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教学现场:小学《字形与字体》

      信息技术教师 2006-6-17 22:16
背景透视
我们学校是农村小学,全县中小学的电脑配置差强人意。这个学期,县里第一次召开了信息技术教学观摩会。我上了会上惟一的一节观摩课,本文所记叙的,就是这次的教学过程。
教学现场
审美的冲突
上课时间到了,当音乐声响起,师生互相问好之后,我用神秘的语气说:"同学们,为了迎接我们学校的百年校庆,校园网站正在重新设计。新的网站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班的同学非常幸运,可以先睹为快。"孩子们一听就高兴起来,纷纷响应。我依次展示了学校的网站截图、论坛截图,告诉孩子们,校园论坛需要请一些小版主来为同学们服务,孩子们一听,纷纷举起手来,"我来我来!"
我问"那你们知道论坛小版主要作哪些工作吗?"孩子们困惑地摇摇头,我微笑着说:"同学们热情都很高,但是'想做'不够,还要'会做'才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当小版主最重要的一项本领,给文字设置漂亮合适的'字形与字体'。"孩子们都点起头来,几个心急的嘴巴中还蹦出"好"字来了。
我说:"首先老师要考考大家的观察能力。"我在屏幕上出示了三篇文档,内容都是我写的一首"藏头诗",但所作的装饰程度不同(附图)。我的问题是:"你觉得哪篇文档最好看?"学生举手的很多,都迫不及待地想表达自己的观点。看着"如林"的小手,我心里暗暗高兴,随意叫起一个女生来回答。谁知她一开口,我心里就"咯噔"了一下,原来她认为装饰得花花绿绿的第三篇文档最好看,理由就是颜色多、漂亮。再一看,居然还有不少同学也在点头,看来有这种观点的同学还不少。事先,我对小学生的审美观还不够成熟就已经有所预料,但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人都是如此。抱着"审美应当尊重个性"的理念,我表扬了她观察得认真,注意到了颜色设置的多样。再请举着手的同学来表达观点,果然,也有喜欢那篇毫无装饰的文档的,理由是看得清楚;还有喜欢第二篇文档的,理由是看起来整齐、"不会花花绿绿"的。一时之间,三种观点各有道理,互不相让。
我对这三种意见的优劣不做评价,而是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你看出这是一篇什么内容的诗了吗?"这个问题一出,刚才喜欢第二篇文档的同学似乎看到了援兵,顿时来了劲儿,抢着说:"我发现这首诗每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是一句话'我爱实小四年四班'。"有的同学经此提醒,才反应过来,点头称是。我追问:"从其他两篇文档,容易看出这一点吗?"经过再次对比,大家认可了一个观点,"对文档进行的装饰要注意使用的场合,并且,好的装饰效果应当能够起到提示文字以外的信息的作用。"
方法如何习得
课堂的注意力集中到"如何能够制作出这些效果"上。我问学生,"你们会设置这些效果吗?"学生摇头,我有点意外。我跟进一步,"那如果你平时看到一个效果很漂亮,可以从哪里学会呢?"这个问题象一撮盐撒在油锅里一样引起了学生的热烈反响,个个有话要说:"我可以问老师"、"我问我爸爸,我爸爸也是个电脑高手"、"直接问会的这个人"、"看看书上有没有教"、"自己试一试"……随着方法的一个个被提出,孩子们显得胸有成竹起来,每一种办法都有同学在附和。
我对每一种办法都做了肯定,着重表扬了提出"自己试一试"的同学,说"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同时,我们可以大胆地向周围的老师、同学、家长请教,也可以查看软件的帮助文档,这样你掌握的技巧就会越来越多,将来遇到其他问题也会更有经验了。"同学们纷纷点头赞同。
"那么我们就以这个'倾斜'字的设置作例子,看谁最快学会好不好?"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催促我结束了广播,交由他们自由探索。几个原本就已经会的同学早就高高地举起了手,想要为大家示范。我正要邀请其中的一个,却看到全班的同学也纷纷地举手了,看来,他们通过各种适合自己的方法,都迅速地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请上一个同学来演示,他完成得非常好。于是,课堂的注意力开始聚集在那几个工具按钮上。"这些按钮有什么作用呢?"马上就有学生提出,可以通过把鼠标指针移动到工具按钮上查看出现的提示,全体同学快速地了解了这几个按钮的作用。
随后的课堂进入练习环节,学生在设置过程中,不久就发现其中的"空心字"、插入五角星符号等效果自己还不会设置,于是新的问题产生了。
当有学生嘀咕着"这个效果怎么设置?"我看呼声不够"激烈",就不动声色地观察全场,发觉有的同学采用了"彩云体"来设置标题,倒也近似"空心字"的效果。我走过去,提醒他们观察,"你们看作品里这个地方的字体和你设置的一样吗?"他们一观察,就发觉:其实这个还是黑体字,只是里面是空心的。那怎么设置呢?遇到问题的同学多了起来,教室里同学们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了,我把问题再次提出来问有没有人会解决呢?果然有一个同学已经做出了这种效果,他向全体同学介绍了"字体设置对话框",并告诉大家,其实课本上就有介绍,于是大家纷纷翻起书来。
后面遇到插入特殊符号的问题时,学生就懂得从课本中找到相应的介绍了,但还是有一位同学使用右键菜单"符号"项来插入的快捷办法,让我这个习惯用输入法的大大表扬了他一番,正可以说是"教学相长"呢!
最后的困惑
这种自主探究还是花掉课堂相当多的时间,最后的一个文档自由设置练习,没办法在课堂上完成了,只好成为了"课外拓展"。虽然遗憾,却让这节课显得更加真实,我想信息技术教研探讨需要的就是真实吧。
课后,一位老师认为,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讲解操作方法、探讨操作技巧,有培养"打字员"的感觉,主张降低专业性和技术性。另一位老师却对于课堂中没有引导学生更细致地了解各种设置的参数而感到有缺憾,她觉得单单让学生了解可以使用"字符缩放"按钮是不够的,还应当对比了解150%、200%等不同的缩放选项。当我们注意到这两种意见的截然相反之后,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当对技术深入到什么程度成为了我们争鸣的焦点,讨论仍然在继续……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实验小学 350500)
现场评论
本节教学现场虽然仍然保持与其他教学现场最大的相同,即真实而实效,且发人深省。但是它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无论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在教学目标上都较以前的教学现场大不相同。
第一,把审美问题人性化
这是迄今这为止,我所见的并不多见的一个很朴实又很认真关怀"生本"的一节课。回想一下我们的很多课例,老师大讲特讲版式设计是为了"漂亮",让学生误会为版式复杂、色彩丰富就是好的。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每个人的审美不一样,有的喜欢丰富,有的喜好简约。每个主题的需求也不一样,有的是为突出,有的是为感染……好在,卢老师"惊讶"的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及时进行了引导。所以"审美的冲突"部分带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既要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去认知主题表现与审美的关系,又要对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审美的需求差异。卢老师对学生的意见不作优劣评价,让学生在探讨中体验,并且配合实例开展争论,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这种追求真正认知、摒弃人为灌输的精神所感动!
第二,方法的渗透与提升
本节课,不仅把学法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又把方法概括出来提升到相当的高度,成为课堂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教的方法来说,本节课提供了多种学习渠道,以适合不同情况的学生学习。有内容详细、操作步骤明确的专题学件;有供教与学、讨论与探索的教学课件;有便于上手练习的"半成品"文档源等。
从学的方法来说,本节课专设一部分内容为"方法如何习得",以具体的内容(格式工具栏功能的探索)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帮助文档来探索操作方法。这种从未知到已知的操作方法学习,正是在培养一种良好的技术素养。我们知道,计算机技术是无穷无尽的,技术操作点也是复杂凌乱的,掌握多少才能"足够"呢?只有学习方法正确了,才能在技术不断更新的环境中以一种"融会贯通"的良好素养迅速适应,进而创新。相反,如果走入一种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境地,则仅会成为知识的容器而已。
卢老师正是通过当好的方法引导,不仅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字形与字体"的设置技能,而且引导学生去发现了更多的问题,掌握更多的技术,达到了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最后,教研员们的评述提出了一些同样值得我们思考的困惑之处。我想对此困惑说明两点:
第一,在基础教育阶段是不必要过多技术参数讲解,像本课这样举一反三式的重点讲述,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由探索的空间是值得提倡的。
第二,技术教学与主题内容要有良好结合,丰富的主题内容是为技术教学服务的,技术教学更离不开生动、实用、简明的主题来完成的。单纯的技术点讲述和宽泛的主题探索也都是不当的。所以,本节课在提倡学生方法学习的同时,仍需加强规范的技术学习,因为规范是灵活的基础,是掌握技术的必然阶段。尤其是从教学的整体设计来看,我们是不可能每一节都是让学生探索"方法习得"的,更多的仍然是用具体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在目前情况下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
(特约现场评论员:王爱胜)
(本文约2333字,特约评论1210字)
――全文已经发表于《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6期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