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目的地详细资料:
D1:拉萨
拉萨景点tip:布达拉宫,这座高119米的13屋古代宫殿,以其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旷世宝藏闻名于世,是藏族建筑艺术与文化繁荣的象征。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古城之西的红山上,始建于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时期,后因战乱失火烧毁,仅存法王洞和超凡佛殿两处。现在所见的布达拉宫,基本上是十七世纪以后,尤其是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掌权时扩建起来的。
德阳夏
这是一个面积为1600多平方米的广场,藏语称德阳夏,意即东欢乐广场。每年藏历12月29日,这里要举行盛大的歌舞和跳神活动,达赖喇嘛和各级僧俗官员、民俗前来观赏,届时广场上人山人海,气氛十分热烈。
白宫,历代达赖的寝宫
白宫内有历代达赖的寝宫、噶厦政府办公用房、集会大殿等。
进入白宫,你就会看到南壁玻璃罩内的一只手印,这是十七世纪中叶五世达赖修建布达拉宫留下的印记。那时达赖年事已高,一切事务委托第巴掌管,为树立第巴的威望,达赖按手模以令众人听令于第巴。这只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手印一直保留至今。
东大殿四壁绘满壁画,其中两幅尤为引人注目。一是“猴子变人”,这是西藏家喻户晓的故事。另一组壁画是“照镜子”,讲的是金城公主的故事。公元710年,金城公主与赤德祖赞联姻。这是汉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增进汉藏友好具有重要作用。
白宫的西面是布达拉宫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红宫。
红宫,历辈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 红宫内共有灵塔八座,存放有五世达赖、七世——十三世达赖的灵塔。灵塔的形制类似,但规模却大不相同。其中五世达赖的灵塔最为豪华,塔高14.85米,共分塔基、塔身和塔顶三部分,包括所用黄金达十一万两,塔上镶嵌着各种珠宝,极其辉煌壮丽。藏族人民称这座灵塔为“赞木耶夏”,意思是这塔的价值抵得上半个世界。五世达赖的遗体就享葬在这巨大的金灵塔内。
布达拉宫还有一座巨塔,那是十三世达赖的金灵塔,位于红宫的最西侧。这座金塔高14米,包括耗用黄金大大超过五世达赖的灵塔。灵塔殿内绘有十三世达赖生平的壁画,1908年他到北京觐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场面也在其中。
在红宫上层的中央是殊胜三地殿。该殿系七世达赖喇嘛所建,房中的御座就是他曾经使用过的。殿中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千手观音,是由十三达赖用了一万两(约合一万六千盎司)黄金所铸成的。在佛殿后挂着一幅清朝皇帝乾隆的绣像。每年藏历新年,达赖喇嘛率领各政要和宗教首领向这幅绣像拜谒,表示他们对大清帝国的效忠。其它重要仪式也在这里举行,每当达赖或班禅圆寂之后,挑选他们的转世活佛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曾在此进行。
布达拉宫内的奇珍异宝
布达拉宫之内收藏有无数的古玩珠宝,其中以珍珠佛塔式起重机和立体坛城最为珍贵。
在十三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内,有一个用20多万颗珍珠串成的珍珠塔,西藏佛家称之为曼陀罗。整个塔身用小珍珠串连形成底色。各式珍珠串成饰花、人物、动物凸现其上,形象栩栩如生,令人百看不厌。
堆廊拉康佛殿内供放有一个巨大的立体坛城模型。按佛教密宗的说法,世上共有一千多本尊佛,坛城是本尊佛的住持之地。而每位本尊的坛城的规格做法都不同,它们的形状、颜色、细部,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堆廊拉康里面是上乐金刚的坛城。走进殿堂的人,可以站到坛城模型的基座那一层上,沿这层平台顺时针围绕坛城转一周。坛城的中间用铜、木头和泥土架起一个非常精细的、结构繁杂的楼阁模型,像真实的建筑物那样设施齐备。
旅游指南 除节假日及重大活动外,布达拉宫每天上午对游人开放,门票45元。布达拉山后为龙王潭,潭中有岛,岛上建有龙王宫。
大昭寺
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传说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曾在此湖边向尺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内,湖面顿时遍布光网,光网之中显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一场以千只白山头驮土建寺的浩荡工程开始了。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而建的。“大昭”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经历多次整修、增拓,遂形成了如今占地25100余平方米的宏伟建筑。
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后,“噶厦”政府的机构便设于寺内,主要集中在庭院上方的两层楼周围。许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动,如“金瓶掣签”等都在这里进行。
八角街的准确概念不只是一个环形街道,而是围绕在大昭寺周围的那一整片旧式的、有着浓郁藏族生活气息的街区。站在布达拉宫顶上向拉萨全城俯瞰,整个拉萨市区到处是一片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新式楼房,唯八角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这里是西藏商品、物资的集散地,也是西藏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八角街转经道是藏族群众心中最重要的一条转经道,藏语意为“中圈”,是相对于“林廓”和大昭寺内的“囊廓”而言。
傍晚转经的特定时间一到,那些互不相识的人们——有来自藏北牧区穿白袍的,有来自康巴山地盘英雄结的,还有住在八角街区、衣着亮丽的……总之,各式各样的信徒,象是突然接到了一项无声的命令,在使人猛然感到一阵骚动之后,便开始严格地按顺时针方向沿着这条环形路走下去。
八角街内的古迹
围绕着八角街的转经路有许多古迹。在环形路与公路交叉的道口上,曾经竖立着一个高高的名叫“觉牙达金”大f-a--l-un柱。藏族姑娘年满十六岁,就要到觉牙达金大桅杆前举行一个庆贺成年的仪式。
沿着转经路走,在八角北街24号院子里,有一幢看起来很普通的两层高的小楼名字叫“曲结颇章”,就是赫赫有名的“法王宫”,是四大宫殿中的第一座,也是八角街的第一所房子。它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松赞干布为自己建造的第一个简朴的行宫。从八角北街24号出来,继续前行,人们会在白色的香塔前发现一处开阔的小广场。那小白塔过去是专门为财神爷烧香的,它保佑着在香塔四周做买卖的生意人。
在供奉香草的白色香塔北面,有一幢顶部有一层红色草墙的三层楼房,这是当年的清朝驻藏大臣衙门。清朝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始于雍正年间。从那时到辛亥革命爆发的一百八十三年间,清朝政府共派遣了八十四任驻藏大臣。
最后,在八角街转经路的终端,我们看到了在西藏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松曲热遗址。那是大昭寺南墙外面的一个平坦、开阔的小广场,过去大昭寺举行祈愿法会期间,西藏佛教界要在这里统考头等腰三角形格西。
西藏手工艺品集散地
八角街是西藏著名的商业中心,是西藏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目前,八角街内有120多家手工艺品商店和200多家摊点。旅游者到拉萨,八角街是必不可少的好去处,西藏民族手工艺品的历史和现状清晰地书写在了八角街。
如今在八角街随处都能看到的民族手工业产品有卡垫、氆氇、地毯、马垫、围裙、松巴鞋、金花帽、木雕茶桌、银包木碗、银腰刀、银雕茶盖、茶桌、绣花帐篷等。五金工艺品大致可分几种:饮器,如酥油壶、酥油碗、酥油桶、火锅、水壶、水缸等;佩器,如腰刀、头饰、手饰、胸牌、腰扣、银泡、火镰、钱包、弹夹等;其它用具,如乐器、马饰、鼻烟壶、烟锅、火盆、箱子等。
西藏的雕塑工艺历史悠久,从用料看,有铜铸、石雕、泥塑、木刻等;从形式看,有圆雕、半圆雕、浮雕等;从题材看,有神佛、人物、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楼台亭阁……。其它工艺品还有唐卡等。
小昭寺
位于八角街北约500米处,座西朝东,由庭院、神殿、门楼、释迦牟尼像、屋面金顶和内外转经回廊组成,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寺内供有释迦牟尼八岁等身赤金像及众多的佛像和唐卡等,于1962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昭寺创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据载,文成公主入藏时带了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赤金像,行至现在的小昭寺时,木车陷入沙地中。公主通过历算,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此处供奉,遂建小昭寺。
小昭寺亦称上密院,是研读佛经颇有成绩的喇嘛进一步深造的地方。
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藏语意为“宝贝公园”。位于拉萨西郊,以前一直是达赖喇嘛的夏宫,现在则作为对公众开放的公园。
罗布林卡的建造过程,以七世达赖喇嘛兴建乌尧颇章为始,十四世达赖修建达旦米文颇章为止,历时二百余年。
罗布林卡的重要景点有:
新宫壁画
新宫为两层楼建筑,室内壁画详细介绍了西藏的历史。典型壁画有猕猴变人的传说、松赞干布和赤松德赞的生平传记、五世和十三世达赖访问北京等,共计301幅。
格桑颇章(七世达赖宫殿)
这座三层楼房为典型藏式建筑,一楼的房间用于宗教仪式和接待客人,二、三楼上有达赖卧室及小经房,墙上画满壁画。
金色颇章(十三世达赖宫殿)
建于1922年,是一位名叫金色坎布的富人专为十三世达赖修建的,现仍称为“金色宫殿”。
格桑德吉
是一座小型建筑物,内有释迦牟尼、观音等画像和雕塑。
湖心宫
是罗布林卡最美丽的地方,主要建筑物包括湖心宫和龙王宫。湖心宫位于一人工湖畔,达赖喇嘛常在此会见和宴请僧俗官员。
哲蚌寺
哲蚌寺是格鲁派六大寺中最大的寺院,曾有僧侣一万余人。该寺位于拉萨西郊更培邬孜山南坡,占地20多万平方米。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藏语意为“米聚”,象征繁荣。
哲蚌寺由宗喀巴的弟子绛央却杰·扎西贝丹建于公元1416年。宗喀巴曾亲往主持了开光仪式。初建的哲蚌规模很小,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殿堂和七个僧人。17世纪上半叶,五世达赖扩建了该寺,逐渐发展成七个扎仓。哲蚌寺的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四大扎仓、甘丹颇章及50个康村。
色拉寺
位于拉萨北郊的色拉乌孜山下。关于寺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该寺在奠基兴建时下了一场较猛的冰雹,冰雹藏语发音为“色拉”,故该寺建成后取名为“色拉寺”,意为“冰雹寺”;一说该寺兴建在一片野蔷薇花盛开的地方,故取名“色拉寺”,野蔷薇藏语发音也为“色拉”。寺院全称为“色拉大乘寺”。
色拉寺的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麦巴扎仓、结巴扎仓、阿巴扎仓及32个康村。
甘丹寺
是黄教六大寺之首寺,位于拉萨东面达孜县境内,距布达拉宫47.4公里。旺波尔山位于拉萨河畔南岸,山形南北走向,稍微向东。甘丹寺就建造在旺波尔山峦的山坳里,海拔3800米。在黄教六大寺院中,甘丹寺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可以说它是藏传佛教六大寺的祖寺。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亲自筹建该寺并担任了第一任赤巴,最终圆寂于此。
甘丹寺始建于公元15世纪初。1409年藏历正月初一,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大昭寺创立传昭大法会,进行规模盛大的供奉活动,以扩大黄教影响。法会之后,宗喀巴和他的门徒在帕竹政权的支持下于旺波尔山兴建甘丹寺。寺内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宗喀巴寝殿、羊八犍经院、宗喀巴灵塔祀殿、绛孜扎仓以及夏孜扎仓、23个康村、20个密村。寺名“甘丹”是“受乐知足”之意。
甘丹寺内拥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以清乾降帝所赐盔甲和明永乐皇帝所赐锦锻绣塘最为著名。灰嵌金银珍宝,系乾隆皇帝于公元1757年作为对黄教始祖宗喀巴的供奉赐给西藏的,头盔上面还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作了说明,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珍品。锦锻绣塘是明朝永乐皇帝赠赐给大慈法王释加也失的,共有释迦牟尼像、十八罗汉、四大天王等精制的锦缎24幅,大慈法王返藏后立即转奉给上师宗喀巴。这些绣像,每年元月要展示3周,称“甘丹绣塘节”。甘丹寺不但汇萃了大量建筑与艺术珍品,在历史上它还占有相当重要的政治及宗教地位。1961年,甘丹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楚布寺
位于堆龙德庆县境内,距拉萨约七十公里。楚布寺是噶玛噶举派的主寺。活佛的转世习俗就是从楚布寺开始的,后来被西藏的其它教派推而广之。
楚布寺于1187年由一世噶玛巴都松钦巴修建,初建时寺庙规模不大。二世噶玛巴继位后从元朝政府得到一笔拨款进行了扩建,形成较大规模,但在1410年毁于地震。1414年,明成祖又拨了一笔专款,在五世噶玛巴主持下又得以重建。
药王山
位于拉萨市内,与布达拉宫所在红山咫尺相对。市内的一条主要干道从两山之间通过,两山由一座白塔相接,底层是门洞。药王山上现存的一片废墟原是门巴扎仓(即藏医学院),也称药王庙。药王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化身,相传能医治百病。过去药王庙集中了一批学识渊博的藏医,大约在17世纪发展为藏医学府,府上的高僧亦为达赖喇嘛的保健医生。60年代以后,原属于药王庙的藏医合并到门孜康,成为现在的藏医院,其门诊大楼就在大昭寺西面的宇妥桥附近。
药王山摩崖造像
药王山西侧的摩崖石刻是拉萨有名的一处室外景观,山体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数千个大小佛像,因此,人们也称其为“千佛崖”。相传,这里最早的石刻佛像是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的作品。据五世达赖喇嘛所著《西藏王臣记》记载:一日松赞干布来到红山,见到六字真言幻影从山中自然显现,他当即沐浴净身,默默祈祷。随后,又于六字真言放出的光芒中看到观世音菩萨、度母、马头金刚等佛像,于是他请人依照自然所现,在岩石上雕刻出佛和菩萨的像以及六字真言。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在岩石上雕刻着佛像和各种菩萨造像,时至今日,每日还有人叮叮咚咚地凿着石头。
龙王潭
是拉萨著名的园林建筑之一,位于布达拉宫后面。传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从墨竹工卡迎请八龙于此潭水中,故称龙王潭。龙王潭是五世达赖罗桑嘉措修建布达拉宫时,从山脚大量取土而形成的大水潭。潭水中有一孤岛,直径约42米,连接小岛和陆地的是一座五孔石拱桥,岛上及潭水四周林木茂盛,鸟语花香。岛上建有楼阁,是按照佛教仪规中坛城的式样建筑起来的。解放后,人民政府对龙王潭进行改建,增建了儿童公园、休息厅等设施,是人们过林卡、划船和浏览休息的舒适场所。
D2:拉萨――纳木错
Tip6:纳木错
纳木错,闻名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4718米,从湖东岸到西岸全长70多公里,由南岸到北岸宽30多公里,总面积为192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最深处约33米以上。纳木错藏语为"天湖"之意,蒙古语称"腾格里海"。位于藏北高原东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峰北麓,西藏自治区当雄和班戈县境内,介于北纬30°30′~30°35′,东经 90°16′~91°03′。纳木错湖水靠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后补给,沿湖有不少大小溪流注入,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天蓝色,水天相融,浑然一体,闲游湖畔,似有身临仙境之感。
清晨,湖面霭霭茫茫,周围群山若隐若现,太阳升起,云消雾散,清风拂面,浩瀚无际的湖面荡起涟漪,真似慈祥的仙女,手挥素巾注视着来人,这时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格外清晰,牧场一片浅绿,山体红黑间杂,峰顶白雪皑皑,主峰如一个威武战士守护着纳木湖。高原气候瞬息万变,时而狂风大作,时而乌云盖天,风雪过后,湖面依然波光粼粼。傍晚,湖水被夕阳的余辉照得霞光闪烁,真是迷人。
湖中五个岛屿兀立于万顷碧波之中,佛教徒们传说他们是五方佛的化身,凡去神湖朝佛敬香者,莫不虔诚顶礼膜拜,其中最大的是良多岛面积为1.2平方公里。此外还有五个半岛从不同的方位凸入水域,其中扎西半岛居五个半岛之冠。扎西半岛位于湖的东侧,象是湖岸伸入湖中的一只拳头,远远望去,它是个小山包,由于山包中间明显裂开,人们说它是个睡佛,短的一段是脑袋,长的一段是身子,腿侧伸入湖中隐而不见。其实,这是个由石灰岩构成的约10平方公里的半岛。由天湖水侵蚀,分布着许多幽静的岩洞,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有的洞口呈圆形而洞浅短,有的溶洞狭长似地道,有的岩洞上面塌陷形成自然的天窗,有的洞里布满了瘤钟乳石。岛上到处怪石嶙峋,峰林遍布,峰林之间还有自然连接的石桥,岛上地貌奇异多彩,巧夺天工,实属奇观。
纳木错是第三世纪末和第四世纪初,喜马拉雅山运动凹陷而形成的巨大肖盆,后因西藏高原气候逐渐干燥,纳木错面积大为缩减,现存的古湖岩线有三道,最高一道距现在的湖面约80余米,湖滨平原牧草良好,是天然的牧场。每当夏初,成群的野鸭飞来栖息,繁殖后代。湖泊周围常有狗熊、野牦牛、野驴、岩羊、狐狸、獐子、旱獭等野生动物栖居,湖中盛产高原的细鳞鱼和无鳞鱼类,湖区还产虫草、贝母、雪莲等名贵药材。
人文纳木错
几百年来,无数人虔诚地来到纳木错,不为游览,只为转经。羊年转湖,马年转山,猴年转森林是佛的旨意。纳木错是身、语、意之圣地。如果能绕湖而行,便能得到渊博的知识和无量功德,并舍去恶习及痛苦,最后获得正果。为此,吉祥f-a--l-un将转身之圣地冈底斯定为马年,转语之圣地纳木错列为羊年,转意之圣地杂日山定为猴年。每逢羊年的萨葛达瓦节期间(藏历4-5月),这时纳木错附近的恰催寺、扎西多切寺、谷穹寺和多加寺会变得香火缭绕、热闹异常,转经人群像一条流动的河,滔滔不息。由于湖面太大,湖边地形复杂,转一圈常要20-30天,最壮的小伙子也得跑10天,所以大家都用转扎西半岛来代替。据说,围着扎西半岛转7圈就等于转湖一周。
旅游提示
前往纳木措一般先经当雄县,当雄距拉萨约170公里,且位于青藏公路上,交通十分便利。从当雄县城旁的一条土路拐进去行约60公里即可到纳木措,途中需翻越海拔5200米的纳根山口,在纳根山口,纳木措那湛蓝发亮的湖面已呈现在你眼前。不过别以为圣湖就在你面前,离此行的目的地“扎西半岛”还需下山后在湖边上绕很大一个弯才能达到。
2002年以前,从当雄到纳木措扎西岛的路非常难,翻越纳根山的路既险又窄且向外倾斜,下山后又是一片泥泞沼泽,常有车辆陷在此挣扎。湖边几乎没有路,也没有任何标志,唯一可参照的是以前的车留下的车辙印,所以误入湖叉或陷在沙地里是常有的事,从当雄到扎西岛一般越野车均要花费4一5个小时的时间。2002年以后,当雄至纳木措扎西岛已修建了一条宽敞的旅游公路,虽是土路却使行程减少到了不足两小时。
扎西半岛南山崖有一个依山洞而建的喇嘛庙,庙前有间能住几个人的砖房,可供旅行者歇息。(来自http://www.tibettour.com.cn/zt/nmc/menu.htm)
D3:拉萨――墨竹工卡(直贡寺天葬台,德中温泉,楚布寺)
直贡寺天葬台,德中温泉(来自http://www.tibetinfor.com.cn/zt/zcfj/ylgj/menu.asp?infot=&page=5)
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个天葬台一个是印度的斯哇采天葬台,另一个就是直贡寺天葬台。直贡梯寺背侧的山上就是直贡坛城。传说,经过直贡寺活佛灌顶的人,死后灵魂可以出窍,进入三善趣境界,而不会下地狱。因而,许多人不远千里送死者来此天葬。
直贡梯寺是直贡噶举派的中心寺院,位于拉萨以东墨竹工卡县境内雪绒河边,公元1179年直贡巴·仁钦白所建,立于悬崖峻岭之间,非常壮观。
直贡梯寺附近一座连着一座有很多的直贡噶举派寺院。据说历史上曾经有30处之多,现存的至少有六七处。山涧深处有德忠寺,为著名的尼姑修行地。德忠温泉水量充足,热度适中,恒温保持在40摄氏度,更因含有硫磺、寒水石、石沥青等多种矿物质,据说可治胃溃疡、肿瘤、关节炎、皮癣等疾病,历史上就享有盛誉,每年都吸引了近万人次的中外游客及当地群众来此温泉洗浴。雪绒河中下游,还有亚尔岗寺、宗则寺、扎雪寺、嘎泽寺等等。
噶举派本来是个很大的教派,但是由于在萨迦王朝时期一直和萨迦寺不和,双方最后不惜兵戎相见,战争持续了很长时间。据说除了派僧兵相互攻杀外,双方的高僧也在各自的寺院里频频做法,依靠法术慑杀对方的人员,后来发展为双方的密宗高僧之间的远距离较量,各种诡异的招法层出不穷,各遣神鬼从在上到地上打得乱成一团。在两边各折损了一名主要高僧之后,1290年萨迦寺终于举寺奔袭千里(!)来和直贡梯寺一决雌雄,这时候双方的高僧都派不上用场了,改为僧侣之间的肉搏。最终萨迦寺把直贡梯寺杀了个鸡犬不留。在双方的战争战中直贡梯寺的建筑几乎焚毁殆尽,后来慢慢恢复,寺庙现有僧人300余人。
楚布寺(来自http://www.nxtv.com.cn/xb/travel/xizang/view/chbsi.htm)
楚布寺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主寺,也称“磋卜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由塔布拉杰弟子噶玛噶举派创始人都松钦巴修建。该派黑帽系历代转世活佛均驻锡此寺。
楚布寺海拔4300米,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县西北的楚布河上游,距拉萨西郊70公里。楚布寺规模庞大的建筑群以大殿为中心进行分布,共包括经堂、佛堂、护法殿、佛学院、密宗修习院、活佛私邸及僧舍等,正在修复建设中的还有较具规模的讲经台等建筑。寺内目前有僧侣300余人。
楚布寺拥有大量稀世文物,值得一提的是,江浦寺建寺碑,现位于楚布寺大殿内,高约两米半,宽约半米,上刻古藏文,该碑对研究吐蕃时期政治、经济、宗教等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空住佛,是楚布寺镇寺之宝,是第八世噶玛巴为纪念其上师而塑造的银像。传说银像塑成之后竟自动悬浮空中达七天之久,故有空住佛之说;楚布拉千,“拉千”即大佛之意,高约6米,传说为二世噶玛巴所铸。此外,玛恰噶拉石刻塑像、米拉日巴曾用过的钵、都松钦巴的僧帽等都是楚布寺弥足珍贵的宝物。
环抱着楚布寺的吉钦波神山上也有一系列著名景点,如天葬台、静修室和历代噶玛巴闭关洞、十七世噶玛巴转山时于石头上留下的心咒字样等。
D4:拉萨――桑耶渡口(桑耶寺,青朴)
桑耶寺(来自http://zhanglianbo-sn.nease.net/sntour.lyfg.sys.htm)
驰名中外的桑耶寺、位于山南地区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桑耶乡的哈布山下,周围河渠索绕,树木葱茂,密集成林。桑耶寺自创建至今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藏族文物古迹中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寺院,是吐蕃时期最宏伟、最壮丽的建筑。寺内珍藏和保存着自吐蕃王朝以来西藏各个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壁画、雕塑等多方面的遗产,它是藏族古老而独特的早期文化宝库之一,是祖国民族文化遗产之典范。正如《贤者喜宴》所说:“此寺系一难以想像之建筑。此世间无以伦比之寺院”。因其底层为藏式(西藏本地)结构,中层为汉式(中国内地)结构,顶层为印式(印度)风格,所以,又有人称桑耶寺为“三样寺”。
一、建寺背景及年代
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593——650年)在位的吐蕃王朝时期,佛教传入西藏。为了巩固新兴的吐蕃王朝的集权统治,削弱支持守旧贵族集团的西藏传统宗教——本教的影响,松赞干布对佛教采取了扶持的态度,下令共建了大昭、小昭二寺及十二神殿。不过这些建筑只是一些供奉佛像、佛经的小庙,并无常住僧人,更无合乎佛教戒律的仪式活动。公元八世纪初期,赤德祖赞(704——755 年)在位时,虽曾采取过若干措施,意欲弘扬佛法,但由于笃信本教的贵族及其所代表的本教势力的阻挠,佛教还是未能得到真正的传播,赤德祖赞本人亦因此而遭暗算身亡。
公元755年,赤松德赞幼年继任赞普。此时,吐蕃反对佛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巴协》、《西藏王臣记》认为“藏王(赤松德赞)卯年生,年届十三,时逢卯年(767年)修建寺庙。”至公元771年完工,仅五年时间,《贤者喜宴》说桑耶寺“兔年(763年)奠基,兔年(774年)竣工,十二年园满告成。”《布敦佛教史》说阴火兔年(787年)奠,阴土兔年(799年)竣工。法尊法师认为应是762——766年完成桑耶寺(《中国佛教》)。王森先生认为是“约于779年,建成了在西藏佛教史上著名的桑耶寺”(《关于西藏佛教史的十篇资料》)。东嘎·洛桑赤列先生认为在公元763年始建桑耶寺,至766年建成,历四年竣工。以上诸种观点,虽各不相同,但其建造年代都相差无几,皆在公元八世纪中叶。
二、宏伟的建筑群
桑那寺建筑规模宏大,殿塔林立,以金”大殿(乌孜仁松拉康)为主体,组成一座庞大、完整的建筑群,总面积约25000余平方米。整个寺院的布局,是按佛教想象中的“世界”的结构设计而成,一般认为是以古印度摩揭陀地方的欧丹达菩提寺(飞行寺)为蓝本;也有人认为,桑耶寺的建筑形式与佛教密宗的“坛城”(即曼陀罗)相似,是仿照密宗的曼陀罗建造的。位于全寺中心的“乌孜”大殿,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乌孜”大殿四方各建一殿,象征四大部洲;四方各殿的附近,各有两座小殿,象征八小洲;主殿两旁又建两座小殿,象征日、月:主殿四角又建红、绿、黑、自四塔,以镇服一切凶神魔刹,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而且在塔周围遍架金刚杵,形成108座小塔,每杵下置一舍利,象征佛法坚不可摧,此外,还有一些其它建筑,为护法神殿、僧舍、经房、仓库等。全部建筑又围上一道椭圆形围墙,象征铁围山,四面各开大门一座,东大门为正门。
“乌孜”大殿
“乌孜”大殿即“祖拉廉”,是桑耶寺的中心主殿,“其地基高厚而大,所备之原材料静致完好,如同螺碗盛满玛瑙一般。”(见《贤者喜宴》)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座西朝东,殿高三层,式样别致,独具风格。每层殿堂的空间很高,一般在5.5——6米之间,而且第二、三层均在殿堂前建有低于大殿的宽敞阳台,这既使大殿内得到充足的光线,同时外观也显得更加壮丽大方。从远外眺望,大殿似五层楼房,实际只有三层,这三层各属不同的建筑风格。据有关文献记载,“乌孜”大殿的建筑吸取了西藏、内地和印度的构造风格。底层采用藏族建筑形式,中层采用汉族建筑形式,上层采用印度建筑形式。各层的壁画和塑像也都按照各自不同的法式进行绘画和雕塑。这种藏、汉、印合壁的建筑格调,在建筑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所以有人据此又称桑耶寺为“三样寺”。
另外,在“乌孜”大殿东大门前有一高达九层的格古康,意为展佛殿。每年藏历一月五日和五月十六日,将巨幅释迦牟尼绣像挂在格古康的高墙上,让人们顶礼,是谓展佛。在“文革”时,上面六层被拆毁,现只存三层。
十二洲
桑耶寺以象征须弥山的“乌孜”大殿为中心,在东南西北四面分别建造江白林、阿雅巴律林、强巴林、桑结林四座神殿,代表佛经上所谓四大洲,在四大洲的附近又建有参康林、参玛林、顿穷拉巴林、达角仓玛林、甲珠甲卡林、隆丹白萨林、桑丹林、那措扎扎林、白哈贡则林八座小神殿,代表所谓的八小洲,还有日、月两洲。
东面诸洲(寺院),其色呈白水晶色,南面诸洲为兰琉璃色;西面诸洲为红玛瑙色;北面诸洲色黄,如天然之黄金。白、红、黑、绿四塔及围墙四塔分别在“乌孜”大殿四角成直线的地方,塔与殿角相距数十米。
白塔建在大殿东南角,形制与北京北海的白塔略,皆用石块、石板砌成,因塔体全为白色故名“白塔”。在塔基的方形围墙上,立有108座小塔,塔身方形,在腰部以上逐层收分如阶梯,上有覆钵形塔腹。但覆钵扁平而宽大,没有龛门,宝刹上置十七环相伦。在转经道旁有十六罗汉石像,分别雕刻在边长为0.74米的方形石板上,极为精致。
红塔建在大殿的西南角,造形极为特殊,塔身用砖石砌成,形方而实圆,状如覆钟,腰部以上呈环状纹,上部为覆钵形塔腹,宝刹之上置两段相伦,上为七环,下为九环,塔身为土红色并泛有光泽。
黑塔建在大殿的西北角。塔形也很特殊,塔身如三叠覆锅,刹盘上托宝剑。第二级相伦七环,上即瓶盖和宝珠。塔身为条砖砌成,全为黑色。
绿塔建在大殿的东北角,平面呈四方多角形。塔基甚高,沿阶数级而达第一层,四面各有龛室三间,内有塑像,每面都有明梯通往二层。二层每面只有龛室一间,亦各有塑像。第三层为覆钵形的塔身,上置相伦宝刹,刹身很长。相伦分为三级,每一级自方形托盘上置相伦九环,中间一段为第二级,有相伦七环,第三级有相伦五环。伞盖上承宝瓶和宝珠。塔身为绿色琉璃砖砌成。砖为土加粗沙烧制,质地坚硬,釉色苍郁而富光泽,极其精美。
另外,在“乌孜”大殿正门口有一座石碑和一口铜钟,还有石狮一对,形制大小完全一致。石狮通高1.23米,形态古朴,豪放有力,嘴鼻突出,额部后缩,双目有神,背披螺吉,顶系宝铃,长尾上卷,两耳下耷。这些都是吐蕾时期的珍贵文物。
大殿正门的门楣上原挂有清代皇帝所题“格鲁伽兰”的匾额,可惜现已不存。现在尚能见到的是大殿二门上悬挂的“大千普佑”清代匾额,长2.92米、宽1.38米,四周金龙框边,兰地金字,图章和落款均被毁掉,不知系哪位皇帝的手笔。
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命在此剃度第一批藏人出家为僧,号称“七觉士”,为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吐蕃晚期,朗达玛灭佛毁寺,奴隶平民大起义在西藏各地相继暴发,王于云丹这一支便在桑耶寺附近扎下脚跟。从此,他们既是山南地方势力的首领,又是桑那寺的寺主。十一世纪后,成为宁玛派的根本道场之一。
青朴(来自http://tibet.gogocn.com/44/sight_203.htm)
藏传佛教最著名的隐修地。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桑耶寺东北方向约十四公里处的山谷中,海拔4300米。在藏语中,“青”指这里的青氏家族,“朴”是山沟上部之意。
青朴三面环山,山谷正南面敞开处正对着雅鲁藏布江的宽广河谷,观景非常有气势。由于深居大山深处,且溪流潺潺植被茂密,青朴修行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气候温和,是一处风景气候皆佳的地方,这大概也是历代以来众多高僧大德和凡夫俗子都将这里当成修身悟法圣地的原因了。寂护、莲花生等高僧大德先后在这里修行,留有众多圣迹。
在藏传佛教前弘期结束时,有许多经卷都被埋在这里,后弘期早期不少掘藏师在此掘藏。所以,青朴与桑耶寺共负盛名,藏族人认为到了桑耶寺而不去青朴,就等于未到桑耶。相传,青扑修行地的大山里曾有108座修行山洞、108座天葬台和108处神泉。
现在的青朴仍有不少远道而来的苦修者在此潜心修行,其规模相当于一个小村。因为有不顾清苦、艰辛的修行者在此聚居,很多藏族人乃至游客都将这里视为圣地。
D5:拉萨――江孜――日喀则――拉孜――定日(绒布寺,珠峰大本营)――聂拉木――樟木口岸
江孜(来自http://www.tibettour.com.cn/xyfg/2003120031118160303.htm)
江孜宗山遗址矗立在江孜古城中央的悬崖峭壁上,海拔4020米,相对高度125米,在年楚河平原中央显得非常雄峻。
宗山面白居寺方向是大面绝壁。沿绝壁右侧的山脊往北,山势陡缓,但绝少植物,山岩皆裸露,呈麻纹,形似马背脊般光溜。往北约六百余米左右,山脊分东西两支,较长的西支山脊的环抱处即白居寺。而白居寺老城就散落在宗山的周围。
1904年,英帝国主义侵略军600人占领岗巴宗,同时从亚东向北入侵江孜,在宗山受到江孜军民的拼死抵抗。江孜人民在宗山上筑起炮台,用土炮、土枪、“古朵”、刀剑、梭标和弓箭与入侵之敌展开了英勇的血战,战斗持续了8个月之久。1904年5月上旬的一个晚上,千余军民偷袭英军将其全歼。6月,英军派来了用大炮狂轰宗山炮台,堡垒中库为英军炮火击中爆炸。江孜军最后关头,仍用石头拼死抵抗了3天3夜。最后所有勇士宁死跳崖殉国,写下了光辉而悲壮的一页。宗山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抗英炮台和宗土崖殉国纪念碑。
宗山还是西藏旧政府江孜地,清朝乾隆年间大臣巡边的碑仍保存完好,有十分重要的值。
江孜,藏语意为“胜利顶峰,法王府顶”。因年楚河流经这里,历史上人们又称江孜地区为“年”。清代为江孜宗,属前藏噶厦地方政府管辖。
在历史上,江孜是古代苏毗部落的都城,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松赞降服了苏毗,江孜便成为贵族的封地。江孜建城已有600年,比日喀则稍早,由于地处萨迦、后藏经亚东通往锡金、不丹的路上,且地沃物丰,因此成为商旅往来的交通要道,发展成为沟通前后藏的重要通衢,为西藏一大重镇。它位于前藏最西端,距离拉萨254千米。在镇上,黄土盖掩的石板路,藏汉共处的商店,不停转动佛珠和念经伦的藏族店主,录像室里不断发出的港产片喧闹的声音,使江孜构成很典型的现代西藏城镇。
站在江孜城最佳的观景点一一宗山古堡最高处四望,江孜城新旧分明,大大小小的平屋顶,五彩的经幡、凉晒的衣物、窗棂与门楣幔帐,植满花草的小露台等,在沿着宗山及白居寺一带密集分布的,土灰色主基调的旧城民居群中飘飞舞动,将无数江孜人的日常生活装点得温情而平静,而诺大的白居寺,则被筑于光溜似铸的宗山脊上的一圈暗红色高墙稳稳地护着,透过云层的阳光不时照在寺内大白塔的金顶上,光影灿亮,令山后以及更远处山腰的寺庙也同样增辉,于城东南不远绿树成荫处汇合而成的年楚河,静静流淌在江孜城西南侧,绿波两旁农田阡陌纵横。在更大的视野里,宗山也不过是整个河谷中的一个小突起,更高更多的山体从四面八方延伸至白云天际。如此气象,以及文化、历史、宗教和传之甚远的名声,令旅行者对江孜古城情有独钟。
登宗山要慢慢来,此山可不算太矮,所以当年藏族士兵能拼死守卫那么长的时间。
D5-1:拉萨――江孜――日喀则
日喀则:(来自http://www.tibettour.com.cn/txxz/2003120031212143752.htm)
日喀则市地处西藏南部、日喀则地区东部、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江布江及其主要支流年楚河的汇流处。面积36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万亩,草场面积60多万亩。总人口8.2万亩。辖10个乡,2个办事处,10个居民委员会,165个村民委员会。
日喀则藏语意为"最好的庄园"。14世纪初期,大司徒绛曲坚赞战胜萨迦政权,建立了帕竹政权,日喀则为其属地。以后仁布王管辖时,在此创建了"溪卡桑珠孜"。西藏和平解放前,为日喀则宗。1959年5月建立日喀则县人民政府。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日喀则县改为日喀则市(县级市),隶属日喀则地区管辖至今。
该市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 ,地形以平原为主。全市海拔最低点3800米,最高点6646米,海拔高于5500米的山峰有6座。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干湿季明显,夏季温和湿润,降水集中,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年日照时数3248小时,年无霜期118天,年降水量420毫米。自然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风灾、山洪等。
矿产资源有煤、金、铬铁、水晶等。野生动物资源有岩羊、獐、水獭、黑颈鹤、土豹、鲵、貂、雪鸡、雉鸡、白野鸭、猫头鹰等。药用植物资源有虫草、贝母、大黄等。
日喀则是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工程的重点区域,也是西藏自治区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荞麦、蚕豆、豌豆、油菜籽等。主要饲养牦牛、犏牛、山羊、绵羊、马、驴、骡、猪、鸡等。全市有林地面积25.6万亩。经济林木有苹果、桃、核桃等,年木材采伐量335立方米。
目前有电力、建筑、民族手工、修理、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工业企业。传统民族手工业品主要有卡垫、藏靴、氆氇、金丝帽等。
中尼、日亚两条干线公路可直通拉萨、狮泉河及尼泊尔王国,并与日喀则地区的17个县相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公路交通网。
名优特产品有银包木碗、茶盘茶架、藏毯、夏尔巴服装、卡垫、铁炉、藏柜、银雕等。1984年茶盘茶架获轻工部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日喀则市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占地面积8.92平方公里,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市内道路规划整齐,建筑形式独特,名胜古迹众多。扎什伦布寺是西藏黄教六大名寺之一,也是历世班禅额尔德尼的主寺。寺内有1989年底建成的五世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该寺属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贡觉林寺,为班禅消夏避暑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夏宫。德虔格桑颇章(又称新宫),宫殿造型别致,带有浓厚的西藏地方特色。夏鲁寺,始建于公元998年,寺庙融藏汉风格于一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世班禅索朗木曲朗、三世班禅罗桑顿珠、四世班禅罗桑曲结、第二世达赖根敦嘉措均为日喀则市人。
D5-2:日喀则—拉孜----定日
D5-3:定日----绒布寺---珠峰大本营
D5-4:绒布寺---老定日
D5-5:老定日---聂拉木---樟木口岸(计划书中已有详细介绍)
D1:拉萨
拉萨景点tip:布达拉宫,这座高119米的13屋古代宫殿,以其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旷世宝藏闻名于世,是藏族建筑艺术与文化繁荣的象征。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古城之西的红山上,始建于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时期,后因战乱失火烧毁,仅存法王洞和超凡佛殿两处。现在所见的布达拉宫,基本上是十七世纪以后,尤其是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掌权时扩建起来的。
德阳夏
这是一个面积为1600多平方米的广场,藏语称德阳夏,意即东欢乐广场。每年藏历12月29日,这里要举行盛大的歌舞和跳神活动,达赖喇嘛和各级僧俗官员、民俗前来观赏,届时广场上人山人海,气氛十分热烈。
白宫,历代达赖的寝宫
白宫内有历代达赖的寝宫、噶厦政府办公用房、集会大殿等。
进入白宫,你就会看到南壁玻璃罩内的一只手印,这是十七世纪中叶五世达赖修建布达拉宫留下的印记。那时达赖年事已高,一切事务委托第巴掌管,为树立第巴的威望,达赖按手模以令众人听令于第巴。这只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手印一直保留至今。
东大殿四壁绘满壁画,其中两幅尤为引人注目。一是“猴子变人”,这是西藏家喻户晓的故事。另一组壁画是“照镜子”,讲的是金城公主的故事。公元710年,金城公主与赤德祖赞联姻。这是汉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增进汉藏友好具有重要作用。
白宫的西面是布达拉宫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红宫。
红宫,历辈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 红宫内共有灵塔八座,存放有五世达赖、七世——十三世达赖的灵塔。灵塔的形制类似,但规模却大不相同。其中五世达赖的灵塔最为豪华,塔高14.85米,共分塔基、塔身和塔顶三部分,包括所用黄金达十一万两,塔上镶嵌着各种珠宝,极其辉煌壮丽。藏族人民称这座灵塔为“赞木耶夏”,意思是这塔的价值抵得上半个世界。五世达赖的遗体就享葬在这巨大的金灵塔内。
布达拉宫还有一座巨塔,那是十三世达赖的金灵塔,位于红宫的最西侧。这座金塔高14米,包括耗用黄金大大超过五世达赖的灵塔。灵塔殿内绘有十三世达赖生平的壁画,1908年他到北京觐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场面也在其中。
在红宫上层的中央是殊胜三地殿。该殿系七世达赖喇嘛所建,房中的御座就是他曾经使用过的。殿中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千手观音,是由十三达赖用了一万两(约合一万六千盎司)黄金所铸成的。在佛殿后挂着一幅清朝皇帝乾隆的绣像。每年藏历新年,达赖喇嘛率领各政要和宗教首领向这幅绣像拜谒,表示他们对大清帝国的效忠。其它重要仪式也在这里举行,每当达赖或班禅圆寂之后,挑选他们的转世活佛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曾在此进行。
布达拉宫内的奇珍异宝
布达拉宫之内收藏有无数的古玩珠宝,其中以珍珠佛塔式起重机和立体坛城最为珍贵。
在十三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内,有一个用20多万颗珍珠串成的珍珠塔,西藏佛家称之为曼陀罗。整个塔身用小珍珠串连形成底色。各式珍珠串成饰花、人物、动物凸现其上,形象栩栩如生,令人百看不厌。
堆廊拉康佛殿内供放有一个巨大的立体坛城模型。按佛教密宗的说法,世上共有一千多本尊佛,坛城是本尊佛的住持之地。而每位本尊的坛城的规格做法都不同,它们的形状、颜色、细部,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堆廊拉康里面是上乐金刚的坛城。走进殿堂的人,可以站到坛城模型的基座那一层上,沿这层平台顺时针围绕坛城转一周。坛城的中间用铜、木头和泥土架起一个非常精细的、结构繁杂的楼阁模型,像真实的建筑物那样设施齐备。
旅游指南 除节假日及重大活动外,布达拉宫每天上午对游人开放,门票45元。布达拉山后为龙王潭,潭中有岛,岛上建有龙王宫。
大昭寺
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传说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曾在此湖边向尺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内,湖面顿时遍布光网,光网之中显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一场以千只白山头驮土建寺的浩荡工程开始了。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而建的。“大昭”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经历多次整修、增拓,遂形成了如今占地25100余平方米的宏伟建筑。
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后,“噶厦”政府的机构便设于寺内,主要集中在庭院上方的两层楼周围。许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动,如“金瓶掣签”等都在这里进行。
八角街的准确概念不只是一个环形街道,而是围绕在大昭寺周围的那一整片旧式的、有着浓郁藏族生活气息的街区。站在布达拉宫顶上向拉萨全城俯瞰,整个拉萨市区到处是一片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新式楼房,唯八角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这里是西藏商品、物资的集散地,也是西藏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八角街转经道是藏族群众心中最重要的一条转经道,藏语意为“中圈”,是相对于“林廓”和大昭寺内的“囊廓”而言。
傍晚转经的特定时间一到,那些互不相识的人们——有来自藏北牧区穿白袍的,有来自康巴山地盘英雄结的,还有住在八角街区、衣着亮丽的……总之,各式各样的信徒,象是突然接到了一项无声的命令,在使人猛然感到一阵骚动之后,便开始严格地按顺时针方向沿着这条环形路走下去。
八角街内的古迹
围绕着八角街的转经路有许多古迹。在环形路与公路交叉的道口上,曾经竖立着一个高高的名叫“觉牙达金”大f-a--l-un柱。藏族姑娘年满十六岁,就要到觉牙达金大桅杆前举行一个庆贺成年的仪式。
沿着转经路走,在八角北街24号院子里,有一幢看起来很普通的两层高的小楼名字叫“曲结颇章”,就是赫赫有名的“法王宫”,是四大宫殿中的第一座,也是八角街的第一所房子。它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松赞干布为自己建造的第一个简朴的行宫。从八角北街24号出来,继续前行,人们会在白色的香塔前发现一处开阔的小广场。那小白塔过去是专门为财神爷烧香的,它保佑着在香塔四周做买卖的生意人。
在供奉香草的白色香塔北面,有一幢顶部有一层红色草墙的三层楼房,这是当年的清朝驻藏大臣衙门。清朝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始于雍正年间。从那时到辛亥革命爆发的一百八十三年间,清朝政府共派遣了八十四任驻藏大臣。
最后,在八角街转经路的终端,我们看到了在西藏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松曲热遗址。那是大昭寺南墙外面的一个平坦、开阔的小广场,过去大昭寺举行祈愿法会期间,西藏佛教界要在这里统考头等腰三角形格西。
西藏手工艺品集散地
八角街是西藏著名的商业中心,是西藏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目前,八角街内有120多家手工艺品商店和200多家摊点。旅游者到拉萨,八角街是必不可少的好去处,西藏民族手工艺品的历史和现状清晰地书写在了八角街。
如今在八角街随处都能看到的民族手工业产品有卡垫、氆氇、地毯、马垫、围裙、松巴鞋、金花帽、木雕茶桌、银包木碗、银腰刀、银雕茶盖、茶桌、绣花帐篷等。五金工艺品大致可分几种:饮器,如酥油壶、酥油碗、酥油桶、火锅、水壶、水缸等;佩器,如腰刀、头饰、手饰、胸牌、腰扣、银泡、火镰、钱包、弹夹等;其它用具,如乐器、马饰、鼻烟壶、烟锅、火盆、箱子等。
西藏的雕塑工艺历史悠久,从用料看,有铜铸、石雕、泥塑、木刻等;从形式看,有圆雕、半圆雕、浮雕等;从题材看,有神佛、人物、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楼台亭阁……。其它工艺品还有唐卡等。
小昭寺
位于八角街北约500米处,座西朝东,由庭院、神殿、门楼、释迦牟尼像、屋面金顶和内外转经回廊组成,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寺内供有释迦牟尼八岁等身赤金像及众多的佛像和唐卡等,于1962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昭寺创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据载,文成公主入藏时带了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赤金像,行至现在的小昭寺时,木车陷入沙地中。公主通过历算,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此处供奉,遂建小昭寺。
小昭寺亦称上密院,是研读佛经颇有成绩的喇嘛进一步深造的地方。
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藏语意为“宝贝公园”。位于拉萨西郊,以前一直是达赖喇嘛的夏宫,现在则作为对公众开放的公园。
罗布林卡的建造过程,以七世达赖喇嘛兴建乌尧颇章为始,十四世达赖修建达旦米文颇章为止,历时二百余年。
罗布林卡的重要景点有:
新宫壁画
新宫为两层楼建筑,室内壁画详细介绍了西藏的历史。典型壁画有猕猴变人的传说、松赞干布和赤松德赞的生平传记、五世和十三世达赖访问北京等,共计301幅。
格桑颇章(七世达赖宫殿)
这座三层楼房为典型藏式建筑,一楼的房间用于宗教仪式和接待客人,二、三楼上有达赖卧室及小经房,墙上画满壁画。
金色颇章(十三世达赖宫殿)
建于1922年,是一位名叫金色坎布的富人专为十三世达赖修建的,现仍称为“金色宫殿”。
格桑德吉
是一座小型建筑物,内有释迦牟尼、观音等画像和雕塑。
湖心宫
是罗布林卡最美丽的地方,主要建筑物包括湖心宫和龙王宫。湖心宫位于一人工湖畔,达赖喇嘛常在此会见和宴请僧俗官员。
哲蚌寺
哲蚌寺是格鲁派六大寺中最大的寺院,曾有僧侣一万余人。该寺位于拉萨西郊更培邬孜山南坡,占地20多万平方米。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藏语意为“米聚”,象征繁荣。
哲蚌寺由宗喀巴的弟子绛央却杰·扎西贝丹建于公元1416年。宗喀巴曾亲往主持了开光仪式。初建的哲蚌规模很小,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殿堂和七个僧人。17世纪上半叶,五世达赖扩建了该寺,逐渐发展成七个扎仓。哲蚌寺的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四大扎仓、甘丹颇章及50个康村。
色拉寺
位于拉萨北郊的色拉乌孜山下。关于寺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该寺在奠基兴建时下了一场较猛的冰雹,冰雹藏语发音为“色拉”,故该寺建成后取名为“色拉寺”,意为“冰雹寺”;一说该寺兴建在一片野蔷薇花盛开的地方,故取名“色拉寺”,野蔷薇藏语发音也为“色拉”。寺院全称为“色拉大乘寺”。
色拉寺的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麦巴扎仓、结巴扎仓、阿巴扎仓及32个康村。
甘丹寺
是黄教六大寺之首寺,位于拉萨东面达孜县境内,距布达拉宫47.4公里。旺波尔山位于拉萨河畔南岸,山形南北走向,稍微向东。甘丹寺就建造在旺波尔山峦的山坳里,海拔3800米。在黄教六大寺院中,甘丹寺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可以说它是藏传佛教六大寺的祖寺。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亲自筹建该寺并担任了第一任赤巴,最终圆寂于此。
甘丹寺始建于公元15世纪初。1409年藏历正月初一,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大昭寺创立传昭大法会,进行规模盛大的供奉活动,以扩大黄教影响。法会之后,宗喀巴和他的门徒在帕竹政权的支持下于旺波尔山兴建甘丹寺。寺内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宗喀巴寝殿、羊八犍经院、宗喀巴灵塔祀殿、绛孜扎仓以及夏孜扎仓、23个康村、20个密村。寺名“甘丹”是“受乐知足”之意。
甘丹寺内拥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以清乾降帝所赐盔甲和明永乐皇帝所赐锦锻绣塘最为著名。灰嵌金银珍宝,系乾隆皇帝于公元1757年作为对黄教始祖宗喀巴的供奉赐给西藏的,头盔上面还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作了说明,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珍品。锦锻绣塘是明朝永乐皇帝赠赐给大慈法王释加也失的,共有释迦牟尼像、十八罗汉、四大天王等精制的锦缎24幅,大慈法王返藏后立即转奉给上师宗喀巴。这些绣像,每年元月要展示3周,称“甘丹绣塘节”。甘丹寺不但汇萃了大量建筑与艺术珍品,在历史上它还占有相当重要的政治及宗教地位。1961年,甘丹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楚布寺
位于堆龙德庆县境内,距拉萨约七十公里。楚布寺是噶玛噶举派的主寺。活佛的转世习俗就是从楚布寺开始的,后来被西藏的其它教派推而广之。
楚布寺于1187年由一世噶玛巴都松钦巴修建,初建时寺庙规模不大。二世噶玛巴继位后从元朝政府得到一笔拨款进行了扩建,形成较大规模,但在1410年毁于地震。1414年,明成祖又拨了一笔专款,在五世噶玛巴主持下又得以重建。
药王山
位于拉萨市内,与布达拉宫所在红山咫尺相对。市内的一条主要干道从两山之间通过,两山由一座白塔相接,底层是门洞。药王山上现存的一片废墟原是门巴扎仓(即藏医学院),也称药王庙。药王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化身,相传能医治百病。过去药王庙集中了一批学识渊博的藏医,大约在17世纪发展为藏医学府,府上的高僧亦为达赖喇嘛的保健医生。60年代以后,原属于药王庙的藏医合并到门孜康,成为现在的藏医院,其门诊大楼就在大昭寺西面的宇妥桥附近。
药王山摩崖造像
药王山西侧的摩崖石刻是拉萨有名的一处室外景观,山体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数千个大小佛像,因此,人们也称其为“千佛崖”。相传,这里最早的石刻佛像是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的作品。据五世达赖喇嘛所著《西藏王臣记》记载:一日松赞干布来到红山,见到六字真言幻影从山中自然显现,他当即沐浴净身,默默祈祷。随后,又于六字真言放出的光芒中看到观世音菩萨、度母、马头金刚等佛像,于是他请人依照自然所现,在岩石上雕刻出佛和菩萨的像以及六字真言。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在岩石上雕刻着佛像和各种菩萨造像,时至今日,每日还有人叮叮咚咚地凿着石头。
龙王潭
是拉萨著名的园林建筑之一,位于布达拉宫后面。传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从墨竹工卡迎请八龙于此潭水中,故称龙王潭。龙王潭是五世达赖罗桑嘉措修建布达拉宫时,从山脚大量取土而形成的大水潭。潭水中有一孤岛,直径约42米,连接小岛和陆地的是一座五孔石拱桥,岛上及潭水四周林木茂盛,鸟语花香。岛上建有楼阁,是按照佛教仪规中坛城的式样建筑起来的。解放后,人民政府对龙王潭进行改建,增建了儿童公园、休息厅等设施,是人们过林卡、划船和浏览休息的舒适场所。
D2:拉萨――纳木错
Tip6:纳木错
纳木错,闻名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4718米,从湖东岸到西岸全长70多公里,由南岸到北岸宽30多公里,总面积为192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最深处约33米以上。纳木错藏语为"天湖"之意,蒙古语称"腾格里海"。位于藏北高原东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峰北麓,西藏自治区当雄和班戈县境内,介于北纬30°30′~30°35′,东经 90°16′~91°03′。纳木错湖水靠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后补给,沿湖有不少大小溪流注入,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天蓝色,水天相融,浑然一体,闲游湖畔,似有身临仙境之感。
清晨,湖面霭霭茫茫,周围群山若隐若现,太阳升起,云消雾散,清风拂面,浩瀚无际的湖面荡起涟漪,真似慈祥的仙女,手挥素巾注视着来人,这时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格外清晰,牧场一片浅绿,山体红黑间杂,峰顶白雪皑皑,主峰如一个威武战士守护着纳木湖。高原气候瞬息万变,时而狂风大作,时而乌云盖天,风雪过后,湖面依然波光粼粼。傍晚,湖水被夕阳的余辉照得霞光闪烁,真是迷人。
湖中五个岛屿兀立于万顷碧波之中,佛教徒们传说他们是五方佛的化身,凡去神湖朝佛敬香者,莫不虔诚顶礼膜拜,其中最大的是良多岛面积为1.2平方公里。此外还有五个半岛从不同的方位凸入水域,其中扎西半岛居五个半岛之冠。扎西半岛位于湖的东侧,象是湖岸伸入湖中的一只拳头,远远望去,它是个小山包,由于山包中间明显裂开,人们说它是个睡佛,短的一段是脑袋,长的一段是身子,腿侧伸入湖中隐而不见。其实,这是个由石灰岩构成的约10平方公里的半岛。由天湖水侵蚀,分布着许多幽静的岩洞,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有的洞口呈圆形而洞浅短,有的溶洞狭长似地道,有的岩洞上面塌陷形成自然的天窗,有的洞里布满了瘤钟乳石。岛上到处怪石嶙峋,峰林遍布,峰林之间还有自然连接的石桥,岛上地貌奇异多彩,巧夺天工,实属奇观。
纳木错是第三世纪末和第四世纪初,喜马拉雅山运动凹陷而形成的巨大肖盆,后因西藏高原气候逐渐干燥,纳木错面积大为缩减,现存的古湖岩线有三道,最高一道距现在的湖面约80余米,湖滨平原牧草良好,是天然的牧场。每当夏初,成群的野鸭飞来栖息,繁殖后代。湖泊周围常有狗熊、野牦牛、野驴、岩羊、狐狸、獐子、旱獭等野生动物栖居,湖中盛产高原的细鳞鱼和无鳞鱼类,湖区还产虫草、贝母、雪莲等名贵药材。
人文纳木错
几百年来,无数人虔诚地来到纳木错,不为游览,只为转经。羊年转湖,马年转山,猴年转森林是佛的旨意。纳木错是身、语、意之圣地。如果能绕湖而行,便能得到渊博的知识和无量功德,并舍去恶习及痛苦,最后获得正果。为此,吉祥f-a--l-un将转身之圣地冈底斯定为马年,转语之圣地纳木错列为羊年,转意之圣地杂日山定为猴年。每逢羊年的萨葛达瓦节期间(藏历4-5月),这时纳木错附近的恰催寺、扎西多切寺、谷穹寺和多加寺会变得香火缭绕、热闹异常,转经人群像一条流动的河,滔滔不息。由于湖面太大,湖边地形复杂,转一圈常要20-30天,最壮的小伙子也得跑10天,所以大家都用转扎西半岛来代替。据说,围着扎西半岛转7圈就等于转湖一周。
旅游提示
前往纳木措一般先经当雄县,当雄距拉萨约170公里,且位于青藏公路上,交通十分便利。从当雄县城旁的一条土路拐进去行约60公里即可到纳木措,途中需翻越海拔5200米的纳根山口,在纳根山口,纳木措那湛蓝发亮的湖面已呈现在你眼前。不过别以为圣湖就在你面前,离此行的目的地“扎西半岛”还需下山后在湖边上绕很大一个弯才能达到。
2002年以前,从当雄到纳木措扎西岛的路非常难,翻越纳根山的路既险又窄且向外倾斜,下山后又是一片泥泞沼泽,常有车辆陷在此挣扎。湖边几乎没有路,也没有任何标志,唯一可参照的是以前的车留下的车辙印,所以误入湖叉或陷在沙地里是常有的事,从当雄到扎西岛一般越野车均要花费4一5个小时的时间。2002年以后,当雄至纳木措扎西岛已修建了一条宽敞的旅游公路,虽是土路却使行程减少到了不足两小时。
扎西半岛南山崖有一个依山洞而建的喇嘛庙,庙前有间能住几个人的砖房,可供旅行者歇息。(来自http://www.tibettour.com.cn/zt/nmc/menu.htm)
D3:拉萨――墨竹工卡(直贡寺天葬台,德中温泉,楚布寺)
直贡寺天葬台,德中温泉(来自http://www.tibetinfor.com.cn/zt/zcfj/ylgj/menu.asp?infot=&page=5)
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个天葬台一个是印度的斯哇采天葬台,另一个就是直贡寺天葬台。直贡梯寺背侧的山上就是直贡坛城。传说,经过直贡寺活佛灌顶的人,死后灵魂可以出窍,进入三善趣境界,而不会下地狱。因而,许多人不远千里送死者来此天葬。
直贡梯寺是直贡噶举派的中心寺院,位于拉萨以东墨竹工卡县境内雪绒河边,公元1179年直贡巴·仁钦白所建,立于悬崖峻岭之间,非常壮观。
直贡梯寺附近一座连着一座有很多的直贡噶举派寺院。据说历史上曾经有30处之多,现存的至少有六七处。山涧深处有德忠寺,为著名的尼姑修行地。德忠温泉水量充足,热度适中,恒温保持在40摄氏度,更因含有硫磺、寒水石、石沥青等多种矿物质,据说可治胃溃疡、肿瘤、关节炎、皮癣等疾病,历史上就享有盛誉,每年都吸引了近万人次的中外游客及当地群众来此温泉洗浴。雪绒河中下游,还有亚尔岗寺、宗则寺、扎雪寺、嘎泽寺等等。
噶举派本来是个很大的教派,但是由于在萨迦王朝时期一直和萨迦寺不和,双方最后不惜兵戎相见,战争持续了很长时间。据说除了派僧兵相互攻杀外,双方的高僧也在各自的寺院里频频做法,依靠法术慑杀对方的人员,后来发展为双方的密宗高僧之间的远距离较量,各种诡异的招法层出不穷,各遣神鬼从在上到地上打得乱成一团。在两边各折损了一名主要高僧之后,1290年萨迦寺终于举寺奔袭千里(!)来和直贡梯寺一决雌雄,这时候双方的高僧都派不上用场了,改为僧侣之间的肉搏。最终萨迦寺把直贡梯寺杀了个鸡犬不留。在双方的战争战中直贡梯寺的建筑几乎焚毁殆尽,后来慢慢恢复,寺庙现有僧人300余人。
楚布寺(来自http://www.nxtv.com.cn/xb/travel/xizang/view/chbsi.htm)
楚布寺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主寺,也称“磋卜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由塔布拉杰弟子噶玛噶举派创始人都松钦巴修建。该派黑帽系历代转世活佛均驻锡此寺。
楚布寺海拔4300米,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县西北的楚布河上游,距拉萨西郊70公里。楚布寺规模庞大的建筑群以大殿为中心进行分布,共包括经堂、佛堂、护法殿、佛学院、密宗修习院、活佛私邸及僧舍等,正在修复建设中的还有较具规模的讲经台等建筑。寺内目前有僧侣300余人。
楚布寺拥有大量稀世文物,值得一提的是,江浦寺建寺碑,现位于楚布寺大殿内,高约两米半,宽约半米,上刻古藏文,该碑对研究吐蕃时期政治、经济、宗教等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空住佛,是楚布寺镇寺之宝,是第八世噶玛巴为纪念其上师而塑造的银像。传说银像塑成之后竟自动悬浮空中达七天之久,故有空住佛之说;楚布拉千,“拉千”即大佛之意,高约6米,传说为二世噶玛巴所铸。此外,玛恰噶拉石刻塑像、米拉日巴曾用过的钵、都松钦巴的僧帽等都是楚布寺弥足珍贵的宝物。
环抱着楚布寺的吉钦波神山上也有一系列著名景点,如天葬台、静修室和历代噶玛巴闭关洞、十七世噶玛巴转山时于石头上留下的心咒字样等。
D4:拉萨――桑耶渡口(桑耶寺,青朴)
桑耶寺(来自http://zhanglianbo-sn.nease.net/sntour.lyfg.sys.htm)
驰名中外的桑耶寺、位于山南地区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桑耶乡的哈布山下,周围河渠索绕,树木葱茂,密集成林。桑耶寺自创建至今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藏族文物古迹中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寺院,是吐蕃时期最宏伟、最壮丽的建筑。寺内珍藏和保存着自吐蕃王朝以来西藏各个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壁画、雕塑等多方面的遗产,它是藏族古老而独特的早期文化宝库之一,是祖国民族文化遗产之典范。正如《贤者喜宴》所说:“此寺系一难以想像之建筑。此世间无以伦比之寺院”。因其底层为藏式(西藏本地)结构,中层为汉式(中国内地)结构,顶层为印式(印度)风格,所以,又有人称桑耶寺为“三样寺”。
一、建寺背景及年代
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593——650年)在位的吐蕃王朝时期,佛教传入西藏。为了巩固新兴的吐蕃王朝的集权统治,削弱支持守旧贵族集团的西藏传统宗教——本教的影响,松赞干布对佛教采取了扶持的态度,下令共建了大昭、小昭二寺及十二神殿。不过这些建筑只是一些供奉佛像、佛经的小庙,并无常住僧人,更无合乎佛教戒律的仪式活动。公元八世纪初期,赤德祖赞(704——755 年)在位时,虽曾采取过若干措施,意欲弘扬佛法,但由于笃信本教的贵族及其所代表的本教势力的阻挠,佛教还是未能得到真正的传播,赤德祖赞本人亦因此而遭暗算身亡。
公元755年,赤松德赞幼年继任赞普。此时,吐蕃反对佛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巴协》、《西藏王臣记》认为“藏王(赤松德赞)卯年生,年届十三,时逢卯年(767年)修建寺庙。”至公元771年完工,仅五年时间,《贤者喜宴》说桑耶寺“兔年(763年)奠基,兔年(774年)竣工,十二年园满告成。”《布敦佛教史》说阴火兔年(787年)奠,阴土兔年(799年)竣工。法尊法师认为应是762——766年完成桑耶寺(《中国佛教》)。王森先生认为是“约于779年,建成了在西藏佛教史上著名的桑耶寺”(《关于西藏佛教史的十篇资料》)。东嘎·洛桑赤列先生认为在公元763年始建桑耶寺,至766年建成,历四年竣工。以上诸种观点,虽各不相同,但其建造年代都相差无几,皆在公元八世纪中叶。
二、宏伟的建筑群
桑那寺建筑规模宏大,殿塔林立,以金”大殿(乌孜仁松拉康)为主体,组成一座庞大、完整的建筑群,总面积约25000余平方米。整个寺院的布局,是按佛教想象中的“世界”的结构设计而成,一般认为是以古印度摩揭陀地方的欧丹达菩提寺(飞行寺)为蓝本;也有人认为,桑耶寺的建筑形式与佛教密宗的“坛城”(即曼陀罗)相似,是仿照密宗的曼陀罗建造的。位于全寺中心的“乌孜”大殿,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乌孜”大殿四方各建一殿,象征四大部洲;四方各殿的附近,各有两座小殿,象征八小洲;主殿两旁又建两座小殿,象征日、月:主殿四角又建红、绿、黑、自四塔,以镇服一切凶神魔刹,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而且在塔周围遍架金刚杵,形成108座小塔,每杵下置一舍利,象征佛法坚不可摧,此外,还有一些其它建筑,为护法神殿、僧舍、经房、仓库等。全部建筑又围上一道椭圆形围墙,象征铁围山,四面各开大门一座,东大门为正门。
“乌孜”大殿
“乌孜”大殿即“祖拉廉”,是桑耶寺的中心主殿,“其地基高厚而大,所备之原材料静致完好,如同螺碗盛满玛瑙一般。”(见《贤者喜宴》)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座西朝东,殿高三层,式样别致,独具风格。每层殿堂的空间很高,一般在5.5——6米之间,而且第二、三层均在殿堂前建有低于大殿的宽敞阳台,这既使大殿内得到充足的光线,同时外观也显得更加壮丽大方。从远外眺望,大殿似五层楼房,实际只有三层,这三层各属不同的建筑风格。据有关文献记载,“乌孜”大殿的建筑吸取了西藏、内地和印度的构造风格。底层采用藏族建筑形式,中层采用汉族建筑形式,上层采用印度建筑形式。各层的壁画和塑像也都按照各自不同的法式进行绘画和雕塑。这种藏、汉、印合壁的建筑格调,在建筑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所以有人据此又称桑耶寺为“三样寺”。
另外,在“乌孜”大殿东大门前有一高达九层的格古康,意为展佛殿。每年藏历一月五日和五月十六日,将巨幅释迦牟尼绣像挂在格古康的高墙上,让人们顶礼,是谓展佛。在“文革”时,上面六层被拆毁,现只存三层。
十二洲
桑耶寺以象征须弥山的“乌孜”大殿为中心,在东南西北四面分别建造江白林、阿雅巴律林、强巴林、桑结林四座神殿,代表佛经上所谓四大洲,在四大洲的附近又建有参康林、参玛林、顿穷拉巴林、达角仓玛林、甲珠甲卡林、隆丹白萨林、桑丹林、那措扎扎林、白哈贡则林八座小神殿,代表所谓的八小洲,还有日、月两洲。
东面诸洲(寺院),其色呈白水晶色,南面诸洲为兰琉璃色;西面诸洲为红玛瑙色;北面诸洲色黄,如天然之黄金。白、红、黑、绿四塔及围墙四塔分别在“乌孜”大殿四角成直线的地方,塔与殿角相距数十米。
白塔建在大殿东南角,形制与北京北海的白塔略,皆用石块、石板砌成,因塔体全为白色故名“白塔”。在塔基的方形围墙上,立有108座小塔,塔身方形,在腰部以上逐层收分如阶梯,上有覆钵形塔腹。但覆钵扁平而宽大,没有龛门,宝刹上置十七环相伦。在转经道旁有十六罗汉石像,分别雕刻在边长为0.74米的方形石板上,极为精致。
红塔建在大殿的西南角,造形极为特殊,塔身用砖石砌成,形方而实圆,状如覆钟,腰部以上呈环状纹,上部为覆钵形塔腹,宝刹之上置两段相伦,上为七环,下为九环,塔身为土红色并泛有光泽。
黑塔建在大殿的西北角。塔形也很特殊,塔身如三叠覆锅,刹盘上托宝剑。第二级相伦七环,上即瓶盖和宝珠。塔身为条砖砌成,全为黑色。
绿塔建在大殿的东北角,平面呈四方多角形。塔基甚高,沿阶数级而达第一层,四面各有龛室三间,内有塑像,每面都有明梯通往二层。二层每面只有龛室一间,亦各有塑像。第三层为覆钵形的塔身,上置相伦宝刹,刹身很长。相伦分为三级,每一级自方形托盘上置相伦九环,中间一段为第二级,有相伦七环,第三级有相伦五环。伞盖上承宝瓶和宝珠。塔身为绿色琉璃砖砌成。砖为土加粗沙烧制,质地坚硬,釉色苍郁而富光泽,极其精美。
另外,在“乌孜”大殿正门口有一座石碑和一口铜钟,还有石狮一对,形制大小完全一致。石狮通高1.23米,形态古朴,豪放有力,嘴鼻突出,额部后缩,双目有神,背披螺吉,顶系宝铃,长尾上卷,两耳下耷。这些都是吐蕾时期的珍贵文物。
大殿正门的门楣上原挂有清代皇帝所题“格鲁伽兰”的匾额,可惜现已不存。现在尚能见到的是大殿二门上悬挂的“大千普佑”清代匾额,长2.92米、宽1.38米,四周金龙框边,兰地金字,图章和落款均被毁掉,不知系哪位皇帝的手笔。
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命在此剃度第一批藏人出家为僧,号称“七觉士”,为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吐蕃晚期,朗达玛灭佛毁寺,奴隶平民大起义在西藏各地相继暴发,王于云丹这一支便在桑耶寺附近扎下脚跟。从此,他们既是山南地方势力的首领,又是桑那寺的寺主。十一世纪后,成为宁玛派的根本道场之一。
青朴(来自http://tibet.gogocn.com/44/sight_203.htm)
藏传佛教最著名的隐修地。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桑耶寺东北方向约十四公里处的山谷中,海拔4300米。在藏语中,“青”指这里的青氏家族,“朴”是山沟上部之意。
青朴三面环山,山谷正南面敞开处正对着雅鲁藏布江的宽广河谷,观景非常有气势。由于深居大山深处,且溪流潺潺植被茂密,青朴修行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气候温和,是一处风景气候皆佳的地方,这大概也是历代以来众多高僧大德和凡夫俗子都将这里当成修身悟法圣地的原因了。寂护、莲花生等高僧大德先后在这里修行,留有众多圣迹。
在藏传佛教前弘期结束时,有许多经卷都被埋在这里,后弘期早期不少掘藏师在此掘藏。所以,青朴与桑耶寺共负盛名,藏族人认为到了桑耶寺而不去青朴,就等于未到桑耶。相传,青扑修行地的大山里曾有108座修行山洞、108座天葬台和108处神泉。
现在的青朴仍有不少远道而来的苦修者在此潜心修行,其规模相当于一个小村。因为有不顾清苦、艰辛的修行者在此聚居,很多藏族人乃至游客都将这里视为圣地。
D5:拉萨――江孜――日喀则――拉孜――定日(绒布寺,珠峰大本营)――聂拉木――樟木口岸
江孜(来自http://www.tibettour.com.cn/xyfg/2003120031118160303.htm)
江孜宗山遗址矗立在江孜古城中央的悬崖峭壁上,海拔4020米,相对高度125米,在年楚河平原中央显得非常雄峻。
宗山面白居寺方向是大面绝壁。沿绝壁右侧的山脊往北,山势陡缓,但绝少植物,山岩皆裸露,呈麻纹,形似马背脊般光溜。往北约六百余米左右,山脊分东西两支,较长的西支山脊的环抱处即白居寺。而白居寺老城就散落在宗山的周围。
1904年,英帝国主义侵略军600人占领岗巴宗,同时从亚东向北入侵江孜,在宗山受到江孜军民的拼死抵抗。江孜人民在宗山上筑起炮台,用土炮、土枪、“古朵”、刀剑、梭标和弓箭与入侵之敌展开了英勇的血战,战斗持续了8个月之久。1904年5月上旬的一个晚上,千余军民偷袭英军将其全歼。6月,英军派来了用大炮狂轰宗山炮台,堡垒中库为英军炮火击中爆炸。江孜军最后关头,仍用石头拼死抵抗了3天3夜。最后所有勇士宁死跳崖殉国,写下了光辉而悲壮的一页。宗山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抗英炮台和宗土崖殉国纪念碑。
宗山还是西藏旧政府江孜地,清朝乾隆年间大臣巡边的碑仍保存完好,有十分重要的值。
江孜,藏语意为“胜利顶峰,法王府顶”。因年楚河流经这里,历史上人们又称江孜地区为“年”。清代为江孜宗,属前藏噶厦地方政府管辖。
在历史上,江孜是古代苏毗部落的都城,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松赞降服了苏毗,江孜便成为贵族的封地。江孜建城已有600年,比日喀则稍早,由于地处萨迦、后藏经亚东通往锡金、不丹的路上,且地沃物丰,因此成为商旅往来的交通要道,发展成为沟通前后藏的重要通衢,为西藏一大重镇。它位于前藏最西端,距离拉萨254千米。在镇上,黄土盖掩的石板路,藏汉共处的商店,不停转动佛珠和念经伦的藏族店主,录像室里不断发出的港产片喧闹的声音,使江孜构成很典型的现代西藏城镇。
站在江孜城最佳的观景点一一宗山古堡最高处四望,江孜城新旧分明,大大小小的平屋顶,五彩的经幡、凉晒的衣物、窗棂与门楣幔帐,植满花草的小露台等,在沿着宗山及白居寺一带密集分布的,土灰色主基调的旧城民居群中飘飞舞动,将无数江孜人的日常生活装点得温情而平静,而诺大的白居寺,则被筑于光溜似铸的宗山脊上的一圈暗红色高墙稳稳地护着,透过云层的阳光不时照在寺内大白塔的金顶上,光影灿亮,令山后以及更远处山腰的寺庙也同样增辉,于城东南不远绿树成荫处汇合而成的年楚河,静静流淌在江孜城西南侧,绿波两旁农田阡陌纵横。在更大的视野里,宗山也不过是整个河谷中的一个小突起,更高更多的山体从四面八方延伸至白云天际。如此气象,以及文化、历史、宗教和传之甚远的名声,令旅行者对江孜古城情有独钟。
登宗山要慢慢来,此山可不算太矮,所以当年藏族士兵能拼死守卫那么长的时间。
D5-1:拉萨――江孜――日喀则
日喀则:(来自http://www.tibettour.com.cn/txxz/2003120031212143752.htm)
日喀则市地处西藏南部、日喀则地区东部、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江布江及其主要支流年楚河的汇流处。面积36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万亩,草场面积60多万亩。总人口8.2万亩。辖10个乡,2个办事处,10个居民委员会,165个村民委员会。
日喀则藏语意为"最好的庄园"。14世纪初期,大司徒绛曲坚赞战胜萨迦政权,建立了帕竹政权,日喀则为其属地。以后仁布王管辖时,在此创建了"溪卡桑珠孜"。西藏和平解放前,为日喀则宗。1959年5月建立日喀则县人民政府。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日喀则县改为日喀则市(县级市),隶属日喀则地区管辖至今。
该市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 ,地形以平原为主。全市海拔最低点3800米,最高点6646米,海拔高于5500米的山峰有6座。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干湿季明显,夏季温和湿润,降水集中,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年日照时数3248小时,年无霜期118天,年降水量420毫米。自然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风灾、山洪等。
矿产资源有煤、金、铬铁、水晶等。野生动物资源有岩羊、獐、水獭、黑颈鹤、土豹、鲵、貂、雪鸡、雉鸡、白野鸭、猫头鹰等。药用植物资源有虫草、贝母、大黄等。
日喀则是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工程的重点区域,也是西藏自治区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荞麦、蚕豆、豌豆、油菜籽等。主要饲养牦牛、犏牛、山羊、绵羊、马、驴、骡、猪、鸡等。全市有林地面积25.6万亩。经济林木有苹果、桃、核桃等,年木材采伐量335立方米。
目前有电力、建筑、民族手工、修理、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工业企业。传统民族手工业品主要有卡垫、藏靴、氆氇、金丝帽等。
中尼、日亚两条干线公路可直通拉萨、狮泉河及尼泊尔王国,并与日喀则地区的17个县相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公路交通网。
名优特产品有银包木碗、茶盘茶架、藏毯、夏尔巴服装、卡垫、铁炉、藏柜、银雕等。1984年茶盘茶架获轻工部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日喀则市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占地面积8.92平方公里,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市内道路规划整齐,建筑形式独特,名胜古迹众多。扎什伦布寺是西藏黄教六大名寺之一,也是历世班禅额尔德尼的主寺。寺内有1989年底建成的五世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该寺属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贡觉林寺,为班禅消夏避暑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夏宫。德虔格桑颇章(又称新宫),宫殿造型别致,带有浓厚的西藏地方特色。夏鲁寺,始建于公元998年,寺庙融藏汉风格于一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世班禅索朗木曲朗、三世班禅罗桑顿珠、四世班禅罗桑曲结、第二世达赖根敦嘉措均为日喀则市人。
D5-2:日喀则—拉孜----定日
D5-3:定日----绒布寺---珠峰大本营
D5-4:绒布寺---老定日
D5-5:老定日---聂拉木---樟木口岸(计划书中已有详细介绍)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