传统中医展览,一边是少数民族及巫医展览,我和另外的姑娘还说笑来着,一边是少艾开的医馆,一边是翳流。XDDDDD。超喜欢中医的展品,大多是可以上手的。
例如人体经脉,墙上挂着几张经脉穴位图,旁边立着个人体铜像标着大致经脉,如果用针扎对了穴位就有水流出来。
还有,在诊脉区摆着两只橡胶手腕,一按开关,橡胶手腕里的设备就会自动模拟脉搏震动,参观者可以体验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前曾经跟人粗学过把脉,我诊滑脉最准的了,都不用看墙上关于各种脉象的描述和图示,只要是滑脉一摸一个准><(中医学生吐槽:滑脉它是最容易诊出的脉象,你要是连这要摸不出来,可以不用学把脉了==)。
下面这个图,是人体脊背上的经脉,按压这个模型,机器会给你的手法打分,看你有没有武功高手点穴高人的风范。XD。另外,这个模型可诡异了,不知道布里面是什么材质,揉捏按压起来的手感竟然和真人的皮肤肌肉质感一模一样,如果闭着眼睛,就会觉得你在蹂躏一个大活人。OTL(PS:屁屁那里的肉感它可好了><)
↓这个东西实在是太萌了啊TAT。宋代的计时工具——苏颂水运仪象台,天知道我有多喜欢这东西!馆里的这个是按照1:3的比例缩小复原的,原物有12米高。
以前我收集宋代相关资料的时候偶然读到《新仪象法要》从而得知水运仪象台。书中关于此物原理、操作、运转、功用效果等介绍让人对此繁复精妙的仪器充满无限遐想,没错,我就是对齿轮结构的东西没有抵抗力。不过看过几次宋朝或中国古代科技展、中古天文展等都没有见过有关这个仪器的任何展示,没想到在这里摆了一个缩小复原品,真是意外收获,让人觉得不虚此行。
关于水运仪象台的详细介绍可以看这里:百度百科,以及这篇论文。
↓内部构造。我这天出门临时换了个镜头,可是忘记拧上偏振镜了,错拿了一片UV镜,于是这张照片拍出来玻璃的反光好大。OTL
↓又是一件让我不能淡定的展品——香囊。
说起香囊,我最一开始觉得是用纺织品缝制而成的袋子之类的,后来读过《西京杂记》,里面说到卧褥香、帐中香、被中香炉等物,是这么写的:“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就是说即使这个熏香的东西放在被窝里来回滚动,球钵里乘置的香料燃碳也不会倾洒出来。
宋朝的时候对这种精巧银制香器称之为“香球”,而其实唐朝就已经流行用这种香器,那时香器外壳上大多还有一条挂链,实际就被称为“香囊”。白居易的《青毡帐二十韵》里还写道:铁檠移灯背,银囊带火悬,深藏晓兰焰,暗贮宿香烟。唐时这种带链子的银制香囊是悬挂在半空中的,到了元代之后才流行起没有链子,直接扔在被褥里的香囊。
关于这种香囊,更加极致的描写是在《花间十六声》里:
在当时的士大夫生活中,挂香囊以熏香的作法并不罕见,而且,很可能就应用在书斋里……唐代士大夫生活中的这种清雅恬适一面,从元稹《友封体》这首诗中可以有很深刻的体验。只有知道唐代香囊是金属圆球的造型,用吊链悬在半空中,才能明白何以一丝微风就会让它轻转;知道这随风轻转的香囊在圆球外壳上布满镂空花,内里有炭火低燃,焚着名香,细弱的烟缕从外壳的镂花中消消散出,才能更细致地体会这首诗的意境。因此,当唐人谈到在床帐中悬挂香囊,都不是指绣春囊那种的锦绣香袋,而是可以燃香、机关巧制的镂花金属球。
《二十四史》的宋史,卷一百一十三,志第六十六里也写过,在宋代,这样的香囊甚至被引入了国家大殿,在集英殿举行的大宴“殿上陈锦绣帷帟,垂香球,设银香兽前槛内”,香球和香兽一起用来为大型政治活动制造气氛,不过后来的朝代好像只继承了陈设香兽的作法,“垂香球”一制却失传,以致我们今人对这样的一种香器以及他的应用十分陌生。有时候想到这里我总会莫名其妙又装13样的感叹一句: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不仅仅是体现在皇权政权层面上的,也体现在汉人社会文化的点滴之间。
孟晖的《花间十六声》把古人的精致繁华点滴考证还原到了极致,浪漫到骨髓当中,每次翻开这本书我都会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对时尚需求十分浅薄的时代。关于我们现代人一些小资玩意下笔再深,读起来也不可能像对古代生活那样心向往之,稍有不慎用力过度就成了类似星巴克里的zhuangbility。
↓公道杯,也是宋朝的萌物来着。关于公道杯的介绍来看这里:百度百科。
大概先贴这么些东西,其实科技馆真的太好玩了,有空都去吧都去吧,我真的不是科技馆的托儿,这篇日志它真的不是广告TAT。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