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对于网络的利弊(有关网络的相关资料七)

      逸事 2005-4-6 13:36
中学生对于网络的利弊(有关网络的相关资料七)
中学生对于网络的利弊
“在国际互联网上没有每晚要关门的商店,也没有一处是与我们星球的其他地方相隔离的”
。以美国为主导国家的因特网连通了地球上每一个可以连通的角落,并以其高速的信息传输工
具,畅所欲谈的交际空间和光怪陆离的虚拟社区而引发了科技史上的又一次革命,人类进入了
所谓的“网络时代”。形形色色的网站正以其强大的阵容冲击着人类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方
面,引发了翻江倒海式的改革大浪潮。在教育领域,传统的教育价值与教育文明的地位已受到
严峻地挑战,作为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学生正是这
一庞大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应如何面对日益变化了的教育方式,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
,扬长避短,从而更好地学习呢?网络与中学生学习的利弊究竟怎样?教育是时代前进的原动
力,它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强大的数据存储等特性以全新的方式带来了学习的机遇和
希望,带来了教育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以其快捷的传递方式迅速传递着信息和知识,为学
习者提供了大量信息资料。计算机网络通过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等传播手段
,一改传统教育的形式单一与枯燥乏味,能提高学习兴趣与刺激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思维的反
应速度,加深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领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和举办电脑课堂,跨越和打
破时空的限制,有效地实现知识全面积累的过程,尤其有助于学生自由地安排学习,进行阶段
性评价,即所谓的“个性化学习”。网络使得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方便,更有针对性
和时效性,甚至可以进行国际交流。由网络传输的考试信息,给我们以多面的指导,把握时新
的考试动态,快捷地查询考试资料和考试结果。网上图书馆便利我们了解最新新书,进行资料
查询,浏览电子报刊、杂志等。学术性网络、英语网络等从更专业的方面和更有针对性地影响
着我们的学习。当然,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有一利必有一弊。因特网的全球性打破了国际与
地域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构想。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教
育价值和教育文明能为我们带来新鲜的血液,但是其中也不乏文化垃圾。美国的行为开放和其
资本主义价值取向必然渗透于教育领域。某些反动的言论、腐朽的文化也会趁机而入。中学生
时期是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性格和价值观念的可塑性很强。相当多
的中学生不具备自我辨别能力,容易受不良的影响,从而造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
正,出现无法想象的混乱局面,甚至反方向发展。既然如此,中学生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接受
教育,如何有选择地学习,趋利避凶?这是摆在教育者和我们中学生面前的重要问题。国内著
名网站联想、搜狐、新浪等纷纷开辟教育专线,我国的教育性网站蓬勃发展,网络教育有着辉
煌的前景。但是,网站自身也存在着不合理之处:部分教育资源不充足、网络课件和平台的重
复建设严重、网络技术不过硬等因素,造成大多数网站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式教学。大部
分网站的信息传送以单纯的文本为主,形象性与趣味性欠佳;链接太复杂,就像厚皮包子半天
咬不到馅儿。因此,从网络这一角度来说,网络自身要进一步发展。网站策划者应积极引进先
进的网络技术,吸引广告商和网络投资商,从而开辟教育的新天地。此外,政府应当进一步加
强宏观规划,加强综合引导,对全国的网站进行科学的统筹,构建宽带网络,降低网络使用费
用;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政策,增强人们对网络的信心,打击诈骗纠纷,保护著作权等。对
中学生而言,有效地利用网络,首先应当具备网络意识,微软领袖比尔盖茨说:“国际互联网
是一个浪潮。它将冲击计算机工业以及许多其他的工业,淹没那些在这一浪潮中还没有学会游
泳的人。”我们通过交流与实践的方式,加强对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学习,接受有关
的技术培训;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对网上信息进行有选择地筛选,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切忌过分迷信网络,由于缺乏教师正确的指导,网络充其量只是一
本参考书,更可靠的还是现实的书籍,因此教师和书籍的地位和作用仍然不可忽视。从学习(
专指科学文化)的其他相关因素看来,应利用网络的优势排除学习心理障碍,进行学习心理指
导,加强情感教育,性心理教育,成功心理教育等,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发挥心理素质对中
介社会科学文化素质的积淀作用;利用网络提供的健康指导,体育锻炼指导,增强生理素质,
锻炼强壮的体魄,奠定学习的基础,正如常说的“生命是革命的本钱”。简言之,网络鱼龙混
杂,良莠不齐。我们只有用敏锐的眼光、敏捷的思维去观察、去研究,吸收利用对我们有利的
精华,排除对我们不利的糟粕。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