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福建教育》(小教版)的建议

      教育者 2005-6-4 23:47
校长下达的讨论任务,不过,个人也挺感兴趣,就写多了一些。以下正文:

自《福建教育》(小教版)第3期起改版之后,引起了更多读者的关注,不但吸引了新的朋友,也招回了许多老朋友。 我看到,目前刊物的定位在“智慧”二字,我觉得是非常有特色的。而“追求智慧的教育,成就智慧的教师”的目标在众多的教育刊物中也是独树一帜的,相信破旧立新的勇气、不断前进的脚步都会成为《福建教育》成功的保障,也会使自古称“海滨邹鲁”的福建的教育经验与思想,更广泛地传播到神州大地。

下面对《福建教育》(小教版)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由于视野狭窄、学识尚浅,不足之处还请谅解,惟作为福建一名普通教师,能够看到本土的教育刊物不断提升,是素心所愿。

一、栏目设置
从表面上看,3期改版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栏目名称,“瞭望亭”、“研究院”、“慧心坊”三版块的鼎立和前面“专题”、“视点”、“对话”的引领无疑使整本杂志提升了品位、增加了可读性。只是感觉栏目似乎有过多之嫌,虽然从单个上来看,每个栏目都非常有存在的必要,有的甚至还可以说是“必须”,但是从效果上看,过多的栏目容易使读者迷失,也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不利于品牌栏目的形成。所以我建议可以采用现在许多传媒机构已经在使用的“读者评议+末位淘汰”的办法,让一些反响不是特别好的栏目自然淘汰,集中力量办好精品栏目。

二、文章质量
《福建教育》(小教版)作为本省的权威性的教育刊物,品质无疑是相当有保证的,在改革过程中,也可以看出编辑部在过往理论强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文性,丰富了杂志的色彩和内含,也更加平易近人。在选文方面,我建议编辑部能够在作者方面多加留意。一方面,要广泛招揽教育界的名人学者,兼容并蓄,让这些教育精英的文字成为杂志中亮丽的美景。记得最近看到一位出版者谈到自己的组稿感受时说:“要求作者写命题的文章虽然‘看起来很美’,但是操作困难。擅长把作者的好文章组织到自己的杂志中去,才是成功的保证”。虽然我不是出版业的,但是相信这句话说得有道理。另外,杂志也不应当忘记了广大的普通一线教师,一来他们身处教学第一线,对教育教学的得失成败有着更加切身的感受,容易引起广大教师的共鸣;二来他们才是杂志最大的读者群,办好一份教育杂志,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他们。所以希望杂志能够更多地给一线教师以参与机会,做到平等交流,互相学习。

三、编排形式
在我看来,编排形式受限制于栏目的设置,但是在栏目设置固定之后,也不是毫无作为的。例如,目前杂志在每一页的上方已经设置的栏目名称,就起到了很好的导航作用,而作为读者,可能还希望看到这儿能够标明责任编辑的名称,或是加上一些编者话,这样使码放整齐的铅字后面,浮现出幕后编辑人员的匠心独运,使读者可以更准确把握栏目或是文章的编辑意图。
另外,如果能做到在一些文章后面用小字标出以往各期中曾经刊载过的相关的文章篇名、期别、页数就更加好了,我曾经见到一些电脑教育类刊物做得到这点,效果非常好。
美工是版面的关键之一,纵观国内教育刊物,许多喜欢用校园人物照片来作文章点缀,当然非常合理,但是看多了难免就有点儿“审美疲劳”,我想如果能够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一些文化气息更浓一些的图片,例如“文房四宝”、“古代教育图”、“文物典籍”等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四、其他建议
现在《福建教育》(小教版)已经在做的每期主题性的一些活动,效果非常好。对于读者来说,可能本期中有哪些论文长久之后,就印象不深了,但是对于一些深入与切实的主题性的稿件,很难忘怀。去年的《为教师权益鼓与呼》就是一例,而目前每期进行的主题讨论也让人过后不忘。当然,具体的作法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但是我以为这种一期做好一个或几个主题的思路是非常好的。

拉拉杂杂,说了一些,也不知道是否对路,但是作为一位读者的表达,应当说是说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了,希望能成为“引玉”之砖,亦属幸甚。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