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忽悠”大学生 评

      逸事 2005-4-11 16:4
不许“忽悠”大学生 评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4月11日 09:35:58  来源:新华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读后感言】 【进入论坛】 【推荐 】
【关闭】

网友:孔宪英

《谁来拯救深圳的大学生???》一文,从发表到现在已经超过了10个月,它依然位于深圳论坛“深圳发展谈”的首页,目前点击率已经超过了22万人次。这不能不引发起人们对本土大学生的就业思考。

“现在的企业,大多数还是看文凭不看能力。深圳的就业环境好比一个三层蛋糕,最上面最精华的一层是给‘海归’的,中间那层是给‘外地’的,最底层才是留给我们的。”这是《谁来拯救深圳的大学生???》的作者阿铭,在和他的“难兄难弟”去了N次人才市场,花了N次门票钱,参加了N次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一无所获后发出的呼吁。其实,歧视本土大学生的现象,并非深圳特有,也非始于今日。

为什么把“蛋糕底层留给本土大学生”呢?摆得上台面的理由是:由于不少本土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对工作不能很快投入,而且容易形成攀比心理,敬业精神不够。一言以蔽之,心态不好吃不了苦。依我看,除了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外,恐怕最主要的还是经济利益所致。本地大学生较之外地大学生,当然更清楚当地相关的劳动法律,不会吃亏,不容易受欺负,知道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外地的大学生初来咋到两眼一抹黑,人生地不熟,由于需求信息不对等,他们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因而薪水被压得很低。某些不良用人单位正是利用这种无序状态,进行损人利己的勾当。它们为了降低自己的成本,廉价招聘外地大学生,不等试用期结束就解聘,大肆盘剥外地大学生,残酷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

也许有人会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好儿女志在四方,干嘛非得在“本土”这棵树上吊死呢?人挪活,树挪死。走出去天地宽,锦衣还乡又有啥不好?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何愁找不到立足之地。但仔细一想,大学生都到外地求职,山南海北前往应聘,这一趟的吃、住、行等费用可不是一个小花销,可对于尚无收入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财力浪费,还有时间、精力,更何况还不知道要白跑多少趟。如此高成本的求职,低效益的收获,对于那些为供养大学生倾其所有甚至负责,从而陷入贫困状态的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再说了,大学生抛弃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到外地求职,一切从零开始,也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再者,就是给某些不良用人单位提供廉价人力资源。这对刚走进社会的大学生,就会造成经济和精神的双重伤害。

“蛋糕底层留给本土大学生”,这种明显的对本土大学生就业的歧视行为,根本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但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而且加剧了社会矛盾,更有悖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此,我们岂能无动于衷?!

责编刘君:本文不代表新华网观点,是提供一个由头,讨论市场造成的这个现象,从全局的角度看好不好?该不该像有些城市一样用行政权力增加本地就业?这是涉及创建和谐社会的问题。请在下面“发表评论”框内留下宝贵意见,并点击框下:“发送”。


(责任编辑:刘君)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