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拿来什么拯救你
“我们的华语世界,已经到了濒临失落与拯救的边缘!” 日前,著名作家余光中、莫言、苏童、马原等,齐聚沪上同济大学及复旦大学的“文学与人文关怀”高校论坛,这是海峡两岸的学者、作家在论坛上近乎一致的高呼。在那个初夏的午后,这呼声如阵阵雷声般敲打在我们的耳畔、心头。
一位网友在留言板上大声疾呼:“所谓‘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的汉语已经悄悄丧失了她往日的‘面容’,变得黯然失色。”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而在这个帖子后面,我们看到了数十道支持的声音。
据新华网报道,今年6月13日,我国将首次举行“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成绩合格者将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OSAT)颁发的“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 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副主任张永麟这样说:“中国人找工作,首先汉语水平要过关,其次才是外语。”
作为华夏文明之根本的汉语,是否真的已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作家、网友、政府近于一致的行动似乎已经给出了不喻自明的答案。
先来看看当前我国语言学习的现状:
“不是”念成“漏”(no)、“黄色”念成“夜漏”(yellow)、“蓝色”念成“不漏”(blue)。看到漂亮的花纸脱口说出的是:“这paper好漂亮”。一句句“时髦”语言中,我们的四大发明也悄悄改了名字。
全国风行英语学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如雨后春笋。不少学校推出了双语教学,并以此为卖点大肆宣传。在一些城市里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推出英语教学,不遗余力地贯彻起“英语要从娃娃抓起” 这一宗旨。
偌大的中国,不少人普通话都还没有说好。特别是在一些方言区,说普通话的“外地人”总能招来轻视的眼光。如果你口吐一串流利的英文,则对方一定会刮目相看……
从这些现象不难看出,上文的“汉语危机论”并非庸人自扰。
汉语势微,英语势强,从很大程度上讲,是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造成的。在我国,一般大学生读书时间是16--17年,而其中,有8年的时间用来学习英语,语文也不过是12年(非汉语言专业)。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仍将英语四级考试与学位挂钩,英语不过关,就无法拿到相应学位甚至无法毕业(只有少数高校开始尝试废除这一规定)。而稍微了解一点考研情况的人都知道,在这条道路上,英语实在是一道最主要的路障。
校园中,英语占据绝对的强势地位,走出校园,英语仍然无处不在。在公司当白领、灰领或金领的,当然不能没有个英文名字,否则是多么老土的一件事情。商品的品牌,自然是要变个法儿起个洋名,比如“**迪奥”、“**娜丝”,要不,如何凸现档次?整个社会被这股浓浓的英语使用风潮所包围,怎不令人伤感!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全球一体化,语言与国际接轨,没什么不好。的确,世界各国间的交往越来越广,掌握外语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但汉语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纽带。我们不能光顾着吸收外来文化,而丢弃了自己最精良的传统文化。从维护语言民族性这个角度上讲,余光中的提醒不无意义:“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我们文学创作的根!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汉语的困境,我们拿什么来拯救? (月雪百合)
“我们的华语世界,已经到了濒临失落与拯救的边缘!” 日前,著名作家余光中、莫言、苏童、马原等,齐聚沪上同济大学及复旦大学的“文学与人文关怀”高校论坛,这是海峡两岸的学者、作家在论坛上近乎一致的高呼。在那个初夏的午后,这呼声如阵阵雷声般敲打在我们的耳畔、心头。
一位网友在留言板上大声疾呼:“所谓‘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的汉语已经悄悄丧失了她往日的‘面容’,变得黯然失色。”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而在这个帖子后面,我们看到了数十道支持的声音。
据新华网报道,今年6月13日,我国将首次举行“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成绩合格者将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OSAT)颁发的“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 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副主任张永麟这样说:“中国人找工作,首先汉语水平要过关,其次才是外语。”
作为华夏文明之根本的汉语,是否真的已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作家、网友、政府近于一致的行动似乎已经给出了不喻自明的答案。
先来看看当前我国语言学习的现状:
“不是”念成“漏”(no)、“黄色”念成“夜漏”(yellow)、“蓝色”念成“不漏”(blue)。看到漂亮的花纸脱口说出的是:“这paper好漂亮”。一句句“时髦”语言中,我们的四大发明也悄悄改了名字。
全国风行英语学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如雨后春笋。不少学校推出了双语教学,并以此为卖点大肆宣传。在一些城市里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推出英语教学,不遗余力地贯彻起“英语要从娃娃抓起” 这一宗旨。
偌大的中国,不少人普通话都还没有说好。特别是在一些方言区,说普通话的“外地人”总能招来轻视的眼光。如果你口吐一串流利的英文,则对方一定会刮目相看……
从这些现象不难看出,上文的“汉语危机论”并非庸人自扰。
汉语势微,英语势强,从很大程度上讲,是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造成的。在我国,一般大学生读书时间是16--17年,而其中,有8年的时间用来学习英语,语文也不过是12年(非汉语言专业)。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仍将英语四级考试与学位挂钩,英语不过关,就无法拿到相应学位甚至无法毕业(只有少数高校开始尝试废除这一规定)。而稍微了解一点考研情况的人都知道,在这条道路上,英语实在是一道最主要的路障。
校园中,英语占据绝对的强势地位,走出校园,英语仍然无处不在。在公司当白领、灰领或金领的,当然不能没有个英文名字,否则是多么老土的一件事情。商品的品牌,自然是要变个法儿起个洋名,比如“**迪奥”、“**娜丝”,要不,如何凸现档次?整个社会被这股浓浓的英语使用风潮所包围,怎不令人伤感!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全球一体化,语言与国际接轨,没什么不好。的确,世界各国间的交往越来越广,掌握外语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但汉语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纽带。我们不能光顾着吸收外来文化,而丢弃了自己最精良的传统文化。从维护语言民族性这个角度上讲,余光中的提醒不无意义:“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我们文学创作的根!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汉语的困境,我们拿什么来拯救? (月雪百合)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