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思:当学生在复习综合科,我在看书时

      记录者 2005-6-14 15:27
为了恫言在这周就要进行的抽考,学校非常地重视,经过集思广义的讨论,认为综合学科是个薄弱环节,极可能被敌“一鼓而破之”,需要重兵把守,于是,非常决策出台,今天用一天的时间来做综合复习,从早到晚,自然、社会、劳动、体育、音乐、美术……依次排下,不过没有教师讲解,只靠自己背诵提纲,而语数两大任课教师,此时就成了监工。

学生背得摇头晃脑、不亦乐乎,而我则“偷得浮生半日闲”,找了本书来看,在手中东一页西一点地翻着,一会儿就来点想法,记录在这儿吧,也算是收获。

1、
听到社会科老师带领学生复习小孔成像的知识点,要求抄下原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想到昨天晚上看到的《别闹了,费曼先生》中费曼在巴西执教数月后对巴西教育体制的批评,不由得难过了一会儿。

费曼批判那种只背诵结论与条理,不应用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学习方法,例如他以为“晶体摩擦发光”的定义就非常死板可笑,不如叙述为“如果你在黑暗的房间中,用锤子对准一小堆盐用力砸下去,就会看到微弱的蓝色光”,我也觉得非常形象,可惜我知道这世界(限于我知道的世界)上的教科书基本上是不会这样描述的。我设想,如果要我们的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到小孔成像的知识的例证,大概他们也只会说到照相机吧?因为这是书上说过的。

我倒是想到了前些日子看到的一个历史学家对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的作画方式的质疑了,他以为这些巨匠很可能也是用了这种小孔成像的原理来做的画,即那不是创作是临摹,引起了争议。这个想像非常有趣,可惜不是我的原创,看来我与学生们在思维方式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教育的损害是永久的。

2、
一边阅读国内教育者写的随笔,一边回忆起昨晚看的《别闹了,费曼先生》, 真是种奇妙而沉重的对比经历。《别》中所描述的如此直白的教育道理,如此易行的方法措施,为何在现实中不见推广呢?是利益,是惰性,还是摩擦力大得无法前行?

3、
有人的观点是即使是黑暗的时代也出现了陶行知与晓庄学校这样的教育硕果,可见目前的教育问题不是时代的问题。对此我是存疑的,在我看来,中国人实际上自宋元之后人格就已经日渐萎顿,精神枷锁日益沉重,何况后面还有明朱元璋,清康熙乾隆之流的“聪明过人”、恩威并行的“有效管制”呢。国人的自由,其实早就已经是一条反比例的曲线,而且是第一象限那条。早就落入了谷底,而至今远未扭转。

4、
《别》这本书中,费曼对他在巴西的教学经历及随之提出的对巴西教育的批评,和费曼描述的他参加教科书选定委员会的经历,都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

费曼的成功,基本上在于他的环境,假设国内有接近于此的成长氛围,一些孩子必然会成长为巨木,或者说是神木。如今,只能说会成为木材。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